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媛,杨 磊,陆 源,晁 蕾
(海门区农业农村局,江苏南通 226100)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农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不矛盾。新时期,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绿色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制定了《“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将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重大举措[1]。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谋划高质量发展,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大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建设、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池塘生态化改造等行动,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方面创新思路、坚定步伐,对海门区农业绿色发展的持续向好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海门区围绕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狠抓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有效促进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强化测土配方施肥等综合技术推广工作,加大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还田、深耕深翻、水肥一体化、侧深施肥及种肥同播等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力度。在化肥使用强度大、示范带动能力强、相对集中连片、交通便利、基层积极性高的区域,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示范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依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转变病虫害防控方式,通过构建监测预警体系、推进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改进植保器械装备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实现了化学农药减量增效,切实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3)气候条件:贵州气候主要表现为年平均温度15摄氏度左右;日温差较大,年温差较小;雨水集中在夏秋两季,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1200mm,年蒸发量为1000-1200mm,与降雨量基本持平;冬季多间歇性细雨;云雾多,日照少;湿度年平均值在80%左右,相对较潮湿[7]。贵州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这种适宜的温度和降水量以及蒸发量和降雨的干湿季节交替明显,有利于溶蚀作用和红土化作用,有利于形成红粘土。
海门区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为目标,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把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落到实处,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培训到位、监督检查到位、配套资金到位、奖惩措施到位及技术服务到位。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已建立形成较为完善的秸秆综合利用组织和产业体系,形成了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元化利用格局,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以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契机,以推进畜禽粪污循环资源利用为抓手,构建畜禽粪污社会化有偿治理服务组织体系,真正解决了畜禽粪污资源还田利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2]。在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方面,健全回收利用网络,创新技术模式与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试点,推广应用可降解农膜,逐步形成捡拾、收购、储运和转化利用一条龙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
海门区以实施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试点项目为契机,在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核心区积极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建设,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发挥先行区的带动作用,推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面源污染有效防治、产业链条绿色低碳,探索形成海门特色的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围绕省政府印发《进一步推广赵亚夫“戴庄经验”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试点方案》要求,遴选符合条件的试点村并在村域范围内整体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重点发展休闲观光产业,构建农旅融合型多元生态农水循环模式,促进休闲观光产业链绿色生态发展,有效提高了生态绿色稻米生产能力与生态保护水平。实现“四季常绿、四时有花、四处有景”,倾力打造了“生态兴业、生态强村、生态富民”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样本。同时,积极推进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和池塘生态化改造等工作,实现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和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总之,发展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可以引入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知识等材料,让孩子学会在分享中成长与收获,让孩子学会独立阅读,自主学习,达到从“要我读”到“我想读”和“我要读”的转变,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数学教育在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塑造学生数学思维以及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海门区应持续加强涉农人才培育培养,着力培育适应和满足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中坚人才队伍。积极推进高端人才境外培训、骨干人才院校培训、高素质农民市县培训的新型农业绿色发展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创建工作,吸纳更多的专业化人才投入到农业绿色发展中。优化基层干部待遇,提供发展空间,留住人才。关注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除了与相关院校的对口专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外,还应通过建设区域农技服务中心等方式,促进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培育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广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专业素养,壮大农业绿色发展人才队伍。
(1)降低专项资金拨款占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教改办〔2014〕2号)提出,“积极简政放权,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支持高校自主管理使用学校财产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新增经费继续向基本支出倾斜”。地方市财政应进一步提高生均综合定额补助,降低专项资金拨款的比例,扩大学校对专项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自主权。
1)农业绿色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近年来海门区建设的生态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全部依靠财政资金投入;社会主体不愿意进行基础投入,因此农膜、农药废弃包装物的回收和处置投入全部依赖政府财政资金;在治理畜禽粪污过程中,政府除了投入设施设备、沼液抽排和运输费用,还要对沼气发电上网收购价给予政策优惠。2)社会主体在市场中的主导作用不明显。“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农户参与”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运行模式,核心是依托企业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目前大部分企业在设施建设、设备改造方面过度依赖政府,在产品研发和技术更新方面缺乏创新,产品推广尚无市场效应。
1)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支撑力度不足。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进程中,绿色生产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力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所推行的农业机械与设备在海门区的适用性还有待加强,难以彻底改变农业绿色发展进程中人工成本过高的现状。2)缺乏相关绿色生产和农业绿色投入品标准体系。病虫害绿色防控普遍采用黄板和杀虫灯,不同作物单位面积投入量、设备间隔距离等技术标准看法不同,导致绿色生产存在个体差异和区域差异。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品性能生产标准,这将导致农业废弃物资源制成的农业绿色投入品很难成为流通商品,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成的秸秆堆肥生产线,堆制的有机肥只能自用或赠送,不能销售[3]。
农业绿色发展复合型人才短缺是海门区面临的重要问题。农业绿色发展需要相应的绿色生产经营人才、绿色技术服务人才和管理人才。现阶段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层次偏大,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承接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不足,阻碍了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同时,绿色技术服务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也未能完全适应当前农业绿色发展工作要求。这是由于新时期农业绿色发展对于相应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其不仅要精通绿色生产技术,还应具有较强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同时还要懂得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而目前所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才大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重理论轻实践,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1)农业绿色发展机构设置不健全。海门区农业农村局没有设置专门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与服务部门。基层缺乏专业的服务机构,导致各级部门在传达指令和执行工作的过程中,存在传达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效果不明显的问题。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有待完善。虽然海门区已建立了区、镇、村、企业(园区、基地)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体系,但农产品追溯体系从“田间”到“餐桌”对接还不够紧密,基层监管力量和技术手段等明显不足,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还有薄弱环节。3)用地用电等优惠政策难落实。在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中,因土地性质问题,导致3 个村的农业废弃物回收点无法建设,虽经过审批变更至其他村建设,但影响了项目实施效果。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科学而又具体的、创新的方法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离不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唯有以此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不断与时俱进,研析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真理,改进教育方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推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积极的、健康的环境下科学发展。
通过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大力宣传现阶段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帮助基层工作人员和农业从业人员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采取面向基层、贴近农民、生动活泼的形式,普及化肥减量增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业绿色发展相关知识和技术,宣传有关政策、典型经验和做法,提高农民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认可度。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指导,讲解畜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农业绿色发展新模式和新技术,吸引农民,指导农民,带动农民,加快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镇、村相关工作人员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宣传不够深入,导致广大农业从业人员缺乏绿色发展意识,发展农业生产与保护生态环境对立的问题仍然存在,农业生产还没有从单纯追求产量真正转向数量质量并重。主要表现在部分种植主体传统的施肥和用药习惯还有待改善,很难做到科学施肥、精准用药;部分畜禽养殖户缺乏标准化发展意识,畜禽养殖场未能实现提档升级;在池塘生态化改造、尾水达标排放等技术的推广普及过程中,存在“要我改”的认识偏差,缺乏“我要改”的自主意识。
1)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包括研究适应不同环境、不同农作物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开发新型环保农药和肥料,提高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等。2)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农业绿色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农业科技成果更多服务于产量提升目标,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的科技创新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