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创融合”路径探究

2023-12-20 12:46:40冯娟李艳潘中锋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2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院校

冯娟 李艳 潘中锋

[摘           要]  “思创融合”是指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党旗引领、育人为本、强化创新、勇于实践,锐意进取,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敢闯会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旨在针对新时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要求,探讨高职院校德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思创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2-0093-04

“思创融合”是指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思创融合”中的“思”指的是思政教育,“创”指的是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将这两种教育深度结合在一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旗引领、育人为本,培养青年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新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将立德树人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在注重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情怀的培养,对于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敢闯会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思创融合”的必要性

(一)“双创”发展需要德育引领

新时代,特别是特殊时期,需要广大青年创业者听党话、跟党走,把责任扛在肩上;在人们的就业观、创业观、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今天,在中小微企业发展既有机遇又有困境和挑战的今天,与之相应的德育体系也需要不断创新,需要从压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灌输式德育转化为激活人创造潜能的开放式德育,从这一层面而言,现代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德育目标,要在对学生开展专业教育即技术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鼓励青年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鼓励广大青年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国家的强盛积极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来。

(二)“双创”师资需要德育为先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基于本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力量不够,缺乏创新创业通识课专职教师,采取校内辅导员、行政人员兼职教学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支队伍流动性大,力量薄弱;高职院校创业学院的专职教师除履行教学、行政、学生教育与管理等职责外,还需完成学校及上级政府部门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创业基地管理、初创企业孵化、创新创业大赛指导、校政行企合作等诸多工作,力量严重不足;部分高职院校聘请的校外企业家、行业专家多年在企业一线,创业实践和应用能力强,对于如何把握党的教育方针及领会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将德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思考,则有一个适应过程等。所有这些现象都需要对“双创”师资队伍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提升师资队伍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情怀。

(三)“双创”课程亟须德育融入

德育的实效体现在知识体系的各个环节,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从课程建设角度看,很多学校往往根据现有的学科、师资等资源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效果不理想。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丰富的德育素材,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融合需要针对学生明确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培养等。

(四)“双创”实践需有家国情怀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商人,而是培养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就业者,培养有家国情怀的千千万万的青年企业家;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需要扎根中国大地,致力于国计民生,“把责任扛在肩上”,真抓实干,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新时代,应该着眼于立德树人,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只有坚持党旗引领、育人为本、提升师德、强化创新、立足实践,锐意进取,找准德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点,才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敢闯会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高职院校“思创融合”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党的领导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体现,是培育新动能的有力支撑。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要在党旗的引领下,将创新创业教育事业注入祖国的崇高事业、汇进民族的伟大梦想。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家庭责任、家乡责任、社会责任、民族责任扛在肩上,教育学生把个人的命运融入国家的命运,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发展[2]。

(二)听从党的召唤

创业学子的梦想,应该和党的召唤紧密融合。国家的发展是青年创业的方向,人民的需要是青年创业的目标。正如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主題所揭示的:广大青年要弘扬革命先烈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生创业团队在成长过程中,主动参与中科院藏北高原生态系统航测,积极把创新创业和弘扬党的光辉历程、祖国非遗文化、乡村振兴与发展等结合起来,是青年责任与担当的真实写照,更是创新创业教育正确方向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立德树人宗旨的生动体现。

(三)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与党政机关的深度合作,鼓励教师和学生深入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前沿技术,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在党的领导下,高职院校正在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推进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党政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推动高职教育深化与产业界、企业的合作,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培养更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正如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生创业团队所做的,他们将创新创业与弘扬党的光辉历程、祖国非遗文化、乡村振兴与发展等紧密结合,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产业支持是“思创融合”理念的核心之一。高职院校的存在和发展,与地方产业的繁荣息息相关。党政方面,在政策与资金投入上的支持,旨在加强高职院校与本地产业之间的深度合作。这种合作不仅仅是简单的人才输送,更多的是在技术研发、技能培训和产业创新等方面的互补与合作。为了地方产业发展,高职院校需要为其提供更为先进的技术和更为合适的人才支持。而在开展研究方面,党政机关对高职院校的期待更为明确。高职院校应针对地方经济的实际需求,推动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这种研究往往更聚焦于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推进技术创新,并将其转化为真实的产业力量,促进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党政的引导和支持下,高职院校应积极拥抱产学研用合作的新模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

三、高职院校“思创融合”的基本路径

(一)锤炼队伍,提升师德,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力量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往往会受到道德因素的影响,其中有进步、积极的主流思想,也有消极、错误的思想,所以教师有重要的德育职责。对学生来讲,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学校要注重构建优秀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也要重视本校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积极选配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创业指导教师。同时,对所有的教师,学校更应该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律,只有建立德高望重的导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强化創新,融入思政,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来说,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品德培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致力于培育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注重思维创新,引领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思维的创新。学校要建立层级清晰的工作体系,要有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思维,要转变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等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互动机会,在交流、辩论、思考的过程中搭建对话平台,为学生的思维碰撞提供条件,激活其创新思维,促进德育,活跃教育。浙江大学除成立学校层面的领导机制外,分管副校长兼任创业教育的具体负责人,学生工作负责人担任创业学院执行院长,学校各层级都建立思想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机制,就是将德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思维创新。在湖北高校省级创业学院建设中,创新创业教育有影响力的学校都在工作机制上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模式,如湖北理工学院“两融入一贯穿”模式、三峡大学“四擎四驱”平台等,都是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

2.注重制度创新,规范创新创业教育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要求学校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等。对应国家要求,高校应及时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办法》《创新创业导师管理办法》《创新创业课程替换与学分认定实施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形成明确的制度体系,为学生创业提供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为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国情民情、投身祖国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等,才能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

3.注重课程创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

在创新创业通识课建设中,教师要重视德育的作用,将创新创业内容的德育工作进行融合思考,要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创业和国家发展的息息相关,激活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让每一位青年学子心中都埋下一颗创新创业的种子,当它们遇到合适的养分,就能迅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专业课程建设中,要推进专创融合课程,改进教学方法,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切实加强思想价值引领,将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落到实处[3];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包含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思维训练、技能提升等,将创新创业知识合理、有序地融入课程章节与知识点;要积极建设“专创融合”案例库、行业市场资料库等教学素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注重教学中的“作业—作品—产品—商品”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描绘出人生“幼苗—小树—大树—栋梁”的成长曲线。

4.注重体系创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创业活动的重要性越发凸显,随着创业环境的变化,自主创业并且由创业带动就业,成为青年大学生融入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新时代,高职院校应有清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4]。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信念和崇高理想,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道德品质,促进人格完善。所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把思想引领放在首位。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鼓励所有的青年人都去创业,而是需要以学校专业为基础,以校内外资源为依托,构建“普及教育—专项教育—实体孵化指导”相结合的教学与实践模式,通过分类别、分层次的“塔式”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让大部分学生成为有创新能力的从业者,一部分学生成为岗位创业者,少数学生成为青年企业家,服务地方经济和国家“双创”战略,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注重实践,强化责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1.扎根中国大地促实效

创新创业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融合(深入开展社会服务为主)、寒假社会实践融合(深入家乡开展社会调查为主)等,都是学生深入社会的很好契机,需要统筹规划,进一步推进;2023年的“挑战杯”,要求广大青年学生走进中国大地,深入社会一线,了解国情民意,结合实践观察设计项目等,更是扎根中国大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正确方向的重要体现。

2.建设实践平台促实效

实践出真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实际搭建实践平台非常重要。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活动大赛、辩论赛、“党旗引领 青春闪亮”系列育人活动、众多校企合作实践平台等都是培育青年学生敢闯会创精神和品德的良好平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职业技術学院等高职院校之所以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走在全国的前列,和他们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注重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国情民情教育和引导密不可分。

3.注重示范引领促实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生创业团队先后参与中科院藏北高原草地生态系统航测、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建设场地治理航拍等国家项目,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与担当;多位优秀创业学子被聘为创新创业导师,反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4.开展多方合作促实效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孤立地从课堂到课堂,需要和社会结合,开展多方合作,共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体系建设与创新,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政、校、行、企合作,构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部门协同的创新创业良好育人体系[5]。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近年来注重多方合作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在湖北省率先实现国际合作,与英国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联合开展师资培训,积极组织湖北、华中地区、全国的大型赛事,作为牵头单位发起成立“湖北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与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文化育人”,与多个地方政府等共同搭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平台等;多方的合作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青年学生在成长中感受到了社会的需求以及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的差距,在创新创业知识的积累与交流中增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情怀和愿望;多方的合作让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先后获得“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湖北省级众创空间”“武汉青年创业示范基地”“武汉大学生创业学院”、中英国际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国教育报》、湖北电视台、《楚天都市报》、武汉电视台、《长江日报》等数十家媒体先后报道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事迹,人社部等国家、省、市领导对学校“双创”教育给予了充分肯定,对青年学生服务社会、奉献青春力量的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多方合作开展创新创业青年学生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多方合作促育人实效”的真实体现。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是青年学生实现人生梦想、提升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内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孵化企业,更是培养千千万万的优秀人才。只有坚定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方向,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注重在实践中扎根中国大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才能把青年学生培养成国家需要的人才。在国家“十四五”发展时期,在党带领全国人民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的主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把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崔媛.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路径研究[J].中外交流,2016(13):98.

[2]汪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8):134.

[3]傅春长.浅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融合路径: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研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5):98-99.

[4]李亚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和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

[5]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3-97.

①基金项目: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2023年度课题研究项目“职业院校‘双创’教育服务湖北乡村振兴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HBZJ2023847)。

作者简介:冯娟(1985—),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教学。

李艳(1984—),女,汉族,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潘中锋(1968—),男,汉族,陕西西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