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收藏家》中克莱格对自由的追求

2023-12-20 13:14:12刘庆萍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7期
关键词:克莱格收藏家约翰

[摘  要] 约翰·福尔斯是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也是二战之后英国文坛最具代表性的存在主义者。福尔斯在他长达4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多部优秀作品,给世人留下一大笔珍贵的文学财富。其成名作、长篇小说《收藏家》借助故事主角克莱格的收藏行为,刻画了二战时期以克莱格为代表的身世悲惨、身份卑微的人追求自由的扭曲心理及极端方式。本文分析了《收藏家》中主人公克莱格追求自由的原因、心理以及追求自由的方式,意在引发人们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防止因外界不良因素影响和自身心理问题处理不当而走向歧途,伤害无辜。

[关键词] 约翰·福尔斯  《收藏家》  克莱格  追求自由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3)07-0058-05

约翰·福尔斯于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评论家认为是“战后最有才华……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1]。《收藏家》是福尔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该书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广泛赞誉。小说所展示的艺术自由与收藏家意识的对立,实质上是少数艺术精英与大多数新人类的对立。《收藏家》使福尔斯发了大财,但评论界对小说褒贬不一,有说它是第一流的小说,也有说它粗制滥造。一些评论家甚至认为,《收藏家》缺乏福尔斯作品中强烈的风格感和哲学神秘感。本文主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克莱格追求自由的原因、心理和方式,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一、克莱格追求自由的外部原因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环境,都不能孤立地看待,需要全面加以分析。克莱格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是恶劣环境、不良教育和成为孤儿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都是他无法控制的。克莱格绑架和监禁米兰达并不是一个意外,而是不同阶层之间生活条件、教育和机会不平等的必然结果。小说主人公克莱格不正常人格的形成与教育程度低、家庭缺乏温暖、阶级差异均有关联,是社会力量共同挤压的结果。

1.动荡的社会背景

二战后,英国社会一度异常“繁荣”: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物质的日益丰富,彻底扭转了战争时期的惨淡局面。然而,繁荣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精神危机。随着新文化的出现,原有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受到挑战和质疑。人们开始迷茫和困惑,继而推翻信仰,否定一切,最后变得悲观失望,封闭自己,变得孤独。缺乏沟通使人们互相怀疑,彼此不信任,相处时存有戒心,无法彻底了解自己。克莱格曾是军队中的一名士兵,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善良的本性被战争的硝烟和炮火所扭曲,变得没有思想,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他只知道服从,接受命令,听命行事,即使没有得到命令也要小心翼翼。他不关心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认为即使关心也没有用,因为他是如此渺小,在国家大事上没有发言权。当米兰达与他讨论削减核武器运动时,他无动于衷,也没有回应米兰达关于为停止原子弹运动捐款的请求。

可以看出,经历了战争洗礼的克莱格也面临着20世纪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共同困境。他渴望成为某个自我,却又常常遇到“无我”的卑微和虚无。这种谦卑感是人们在面对工业化的社会机器和空洞的宇宙时感到的渺小和卑微,主要表现为个人在被他人挤压时的无助,以及人们被非物质的东西威胁时感到的不安全。由于被剥夺了在现实世界中保持个性和实现自我的机会,克莱格生活在一种默默无闻和无关紧要的状态中。此外,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没有想象力,没有深度。他只能逃避社会,封闭自己,最后被迫与社会抗争。

2.社会阶层差异

社会等级制度使克莱格难以改变其原有的社会地位,克莱格事件反映了英国社会生活中“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冲突。沉默寡言的克莱格一夜暴富后,并没有走出自我封闭的困境,而是辞去工作,送走姑妈和家人,切断电话,关上门窗,千方百计不与外界联系……因为他已经敏感地意识到,金钱无法改变他的出身和教养,伦敦是为那些表现得像公立学校学生的人而设立的,并不是为像他这样的人而设的。

虽然克莱格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但他仍然渴望爱和被爱。他需要把他的爱放在别人身上,他在见到美丽的米兰达的第一眼就爱上了她。他做着白日梦,希望自己能得到米兰达的爱,有一天米兰达会成为他的妻子,他们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在社会习俗的影响下,米兰达有时会在克莱格面前表现出上流社会富家女的优越感和“精英”意识,嘲笑他从未与女孩约会,至少没有与她这样的女孩约会。她甚至对他不屑一顾,说他是一个伪装成人类的躯体,并不止一次嘲笑和讽刺他的无知和缺乏品味。事实上,克莱格知道米兰达永远不会接受他,因为他们的地位不平等。尽管有了意外之财,克莱格的社会地位却没有丝毫改变。以米兰达为代表的“少数人”才是这个社会的真正主人,而克莱格只是“少数人”统治下的一个可怜的受害者。

在这个异化的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变得更糟,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漠,人与自我的关系变得疏远。在这一点上,最突出的类型是由克莱格和米兰达分别代表的“大众”和“精英”,他们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中人性复杂性的真实体现。从更深的层面看,《收藏家》探讨了人的真实内心,讨论了人在压抑的社会中的自我否定和毁灭,对人类社会的现实进行了清醒而独到的多面考察。它不僅揭示了外部社会的危险性和不合理性,更挖掘了人类自身潜在的危险因素。

二、克莱格追求自由的内部原因

《收藏家》重点讨论了社会矛盾和人物心理。不难发现,作者追求的是个人自由、自我意识和对人的纯美欲望的探索。克莱格的“理性”本质上是一种秘密的欲望和疯狂的蜕变。小说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幽闭的现状和扭曲的个人心理,展示了个人内心孤独和心理畸形的社会根源,还探讨了人的真实内心,以及人在压抑的社会中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毁灭。毫无疑问,社会是潜在的危险,但自我本身也有潜在的危险因素,不容忽视。克莱格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是整部小说的核心心理动机,正是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使他产生了囚禁他人的病态心理。

1.克莱格的自闭症

克莱格从小就很孤独,当他的家庭分崩离析时,他变得更加孤僻。孤独是一种毒药,如果不以正确的方式加以缓解,很容易造成致命的伤害。克莱格一直生活在他自己用心创造的世界里,“我不是那种粗俗的、爱出风头的货色,从来不是。就像人们说的那样,我还很有点儿雄心壮志。”[2]他自暴自弃却又自以为是。他的自卑是失去了家庭,缺乏爱,没有显赫的家世和同事的贵族地位。他自命不凡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最敏感的,对世界有独特的感知,别人无法比拟。克莱格的外表和内心并不一致,他是矛盾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觉得世界上没有人能理解他或爱他,所以他自我封闭,直到他变得麻木和扭曲。

克莱格的孤立无援导致了人格的畸形,他已经无法理解正常人的感受。因此,他不顾生命的美好,在“爱”的幌子下残忍地杀害蝴蝶和米兰达。他自私地、谦卑地、残忍地把它们变成标本,并把它们当作私有物来收藏。克莱格并不真正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他只是收集和占有它们。他也没有意识到,收集生物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们的生命和自由,杀死它们只是一个自由的生命杀死了另一个本该自由的生命,杀害生命和自由,只会造成人性的丧失和自由的禁锢。从表面上看,克莱格是自由的,一切都在按照他的计划进行,而米兰达从头到尾都是“他权力下的可怜虫”。然而,在他囚禁米兰达的同时,他也囚禁了自己,就像米兰达死前在日记里写的那样,“他才是一个被囚禁的人,一个被自己设置的狭小天际所禁的人,一个暴虐统治弱者的人。”[3]最后,克莱格拥有的只是一具尸体。

2.克莱格的自恋心理

有生存不安全感的人担心亲密关系会剥夺他们的自由和身份,这种焦虑导致了克莱格的自恋。根据科恩伯格的说法,自恋的特点是“好大喜功,夸大自己的才能,极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同情心或兴趣,以及嫉妒”[4]。

在小说中,克莱格吹嘘他的收藏,他迷恋自己对米兰达的爱,嫉妒别人,所有这些在米兰达看来,只是证明克莱格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这种自恋行为是由僵化的焦虑引起的——担心被其他人去人性化,从而变成一个没有情感、没有自我的机器。这也是弗罗什在讨论自恋时指出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自恋特征实际上是一种防御手段,以抵御失去自我主体的痛苦和压抑。为了掩盖自己的软弱和无能”[5],这句话无疑最能解释克莱格的自恋行为。克莱格如此热衷于给米兰达留下印象,克莱格担心米兰达没有注意到他,没有理解他。更严重的是,克莱格的自恋使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将自己非人化、物化。正如米兰达的日记中所描述的那样,克莱格把她看作是一个标本,而不是一个人。他自身的自恋特质使他与他人的关系失去人性,这种关系植根于他的幻想,只有在他的幻想中,他脆弱的自我才能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

3.克莱格内心缺乏自由

克莱格从小到大的凄惨经历限制了他个人的自由发展。当他偶然看到美女学生米兰达时,他只是羡慕她。“我知道,那不过是一场梦,而且倘若不是得了那笔钱,将永远只是一场黄粱美梦。”[2]从克莱格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米兰達,但他知道他和米兰达之间永远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他知道自己不配拥有她,至少按照世俗的观点是这样。在米兰达面前,克莱格充满自卑,没有任何自由可言。而当他意外中了73万英镑的彩票大奖之后,他觉得他拥有了一笔巨款,所以产生了绑架米兰达的深层动机。尽管他有了钱,但他还是生活在“虚无感”中,没有真正的自由。

“自由的剥夺是致命的。”[6]正是由于自由的缺失,克莱格在此基础上继续变得不守规矩。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提出了存在感的三条原则,自由便是其中的第一原则。为了实现对自由的追求,克莱格通过实施对米兰达的绑架这种“暴力”行为来满足他内心对自由的需求。事实上他对这种“暴力”是充满畏惧的,也一直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掩饰、美化他的这种“收藏行为”。他对米兰达已经觊觎很久,在他眼中,米兰达就是自己的收藏目标,在他的日记中清楚地记录着他对米兰达的观察情况,他以美化的形式来慰藉自己的良心,想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的“暴力行为”辩解。尽管他绑架了米兰达,但他内心始终是正义的,“我觉得这种幸福更像是做了一件非常勇敢的事情……就情感而言,我确实是非常幸福的。因为我的用意本来就是好的。”[2]《收藏家》借助克莱格这一性格歪曲、心理变态的人物,侧面揭示了西方社会动荡不安、阶级分化明显的社会现实,这部小说无疑是对福尔斯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完美演绎。

4.克莱格的男权主义思想

克莱格对米兰达病态的占有欲是极其疯狂的,本质上是因为他自身的男权主义思想。他绑架米兰达后,当天晚上就梦到,“……宛如爬上了珠穆朗玛峰,或者闯入敌人的营垒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就像捉了一只‘靛青或者‘西班牙蝴蝶王后一样。”[2] 克莱格极强的男权主义思想让他对米兰达的“爱”逐渐病态,并且无药可救。他固执地认为只有把米兰达束缚在自己身边,一直和自己待在一起,才能让她更好地了解自己,进而爱上自己。但这仅仅是他自己的想法,他根本不在乎米兰达的感受,完全是强迫性地让米兰达和自己在一起,从而实现自己内心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克莱格视米兰达为一只极其稀有的蝴蝶而“珍藏”,但他忽视了米兰达是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的个体,而不是他收藏、把玩的个人物品。通过克莱格的行为,小说深刻披露了男权主义社会男尊女卑、女性物化的现实,女性就像蝴蝶一样只是男人的私人物品,男权主义扼杀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

克莱格畸形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了异化的社会生活中隐藏的残酷性,显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同时,小说也生动地刻画了克莱格的偏执和孤独形象,他代表孤独和被囚禁的自我,他与世界脱离了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克莱格所代表的是一种悲剧,他没有意识到他所收集的生物没有灵魂,真正有价值的美在于生命的鲜活和自由,而克莱格的抓捕和囚禁无异于扼杀自由。

三、克莱格的心理和追求自由的方式

畸形的心理导致克莱格以极端的方式追求自由。在一个残酷的、不确定的、充满敌意的、令人厌恶的世界里,人们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找到自己的价值,勇敢地面对自己和过去,通过自己明智的选择和积极的行动,建立起与他人和自己的健康关系。畸形的收藏家,畸形的克莱格,小说对克莱格形象的塑造充分说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毫不隐瞒对死亡的渴望心理

人的本能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性本能;第二个层次是死亡本能。性本能主要表现为性与爱、双赢、和平和上帝,而死亡本能却表现为仇恨、谋杀、游戏、战争和魔鬼[7] 。

克莱格作为一个收藏家,自从他无意中发现了米兰达,便对米兰达疯狂地迷恋,因为他认为米兰达是那样的美,像以往他收藏的蝴蝶标本那样令人痴迷。他渴望拥有米兰达,但他对于米兰达并不是那种渴望在一起的爱恋,他只是把米兰达当作他的另一种标本,一种引起他强烈的收藏欲望的“蝴蝶标本”。他从未想过要跟米兰达有情人终成眷属,他自始至终都只是将米兰达看作是他下一个收藏的新标本,对克莱格来说,米兰达和蝴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差别。自从米兰达被克莱格盯上的那一刻,她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她始终无法逃脱克莱格的手掌心,终究会像美丽的蝴蝶一样沦为克莱格的“标本”。为了能够获取米兰达的欢心,克莱格将自己最为珍藏的蝴蝶标本和照片展示给她。而在米兰达的眼里,没有生命和自由的东西再美,也只是死亡的象征,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同制作蝴蝶标本的玻璃框一样,囚禁米兰达的郊外别墅地下室也是死亡的象征。

克莱格疏远了别人,同样也坚定地禁锢了自己。他对米兰达如此痴迷,他知道自己永远不会让她离开,并梦想着与她建立一个家庭。米兰达的悲剧真正开始于她为了重获自由而勾引克莱格的那一刻。克莱格幻想有一天警察能够找到他们,并且在警察破门而入的那一刻结束米兰达的生命,就像他梦中那样用一个垫子轻松地杀死米兰达。他对死亡的渴望之强烈已经显露无遗。对他而言,米兰达已经从一个圣洁的公主变成了一个勾引者,一个赤裸裸的荡妇,他性欲的发泄对象,她已经没有了任何价值和存在的意义[8]。

在得知米兰达身患肺炎时,他认为米兰达在欺骗他,为了得到他的同情完成逃跑的目的,所以拒绝带她去看医生。当米兰达已经病得无法逃脱后,他才将其从地下室转移出去。米兰达死后,克莱格只是随意找了一个地方将其埋葬。然而,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竟然还在为自己的病态行为做辩解,宣称自己对米兰达是无比的宠爱。更可怕的是,他已经开始寻找下一个对象,并决定这一次他不会手软。克莱格的寥寥几句话很有力量,接下来是另一个绽放的生命,就像米兰达一样美丽的生命在克莱格的摧残下走向枯萎。随之而来的下一个死亡使克莱格对死亡的渴望愈发强烈,他深深陷入死亡的欲望当中,无法自拔,他的这种死欲心理也最终将他自己囚禁在死亡的牢笼当中,使他一步步迈入毁灭的深渊。

2.克莱格追求自由的方式:“占有”

二战之后的英国,人们都在追求金钱和权力,变得极度贪婪,社会呈现出物化、非人化的趋势。克莱格正是这个以占有式生存为主流的社会中的典型,他幼年经历悲惨,两岁时父亲醉酒死于车祸,其后不久母亲便抛弃他,与情夫离家出走,从小寄人篱下,由同样家境贫穷的姑姑抚养。由于经济限制,克莱格一直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加之过往的经历,使得他严重缺乏安全感,心理逐渐扭曲,他把自己封闭起来,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社交,甚至厌恶、歧视自己残疾的表姐,以收藏美丽的蝴蝶作为自己的爱好。

为了不断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克莱格残忍地扼杀了一只只美丽蝴蝶的鲜活生命,将它们做成标本供自己欣赏。但当他遇见米兰达之后,他被米兰达娇俏的容颜与优雅的谈吐深深吸引,妄想与米兰达相爱,甚至想象他们在一起后的生活,他的占有欲变得愈发强烈。在他中了彩票、一夜暴富之后,他便觉得自己拥有了和米兰达在一起的资本,开始筹划对米兰达的“收藏”计划,他悄悄跟踪米兰达,将其绑架到自己事先购买的旧别墅的地下室中,实现了对米兰达的“占有”与“收藏”。克莱格对米兰达百般讨好仍换不来米兰达的爱,因为米兰达追求的是自由,而不是克莱格占有式的自私的讨好与爱慕。

克莱格是福尔斯所刻画的20世纪60年代英国占有式社会下失落、愤怒的青年中的一个极端代表,他对金钱和权力的渴望导致他的自卑和变态心理,他首先通过对蝴蝶的“占有”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随着欲望的膨胀,进而转变成对于人的“收藏”与“占有”。金钱社会的腐败“滋生”了大量像克莱格这样变态的人,当然其中不乏有一些例如乔治·巴斯顿、米兰达等追求自身存在而放弃占有的“新人”,他们是实现人作为独立个体价值的希望,他们的“存在生存方式”是福尔斯终其一生所要追求的理想生存方式。

四、结语

克莱格监禁米兰达不是因为他爱她,事实上,他只是把米兰达当成了他收集的美丽标本。他通过占有的方式使自己获得自由,而这也是二战期间一部分生活悲惨、地位低下的人的存在方式。

克萊格的变态心理是社会挤压和自由意志主动选择的结果,其破坏性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加速恶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对他人和自我的破坏。

本文通过分析克莱格追求自由的原因、心理和方式,揭示了当今西方社会自我幽闭和灵魂扭曲的现状,以及普通个体畸变和孤独的社会根源,意在引起人们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关注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Bradbury M. The Novelist as Impresario:The Fiction of John Fowls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

[2]    福尔斯.收藏家[M].李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   密勒.收藏家[M].司念堂,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

[4]  Kernberg O F.Borderline Conditions and Pathological Narcissism[M].New York, 1975.

[5]   Frosh S.Identity Crisis:Modernity,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elf[M].New York,1991.

[6]    Simon L.The Romances of John Fowles[M].London:The Macmilan Press Ltd, 1985.

[7]   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M].林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8]    Huffaker R.John Fowles[M].Boston:Twayne Publishers, 1980.

(特约编辑 张  帆)

作者简介:刘庆萍,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克莱格收藏家约翰
说谎的收藏家
死党
青年文摘(2022年6期)2022-12-10 19:36:56
怪猫痴语
译林(2022年1期)2022-05-30 06:11:43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58
收藏家星星狐
快乐语文(2019年15期)2019-08-27 01:14:18
小小收藏家
中华家教(2018年11期)2018-12-03 08:08:46
约翰·科林斯
NBA特刊(2018年14期)2018-08-13 08:51:26
秀球技,表决心
博客天下(2014年15期)2015-01-27 21:44:44
新电源
环球时报(2009-12-25)2009-12-25 14:23:18
让孩子买单
环球时报(2009-03-19)2009-03-19 14: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