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写育人”的生态化、素养型写作实践初探

2023-12-20 18:57:15李华
中国教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梨花校园活动

李华

信息化时代,多种媒体相继出现,为人们的表达与交流提供了多种可能,也带来一定的挑战。这对于生态化写作实践,特别是核心素养的培育来说,恰恰是最好的情境、最佳的契机。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和任务中,借助摄像机、信息技术等工具,开展新媒体写作实践活动;在综合性、实践性的观赏、选景、摄影、撰文和图文视听的穿插处理等系列活动中,完成专题性、项目化写作学习任务;在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校园的思想情感,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在复合文本写作与呈现的实践过程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写作与做人的和谐发展、同步生长。

本文以“通中邀您云端赏梨花”复合文本写作实践为例,结合课堂中的部分实录和实例,探讨生态化、素养型写作教学。

一、写作情境

9月1日,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通安中学校(以下简称“通中”)将迎来新一届学子,学校拟从办学质量、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及校园环境等方面制作一部宣传片,让学生、家长及社会更多地了解通中。我们今天就聚焦“校园一景”,制作一个3~5分钟的视频宣传短片,放到学校公众号和视频号上,借助新媒体展现学校优美环境、传播学校文化、讲好学校故事。

【设计说明】新生态课堂的写作实践遵循课标要求,让一切写作活动都从生活出发,在真实的情境下发生。同时,结合语文教材,让一切教学活动有据可依。本次课例源于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中的一项写作实践:“对同学们来说,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校园了。想一想,你所在的校园有什么风景?校园里的风景有什么独特之处?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片段。300字以内。”

二、写作实践 · 任务清单 (见表1)

【设计说明】制作这样一个相对专业的视频宣传短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充分的前期准备和资源包建设。依据生态化写作的基本原则,再难的问题,也应该由学生解决。当情境出现后,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这个情境中包含着复合文本的写作任务,承载着讲好学校故事的责任。学生反复商量,认为必须先编制一份以“通中邀您云端赏梨花”为主题的写作实践任务清单。表1即为全班学生集思广益的第一项成果。

清单上有8项任务,约定完成时间为一周。项目内容涉及生物学、美术、音乐、劳动、道德与法治、信息科技等各学科,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学习的写作实践。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学生需主动进行脚本写作、解说词写作、视频合成和上传等资源包建设。

生活的、现实的、场景的才是真实的。利用校园梨花资源,将制作短视频作为重点,让学生明确制作视频的目的是介绍校园一景及其背后的梨花文化,明确交流对象是广大网民;让学生确立主人公身份,树立读者意识。

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梨园,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美,体验美,这就是真实的写作。为了探寻梨花文化的内涵,学生主动采访校长,主动去通中德育处和校园网上收集资料,了解学校围绕梨花节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深刻理解学校通过识梨、护梨、赏梨(花)、诵梨、画梨、摘梨、售梨,打造七位一体“树山翠冠梨”劳动育人品牌的价值意义。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和文化熏陶,拓宽了写作活动空间,热爱学校、热爱写作的优秀品格在不知不觉间生发着、成长着。

三、写作活动

1. 活动一:校园一景—校园梨花,笔下生花

课堂节录:

春天悄然来临,梨花亦随着春天的脚步,一步一步地走向繁荣,直到呈现出“一树梨花压海棠”之景。洁白而又纯净的梨花一朵挨着一朵,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紧紧地挨在一起,形成一棵棵长满了雪的树。

—第一小组的初作

有的学生提出,内容不够丰富,没有多角度、多方面展现通中梨花之美;有的学生提出,“一树梨花压海棠”引用不当;有的学生提出,语言不够生动、优美。

怎么解决?“校园一景—梨花”写作评价量表(见表2),在同学们的商讨中形成。

对照评价量表和同学们的点评,第一小组把作品做了改进。

春天悄然来临,梨花也随着春天的脚步,一步步走向繁荣。洁白而又纯净的梨花,一朵一朵,一簇一簇,紧紧地挨在一起。远远望去,好似挂在枝间的积雪,绿白相间,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近看又是一番别样的趣味,一朵朵梨花显得更加别致。黄黄的花蕊小心翼翼地躲在由花瓣组成的城堡之中,仿佛一位位娇俏可人的小公主。那叶也绿得通透,还带上些或红或黄的光晕,为衬托出梨花的美丽,铆足了劲儿。高处树顶的梨花在和煦的春风中微微发颤,一两朵早已盛放的梨花被风吹下,如蝴蝶般在空中飞舞;躲在含苞欲放的梨花里的小水珠,在雨后的阳光下闪闪发光。身旁的梨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引得蝶儿、蜂儿不停地围着她们飞来飞去。梨花不如桃花妖艳,不如杏花热闹,她们开放在春风里,淡淡的,静静的。她们没有梅花傲放的坚贞,也没有牡丹盛开的高贵,她们默默无闻,悄悄开放,只为给自己一个自由而浪漫的世界。

—第一小組改进后的作品

【设计说明】表1任务清单中的8个项目,有一部分只能在课外完成,但直接体现本次写作实践价值、意义的项目必须通过写作活动加以重点落实。安排梨花散文片段写作,既落实了教材中的基本要求,也为后面解说词的写作打好了基础。

初次写作的不完美在意料之中,教师借此引导学生通过编制写景片段评价量表,实现“以写带评”“以评促写”的实践效果。从课堂节录中可以发现,评价量表的及时编制,让在写作实践的沙漠里跋涉的学生,瞬间看到了绿洲。学生对照量表对前期写作实践进行自评,清楚地发现初稿中的欠缺,培养了成为自己习作“第一读者”的意识。同时,评价量表也给学生后期写作提供了支架,使修改、升格有了思路和参照。这样的自评和互评,激活了同伴的群体智慧,更调动了群体中个体的写作积极性,从而聚焦情境中的写作任务,不断开发写作潜能,呈现美好的写作生态。

改进后的作品,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凸显了梨花白、香的外在之美,又寫出梨花默默无闻的内在之美;观察角度由远及近,层次清晰;不仅写了阳光下的梨花,还写了雨后的梨花;除了正面描绘,还有侧面描写……语言生动形象,有一定的美感。片段的写作和修改,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的层次,提升了学生的写作素养,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2. 活动二:校园文化—镜头分解,脚本写作(见表3)

1 展现

远景 真山脚下,满树梨花衬托下的校园 画面、声音、讲解同步;捐赠镜头可通过资料照片或图表等穿插呈现

2 特写

镜头 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天气下的梨花之美

3 拍摄

近景 学生传花授粉、浇水除枝的场面;爬树摘梨,捐赠灾区

4 显示近景 校长寄语:梨花文化是我校的一张名片 插入采访视频

5 片尾

字幕 宣传语:一树梨花满校园,快乐生活在通中 画外音

梨花文化解说摘录如下:

●校园梨树把积蓄了一年的力量,都凝结在一颗颗清香饱满的翠冠梨里,伴着夏日的浓情烈意,点亮了通中校园。初三学子们在摘取这一季的果实时,细数着他们三年中随着梨树的抽芽、开花、修剪、传花授粉直至结果的日日夜夜,眼前浮现的正是他们从懵懂儿童到走进通中校园后努力求学、不断成长的点点滴滴。

●这一棵棵梨树,寄予了太多毕业季的不舍。观四季变化,护梨树生长,尝瓜熟果香,感生命之美,唯愿化为滴滴甘甜融进生命,带着那青春的笑声清脆地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同学们在酣畅淋漓的采摘后,又积极地投入后续的义卖活动中,分选果实、书写感恩卡片、装箱、义卖。

●校长寄语,殷殷叮咛。“天生我材必有用。”无论去向何方,都要立足大地,努力向上,让自己长成一棵树,用一片绿荫造福他人。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发挥聪明才智,立志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通中校园,满园梨花,温柔缠绵,清雅幽静,永远牵挂着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位学子。愿你们梦想在前,路在脚下,守住正途,勇于实干;愿你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在家做个好子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设计说明】从文字文本转化成视觉表现,这对学生来说又是一次挑战。特别安排这一写作活动,目的非常明确—让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够对接现实生活,让“校园一景”的写作活动对接校园文化的探寻、体认,充分体现写作实践的学科价值和活动意义,在文化的挖掘中滋养学生的精神,催动学生生命的成长。

视频脚本的撰写,客观上让写作跨界,让学生走进影视文化的新领域,让学生初步感知表演戏剧、拍摄电影等所依据的底本的基本样态;初步感知脚本是用于交际语境、与团队摄制者交流的文字材料,是制作视频短片的参照。

让学生直接进行图文影像结合的复合文本的创作,不仅可以锻炼他们实用性文本的写作能力,让笔下文字富有文化意蕴,让文字表达的主题和立意深刻新颖,而且可以借此推动学生对学校文化的深度探究,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更好地实现“以写育人”。学校一年一度的梨花节、翠冠梨采摘节,让学生提升了审美能力,明白了劳动的意义,增强了劳动意识。每年的捐赠更是让学生体会到奉献的快乐,感受到生命传递的爱的意义,这与新课标提倡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契合。

3. 活动三:校园形象—视频制作,争当小小解说员

(1)视频制作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也可以利用手机视频制作软件,小组成员自己尝试组合、合成、剪辑,包括特效、字幕和片头片尾的处理等。可以在学校计算机教室里完成。

(2)争当小小解说员的前提是根据前期视频制作,写好解说词,并参加解说词模拟比赛,最后获胜者获得小组宣传视频的解说录音配音资格。

(3)为视频拟一个醒目的标题,视频画面要美,要讲好学校故事,体现学校文化,展现通中校园美好形象。上传后要让观众满意。

【设计说明】这是本次写作实践中最后且最重要的活动,是作品的最后呈现。把最后的挑战留给学生,也是把写作活动成功的高峰体验留给学生。让生态化的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写作实践活动成为一道风景,学生在活动中写作,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次成功的体验机会,在小组共同作品完成后,教师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制作一个短视频,在同学和家长的微信群里传阅播放。

在这个活动环节,最让教师刮目相看的是,很多小组的视频制作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信息化、新技术真是信手拈来,相反,教师则略显力不从心。

解说词的写作和录制,成为本次写作活动的一个小高潮。学生能够找来模仿学习的范文,并把“校园一景”活动和校园文化中的优秀片段有机整合起来,并依照各小组初步制作的视频文件的镜头内容安排解说内容的先后顺序,语言优美形象,且富有感召力。准备解说词的模拟解说时,学生直接从网络下载音视频文件,反复收听、感受并模仿。

四、教后感受

通中毗邻梨花掩映、梨香四溢的树山生态村。“树山翠冠梨”文化是通安镇的重要文化遗产,学校坚持因地制宜,依托地方特色,在校园里种植了大片梨树。三月的春风吹开了梨园的花朵,校园里雪白一片,春风吹送花香,沁人心脾。这是语文学习资源,是写作实践得天独厚的活动基地。

新生态教育的学科实践是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实践,是充分借助和挖掘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的实践,是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理性生态公民的“以写育人”的实践。写作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复杂的思维劳动和语言文字运用、表达和创造的最佳路径。本次写作实践让学生有景可写、有情可抒,并利用宣传短片的制作,让传统意义上的书面写作,变成现实生活需要的复合文本写作(图表、照片、视频和文字融为一体),让写作实践转化成现实生活情境中的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学生以学校主人的身份,在做中写、干中写、创中写,感受复合文本写作的时代价值和实用意义,获得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所带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始终都是写作实践活动的主体和主人。生态语文教育团队领衔人蔡明老师曾说:“没有课堂的新生态,核心素养就难以落地。”新生态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站在课堂舞台的最中央。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通安中学校)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梨花校园活动
梨花美
黄河之声(2022年2期)2022-06-22 08:45:06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动随手拍”
梨花艳清明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02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梨花之歌
青年歌声(2020年9期)2020-09-27 07:57:16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梨花里的白》
艺术评鉴(2016年8期)2016-05-14 13: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