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富军
“石林会议”因其召开的特殊背景及承载的重大历史使命,成为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军事会议,也使石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乃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留下了很多革命故事和红色基因库,诸如“石林会议旧址”、徽标广场、将军湖、将军柏、将军槐、将军岗、刘邓大军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有着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无论是从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来讲,红色文化及其遗产在小学课程融合和开发中都具有一定价值。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理应将红色文化与小学课程有机融合,用红色文化这一宝贵教育资源打通各学科间的壁垒,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活起来、彪炳史册的革命事件动起来,使广大师生深切感受到石林红色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厚植爱国精神,勇担社会责任。
一、石林红色文化资源与学科育人功能融合的价值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对文化自信、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进行了深刻诠释。毋庸置疑,红色文化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精神内涵,学校应当充分发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重要教材。
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红色文化作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抵御外侮,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幸福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我国都极其重视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坚定不移地将红色基因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被多次强调。红色文化资源走进小学课堂,与课程有效融合,对更深层次的补充与完善爱国主义教育,促进中小学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培育爱祖国、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具有深远教育意义。
保护并传承石林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智慧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先进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红色基因是需要传承的,青少年更是其中的主力军。学校应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把红色文化资源与学科育人功能有效融合,最大限度地将刘邓大军精神、石林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阐释出来,让青少年了解刘邓大军精神、石林红色文化资源,自觉当好红色基因传承者、实践者,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学科育人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对促进学生深入了解和体会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爱党爱国等精神品质,进一步影响其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开展紅色研学旅行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入体验红色文化,感受先辈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创新精神、实践创新等能力。
丰富思政课教育的内容和阵地。红色文化本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因地制宜地将红色文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有助于形成既有红色底蕴又有地方特色的独特资源。学校为促进学科的综合化,依托当地红色资源优势,提炼具有代表性的精神内涵,融入相应课程,开发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更能让学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等宝贵的精神品质。
二、石林红色文化资源与学科育人功能的融合
将石林红色文化资源与学科育人功能融合、渗透的过程中,学校深入研究课程结构、教学目标、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关键因素,引导学生将学科课程的学习与活动课程的实践有机结合,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历史责任感,激励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红色文化与学科课程相融合。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何为“做真人”?求真知、学真本领、养真道德。将红色文化渗透进小学学科教学是历史赋予的要求,帮助学生了解石林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学生爱国情怀和荣誉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教师迁移讲述刘邓大军“将军槐”的故事,启迪学生践行红色精神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都是在传承红色文化。再如,音乐教师在教学《红星歌》时,联系《叫声老大娘》等红色民谣,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解放军战士的无畏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将解放军战士作为学习的榜样,树立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资源与活动课程相融合。红色文化资源与活动课程相融合主要以石林红色文化资源为教育内容,以研学旅行、歌咏比赛等活动为教育方式,让学生在红色文化与活动课程交互作用中了解和感受红色文化,传播并传承红色精神。例如,学校将刘邓大军“石林会议”旧址作为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并将红色文化发挥的精神力量与当代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触摸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在红色文化的洗礼和感染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开展以红色为主题的德育活动,如唱一首红色歌曲、看一部红色电影、讲一个红色故事、参观一个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让学生在“举英雄旗帜、学英雄榜样、走英雄道路、做英雄传人”活动中缅怀革命先烈,感受信仰的力量。
红色文化与隐性课程相融合。红色文化的学习不是简单地灌输和填鸭式的理论讲解,而是要以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对其宣传和教育。隐性课程作为学校显性课程的补充,成为弘扬和学习红色文化的重要路径。学校在设计校园建筑、校园文化时,要加大红色文化资源占比,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红色氛围,让学生随时随地了解红色故事,感悟红色精神。布置校园时,根据“育一粒真的种子·成一座善的家园”的办学目标,将石林红色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融合,如校园主体颜色为红色,文化墙以红廉文化为主要内容,廊道文化以红色石林为主题,让红色文化随时随处可见;组织观看红色主题电影,开展“弘扬英烈精神,做新时代的好少年”革命烈士故事演讲比赛,引导学生在追忆先烈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充满对革命先驱的崇高敬意。
红色文化与综合实践课程相融合。小学生长期生活在备受保护的校园温室中,接受着系统的知识教育,缺少走进社会、接触大自然以及集体活动的机会,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在做中学”“让教育回归生活”。一定的社会活动体验与实践经历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积极争取各种红色教育资源的支持,带领学生走进红色文化基地进行实地考察,邀请当地的老党员、军人来校进行红色文化宣讲,把石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日常教育内容,使学生受到更深层次的红色思想教育,激发爱祖国、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深厚情感。
红色不只是一种色彩,更是一种力量。学校要积极挖掘、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及育人功能,为学校教育注入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各科教学提供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实践舞台,引领广大学生赓续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深化红色实践,积淀红色文化,让红色旗帜在学校教育发展的道路上高高飘扬!
[本文系鹤壁市教育科研课题“石林红色文化资源与学科育人功能融合的研究”(2023-JKLX-08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