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国
新生态课堂是生态课堂的升级版,是新课标落地后的一次华丽转身。在教师、学生、课程、环境、资源等共同组成的课堂生态系统中,“生在课中央”的主张受到较大的关注。
李华老师从教20余年,教学经验非常丰富。作为蔡明生态教育团队的优秀教师,她对生态课堂的研究颇有心得。她执教的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景物描写“通中邀您云端赏梨花”是一堂写作指导课。在新生态课堂理论的指导下,李老师的教学思想发生了嬗变,她将“生在课中央”理念内化入心,对这节课进行了全新设计,不仅以“梨花”为具象来构建课堂,而且从内容、结构、样态、方法、资源等方面,较好地诠释了“生在课中央”理念,呈现出以开放、生态、情境、综合为基本特征的新生态课堂之美,让我们能更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新生态课堂教学的魅力。
一、创设任务情境,努力探索“生在课中央”新样态
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也与新生态课堂的重要特征“情境性”相契合。新生态课堂要求情境首先必须是生活的、真实的、体现学科本质的。李老师构建的梨花情境,来自栽有60多棵梨树的通安中学校(以下简称“通中”)梨园,来自毗邻树山村的千亩梨海,来自通中的梨花文化节。不少学生参加过梨树栽培、赏梨花、摘梨、义卖、作梨花诗、绘梨花图、演梨花剧等丰富的活动。这种从日常生活学习、文学体验甚至跨学科学习而来的情境,亲切自然、不落痕迹,完全是为通中学生写作实践所做的个性化定制。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提供了可能。
新生态课堂特别强调“让学生在情境中、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1],还要求情境是动态变化的、丰富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这种置身于真实任务情境下的学习活动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师授生受”课堂模式,让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和核心问题时能主动学习、探究展示、合作沟通,进而产生深度学习,真正站在课堂的中央。李老师基于语文学科特点和“景物描写”的写作教学要求,首先提炼出一个大概念—云端赏梨花,然后引入项目化学习的样态—从“校园环境”维度制作宣传学校的视频,放到学校的公众号和视频号上。组织项目化学习需要以具有明确指向的活动任务为载体,李老师规划设计了任务链,依次设置出三个不同类型的情境任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梨花画面;创作梨花文化视频脚本;为视频画面配乐,争当解说员。同时组建学习小组,驱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合作完成难度呈梯状分布的任务。李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相关经验,预测出学生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准备了丰富的资源包和“视频脚本的创作技巧”等学习支架,为学生学习提供适时帮助。在这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描写景物、制作视频脚本、当众解说等,从而实现了迁移创新、发展思维和提升素养的多赢目标。
这样的课堂样态,完成了从“以教师、学科、课堂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态课堂的蝶变,正在走向“以学习者学习和成长为首位”的新生态课堂。这样始终围绕着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才是“生在课中央”的课堂,是真实意义上的写作实践。
二、拆除课堂藩篱,快速融入现实社会与数字时代
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固守语文学科的一亩三分地,强调向45分钟要效益。新生态课堂的出现,回应了新课标的要求,以其充分的开放性,带来了无限丰富的活力。虽然当下的课堂依然是45分钟的班级授课制,但新生态课堂却不再囿于传统课堂教室内的学习,而是面向特定时空下的各种资源与条件,重组语文课程资源,以开放性的姿态建设课堂生态场。
这节课是开放的。李老师拆除了课堂藩篱,将课内与课外打通,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去学校梨园内观赏梨花,去树山村品尝翠冠梨,去采访农业服务站专家,了解梨花的特点和梨树养护小知识,向果农学习为梨树传花授粉的技术,这就把语文课堂的学习内容與学生生活、现实社会打通。课堂上,她指导学生制作短视频,发布到学校公众号和视频号上,以便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为学校的招生做宣传,这又将写作实践与学校发展紧密关联。这样的课程建设,充分体现了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生态课堂的探索价值。
这节课是跨界的。跨学科、跨媒介在课堂学习中得以展现。本课立足语文课堂,聚焦写作教学,同时还融入了生物学、美术、音乐、劳动、道德与法治、信息科技等学科内容,使学习活动变得极为丰富,达成了学科内外的一次融通。而在“互联网+”的时代环境下,在新媒体的助力下,有拍摄照片视频、选择配乐、制作短视频、公众号视频号发布、制作网络投票单、网络投票等学习手段与学习方式,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可以说,这节课与数字技术整合,并以数字技术为中介,支持的是学生的学习,指向的是学生的成长,为“生在课中央”的新生态课堂尝试构建一个开放多元、线上线下融合、现实与虚拟共存的互联网学习新生态环境。
这节课是变革的。不再是“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教师只是设计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学生则变为所有学习行为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是自我成长的评价者[2]。学生要带着对梨树、梨花的种种疑问去采访专家、果农,为了解梨花节文化而线上线下收集资料,为掌握写景方法而展示、交流、共享、讨论、反思,为能创作视频脚本而质疑、争辩、迁移、验证,为能当众解说、锻炼自己的交际沟通能力而积极实践,为能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而编制、运用评价量表,等等。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完全开放的。学生站在了课堂的中央,利用自己制作的资源包,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自主完成多项任务,形成真实能力,获得生命成长。
三、立足写作教学,积极拥抱指向生命成长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要求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目标,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新生态课堂始终把学生这个生命个体作为中心,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放在首位。李老师的这节课积极践行了这一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源于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学习描写景物”这一教学内容。李老师在课堂生态呈现开放的状态下,立足写作教学,推陈出新,有所突破,具体表现在:课前一系列服务项目的微写作活动;课中用任务驱动景物描写,用多样的学习方法提升写作技能,除了让学生为短视频起醒目的标题以培养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之外,还让学生创作短视频脚本,以提升学生图文影像结合的复合文本的创作能力。
很显然,李老师是能深刻理解“生在课中央”理念的,她努力用开放的、鲜活的、有创造力的课堂落实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比如,引导学生欣赏梨园微风晨曦中、小雨中、夕阳映照下不同形态的梨花,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美、體验美,然后指导学生用生花妙笔对梨花进行多角度、多方面描绘,用文字呈现梨花之美。学生在体验美、发现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了写作素养,强化了审美意识,涵养了审美情趣,培养了热爱校园、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再如,让学生向果农学习传花授粉的技术,通过调查采访与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校打造“翠冠梨”劳动育人品牌、创建苏州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的历程,参与并深刻理解栽梨、育梨、护梨、摘梨、售梨的艰辛,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感悟劳动价值与劳动精神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语文课堂也成为劳动教育的课堂。而每年的翠冠梨义卖捐赠活动,更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奉献的意义。
语文即成长。正是在这种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开放的、情境的、综合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才会获得生命感、幸福感、成长感,而学生的核心素养才得以在课堂转型中慢慢形成。
当然,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遗憾正召唤着热爱课堂的李老师们将新生态课堂做得更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让师生的每一次对话都能优雅从容,让梨花诗文的资源给写作实践锦上添花,让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有机整合……这些正是教师自己的成长空间。相信经过此次新生态课堂的初体验之后,李老师会不断走向成熟圆润的教学境界,实现成长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蔡明.新生态课堂的基本特质与实施策略[J].教育文汇,2022(11):9-12.
[2] 陈芳.新时代语文学习课堂新生态[J].教育文汇,2021(8):12-14+17.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通安中学校)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