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形成性评价的实践路径

2023-12-19 19:24杨兰
新西部 2023年10期
关键词:标准评价教育

杨兰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形成性评价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遵循并体现教育强国战略中强调的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教师在实践形成性评价时可以采取五大策略:明确并共享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设计课堂讨论、问题和学习任务;提供反馈促进进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激发学生成为相互的学习资源。针对形成性评价实施的常见困境,提出从宏观上树立正确教育观和评价观、从微观上积极推行可持续教师培训。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1]由此可见,新时代教育评价观应突出“以评促学”、关注“过程评价”、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后,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切实实现为学生减负、为教育提质,成为重要而紧迫的议题,而变革教育评价方式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力抓手。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形成性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方式,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完善和推进形成性评价将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落实“双减”政策及响应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

形成性评价的定义阐释及时代价值

Black和Wiliam作为最早研究形成性评价并在该领域极有影响力的学者认为,教师和学生所从事的一切能为调整教学和学习提供反馈及依据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形成性评价。[2]骆文淑等人认为,形成性评价就是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过程收集并利用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证据,以帮助其提升学习。[3]赵德成指出,形成性评价具有即时、动态、多次的特征,是用来改善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4]由此可见,形成性评价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掌握来即时调整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以促进学生进步。相比于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有两大鲜明特点,一是过程性,它不以“评价”学生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诊断”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二是日常性,它不是仅发生在教学的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节点中,如一次课堂测验或是期中考试等,而是嵌入在教学和学习的日常,只要评价结果被用于调整教学和学习,任何工具、方法都可以被“形成性”地应用,不论其最初设定的目的是什么。

当下,形成性评价的时代价值不断被再认知。首先,形成性评价的促学作用显著,能帮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成为独立、负责、高效的学习者。21世纪的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任何在学校学习到的具体知识和技能,都可能在短时间内淘汰过时,唯一可以永存的技能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形成性评价常与“评价为学习”(Assessment for learning)的理念紧密联系,甚至作为互换概念使用,凸显了形成性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重要作用。日本在2017年对中小学学生的培养目标从“学力”扩展到“资质与能力”以与全球化竞争最新的人才要求接轨,学习评价维度也随之从“关心、意欲、态度”维度变为“主体性学习态度”维度,并认为形成性评价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有作为。[5]

其次,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多项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多元能力的测查有积极贡献。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总司指出,当下随着劳动力市场要求的变化,人才核心竞争力随之变化,相应的教育评价也必须相应做出调整。目前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知识、技能、思维、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常以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风险评估和决策能力的形式展现,传统考試往往难以测量到这些方面。这些传统考试信息捕获的空白则需要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形成性评价来填补。美国在对考试至上的教育理念反思后,认为高质量的学校和高学业标准应该重视培养“完整的人”,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纳入到评价体系中,由此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在“让学习稳步前行”项目积极推行形成性评价。

鉴于形成性评价在学生可持续学习和综合能力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多国将发展形成性评价作为提升教育评价质量的抓手之一,纳入到教育评价改革举措中,并在教师的职业培训中积极推行。

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办法

形成性评价在实施时有五大步骤,帮助学生明确要去哪儿、现在在哪儿及如何到达。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厘清形成性评价实施的构成要素,理解每一个要素的合理性;也要洞悉要素间的协作机制,掌握要素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明确并共享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

对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的准确把握是高质量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在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上的差距,这就要求学生对目前的学习状态及最终的学习目标有深入了解。对目标和标准的清楚认知是学生实现自我指导、自我管理、自我监测、自我评估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权、掌握学习主动性的前提。体育生、音乐生在训练过程中非常清楚自己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出色的运动和演奏是什么样的状态,所以他们在训练中可以不断比对以寻找差距、补齐短板、取得进步,这一过程的发生甚至不需要他人指导。这一经验做法同样也可以迁移到学生对学术科目的学习中,即注重强化学生对出色表现和评价标准的清晰认知。

然而日常教学的情形是教师讲解了目标和标准,但学生没有准确理解,“虽传未达”的困境频现。因此,掌握高效阐释目标和标准的方法以期达到学生能产生共识的效果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们对标准的深刻理解来源于不断参与制定标准、观察并反复进行评价练习和对话的活动。要让学生对于标准实现深入理解也可借鉴这一方法。一方面,学生和老师通过讨论的方式共同制定标准,引导学生以“评价者”视角思考标准,并在讨论中与教师达成理解上的共识,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制定标准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和评价不同质量水平的作品来说明标准具体是什么并如何应用,学生能从具体的作品评鉴而非抽象简化的标准阅读中更深入地领悟标准,也能获取到评价指标或量表中未提及的一些隐含的法则。

(二)设计课堂讨论、问题和学习任务

提起评价,很多教师的思维局限于作业、考试等方式,实际上评价可以在任何精心设计的活动里发生。形成性评价强调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和日常性,小到课堂里的一场讨论、一个问题的抛出,大到一个学习任务、一场考试的安排,都能披露学习情况,其背后的理念是评价、改善、进步应无时无刻不断发生。

1、设计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教学实践中应用最普遍的形成性评价方式之一。一方面,课堂讨论的表达环节让学生通过多说来展示自己的学习获得和空白,便于学生自身和教师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互动性对话对促进学生学习意义重大。学习往往先在人与人之间发源,然后才被学习者内化吸收。交谈发生在学生的认知和文化领域,在学生与他人交流这样外部的、社交的活动发生的同时,其内部组织管理学习成果的活动以理由陈述的方式同步进行,学习便自然而然发生。

课堂讨论亟需突破的困境是发言的数量少且质量不高问题。当下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较少,更倾向于被动服从,难以通过课堂的口头对话建立起形成性评价。为解决这一困境,教师需提高学生间、师生间的讨论频次并优化讨论方式。提问可以多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引导学生以思辨性方式回答,避免简单的“是或否”、单个词或是句子的回答。

2、设计问题及学习任务

科学的问题和任务设计能让教师得出学生学习情况的可靠结论,是形成性评价的关键环节。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问题及学习任务的设计应以测评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

首先,这要求问题和任务在内容设计上要体现能力测评的广度和深度,注重真实性和开放性。真实情景下的问题往往是开放型的,允许学生给出多种解决方案,而非是判断题或者选择题那么简单。学生应对开放任务时,一方面要充分调动高阶思维而不是简单的背诵记忆,另一方面要融会贯通多种学科知识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点。

其次,问题和任务的形式要多元化,以测量学生能力发展现状并促进学生多元能力提升。传统纸笔测验局限性较大,测试的更多是记忆、领会等低阶学习目标,而创造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评价反思能力、领导策划能力等高阶思维和能力因其难测量性常被弱化和忽视。学生不能全方位展示知识和技能,教师也很难科学全面地评判学生的成就。值得强调的是,问题和任务的设计显示着评价的方向,要时刻以“培养什么人”的新时代教育评价要求为指向,体现出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丰富评价任务形式,多维度测量学生学科知识、能力和态度,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成长情况。

(三)提供反馈促进进步

了解到学习现状后,下一步是给予反馈以促进改善行为的发生。在学习中反馈像拥有老师一样必要。相比于对过去的成果做出评价,反馈更要指出学生还未达到的成就以对未来的改善进行推动。然而,当下教学实践中反馈带给学生的改善效果不佳,有些甚至带来了负面作用。模糊的反馈,加上学习者不清晰的自我认知,往往会造成学习者对自身学习反复而无效的混乱调整。

反馈需要在方式上做出调整,应以实时评语为主。反馈的方式有打分、评语等,打分虽然能清晰表明学生的水平,但其弊端显而易见。一方面,学生容易形成一个等待分数的习惯,以判断自己的工作是“好”、“一般”、还是“差”,分数中似乎隐含着学生的水平,给学生的感受是他们很难做些什么来改变自己资质“聪明”、“一般”或是“较差”的情况。分数较易让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而非“可塑的”,同时也容易与他人比较,难以将精力放在提升上,这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学习者的目标不一致。另一方面,分数的信息含量少,不能展示出学生目前的问题及如何改进,对于学生来说很难解读,这对于学生后续的自我提升不利。对比之下,一对一评语式,不论是以书面还是口头方式给出,都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进步。

反馈的内容要全面,涵盖学生目前学习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等信息。若反馈中包含学生目前的问题及如何进步的信息,反馈就会对学生的正向影响更大。另外,反馈要注意关联并加深学生对标准的理解,避免出现与前序目标和标准阐释断层或不匹配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建议策略卡,为学生设定下一阶段需要达到的水平,并讲解标准、展示范例促使学生能够自我对照和改进。

反馈要取得成效必须形成闭环,即给予学生时间和机会进行完善。有些反馈提供的时间节点是本节课末,甚至是期末,学生既没有时间也不再重视改善。教师需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不断进行修改直至其作品达到相应标准,或是告知学生其作品中有的错误,让学生自主寻找和修改,由此引导学生将收到反馈后的重心放在改善而非比较得分上。

(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形成性评价中作出评价的主体不仅限于教师,也包括学生自己和同伴。首先,新时代的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等都强调积极主动的學习状态,成功的学习者能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权,通过自己内在的评价和反馈来组织、管理、调整学习,以期达成学习目标。自我评价是学生学习自主权发挥的必要工具。传统学习中学生几乎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评价与反馈,处于被动等待姿态,教师缺席时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和优化自己的工作。其次,自我评价的过程在外界评价结果出来前也会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所应用,形成性评价设置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更为公开以便进一步改善。通过挑战学生作自我反思,教师和同伴能帮助学生将潜意识的学习过程显现化,激发元认知,以便将来使用。此外,自评对于学生学习质量有显著提升作用。评价是一个学习目标和实例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自评中,学生对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再次内化,以利用内化的标准实现对自我认知和行为的监督、反思和指导。对比之下,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理解到学习状态与目标间的差距,而是在目标或是教师驱动下被动改变,那么学习的目标很难高质量实现。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推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一是教师设置自评环节,要求学生对照标准和范例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二是教师鼓励学生作自我反思并从元认知的维度上思考学习过程,例如写下自己对当下学习内容的理解是什么,哪些概念依然比较模糊等。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对所学知识一次有逻辑有条理的梳理和反省,但受制于学习情况,自评的结果可能并不准确,所以教师务必干预其中帮助学生做好认知的调整。言而总之,自评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引领的一种评价。

(五)激发学生成为相互的学习资源

除教师外,学生之间也可以成为彼此的学习资源,通过设置同行评价及小组合作等评价活动可以实现学生互相学习、增长技能。

1、同行评价

同行评价是学生对于同伴的工作进行评价并给出反馈的活动。此时学生的身份与教师类似,如果学生要给出公平的评价和有价值的反馈,他们需要领会什么可以称为高质量的工作并应用评价标准。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调动高阶思维,更深层次地理解任务。学生能从同行评价中受益颇多。一是评价技能的磨练和对标准的进一步理解能反哺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管理和评价。二是学生能观察、比较并借鉴他人工作来提升自己的工作,从社会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来说,同行评价中的互动也有助于学生实现自己内部的知识梳理、自我反思。三是学生能从同伴给出的建议获得裨益,同伴经历的学习过程与学生自己类似,他们给出的建议在学生看来可能更为实用、更好理解。

在同行评价实施中,教师可以设计“三个闪光点和一个建议”的活动,让学生指出对方工作中做得很好的三点和一个认为还可以改进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评价的准确和有效性,教师在应用这一策略前要安排详尽的指导和反复的练习来提升学生的评价技能。另外,同行评价中有可能会出现因亲疏或竞争关系等产生的不公正问题,教师要格外注意,通过让学生陈述评价理由而不仅是给分,或者设置评分审核制增加同行评价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2、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对学生的学习启发和合作能力提升都大有裨益。首先,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的对话交流的机会。对话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作用显著,通过对话学生将语言变为思维的工具,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评论。与此同时,学生也能从多观点汇集碰撞中学到知识。其次,合作中学生与他人建立联系,满足社交情感需求,学习的自主性和兴趣度进而得以增强。再次,平常学生往往只能看到他人学习的最终成果,小组合作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他人学习过程的机会,同伴的学习方法、态度、思维、价值观等在合作中得以展现。另外,学生能在科学设计的小组合作中磨练时间管理、组织管理、分工协作、沟通协商等技能。

在教学实践中安排小组合作,总体原则是要保障学生分工与协作均得到高效发挥,确保每个成员既在明确的分工中完成了必要的任务、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在真正的协作下磨练了合作技能。这一点主要是避免小组合作中学生简单拆分任务,各自完成后又进行了简单合并,这样的小组合作对学生提升技能的作用微乎其微。确保学生真正为同一个目标而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小组一起合作,而不是仅是在一个小组中工作非常重要。此外,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小组合作的结果,更要了解过程,可以通过小组日志来了解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进行干预和指导。

关于形成性评价的实践路径思索

尽管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实践已久,但一直存在着教师们对形成性评价重视不足、理解不到位、实施不全面等问题。形成性评价改革的成功绝非易事,破解当前困境的前提是我们能充分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全局性与复杂性,从宏观层面而言要切实变革育人理念,在微观层面上给予教师可持续的培训与支持。

一方面,从教育理念上而言,必须打破目前唯分数的痼疾,转而真正注重人的发展。要有正确的评价观,先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未来教育的核心目标将会从“知识本位”转向“人本位”,关注学生各项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知识获取和成绩提升。然而很多情形中教师的成就仍以“是否在考试中增加了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学生是否取得学业成功以“成绩高低”作为评价标准。学校是初级的社会,评价中反映着“什么是精英”“精英文化”等理念,家长和老师的关注点在于评价中什么是最被看重的,将此作为成功标准而努力。在此评价文化和教育理念下,形成性评价难以引起重视。因此,形成性评价的落实必须以扭转唯分数的教育理念为前提,破除教育功利化倾向,切实以培养人为核心目标,稳步推进以综合评价为趋势的考试改革。

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有关形成性评价的教师培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对于教师原先所持有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学任务量等都提出了较大挑战,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管理者需要给予教师可持续的培训及支持。作为形成性评价实践的核心力量,教师常对形成性评价的复杂性理解不足,改变缓慢,典型的表现是教师往往对于形成性评价的各项要素活动浅尝辄止,既缺乏单个活动的高质量实施,活动间的连贯性也不强。形成性评价的改革是系统性的,是教育理念到方法的深刻变革,教师在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改变的不仅有评价方式,更包括对教学目标、课堂组织管理、教育教学方法、自身角色定位的再认识和再调整。要实现这一点,从经合组织(OECD)的深度调研报告来看,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支持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6]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步展开,一是形成性评价引入阶段,详细介绍这一评价方式的研究基础、理论框架、实施策略及改革计划;二是形成性评价强化阶段,形成一月一次的主题会议,围绕进展汇报、问题呈现、未来计划展开讨论;三是形成性评价日常化阶段,提供持续的专家咨询、交流小组等支持,随时帮助教师解决實践中的困惑。

注释

[1]中共中央 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10-13)[2022-06-07],http:// www. moe. gov. 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 t20201013_494381.html。

[2]Black P,Wiliam D:《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载《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olicy & practice》,1998,5(1):7-74页。

[3]骆文淑、杨志明:《“双减”背景下加强形成性评价的思考》,载《中国考试》,2022(01):63-68页。

[4]赵德成:《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载《教育科学研究》,2013,216(03):47-51页。

[5]李婷婷、王秀红:《日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动向——文部科学省“学习指导要领”(2017)述评》,载《外国教育研究》,2019,46(03):103-116页。

[6]经合组织:《2015年教育政策展望:改革》,巴黎:经合组织出版社,2015:124页。

作者简介

杨 兰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研究实习员,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评价、比较教育、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标准评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题解教育『三问』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