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杂志和他的时代节拍

2023-12-20 03:30:14
决策 2023年10期
关键词:合肥长三角安徽

2023年10月,是《决策》杂志创刊30周年。

30年来,《决策》杂志刻下了什么样的印迹?

2023年10月,是《决策》杂志创刊30周年。30年来,《决策》杂志走过了怎样的轨迹?刻下了什么样的印迹?

回望走过的路,是为了走好将来的路,因为只有以历史为底色的思考,才能更好地看清再出发时的前进逻辑。今天,我们“打一眼历史的深井”,从中“打捞”出30年来的印记,既是标注一本杂志走过的路,更是刻画出时代节拍。

站在30年的时间门槛上,可用15个字作简洁概括:与时代同频、与发展共振、与读者共鸣。一本杂志与读者、时代和发展趋势之间形成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是对一本杂志自身价值的检验。

30年,399期,我们从上万篇文章中选取六个横切面,再次“阅读”这30年。

从《蜀官十年》到《十年体温》:透视地方公共决策

坚持不懈,必能玉汝于成。

从2006年开始,每年的开年第1期,读者拿到手的《决策》杂志,都是熟悉的五个大字“向上的力量”,至今已坚持了17年。

为什么以“向上的力量”聚焦地方公共决策?这是由《决策》杂志的定位所决定的。所谓杂志定位,其实就是一种气质,而这种气质会产生出聚拢各界读者关注的“磁吸力”,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气场”。

立足于不同于社会化报刊,也不同于党报党刊的“决策气场”,2006年第1期《决策》杂志,推出了第一次地方公共决策系列评选,分为样本、镜鉴和人物三个系列,对2005年的地方公共决策进行了系统梳理。

由此,拉开了地方公共决策评选的序幕。

在此后到2015年的10年里,每年选取一个年度主题,从全国各地的地方公共决策样本中,共选出了200个案例、100位推动地方公共决策的改革者,以《十年体温》为大标题,在2015年第1期《决策》杂志上,做了首次集纳式深度报道。

为做好这件事,每年的12月中旬,编辑部的记者们都会带着当年搜集的案例,登上奔驰的列车,去拜访京城的专家学者。之所以一年又一年地坚持,是因为我们想提炼出推动地方公共决策的善治良法,更想通过《决策》杂志的媒介传播出去。

怀揣这样的初心,在2015年推出《十年:一群人与一件事》之后,《决策》杂志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一直持续地通过对地方公共决策的梳理,透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进程。因为我们深知,每一个地方公共决策样本背后,都映射着那个时代的冷暖。

根据最新统计,截至到2022年,已经有300多个地方公共决策的样本案例,汇集在一起就是一笔巨大的知识财富。记得有一年,安徽省政府办公厅还专门把《决策》杂志刊登的地方公共决策样本汇集起来进行学习。

为什么要持续不断地关注地方公共决策?一方面,这是《决策》杂志功能定位中的天然属性,我们是要做地方党委政府决策的“智库参谋”。实际上早在创刊后的第3年,就举办了“假如我当省长”征文活动,充分发挥媒介的纽带作用,通过公开征文的形式,搭建起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另一方面,这种坚持不懈的观察与记录,也让《决策》杂志具有了“社会切片”的功能,不仅是记录时代,更是为历史存底稿,于细微间关照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在前进大潮中,我们发现有两种地方治理现象备受关注,一种现象是地方改革创新的“集群式发生”,即在某个时间段里,会集中产生地方治理创新试验,比如新世纪之初的四川省。《决策》杂志在2008年2月,以《蜀官十年》的封面报道,观察1998年至2008年的四川省的地方改革創新,引发各界极大关注。

另一种现象是“地方改革创新的中止”。《决策》杂志梳理近20年的地方改革发现,从最基层的社区治理,到中观层面的市域治理,如何保持地方治理创新的可持续性,一直是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的焦点话题之一。在过去30年里,不管是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还是经济后发的中西部地区,走向无声无息的地方改革不胜枚举。

在综合梳理中也发现,有一个地方治理创新可持续的样本格外引人关注,这就是合肥。

自2006年合肥经济走上高速轨道以来,除了外界熟知的经济总量扩张和大规模城市建设,合肥的制度创新与城市经济发展一直在同步前进: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改革、公务员管理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等,一直在持续深化。特别是合肥创新出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以投带引”等新打法,成为“合肥模式”的标识性符号。

而且,随着基层创新带来的多重利好,一系列制度改革在合肥逐步内化为党委政府运行的内在机理和底层逻辑,并从市民和服务对象的支持中获得强大力量。同时,改革创新在实践中重塑了合肥干部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生态,还锻炼储备了大量改革人才,从而保证了制度创新的持续不间断。

当制度建设与经济提升共同发力后,“合肥现象”走入了《决策》杂志的观察视野。

从《千亿合肥》到《省会城市的“合肥现象”》:搅动城市经济大棋局

在中国的城市体系中,合肥原本是一座小城,2001年时,排在全国城市第90位左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在第18位;在区域经济板块中,合肥排在中部六省省会的最末一位。

由于经济体量小、辐射带动能力弱,合肥长期以来没有发挥出省会“带头大哥”的担当与责任,造成整个安徽省域的“大城市缺失之痛”。

但合肥从未放弃自己的大城之梦,与此同步,《决策》杂志也从未吝啬对合肥这座城市的笔墨。

在20年前的2003年,推出了封面策划《千亿合肥》,这在当时引来很多人关于合肥能否在一个五年规划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的争论。发展的事实证明,合肥仅用3年,就在2006年突破了千亿。但合肥真正“开挂”不是2006年,而是在两年后的2008年,从引进京东方开始的。

“从一粒砂到一个新型显示产业链”,合肥经济发展的独特道路开始发轫,《决策》杂志采编队伍敏锐把握这种细微变化背后的趋势,发现从“十一五”开始,以合肥为代表,全国各省份普遍进入了“省会经济繁荣”的快车道。

于是,我们从跳动的城市经济数字切入,先是在2011年12月推出《大合肥隆起》;再在2016年5月,重磅推出区域经济报道《省会城市的“合肥现象”》,此时距“千亿合肥”实现,已走过10年。合肥的地区生产总值从全国第90位升至第20位,并挺进全国省会城市前10强,被外界称为城市经济棋局上“最大的搅局者”。

关于合肥发展的持续报道,不仅把“黑马”城市的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出来,《决策》杂志也是第一个将合肥发展的独特道路进行梳理、总结、概括的媒体,并且借由互联网媒体的兴起,掀开了各类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对合肥的多层解读。

这些解码“合肥模式”的一系列深度报道,把“最牛风投城市”“以投带引”“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热词,都推向了风口。如今对“合肥模式”的总结和研究,已成为一个舆论热点。

从省会合肥出发,《决策》杂志把目光所及投向了全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深度报道中,特别是对安徽发展的鼓与呼,一个“流量安徽”的新形象,被塑造出来。

从《政策中部》到《頂流安徽》:区域形象的塑造与风采

正当合肥“全国经济发展最快城市”的形象传播出去时,经过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整体上调,在全国的排位上升为第11位,人均GDP上升到第13位。这就有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那句话:安徽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跨越到“总量靠前、人均居中”,能级之变、位势之变前所未有。

为什么是安徽?一时间成为关注焦点。“安徽深藏功与名,闷声发大财”成为当时的流行语。

作为在区域经济报道中形成独特风格的一家期刊,《决策》杂志敏锐捕捉这些新变化,在2021年9月,用“一体策划、一次生成、多元分发、全媒推广”的工作新流程,在全媒体传播矩阵上推出了特别策划《顶流安徽》,当天就成为“出圈”的爆款。

以此为标志,决策杂志全媒体的深度报道,提升到一个新台阶。此后的两年里,又相继创作了《“硬核”安徽》《安徽“组局”》《战法变了》《为什么在安徽》等,以及围绕“科创+产业”、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安徽的“制造业天团”等选题,策划推出了一大批10万+的爆款文章。

这些文章经过移动端新媒体传播和多家媒体转载的二次再传播后,“对安徽形象IP的塑造作出了突出贡献”,“安徽出落得越来越有风采”,因此有网友评论说,“每当安徽有大事发生,必有决策杂志的声音。”

有了这些积累,《决策》杂志编辑部利用创刊30周年得契机,把2012年以来分析安徽区域形象、产业形象、城市形象和人文形象的精品文章,汇编成了《绽放:一本杂志与安徽区域形象的塑造》一书。

书中收录的,都是《决策》记录的缩影:30年来,安徽区域形象的每一次塑造,都倒映着《决策》的成长痕迹,也印刻着《决策》的深度观察。

这种观察,从2001年第1期改版以来的20多年里,从未间断。

第一次集中呈现是从2001年到2004年,短短3年里就推出了《省会间的较量》《解读江西》《山西突围》《湖南战略》《浙江活力》《海南起伏》《阜阳重塑》《青岛现象》……

这一系列站位高端、采访深入、分析透彻、文笔厚重的策划文章,让《决策》杂志在当时的纸媒“江湖”中拥有了一定地位,“决策体”文章风格和“决策气质”得以形成。

《决策》杂志也由此成为一本让人念念不忘的期刊,时至今日,每到市县采访,总有一句话让我们感动:“我是看着你们决策杂志成长的。”

当时间推进到2004年8月,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正式批复《安徽决策咨询》更名为《决策》,但是拿什么作为更名后第一期的封面策划?

当时的区域经济格局上,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中部崛起。确定之后,《决策》杂志记者怀着深深的思索,分成两路,一路北上进京,一路西行武汉,密集采访了20多位政府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在厚实采访的基础上,以《政策中部》为封面标题推出,不仅有“中部在哪里”的追问,也有“板块崛起还是分兵突围”的问策。该组报道一经推出,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到中部六省,被各界读者争相传阅。

以此为起笔,一直到2012年,在打造精品期刊中推出了《安徽谋势》《激荡皖江》《突破皖北》《苏北,苏北!》《筑梦皖南》《江苏出海》等深度报道。这些都以独特视角和鲜明风格,凭借产生重大影响的“话题设置”,深受读者喜爱,尤其是在市县党委政府系统的影响力日益提升。

汇集到2013年10月,杂志创刊20周年时,出版了《吾国吾城:时代变迁中的区域竞合观察》,展现出大时代变迁中的区域格局演变。这本书与《绽放》一起,用激扬文字记录下了2001年到2023年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和城市化的成长轨迹。

但区域经济发展只是《决策》杂志内容定位的一个横断面。在30年里,我们还特别关注两件事,成为杂志情怀的最好体现,一是对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度报道;二是对县域城乡发展的样本观察。

今天,我们从《决策》杂志对苏浙皖三省毗邻的唯一县域——安徽广德县说起。

从《长三角力量》到《东向“取经”》:高质量一体化的共振

广德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虽然2005年时的安徽,都还不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但广德主动作为,积极向东发展;广德所在的宣城市,也确立了“融入苏浙沪”的发展战略。再扩展到安徽省,则是“东向发展”战略:交通东联、产业东接、市场东扩、人员东去……

现在看来,安徽决意向东,改变的不仅仅是自身,更有长三角的格局。

如果放在纵向时间轴来看,东向发展只是节点之一,安徽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最早可追溯到《决策》杂志创刊前3年的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正式启动,安徽在全国第一个呼应浦东开放,做出了开发皖江的重大决策。

1993年10月创刊后,我们就把关注重点放在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上,那个时候虽然还不叫一体化,但对长三角扩容和安徽东向发展两种趋势进行深度分析后,我们坚信:安徽融入长三角,是必然的,安徽需要长三角,长三角也需要安徽。

依照这样的底层逻辑,就有了《长三角力量》《安徽向东》和2008年推出的《泛长三角元年》。也是在2008年,安徽省党政主要领导首次参加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

长三角相关策划内容

當时间推进到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这是安徽获批的第一个国家战略。杂志社派出采访组,沿江而下,推出了《激荡皖江》,发出了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最强音。

再经过5年努力,到2016年,随着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启动,安徽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肥也被定位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与南京、杭州并列。这一时期,《决策》杂志推出了《长三角“圈群效应”》等组合式深度报道,为安徽全面融入长三角加油鼓劲。

更重要的时间节点是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全省域纳入长三角,从“插班生”变为“正式生”;2020年8月,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合肥展开,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的互动,是越来越火热,相互之间的“串门走亲戚”更是年年有。

在长三角“最牛班级”里,安徽经济发展还有差距,但安徽一直在努力追赶,对标对表学习先进,《“上进生”安徽》的《东向“取经”》,经由新媒体生动报道后,在安徽六安市、河南鹤壁市,以及东北的黑龙江省,都掀起了一股学习研读的热潮。

不仅是推动走出去学习沪苏浙,《决策》杂志还从2020年开始,专门开设了“长三角一体化”专栏,把沪苏浙的好做法、好经验“请进来”,刊发在杂志纸质端与移动端公众号上。按照每期2篇文章计算,已有近100个沪苏浙的地方发展样本和改革创新案例,汇集起来就是一部长三角改革创新的丰厚案例集。

站在安徽的视角看,长三角一体化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5年来,安徽借上长三角的东风,搭上一体化的快车,《长三角“合”聚变》带来了安徽区域形象、产业形象和人文形象的一连串重塑,安徽成为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战略枢纽,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形象显著提升。

从长三角大格局再回到广德县,这里是长三角的地理几何中心,而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度报道,同样贯穿了《决策》杂志创刊以来的30年。

从《广德样本》到《界首之变》:描绘县域经济“表情”

2005年时,广德主动对接苏浙沪,在工业立县、招商引资、开发区建设和干部能力提升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县域经济活力引人关注。

我们派出采访组,多次深入广德采访,先后刊发了组合式深度报道《广德生机》和《广德样本》,并配发了一篇评论文章,对皖苏浙毗邻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度剖析。

当时,与安徽邻近的江苏、浙江、山东三个经济大省,县域经济发展龙腾虎跃,全国百强县占据半壁江山,而安徽只有一个全国百强县——宁国。县域经济怎样换挡提速?安徽各个县都在努力寻找答案,有很多县域考察团拿着《广德样本》封面报道去广德考察学习。

从广德扩展到安徽县域经济来看,能产生牵引性作用的主要是三个重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这些关键着力点,在广德之后,《决策》杂志又相继刊发了《肥西密码》《无为脉动》《濉溪嬗变》《“黑马”长丰》《定远入圈》等县域专题报道。

再经过10多年奋进和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安徽县域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肥西县在2021年跻身千亿县,安徽上榜全国百强的县域也超过5个。

这一时期,从《宁国谋势》到三次走进郎溪县的“山这边、山那边”,再到《界首之痛》《界首之变》《界首之创》《界首之治》的系列报道,不仅给决策杂志社积累了品牌影响力,还衍生出了安徽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

2019年,首届安徽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在旌德县召开,论坛采用一年一县的方式举行,到2023年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县域经济论坛与2005年开始的徽商论坛、2018年启动的安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论坛一起,成为决策杂志新型媒体智库的三个品牌活动。

再回到县域经济发展中,农业现代化也是重点之一。安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决策》杂志始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担当,关注着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一方面是乡村治理的“三大问题”,即人往那里去?钱从哪里来?事情怎么做?这是乡镇改革的三个焦点,不管是湖北咸安,还是安徽宣城,都因积极探索而登上了《决策》杂志的深度报道。

另一个重点是“三块地”改革,即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从税费改革到免除农业税,从土地流转到“一块田”改革,再到农业大托管、“三变”改革,我们将安徽与周边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江西,以及同在长江经济带上的湖南、四川等多个省份的农村改革新做法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天下三农》为典型代表,《决策》杂志在宏阔视野中铭刻下乡村发展的每一个细节。

这已成为《决策》杂志30年一以贯之的重点内容,也是一本杂志的责任与情怀。

当然,能体现《决策》杂志担当与情怀的,不只是国民经济发展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还有对媒体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

从一本杂志到读屏时代:怎样答好时代之问

时光向前,我们向上。

如今的安徽,站上了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创办于安徽、成长在安徽的《决策》杂志,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读屏时代”,怎样应对传统业务断崖式下滑的严峻形势?

2014年,国内一家知名周刊负责人说:“数字化时代到来和新媒体的日益强势,并非传统媒体的末路,如何以更加適应时代特色的立体传播方式打造全媒体赢得机会,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应对冲击的办法,唯有主动顺应,踏在发展浪潮的节拍上。

与时代同频、与发展共振的《决策》杂志,已经在30年里迈出了四大步。期间经历了媒介形态和阅读习惯的一次又一次迭代升级,《决策》杂志的风格却一直保持稳定,并在守正创新中主动顺应时代改变,探索了一条政策咨询类期刊融合发展的“决策路径”。

在“流量就是传播力”的社交媒体时代,决策杂志融媒体矩阵的影响力、穿透力持续放大,决策杂志公众号已跻身全国微信公众号前50强。

我们也从一本期刊转型升级为“刊、网、屏”互动,构建起由媒体传播、论坛活动、课题研究三大业务模块组成的新型媒体智库集成式服务平台,实现了从内容提供商到服务供应商的转变,打造出“媒体智库+”的闭合式链条,新兴业务增长点在融合的“化学反应”中产生。

在创刊30年时回溯过往,就像一部电影,有跌宕有起伏,有低谷有高潮。3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对《决策》来说却是一部连载的长篇。

当再过30年,人们重新翻开《决策》时,还能看到曾经发生过什么,当时的思想状态和经济格局是怎样的,就是对《决策》工作团队坚守情怀的认可,因为杂志上的每一篇文章,已经融入历史的册页中。

如今,已跨入大数据、云计算、VR、元宇宙和认知大模型等技术支撑的智能时代,已走过30年的《决策》杂志,今后的路还很长。因此,我们必须创造新变化,也必将有一批新人来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接力棒”交接到新一代“决策人”手中后,更好的新模样,等待着年轻人用热爱、智慧和勇气去创造。

30年,再回首,不忘来时路;

30年,再出发,恰风华正茂!

猜你喜欢
合肥长三角安徽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诗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4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20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12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02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0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