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霞客游金华山

2023-12-20 00:17李丽琴
大理文化 2023年11期
关键词:剑川徐霞客文风

●李丽琴 文/图

1

明崇祯十二年(1639 年)二月的一个早晨,滇西北高原剑川坝子下着春雨,旅行家徐霞客从前一晚投宿在剑川东部山麓的山腾塘村(今龙凤村)来到了剑川城,找到北门街杨乔梓贡士家,放下行李就去市上买鱼拜谒昭忠祠,接着便同杨贡士之子一起前往金华山,并在《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中多处记述金华山之胜景。

徐霞客慕名前往的金华山位于今剑川县城西南约1000 米处,因山体双峰交锁形如“金”字而得名。《云南图经志》载:“其山顶尖而脚平宽,形如金字,高数百丈,林木葱翠,故名金华。”山中有唐代石雕“石将军”(多闻天王),石牌坊、石塔、金华古寺、望海楼、玉皇阁、三清殿、弥勒洞等众多胜迹,被视为集中剑川社会发展历程中“武的开拓,文之发祥”之地,也一直是剑川县内主要旅游区之一。《康熙剑川州志》载:“金华山,在州西南一里半,高数百丈。山脉自老君山盘曲而来……双峰交锁,形如金字,州城在其左麓,乃一州之镇山也,华顶朝阳在此。”

“华顶朝阳”是剑川著名的剑阳八景之一,也被推为“剑阳八景”中的第一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我经常在各社交媒体上看到人们在日出时拍一些阳光照在山顶的照片,称之为“华顶朝阳”,但在《剑川县民族宗教志》中,此“朝阳”象征的是“光明”的汉文化。

金华山顶和山麓的寺宇,曾是剑川的进士、举人、学子们学习汉文化的地方。剑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金华书院最初就在金华山。山中溪壑幽绝,林木密深,昔人便以其地作院址,并名金华书院。当时的“金华书院”就是“文献名邦”的重要标志之一。据载,当时金华书院还以藏书众多、版本精良而饮誉云南。赵藩之父、清末民初诗人赵联元的《剑川金华书院藏书》载:“光绪壬午(1882 年)剑川金华书院建成后,得到赵藩自湖湘载书适至,凡经史子集都三百六十余种,为卷六千二百有奇,既入书院,分架度阁,以供学子诵读。”赵藩曾题金华书院联:“拄笏倚岑楼,趁闲时俯仰低回,看去华峰韫玉,剑海涵珠,一览湖山多胜概;振襟临讲席,将往事从容细绎,话到白简弹弦,青衣报父,百年忠孝足先行。”又题金华山寺云:“此中宜饮文字;有花不断春秋。”至明朝隆庆三年(1568 年)知州胥弦利用原土官府宅旧址,将书院移建金华山左麓(今剑川一中校址)。1905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全国兴办新学,金华书院降格改为州立高等小学堂,后演变为剑川一中。如今剑川一中也珍藏有不少汉文典籍,经书香熏陶的剑川人才分布各地各行各业,成为一张张响亮的名片。

2

“石高三丈,东面平削,镌三大天王像于上。中像更大,上齐石顶,下踏崖脚,手托一塔。左右二像少杀之……是为天王石。”(《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从剑川县城上金华山的路有多条,山腰小道旁边的摩崖石刻“石将军”,徐霞客是下山时遇见的,我和小女此行选择从山麓西周官村顺石阶从此上山。

西周官村上金华山的路在村庄靠山的文昌宫旁,有个池塘,池塘上有石板过道将池塘一分为二,池中圆形花坛里各栽有一棵海棠。我和小女早上8点至文昌宫前时,两棵海棠正一左一右灼灼盛开,繁花似锦。村庄房前屋后的蚕豆花、青菜花、玉兰花和村后山坡上的李花、桃花、梨花也都在争奇斗艳,我们一路观赏拍摄沿途风景,从看到海棠花至山腰“石将军”处大概用了一小时的时间。

“石将军”雕凿在金华山腰的一块巨岩上,造像共3 尊,中间多闻天王像头戴宝冠,身穿贯甲战袍,左手托金刚宝塔,两眼圆睁,威武刚猛。左右二侍从像双手合十,端庄严肃。旁边镶嵌的大理石上刻文:主尊多闻天王像,通高4.63 米,石刻采用高浮雕手法,造型风格与石钟山石窟相同,属大理国时期(公元937—1094年)的作品,1987年公布为云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将军”造像在剑川一度被视为“战神”,过去每每有兵事活动都要祭祀。除了《徐霞客游记》载:“土人言,土司出兵,必宰猪羊夜祭之。祭后牲俱乌有,战必有功。”《康熙剑川州志》也有记载:“山有巨石,琢将军像,两卒夹侍,相传昔人出师于此。”

剑川地处滇藏古道要冲,历史上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史有“全滇保障”之称。早在唐南诏时期,剑川以其区位条件成为屯兵要塞,历朝历代都派重兵把守,石将军造像就是剑川古城周围的重要军事遗迹,也是唐宋时期云南境内最大的佛教摩崖石刻造像,其雕刻年代远于石钟山石窟,是研究大理地区佛教密宗文化艺术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虽为“石将军”,但淳朴敦厚的剑川人在造像上建盖了一高二低的仿古歇山式白族风格保护房,用一个民族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对将才的敬爱之情,也让造像得到很好的保护。在此小坐,听松涛看林海,体味一个民族的家国情怀,别有一番感受。

3

从“石将军”处上行一路林荫遮天,清凉惬意,行300 米后便见金华山石牌坊。石牌坊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两面刻有“紫金胜景”“去天尺五”“邀来明月同观海;锁住闲云不下山”等题额对联,我找各种角度拍摄照片,小女不断拿出手机查我们一眼看不明白书法字意的刻联,并遥望剑湖,联想先贤在此观海望月的情景。

石牌坊旁边,有一个可拍摄剑川坝子的观景点,有一年我们《剑川时讯》要出一个农林专版,主编要我找一张能展示整个剑川坝子风貌的图片,找来找去,最后找到一张盛夏在此拍摄的照片完成任务,比现在早10 来年。照片中,林木葱茏,屋舍俨然,田野青翠,一片生机勃勃。

继续前行,不仅风景宜人,题刻不断,我们还看到一块大理石上刻有一首现代诗:从青石小巷遥望/在洁净的松风里聆听/祖先的预言/遥远的絮语/在缄默无声的荒原/在蔓起青藤的夜雾中/悠然而歌/而听歌的眼睛早已落满泥土/而长满荆棘的我们/广袤的至美/瞬间的永恒/在泊满阳光的清晨/依然有洁白如雪的天空/在美丽。小女念了一遍那首诗歌,看到下面一排1995 年11 月“乘月色,过荆棘,达华顶,观日出”的落款,我们感叹着金华人受文风熏陶之早。

路过山神土地庙右转,便见路边岩石上的“睡佛岩”。我多次到此,了解“睡佛”模样是在岩石自然形状上形成的,经艺术家勾勒,便成眼前左手托腮、似睡却笑、气定神闲的“睡佛”模样。小女是第一次经此上山,一见岩石上的“睡佛”就被这“做梦都在笑”的安详神态感染,边模仿边说人有事没事都应该多上几趟金华山,并学习保持这样的状态,在大自然中释放现代生活带给人的压力和焦虑。“睡佛岩”上,便是当年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载“门立左崖,其上有小石塔”的金华山石塔。我们从岩下仰望,“小石塔”在蓝天下巍然屹立,高耸入云,气势雄伟,但到塔前,需左转穿过金华古寺一重门楼再右转两回而至。高13米的“小石塔”为七级实心密檐式石塔,四方形,造型古朴,布局严谨,基座为须弥座,从第二层到第五层,每层四壁都有壁龛,县志载清咸丰年间兵毁,于光绪二年(1876 年)重修。跟我前几回见到的一样,石塔有数处损缺,和山顶文风塔及山麓景风公园的灵宝塔相比,也确实小了很多,但雄姿屹然,不影响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我们每一次至此,都见到基座有香花的痕迹。历经风雨,属于剑川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小石塔”,一直屹立在金华古寺边,以“金华山石塔”的名义享誉滇西。

在塔边观景,东边山麓剑川坝子烟雾缥缈,南边山崖上的玉皇阁和不远处的一树雪白山花醒目在郁郁葱葱的林木间,西边悬崖交错,古建筑散布在双峰锁合的岩壁间,寺宇隐于林木崖壁,看上去奇巧险绝又清幽庄严。我处于诸事缠身身心疲惫的时期,但在旁边巨石上小坐,视野开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听着阵阵清脆悦耳的鸟鸣声,看山麓生机盎然的春野,内心也生出一份从容自在。

古塔北边的三清殿锁着门,但我们每一次来金华古寺都开着门。始建于元末明初的金华古寺有两重门,是剑川道教的主要活动场所,每年农历六月初和九月初都举行朝斗活动。两重门之间,有茂密的竹林,当年徐霞客登临时写:“蟠龙附石,卧虎藏林,灵泉飞溅,茂林修竹,景仰之情,油然笔下。”从石塔返回至有“金华古寺”额匾的两重门前,徐霞客雕像在一侧静静伫立。虽然是雕像,也给人一种写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豪迈大气。入院,跟过去所见有一些变化,不仅是寺里厢房以往的玻璃窗被换成了古朴的木格窗,檐下挂满题匾,院子上方还新增了玻璃顶,要感受徐霞客当年“从此上眺,双崖骈门,高倚风头,其内环立罨翠,仿佛有云旌羽裳出没”,需要穿过寺院。

炉鼎前,有一炷香在袅袅燃着,这回见到了守寺的老人,我们给他送了苹果和核桃乳,他热情地给我们指到了通往两边各殿宇的小道。以前我们到各殿宇前都是凭着感觉来回绕,这回顺着他的指导,我们到玉皇阁、望海楼、观音殿、弥勒殿、吕祖殿等游览,没怎么走回头路,也没有遇到他人,这让我们少了一些约束。我们穿过落满树叶的逼仄小径,走龙王庙前的福寿桥,观赏各个殿宇的牌匾、木雕、石刻,看莲叶、点地梅一路盛开,看竹子在风中摇曳,浏览徐霞客所记:“栈高悬数丈,上下皆绝壁,端耸云外……东向高悬,三面峭削,凌空无倚。前俯平川,烟波村树,历历如画幅倒铺。后眺内峡,环碧中回,如蓉城蕊阙,互相掩映,窈蔼莫测。”遥想他“由崖底坡坳而登内坞”的艰辛和“此亦洞天之绝胜矣”的赞叹,心中充满了敬佩之情。《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展现了金华山的旖旎风光,让后人懂得珍惜,也不断推动着剑川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经风受雨,文人墨客题字的石碑不再那么清晰,“豹隐”二字还能一眼看得出来,但“气象万千”几个字我看了好几遍才辨别出来。看着永远笑眯眯的大肚佛,想起自己在生活中遇事时的焦虑急躁,就产生自己气量小了的感觉。从望海楼的楼前望去,我们白族叫“海”的剑湖就在眼前。每次上山,我都会到此拍上几张照片。有一年初冬至此,层林尽染,东边有阳光照耀,西边有月儿高挂,让我欣赏到日月同辉的恢宏明朗。而中秋至此,则会看到如诗如画的景象:蓝天白云之下,白族民居错落有致,稻田金黄,剑湖在水源涵养林中闪着光芒,西湖的柳树也被秋风染黄,大地呈现给人的是丰收的殷实和美好。时值春耕之际,山上听不到布谷鸟的声音,但剑湖湿地、西湖公园、山麓村舍、剑川古城尽收眼底,四通八达的大道、高速公路等一览无余,给人美好视觉享受的同时,让人心生种种希望。要是明月高挂之夜在此望“海”赏月,那定是别有韵味了。

4

作为剑川地区道教宗教活动的主要活动场所,金华古寺每年农历六月初和九月初都举行朝斗活动。

金华山朝斗是剑川白族的一个重要民俗节庆活动,被专家认为是大理州最著名的朝斗活动,内容曾被《大理日报》等刊物报道记载,有一年大理州白族学会刊物《白族》要刊发金华山朝斗活动的图文,我还帮编辑老师约了几张图片。早在明清时期,大理白族地区普遍建有城隍庙、老君殿、关圣庙、文昌宫、玉皇阁、三官庙、斗姥阁等,府州县衙设有道纪司、道会司等管理机构,一些地方还举办朝南斗、朝北斗活动,至今每年农历六月初和九月初,各大道观往往会举办朝斗会,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十方善信则在这几日拜星礼神,祈求无病无灾、福寿康宁。

我生长于距离这里60 公里外的老家,但“朝斗”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过去在我们老家农历六月和九月也有“朝斗会”举办,但我们了解得比较浅,道听途说只认为那是一种为人消灾解厄、祈福延寿的活动。记得是相关人员挨家挨户通知朝斗期间要保持素食,我们是自觉自愿执行的。在贫寒之地生存生活,人们遭遇的艰难困苦自然多一些,父老乡亲平时有意无意都会行些善德之事,以求善德有报,福寿康宁。遇到这种活动,平时体弱多病者更是积极响应,虔诚参加朝斗活动,祈愿通过这一活动消灾解厄、延寿增福。

跟所有的民间活动一样,金华山朝斗也意在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每年农历六月初、九月初,在金华古寺各举行一次,六月朝南斗,九月朝北斗。六月朝南斗礼拜的是南斗六星天府星、天相星、天梁星、天同星、天枢星、天机星,初一至初六,每天朝拜一个星辰;九月朝北斗礼拜的除了我们平时常看、常提的北斗七星,还有辅星、弼星两颗隐星,初一至初九每天礼拜一个星辰。

相对于九月朝斗,六月朝斗的规模更加盛大。因有“南斗星君掌延寿注福,北斗星君掌消灾解厄”的说法。每次“朝斗”前,都有善男信女积极自愿无偿参与服务,将所需物品背运上金华山。朝斗期间,也是自觉素食,虔诚礼拜,锻炼自己意志力的同时,尊重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

5

文风塔和祭天台在金华山北峰顶,我们出金华古寺后门,沿峡箐石阶小道一路而上而至,用时80 分钟。这一路林木葱郁,铁核桃、橡树等林木遮天蔽日,稍一停顿就觉得后背发凉。随着海拔升高,杂木灌木逐渐减少,阳光也暖融融地照到身上。近山顶能望见文风塔时,所见林木大多为云南松。阳春三月,小树杜鹃花已经开放,一丛一丛分布在青翠的云南松之间,显得格外清新明媚,闻讯而来的蜜蜂,和春风合奏出一曲曲动听的乐章,减少了我们路途的疲惫感。

在文风塔南坡,有一块站在上面可观剑川坝子全景的巨石,我们抵达时见有3个年轻人在上面观景抒情,看样子他们是从北边的千狮山满贤林景区登临文风塔,要从南边金华山下去。这种登高抒怀的场景我们每一次上山到此都会遇到,历史上,金华山一直是剑川文人墨客登高望远、抒发志向的重要场地。我们还没有在日出之前抵达的经历,但看到过不少朋友经常在日出之前登临文风塔的信息。想象一下,在日出之前登临文风塔,看朝霞满天,沐浴“华顶朝阳”,许下美好愿望,再满怀希望奔赴属于自己的未来,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我们在巨石上小憩,小女不时感叹人们修这些建筑和道路的艰辛。想起县志载1964年“四清”金华山古建筑群被拆除,用于开发山麓西湖“机关农场”,1980 年以后由民间集资重建。从山麓阡陌至金华古寺,再一步一步登上金华山顶,我们虽为青壮年,但每次从山麓至山顶,都会走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途中要休息数次。上金华山的路只有小道,但勤劳善良的剑川群众在那样的艰苦年代,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修复了老君殿、望海楼、观音殿、玉皇阁、祖师房、石牌坊、石塔等古建筑,并新建了三清殿、徐霞客雕塑、水池等,还把山麓至山顶的小道铺成石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隔着五六分钟的路程,我们很快就从观景石到了文风塔前。路边有里程提示牌,上写步行约4000 米,当前海拔2787 米。文风塔、祭天台初为明代隆庆初元(约1567 年)的建筑,清咸丰年间(1851~1874 年)坍毁,2000 年后重修。这回,我特意找到重修文风塔的碑记去细看。之前没注意,在作文时也跟一些专家学者一样把“文风塔”写成了“文峰塔”,后经提醒才去查志书确定。大理石碑记上记载了剑川“文献名邦”的情况,称建文风塔寓剑川“文风鼎盛,科甲接踵”。从碑记看,原古塔建筑规模及形式与现存金华古寺北侧的“金华山石塔”一致,清乾隆咸丰年间因多次地震失修坍塌,至2000 年8月开工重修,2001年9月文风塔重修工程竣工。

条石支砌,高27.8 米,宽8.6 米。重修后的文风塔规模超过原塔数倍,宏伟壮观、坚实牢固,犹如擎天一柱直插云霄。看古人按金华山各峰的五行分布选址建塔于此水峰之顶,成水峰统五峦之势,意地灵人杰文风发旺,并以此来启迪人的斗志,不禁感叹古人的用心良苦。正是因为受到文风的熏陶,剑川有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重修的文风古塔不仅恢复了历史遗迹,也激励着后人奋发向上。在每一年各种考试前,我都听闻有学子和家长至文风塔祈福。受历史文风的启发,他们许下愿望,发奋努力,奔赴美好的明天。

徐霞客当年登临顶峰时写:“始凌金华山顶,于是北眺丽江,西眺兰州,东眺鹤庆,南眺大理。”文风塔周边有石级、石栏、石桌、石凳,方便游人观景休憩。有不断长大的松树遮挡视野,我们在此看不清远方的一些具体事物,但向东俯瞰剑川坝子则更清晰明朗,北边还有一个位置能清楚完整看到西北山坞里高25 米,其体形是世界最大的石狮王。依塔前石栏向东远眺,天空晴朗,云朵洁白,山林青翠,山水壮丽,田野生机盎然,道路四通八达……这如诗如画的春天景致,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有金华山这样的文化底蕴,有历史文风的启示教育,积极努力的剑川儿女不断沿着一条条大道,走向更加宽广的未来。

6

明崇祯十二年(1639 年)二月的一个早晨,徐霞客欲与杨贡士父子作别,将启行前往石宝山时,杨贡士以“莽歇岭为一州胜处”竭诚挽留,徐霞客“乃复一日停”而去的莽歇岭,后有“买闲林”“满贤林”和“千狮山”的名称。以山险、石奇、林静、泉幽、琼楼玉宇、历代文人题刻著称,历代文人曾罗列了满贤林“二十品”小景。当年徐霞客自金华北峰麓崖场“披峡而西”入,历尽艰辛攀爬而至莽歇岭,“爱其幽险,为憩阁中作记者半日”。近年来,山中新增形态各异的石狮子3268 只,成为全世界雕刻石狮数量最多的景区;有全世界最大的石狮,2013年9月,剑川县千狮山旅游景区荣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的“世界双绝”之称。有响亮的美誉,有迎仙桥、延青塔、睡佛龛、佛柏比高、龙湫胜境、大雄宝殿、千狮壁、千狮坊、五云楼、雷祖殿、天子台、观音岩、飞来石等数十处景点,景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随着智慧化建设和服务管理,景区不断焕发新的光彩。2021 年,剑川千狮山(满贤林)景区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时隔380 多年,干净整齐的石阶早已将金华山、满贤林两个景点连为一体,含金华山、满贤林、景风公园以及金华山麓一线的古寺庙等金华山风景名胜区也于1996年列入云南省第三批重点风景名胜区。现在,我们上山下山也比徐霞客当年方便很多,有时从满贤林千狮山登临文风塔再从金华山下,有时从金华山小道至文风塔再从满贤林下,走不同的路,看更多的风景。这一日,我们离开文风塔后从祭天台旁转至狮王处,再一路下行至景区浏览一番,看白云在五云楼上飘逸,呼吸白玉兰散发的幽香、看千狮百态……看总也看不完的美景。

我们下山的时候,不断遇到从千台坡上山游览的游客,他们仔细观察一个个古建筑、一组组石狮子,拍照、记录、发微信,用自己的喜爱之情表达对一处盛景的赞美与感叹。我在游玩中,还不断回答着外地游客的问题,内心也不断生出身为剑川人的喜悦与自豪。

7

从金华山麓的西湖过去就是高原淡水湖。县志载1956 年以前水面一直保持在3 平方公里左右。休闲时节,人们扶老携幼,于西湖上放舟游荡,或在柳荫林下聚餐,品尝地方名菜“东山萝卜西湖鱼”,后因剑湖水遭大量排泄受影响濒临枯竭。1980 年以后,县人民政府采取“退耕还渔”政策,鼓励农民围筑鱼塘遍植杨柳。1985 年以后,水面逐渐恢复后重新成为人们节假日的游览胜地。2019 年,剑川县启动“西湖公园”建设,随着时间过去,西湖生态风貌逐渐恢复,自然风光逐渐还原……今春去,春风拂柳,梅花绽放,金华山、文风塔倒映水中,新建成的景观桥下鸟儿自由来往,健身步道上散步、锻炼者络绎不绝,老人憩亭聊天,孩童树下嬉戏……美景连连,欢声笑语连连。人们可享受集湿地游览、科普教育、文化展示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猜你喜欢
剑川徐霞客文风
千年繁华后的平淡剑川弥井村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剑川娃
徐霞客访谈录
剑川花椒的主要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徐霞客志在四方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改文风:要从创新“说话”方式开始
极“左”年代剑川民间文人的诗创作——以赵慰苍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