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中 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将创新理念融入自身学习、生活”“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规划、管理学习”“增强自我判断意识和责任感”,另有十余次要求“学生自觉……”。可见,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追求。同时,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观点,这与今天的课程标准高度一致。由此笔者认为,在学习、应用和研究新课标、新教材的过程中,将“生命自觉”理念融入信息科技教学可成为一条有效的探索实践路径。而2023年版江苏省小学三年级信息科技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三年级信息科技新教材”)分上下两册,各设置了四个单元,每册还安排了一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因此,笔者尝试用八“自”来细化推进,具体如下。
“生命自觉”建立在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进而扩展视野、辨析世界的基础上,为此,苏教版三年级信息科技新教材用三个单元作了充分诠释。
数字时代的学习、购物、订票等众多需求都可在网上进行,这也赋予了大众学习者、工作者和娱乐者等多种数字身份。为此,在“我的数字身份”单元教学中教师可着重开展好两项活动帮助学生明确数字身份的价值意义和使用规则。
一是认识数字身份。当前,数字身份的应用越来越广,验证登录的方式也越来越多,除传统的密码登录外,还有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纹识别等。对于这些充满“科技范”的应用,不必要求小学生深究科技原理,但应引导其认识基本的信息采集、识别、判断流程,使其对自己的数字身份是如何进入实际应用的有初步了解。
二是遵守数字规则。在全民皆“网民”的时代,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应重点做到“为人”和“为己”。“为人”即当好一名拥有正能量的数字社会小公民,严格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规章制度,主动维护网络安全,诚实友好进行网络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为己”即要科学保护自己的数字身份,树立网络安全意识,不随意泄露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电话以及照片等重要信息,对重点应用平台要设置复杂的登录密码,并妥善保存。在教学中,对数字规则的传授要避免说教,注重趣味性、现实性、创新性,可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回放、课堂辩论等形式让有关数字世界的知识与技能入脑入心,成为学生真正的“生命自觉”。
“在线学习与生活”“在线信息获取”两单元的知识属于信息科技常识性内容,在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微项目、微课题等形式开展收集整理、展示反馈、讨论提升系列活动。例如,围绕“在线学习与生活”的教学,可设计“说说快递的‘快’”主题活动,发动学生广泛收集、调研有关快递的寄出、运输、送达流程等资料,使其对“日行千里”“次日达”等与“快”相关的实时数据、技术支撑、交通选择、制度保障等有深切的认识。通过具身参与,学生对物品自网络下单经跨越山河进入小区快递箱的“时空游历”有了感性的认识与理性的思考,如何让快递“更快更安全来到手中”成为他们自发形成的新课题,也成为学习信息科技的新动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数字设备正组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各种问题,提供各种便利。因此,在“用好数字设备”单元的教学中可按照“感知—了解—选用”的步骤让学生了解各类数字设备。
“感知”的重点是对各个不同场景中存在的数字设备建立感性认识,如教室里的投影、展台给学习带来的帮助,家庭中的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给生活带来的舒适,车站的实时数据、在线选座给出行带来的便捷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字设备的魅力。
“了解”环节可采用学生交流、教师解析、资源展示等方式对日常应用的数字设备原理进行基础知识介绍,并指出数字设备正在朝着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专业角度让学生认识数字设备的应用前景。
“选用”指在教学中要强调各类数字设备的本质是工具,应用目的是提高效率,要做到按需使用、规范使用,并着力提高使用的技能技巧,实现理想的效果。其间,教师应从确保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高度对使用数字设备的频率、时长等作明确的要求或提示,并与社会、家庭形成合力,坚决避免上网成瘾、视力骤降等情况出现。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了要“提升自主可控意识”,而苏教版三年级信息科技新教材将“自主可控技术”列为一个单元,这既是遵循课标的要求,又是现实的需求。对该单元的教学,教师可采用“三步走”方式。
第一步是了解有关“自主可控技术”的内涵。突出“具有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持续迭代发展、国家有效管控”等关键特征,帮助学生树立国家观、科技观、创新观,形成对“自主可控”的具象化认知。
第二步是了解我国的“自主可控技术”。当前,我国在很多领域已拥有了自主可控技术,这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智慧的结晶,这些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使得我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作为今天的小学生、未来的接班人应深感自豪、胸怀理想。
第三步是展望“自主可控技术”的发展。在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的自主可控技术正不断取得新成就,但少数国家设置的科技壁垒正在影响全球的进步与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必须依托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少年强则国强,科技兴则国兴,今天的青少年责无旁贷。
“创作数字作品”单元是对学生学习成效、信息素养的综合检阅,小学阶段一般要求学生能用海报、电子报、电脑绘画、演示文稿等形式展示主题作品,具体视学段、年级而定。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确定好数字作品的主题是首要环节,然后进行作品的设计,并根据需要获取数字资源,选择合适的软件进行创作、优化,同时,要做到内容原创、形式新颖、构思巧妙、创意独特,具有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等。例如,“我眼中的家乡古街”主题数字作品创作活动,教师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宜兴的历史文化遗存,将一条条古街以及家乡古树、古桥、古窑等特色人文资源,用信息科技的方式展现在大家眼前,让全体学生了解家乡、喜爱家乡,更主动做家乡代言人。
“在线协作学习”单元是对个体色彩相对鲜明的数字创作的提升。在协作学习启动前要做好相关提醒,公布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在线协作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然后,组织学生围绕协作学习的常态流程并结合学习主题开展制订规划、选择平台、在线学习、分享成果等活动。例如,在“神舟飞船大家庭”协作学习活动中,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六号”,新型热控、返回技术等方面大量的技术创新及背后一批批航天人的科技梦是鲜活的课程资源,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做好分工,运用相关平台收集整理资料,确定展示内容与形式,如充满原生态气息的神舟飞船电脑绘画组图、直观呈现宇航员生活的演示文稿、影音效果俱佳的自制微电影等。学生用协作学习的力量展示了自己对“神舟飞船大家庭”的理解。
“自由自在”是针对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信息科技相关章节的学习形式和状态而言,有别于“自由散漫”。
21世纪的人们已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即时通信工具进行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立体化交流。因此,在“在线沟通交流”单元设置了多样化的沟通与交流、即时的交流与分享、文明规范的互动交流等内容予以细化推进。
“做时间的主人”是苏教版三年级信息科技新教材安排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科学合理规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该项目可分四个环节开展活动:一是收集数据,运用在线或纸质的方式了解学生平时和节假日的时间安排情况;二是分析数据,掌握学生在学习、娱乐、锻炼等方面的时长和分配比例,分析其合理性;三是制作表达,每位学生设计制作一张个性化的海报,表达自己对时间安排的理解与认识;四是分享展评,通过现场展示、在线展示等形式将各自的时间安排表广而告之,选出最佳创意、最佳视觉、最佳分配等奖项,并将时间分配科学合理的优秀作品作重点宣传。
对青少年“生命自觉”的培养途径是广阔开放的,笔者仅结合苏教版三年级信息科技新教材呈现了个人的实践与思考。由教“天地人事”而达“生命自觉”之育,是一个涵蕴、转化的过程,当代中国教育对人的生命关怀,最终须聚焦到个体“生命自觉”之形成。期待通过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探索,让学生能在复杂变化的世界中,因生命自觉的强大而把握自己的命运,过好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