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文,陈彦香,刘 苗,顾江河,陈芳莉
(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宁夏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宁夏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银川 750001)
新生儿重症肺炎是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的危重症,病程长短不一,且在新生儿期的临床表现多样,进展迅速,容易合并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感染中毒症状重,短时间内可发展为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抢救治疗[1]。由于病原菌不明确,增加了治疗难度,从影像学的特征无法对病原菌做出准确的鉴别,罕见病原菌通过细菌微生物的培养难以发现。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曾收治1 例感染嗜肺军团菌的重症肺炎患儿,通过肺泡灌洗液行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明确病原体,现报告如下。
患儿,男,17 d,主因“反应差、纳差14 d,加重伴间断发热、呻吟、呼吸费力7 d”于2020 年3月1 日入院。患儿系G2P2,孕38+4周,其母因“妊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轻度贫血、胎膜早破”在某妇幼保健院急产娩出,体质量3 600 g,羊水清亮,否认窒息抢救史,阿普加(Apgar)评分1~10分,生后混合喂养。患儿于生后3 d 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应差、纳差,30 mL/次,完成差,入院前4 d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2 ℃,予以物理降温后可降至正常。就诊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WBC)13.1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7.6%,血红蛋白(HGB)112 g·L-1,血小板(PLT)45×109/L;C 反应蛋白(CRP)206.42 mg·L-1;血小板压积(PCT)3.94 ng·mL-1;红细胞沉降率(ESR)74.475 mm·h-1;血气分析示pH 值7.35,二氧化碳分压(PaCO2)36.8 mmHg,血氧分压(PaO2)61 mmHg,碱剩余(BE)-4.5;胸片示双肺多发渗出性改变;予美罗培南联合氨苄西林钠抗感染、吸氧治疗4 d;予血浆支持治疗;仍反应差,有发热,体温36.8~37.6 ℃,三凹征阳性,干咳明显,皮肤青灰,复查胸片示双肺多发渗出性病变;血常规示WBC 15.3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1.2%,HGB 97 g·L-1,PLT 160×109/L;CRP 199.25~55.41 mg·L-1;血气分析示pH 值7.31,PaCO257.30 mmHg,PaO269 mmHg,BE 1.6;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SIMV 模式,吸入氧浓度(FiO2)55%,气道峰压(PIP)17 cm、H2O,呼气末正压(PEEP)6 cmH2O,呼吸频率(RR)40 次/min],并换用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予人免疫球蛋白加强支持治疗;外院2 次血培养、2 次痰培养均阴性,新冠病毒咽拭子检测阴性;在气管插管、T 组合通气下,经急诊以新生儿重症肺炎、新生儿败血症(晚发型)、双足大拇指并趾畸形转入我科。患儿父母从事室内装修工作,平素体检。
急查血气分析示pH 值7.31,PaCO247.6 mmHg,PaO248.0 mmHg,BE -2.2,血常规示WBC 16.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2.0% ,HGB 85 g·L-1,HC 26.0%,PLT 136×109/L,葡萄糖6.49 mmol·L-1,白蛋白22.0 g·L-1,CRP>90.0 mg·L-1,降钙素原(PCT)4.85 ng·mL-1,血氨50 mol·L-1。胸部CT示:双肺多叶段性肺炎。予美罗培南治疗3 d,阿奇霉素联合万古霉素治疗5 d。多次查痰培养阴性、痰及胃液涂片抗酸染色阴性,2 次血培养阴性。住院6 d 复查肺部B 超提示双肺近一半肺叶实变。肺部CT 提示结核可能,予经验性异烟肼联合利福平抗结核治疗。气管插管下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6 d 后拔出气管插管改为无创通气8 d,发生明显呕吐泡沫,上消化道造影未见造影剂入气管、支气管等部位。纤维支气管镜示:未见明显瘘口,右上、中叶开口处可见大量白色泡沫样分泌物,少许絮状物,双肺各开口处通畅,排除食管气管瘘及气管软化。纤支镜检查留取深部气道痰液进行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宏基因检测示:嗜肺军团菌,予以阿奇霉素静滴联合口服利福平治疗5 d 后序贯环酯红霉素口服,并予体位引流、胸部叩击震动等物理治疗。出院前复查血常规提示:WBC 8.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9.6 %,淋巴细胞百分比48.5 %,HGB 93 g·L-1,PLT 449×109/L。超敏CRP 0.54 mg·L-1。PCT 0.2 ng·mL-1。2 周后复查胸片提示肺部炎症明显吸收好转,住院37 d后康复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利福平、环酯红霉素2 周后停药,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无异常,门诊随诊2.5 年,无反复呼吸道感染,活动耐受性良好,生长发育与同龄儿相仿。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病,主要表现为气促、呻吟、发绀、黄疸加重、体温不稳定等,可发生于宫内、分娩过程中或者出生后,细菌感染多发生于出生后3~5 d,可伴有败血症[1],如果不能进行有效治疗,症状将在短时间内恶化,发展为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及心功能不全,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
本病例特殊在于,在外院经过特殊级抗生素联合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呼吸支持治疗逐渐升级,外院多次痰及血培养均呈阴性,并由于病情加重,转入我院反复经气管插管深部吸痰行细菌培养及血培养,结果亦呈阴性,考虑由于经过多种高级别抗菌药物行1 周多的治疗,包括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及糖肽类抗生素,体内病原菌受到杀菌抑菌药物的干预,导致病原菌检查阳性率明显降低。遂对痰液进行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宏基因测序,结果示嗜肺军团菌感染。经过调整用药,换用阿奇霉素联合利福平治疗[2],虽然临床症状改善,但肺部影像学在短时间内(1 周内)仍有进展,或肺部浸润影几周甚至几个月后才完全吸收,这也是军团菌肺炎的影像学特点[3]。本病例经过阿奇霉素、红霉素治疗2 周后复查胸片提示肺部病灶明显吸收。嗜肺军团菌为需氧、多形、有单一极性鞭毛、不抗酸,无孢子,无荚膜,类似于杆菌,非自身荧光,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测试阳性,β-内酰胺酶阳性,常具球杆菌特征,属于军团菌属[4-5]。此菌在长期运行的空调环境中容易滋生,为感染嗜肺军团菌的高危因素[6]。
感染此病菌可造成军团杆菌病,细菌吸入肺部产生内外多种毒素,巨噬细胞吞噬繁殖,释放趋化因子破坏白细胞,进入肺泡、肺间质或至血循环等,引起大叶性肺炎、肺脓肿等呼吸系统疾病,重者可累及心血管、消化、神经系统等全身多系统病变[7]。梁思聪等[8]制定的军团菌肺炎的诊治策略,提出军团菌与其他菌一样,可以经过呼吸道感染,且其可与其他细菌在宿主体内长期共存,可能也是病程长的原因之一。军团菌属为细胞内感染,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具有穿透性好、吞噬细胞内药物浓度高等优点,常见有红霉素、阿奇霉素,可阻止细菌蛋白质生物合成,但不影响机体蛋白质合成[9],对军团菌属是一种有效抑菌剂,高浓度时可有杀菌作用。
综上所述,新生儿重症肺炎应该警惕嗜肺军团菌感染的情况,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评估,常规的细菌培养难以发现此病原菌。快速病原学高通量检测,直接测定病原微生物的核酸序列,即使病原微生物的滴度很低,也能够检测到,能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如物种鉴定、分型以及耐药突变等[10];对嗜肺军团菌肺炎尽早启动有效治疗,是成功诊治嗜肺军团菌肺炎的关键[11]。尽早确诊后根据病情给予综合对症治疗,及时应用合理抗生素控制炎症。针对疑难微生物,以及难以培养甚至无法分离培养的少见菌属的鉴定,高通量测序具有快速、准确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在病原菌检测及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