地方师范院校U-G-N-S-S教师教育模式探索
——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

2023-12-20 12:21左崇良孟宝兴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6期
关键词:衡阳师范学院协同

左崇良,孟宝兴

(衡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教师教育多主体协同模式既是实践取向教师教育的具体实现路径,又推动大学与中小幼学校为适应改革要求作出系列组织变革。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对教师质量提出新的高要求,这进一步引发了教师教育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衡阳师范学院在原有的“一体两翼”双向渗透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出“四方协同”“五位一体”教师教育的创新模式。

1 教师教育“四方协同”模式的构建

U-G-S-S四方协同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师培养模式,是大学(U)、地方政府(G)、中小学(S)、中小学(S)四方协同培养教师的教师教育共同体,这是一种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为我国高师院校改进教师培养工作开辟了新的实践范式。

1.1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U-G-S-S教师教育模式,又称“U-G-S-S教师教育共同体”,是“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中小学”四方协同培养教师的模式。

U-G-S-S四方协同的教师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度较高的实践模式。该模式的理论依据有:需求理论、协作理论、加速批判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治理理论。

根据罗萨的加速批判理论,技术的加速发展使教师陷入时间阙如的状态,进而生成 “不进则退”的工作怪圈、“只增不减”的工作内容和“无处安放”的教育情怀三个层面的困境。以罗萨社会加速理论为支撑,通过重塑弹性自我认知、转变管理节奏以及寻回育人初心三种途径使教师摆脱“时间穷人”的桎梏,扭转困境[1]。U-G-S-S四方协同模式中,教师成为时间的主人,成为教师教育共同体的一员,通过集体的实践教学训练,走向专业发展。

1.2 体系结构和外在特征

U-G-S-S模式是对U-G-S模式的继承和发展。U-G-S-S模式承继了U-G-S模式的多方协同优势,并在合作主体方面有新的突破,其主要创新是强调参与学校变革行动的中小学的数量为两所及以上,且学校是异质的,既有优质学校、城市学校,也有薄弱学校、县镇或乡村学校。

U-G-S-S教师教育模式以开放协同为总体特征,在模式建构上体现三种特征:需求特征、发展特征、协作特征。由于大学的容量和能级比中小学要大,大学往往同时与众多中小学进行合作;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小学中有师资力量强的学校,也有薄弱学校,两者可以结对帮扶,形成教师培训影子学校。U-G-S-S模式中,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是在政府的支持保障下促成的,地方政府根据区域内各学校师资的供需状态进行资源调配,让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促进共同发展。

1.3 运行机制和实践功效

U-G-S-S四方协同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师教育治理体系,可以通过制度建构、任务驱动和文化营造来促进各参与学校的协同发展,通过校际交流来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U-G-S-S模式的实践运行需要具备三个要素:文化异质交融、知识多维共享、理论实践有机结合。模式实施的要求是:U-G-S-S四方主体平等互动,各司其职,扬长避短,良性互动。实践性是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维度。构建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在职教育多阶段一体贯通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多层次交叉融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创设校内实验、网络平台、校外基地多维度协同共育的实践平台,是以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创新性教师教育培养模式[2]。

衡阳师范学院的U-G-S-S四方协同模式以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为抓手,联结教师教育一体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高等师范教育—基础教育一体化,关注区域教育系统内部生态的全面联系与动态协调,追求价值整合与持续发展,是对实习支教现有模式的全面升级,也对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应对改革浪潮叠加影响,是由被动、局部的“问题解决”模式向主动、全面的“生态建设”模式转变的创新尝试。U-G-S-S四元多维模式适应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环境与需求,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采取复杂的合作形式与独特的实践方式,在大学与中小学、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之间进行合作,拓展了教师教育共同体全面服务基础教育的功能。

2 U-G-N-S-S“五位一体”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模式

近年来,衡阳师范学院创新办学理念,勇走开门办学的路子,构建了U-G-N-S-S“五位一体”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推动了高师院校与地方政府、社会机构、城区学校、乡村学校的资源共享,实现了互利共赢。

2.1 高师院校“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要义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范院校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衡阳师范学院坚持“四有好老师”的人才培养总目标、“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师范特色的办学思想体系,努力将学院打造成培养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的摇篮。学校的卓越教师培养涵盖了大部分师范专业,覆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多个层次的教育。

新时代衡阳师范学院“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围绕高师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命题,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基础上重点建设的人才培养项目。“五位”有两个含义,第一,人才培养体系的五大主体:高师院校(U)、地方政府(G)、社会机构(N)、城区学校(S)、乡村学校(S)。第二,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的五大要素:即“四有好老师”的人才培养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成长环境”的教育理念、“内生发展+帮扶指导”的教学制度、“多元培养+个性成长”的培养模式、“过程监控+多元考核”的评价机制。“一体”强调多元主体形成一个体系,强调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环境的营造,使学生潜能得以显现、个性得到张扬,为学生将来更有成效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学校推进U-G-N-S-S“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就是要让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实现回归常识、回归本分、重拾初心、实现梦想,如图1所示。

图1 U-G-N-S-S“五位一体”协同培养教师的概念模型

2.2 基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U-G-N-S-S教师教育模式

U-G-N-S-S教师教育模式,是一种旨在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新模式,其框架结构,可从目标理念、理论基础、政策依据、体系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

2.2.1 U-G-N-S-S教师教育模式的内涵

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依赖于一个体系完善的教师教育模式。U-G-N-S-S模式,是在中国自创的U-G-S模式基础上的拓展。U-G-S教师教育共同体是教师教育的基本模式,也是我国当前大力倡导的主流模式。U-G-S模式中,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三方各负其责,组成教师教育治理体系。U-G-S-S三者在利益诉求、制度文化、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不一致,不可避免会出现冲突,从而产生实践困境。U-G-S-S共同体之间需要加入一种新的“元素”,一种来自社会和民间的力量,以缓和这种教师教育模式的紧张状态。社会公益组织是一种“柔性”的力量,既可为教师教育提供发展基金,还可以在教育机构之间传递爱心,传播真情,在教师教育体系中起到协调和平衡的作用。

U-G-N-S-S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师教育模式,该模式力图整合大学(university)、政府(government)、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和中小学(school,包含城市学校、乡村学校)等多方力量,汇聚大学的专业优势、政府的行政优势、非政府组织的资金优势与中小学的实践教学优势,聚焦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以社会公益的方式肩负起教育扶贫的光荣使命,共同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2.2.2 U-G-N-S-S模式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支持

(1) 理论基础

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力量,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其特殊性和重要性越发凸显[3]。基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U-G-N-S-S模式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四个最为相关的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合作网络治理理论、社会学的“资源动员”理论。

(2) 政策支持

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师是关键。“十三五”时期,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短板和不足;“十四五”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教师质量,教育信息化2.0也给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4]。

基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U-G-N-S-S模式,不只是理论层面的研究,也获得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相关的政策有乡村振兴战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

2.2.3 U-G-N-S-S模式的理念与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确保有质量和公平的成功的教育体系,必须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支持教师个体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学习和提高”[5]。U-G-N-S-S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扶贫先扶智,扶智先强师”,其原则有“关爱,仁义;开放,协同;合作,互助;共生,发展”。U-G-N-S-S模式是一种有强烈目标导向的模式,其主要目标是通过高师院校与乡村学校的合作互助,募集社会资源,以城带乡,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

2.2.4 U-G-N-S-S教师教育模式的体系结构

U-G-N-S-S教师教育模式,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科学筹划,精心设置。U-G-N-S-S模式,包含众多要素,各要素功能互补,形成特定的体系结构。

U-G-N-S-S教师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是乡村教师,直接相关要素有:高师院校及其教师、城区学校、乡村学校及其教师学生。间接相关要素是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及社会公益组织。教师教育公益模式是一种跨领域的复合模式,具有4个子模式: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乡村教师校本研修模式、乡村教育社会支持模式、区域教师教育治理模式。乡村教师处在U-G-N-S-S教师教育模式的核心位置,是人才培养的对象和专业发展的主体,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U-G-N-S-S教师教育模式运行的核心目标,如图2所示。

图2 U-G-N-S-S教师教育模式的体系结构

2.2.5 U-G-N-S-S教师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

U-G-N-S-S教师教育公益模式的高效运行依赖于四大机制:筹资机制、联动机制、调控机制、弹性管理机制,如图3所示。

图3 U-G-N-S-S教师教育公益模式的运行机制

(1) 筹资机制

教师教育事业总体上属于公益性事业,教师培训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落实教师培训经费下拨,规范教师教育经费管理,对乡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筹措资金,是U-G-N-S-S教师教育公益模式运行的重要任务。乡村教师的社会支持,需要从乡村教师的发展状况、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乡村社会的文化背景、当地政府的教育观念等四个方面加以考察。乡村学校是社会机构重点资助的对象,其筹资机制有很大的灵活度,民间社团筹资、公益项目筹资、企业筹资、关键事件筹资构成了“资源动员”的主要内容,多个非政府组织共同筹集乡村教育发展所需的资金。

(2) 联动机制

教师教育模式之中,政府、高师院校、乡村学校和社会公益组织是不同的责任主体,需要建立联动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各主体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互帮互促。社会力量和地方师范院校都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由于社会力量是分散的,需要加以组织和发动。通过共同参与筹资活动,教师教育公益的各种社会关系逐渐形成,高师院校、校友、乡村学校、社会人士、企业、非营利组织、政府等各相关主体都得到了互动。

(3) 调控机制

乡村教师的社会支持是一个跨领域的复杂问题,需要设置调控机制,谋求资源优化配置。U-G-N-S-S教师教育公益模式在调控机制方面的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开辟新的服务通道;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积极作用;政府通过政策与资金来扶持乡村学校,给予乡村教师发展的空间与平台;高师院校需重视横向的联系与沟通,挖掘乡村教师培养的多重作用,用足各种资源以满足乡村教师的发展需求。

(4) 弹性管理机制

教师教育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其工作开展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也为弹性管理和柔性参与提供了可能。完全制度化的管理不利于公益活动的开展与教师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推行弹性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创设弹性的工作环境,采取多种多样的激励措施,既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可以适度降低管理成本。

2.2.6 U-G-N-S-S教师教育模式的功能效用

U-G-N-S-S教师教育模式,重点关注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社会支持行为,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地方高师院校与社会公益组织携手,为乡村教师提供发展空间,出力出资帮扶乡村教师,传递正能量,帮助乡村教师成长,推动乡村教育的健康发展。乡村教师的行为具有独特性,其培养过程不仅是特殊的,而且完全不同于城市的教师。激发一位乡村教师向上发展的内驱力,可以成为一群孩子追求进步的源动力;增扩一位乡村教师的眼界,就能打开一班乡村学生的世界;助力一位乡村教师的成才,就能为一村孩子播下未来和希望。

3 衡阳师范学院的教师教育改进行动及其效果

湘江之滨的衡阳师范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近年来,学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精神,始终把突出师范性、服务基础教育放在首位,积极探索培养具有硕士能力水平教师的教师教育模式,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构建校地协同培养新机制,收到了良好效果。

3.1 教师教育改进行动的四大工程

3.1.1 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基础教育好老师

2014年,衡阳师范学院制定《衡阳师范学院“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办法》(院教字〔2014〕9号),每年选定3~4个师范专业,设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从每个专业的大三学生中分别遴选30名专业基础好、乐教适教,具有卓越潜质潜能的卓越苗子,组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验班,进行重点培养。

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是根据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基本精神开展的一项创新性实验工作,也是衡阳师范学院深化师范类人才培养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衡阳师范学院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依据教师专业化理念,从该校在读师范本科学生中,根据少而精原则,通过选拔考核部分优秀师范生,建立U-G-S-S“四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按照精英化和个性化模式培养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从而支持、服务、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衡阳师范学院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3.1.2 加强本科生通识教育,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

近年来,通识教育在衡阳师范学院得到重视,师范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衡阳师范学院主要抓好通识、专业和教育三大类课程的主干课程,确保学生的文化基础、基本理论和基本规格。通识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交叉融合,以第二、第三课堂形式,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学术实践、社会实践”,以期丰富和深化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驾驭课堂的教学力、体验反思的教研力、协同创新的实践力、心志专一的坚持力和为人师表的引导力。同时,该校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为教师人才成长提供良好条件和环境。

衡阳师范学院的改革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师范生逐渐树立起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理论和技能水平提升明显。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也是对师范专业学习成果的一次大检阅。在历届湖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学生都获得不菲成绩。2020年11月21日,由湖南省教育厅主办、衡阳师范学院承办的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第六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在东校区举行,来自全省普通高校的24个代表队、157名选手参加竞赛。衡阳师范学院及省内兄弟院校参赛的师范生各显神通,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精心设计的PPT、别出心裁的教具、生动风趣的课堂互动,呈现了优质亮眼的准课堂教学。

3.1.3 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培养新常态下卓越教师

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是培养卓越教师的必由之路。高校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探索“本科教育+教育硕士课程学习”培养模式,给学生增开学科素养课程、教育硕士主干课程。遴选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学科专业教师、课程教学论教师担任导师,每位导师指导3~6名学生。组织开展校外知名专家专题讲座、校内专家专题讲座、导师授课和专题讨论,加强学生对基础教育的认识,增强学生运用教育理论于实践教学的能力。新常态下卓越教师的培养,以“科学人生规划+渊博专业知识+深度学科理解+精湛教学技能+健康人格心理+实践创新意识+高度敬业精神=卓越教师”为主线,结合一线特级教师的工作经历,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

3.1.4 构建全国地方院校教师教育联盟,搭建协同创新好平台

全国地方院校教师教育联盟是全国地方院校开展教师教育研究与交流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成立于1990年。联盟成员单位遍布全国,主要为省(市)属的本科、专科师范院校及地方教育学院等,现有联盟成员单位200余家。联盟现任主席单位为衡阳师范学院,联盟秘书处设在衡阳师范学院党政办公室。2019年11月16日,全国地方院校教师教育联盟第十三届校长论坛在衡阳圆满落幕,围绕“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与教师素质提升”这一主题,来自全国各地80余所院校的代表就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师范专业认证与教师培养、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培养实践等专题展开研讨。此外,衡阳师范学院成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组建由省内高校专家、本校专家及地方教育部门、教研室、基层学校教研人员共同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师范类学科专业建设,协调和推进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的合作,推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

3.2 衡阳师范学院教师教育改进行动的成效

现时期,教育行业对师资的需求正发生着由“量”到“质”的深刻转变,部分高校、部分专业、部分领域的改革发展步伐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出现教师供需矛盾。为此,衡阳师范学院确定了“人才强校”“卓越教师培养”等办学目标。

随着改革的深入,衡阳师范学院的师范类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社会好评,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基础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可称为乡村教育的“中流砥柱”,一大批毕业生获得省、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涌现出一批“最美教师”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4 地方高师院校与乡村学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入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以及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保持教师教育的优势是高师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4.1 寻求多方的远景共识,方能构建合作的基石

在改革的过程中,我国乡村学校和高师院校的发展均面临挑战,双方的合作存在困境。究其原因在于:大学与中小学属于不同的文化圈,公共意志与个人诉求间存在冲突,教育理论与实践有落差。地方高师院校与乡村学校的伙伴合作可分为利益联合型、智慧补合型、文化融合型三类。寻求双方的远景共识,方能构建合作的基石,兼具利益联合、智慧补合、文化融合的共生性合作模式,为地方高师院校与乡村学校的协同发展提供本土化的支持体系。

4.2 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优质资源共享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是加强大、中、小、幼、职、特等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强调建设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鼓励支持高水平师范院校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学科建设经验分享、教育科研课题共同研究,整体提升我国教师教育的办学水平;支持区域内相关院校在教育科学研究、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范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6]。

随着教育数据应用的普遍兴起,教师数据素养逐渐成为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主题。在国内外有关教师数据素养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有研究团队以影响教师数据行动的关键心理因素和核心能力体系为基础,构建了教师数据素养提升的系统框架,从协同、文化、保障和评价四个方面提出教师数据实践的配套机制,以期为各类教育机构开展教师数据素养提升实践提供行动路线[7]。

4.3 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在长期的实践中推陈出新

衡阳师范学院与乡村学校的协同育人模式,在长期的实践中推陈出新:第一,理念更新,跳出了顶岗实习中师范生专业发展路径依赖这一窠臼,强化顶岗实习师范生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提升顶岗实习师范生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第二,模式重构,在师范生顶岗实习U—G—S模式的基础上,形成 “以促进顶岗实习师范生的自主专业发展为主体,通过顶岗实习,带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第三,技术创新,借力虚拟实验平台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师范生顶岗实习的数字化管理和全方位指导。

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一大主题是:强化教师教育,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高师院校正确理解转型和特色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坚持特色发展和优化教师教育模式是地方高师院校实现特色发展的关键。

5 结语

教师教育是对教师进行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研修的一体化教育过程。基于衡阳师范学院的实践经验提炼和教师培养模式的概括,体现了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的融通转化。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整体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革,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而不是单一环节的改革。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区别于其他综合性院校,不仅要凸显其专业的师范性,又要体现出综合的人文素养。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凝练专业特色和培养特色,高师院校的教师要尽早发现学生专业特长,及时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形成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范式,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引领区域教育教学改革。衡阳师范学院构建的U-G-N-S-S教师教育模式,重点关注乡村教师,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支持服务,并取得实际价值。

猜你喜欢
衡阳师范学院协同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通化师范学院报》 征稿启事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洛阳师范学院
大城衡阳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大庆师范学院简介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