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毕业生 回乡发展的困局与对策探究

2023-12-19 19:24杜飞飞阚先学
新西部 2023年10期
关键词:毕业生人才服务

杜飞飞 阚先学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全面建设农业强国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战略实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支持。高校毕业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生力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鲜血液,回乡投身于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高校毕业生的使命。但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回乡发展受到旧有“跃农门”思想、乡村落后物质条件、高校专业设置不完整性的影响,表现出回乡意愿不足的困局,亟需形成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以及高校毕业生五方合力,共同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年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体现了党中央对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定决心和一以贯之的态度,是开展和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思想指南。202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中强调:“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1]高校毕业生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高校毕业生回乡发展,一方面能补齐乡村发展中人才极度匮乏的短板,充分施展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才能;另一方面能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广度,化解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实困境。支持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回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农业强国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之举。正确审视高校毕业生回乡发展困局,并提出纾解之道,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

高校毕业生回乡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相耦合

(一)回乡发展的高校毕业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主体

乡村振兴需要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当前乡村振兴仍然存在乡村人口外流、乡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等问题。“乡村人才数量薄弱,究其原因,其一是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其二是乡村人才回流困难,呈现出了农村向城镇的单向流动状态。”[2]不论是人才的数量还是人才的质量都远远达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势必会影响这一战略的推进过程和推进成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亟需各类人才的参与,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乡村专业型和技术型的复合人才严重不足,高校毕业生回乡发展可以充分施展所学专业技能。回乡助力鄉村发展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基于乡村的发展实际与资源禀赋,参照国家有关的帮扶政策,与政府、村民、市场以及高校等多元主体主动对接,培育和引领乡村新业态发展。此外,基层治理人才在乡村相对较少,高校毕业生通过“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等考试谋求回乡发展。高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前沿视野与事态感知能力,将其配置到基层治理队伍中,可以优化基层治理人才结构,提高基层治理效能,为基层治理注入新鲜血液。

(二)回乡发展彰显新时代高校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时代呼唤担当,使命催人奋进。广大乡村作为基层的第一线和最前沿,最能磨砺人和锻炼人,高校毕业生选择回乡发展不仅彰显其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而且在服务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将课堂所学与社会所需进行深度结合,能够有效洞察社会发展态势和积累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无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还是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广大知识青年及高校毕业生自觉肩负重任,为国分忧。高校毕业生在奔赴基层的同时,国家也在扩大招募岗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人社部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司司长张文淼介绍,基层服务项目实施以来,已累计选派25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去年中央和地方共选派了14.37万名,今年中央财政拟支持基层服务项目招募10.63万名高校毕业生。”[3]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高校毕业生放弃大城市光鲜亮丽的生活,选择服务基层,扎根乡村,将乡村作为第二故乡,在乡村这片热土上挥洒自己的热血,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体现人生价值。

(三)高校毕业生回乡发展是高校反哺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反哺地方经济发展不仅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校毕业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地方经济催生和孕育高校发展,高校在承担日常教学科研任务的过程中,必然通过人才培育、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反哺地方经济。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通过培养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推动与高校所在地政府共同打造产创融合基地,切实提升高校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4]高校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地协同培养各类人才,形成学生就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双赢局面。高校毕业生回乡发展,将专业所学与乡村发展各项事业相结合,主动下沉一线,服务基层,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不仅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也助推了地方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毕业生回乡发展的困局

(一)思想层面:旧有“跃农门”思想对高校毕业生回乡意愿的影响

传统社会观念即旧有“跃农门”思想贯穿于高校毕业生受教育的全过程和全领域,无形之中降低了高校毕业生回乡的意愿和积极性。旧有“跃农门”思想体现了一种从农村到城市的阶层跨越且是单向的和不可逆的,具有很强的狭隘性和片面性。然而,新时代的“跃农门”思想反映了一种双向互通、互通有无的流动趋向且是双向的和可逆的。受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年龄状况等个体差异的影响,旧有“跃农门”思想仍然在我国广大地区流传。高校毕业生受旧有“跃农门”思想的影响,进而产生了远离乡村、逃离农村、跳出农村的想法。从高校毕业生受教育的全过程来看,自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受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的价值观至始至终被旧有“跃农门”思想所影响,这种思想观念危害极大,不仅贬低了农民的社会地位,而且影响高校毕业生对三农工作的认知和职业选择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从高校毕业生受教育的全领域来看,不论是家庭教育观念还是一些社会教育观念,其中都包含了旧有“跃农门”思想,都助长了高校毕业生离农的想法。在这种固有观念里,只有“混不好”才会回乡,这种思想观念对高校毕业生有着极强的离农与离乡推力。在这种无形的推力之下,高校毕业生逐渐在精神层面脱离乡村。

(二)物质层面:乡村落后的物质条件对高校毕业生回乡意愿的影响

隨着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的基础设施与物质生活条件等得到极大改善。“和城市相比,农村的劣势比较明显,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基础设施不够齐全,创业经济的进步面临着很多问题。”[5]突出表现在就业机会选择面少、教育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等方面。而这些物质条件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回乡意愿。首先,在就业机会选择方面,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导致高校毕业生回乡求职就业的广度较窄。其次,在教育资源方面,高校毕业生返乡需要考虑子女教育问题,受城乡发展水平差异影响,优秀的师资生源涌入城市,导致乡村教育的萎缩与上移,子女在乡村的教育问题也成为阻碍高校毕业生返乡的一大现实因素。最后,在基础设施服务保障方面,高校毕业生返乡需要考虑生产生活便利性问题,虽然经过长期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乡村水、电、路、管、网等硬件设施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与城市相比仍然落后,乡村基础设施服务保障水平低的问题也阻碍了高校毕业生返乡。乡村落后的物质条件会影响高校毕业生是否回乡以及回乡之后是否长期留乡的决定。

(三)专业层面:高校专业设置对高校毕业生回乡意愿的影响

高校专业设置原则上应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主要是服务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两类。“受制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高等教育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城市化特征,与农村社会的联系较为疏远,这种离农倾向导致高等教育不仅未能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随着高等教育资源向城市的单向集中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6]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加速演进,我国高校专业设置逐渐向服务城市化倾斜,逐渐忽略了对农村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撑。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完整性与农村发展急需的涉农类专业人才的短缺性存在一定的因果逻辑。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过程中,乡村需要的是懂农业生产经营、懂农业生产技术、懂农产品推广、可以直接服务于“三农”的涉农人才,然而高校专业设置中很少有涉及服务于农业相关的专业,除非是在一些农业类高校。高校毕业生因所学专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脱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高校毕业生回乡。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完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发展专业人才供给的短缺性。

破解高校毕业生回乡发展困局的对策

(一)政府要健全体制机制保障,完善配套服务

1、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加强农村服务保障水平

各级地方政府应当以城乡共同发展为目标,结合当地城乡的产业特色、资源要素、气候条件等,围绕特色产业开展招商引资,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服务于城乡发展的企业落户城乡。同时,将分散于城乡中市场竞争弱、品牌营销滞后的农产品深加工类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助力城乡特色产业的发展,以此提升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城乡经济得到有效发展,高校毕业生回乡的积极性便会提高,其回乡的困境也会得到化解。此外,政府必须要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以满足高校毕业生回乡后对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的需求,解除高校毕业生回乡参与乡村振兴的后顾之忧。

2、主动对接高校,加强人才回乡帮扶引导

各级政府应当与各类高校主动对接,在高校毕业生毕业求职时,在高校进行巡回宣讲,宣传高校毕业生回乡发展的优惠政策,记录主动回乡发展的毕业生名单,主动与其进行联系,动员和号召各类有意愿回乡发展的高校毕业生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与此同时,“政府要努力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将当地优势和市场潜力发挥到最大化。”[7]还应当在高校毕业生回乡后,对其进行系统帮扶和有效引导。比如加大资金、政策、技术方面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近就业机会和创业条件。

(二)社会应营造良好氛围,认可高校毕业生回乡发展

1、发挥网络媒介的正向舆情引导

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不选择回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得不到社会的认同、接纳与理解。社会应发挥网络媒介的正向舆情引导作用,一方面积极宣传党和政府支持高校毕业生回乡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增强系列优惠举措的公开度与透明度,让高校毕业生充分知悉回乡发展的好处。另一方面引导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回乡发展的认同,高校毕业生得到了大众的理解与认可,便会增强回乡干事创业的热情和信心。

2、发挥示范榜样的带头激励引导

示范榜样的带头激励,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示范性引导,也是在宣传示范榜样的带头激励引导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可以学习的高贵品质和精神风貌,实现对回乡发展的理念认同和价值认同,为其进一步的回乡服务乡村做好思想基础。通过展播和宣传比如张桂芳、宋云天等示范榜样回乡发展的典型事迹,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熟知服务乡村的真实情况,进而激发和调动高校毕业生回乡发展的热情和扎根乡村的积极性。

(三)高校紧贴乡村发展实际,提高毕业生就业适配性

1、主动对接乡村,调整专业配置

高校在推进自身发展的征程中,不仅要服务于城市化发展,更要注重乡村发展。高校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明析办学特色和专业定位,主动向乡村发展下沉,调研了解乡村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调整专业配置,优化师资力量,提高服务乡村发展的能力。“对就业率低、同一专业布点过多、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少的专业应给予撤销或停招。”[8]农林类高校应优化与增设涉及“三农”的专业,制定奖励政策,设立奖励机制,对报考涉农专业的学生给予奖励,提高其学习涉农专业的学习效果和服务乡村的积极性。

2、开展校-村合作,共育乡村人才

高校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片面化的,而是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前提下,主动对接社会所需,源源不断地向社会供给人才,实现自身发展。而乡村的发展也不是封闭的、单一化的,乡村可以消化、容纳和承载高校培养的各类人才,通过开展校-村合作,搭建乡村实践基地平台,双方可以探索育人新模式、新机制。高校通过培养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农村产业发展人才、农村企业管理人才、农村村落规划人才,不仅提高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适配度和精确度,而且还满足了乡村振兴中对各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四)家庭辩证看待旧有“跃农门”思想,助推乡村振興

1、理性审视旧有思想,革除落后观念

旧有“跃农门”思想作为一种狭隘的、片面的价值观念,长期在农村家庭中存在,不仅影响了乡村每户的家庭成员,而且还阻碍了乡村人才的引育。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引导各类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广大的乡村地区不失为一片火热的发展天地。家庭应对跳出农门再回乡村的高校毕业生做出全方面的认同,包括深化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摒弃传统过时的固化思维;高校毕业生才会体会到完整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而全方位的投入到乡村发展事业中,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2、发挥情感纽带作用,营造积极氛围

“家庭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帮助是提升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意愿的强大动力。”[9]家庭作为高校毕业生获取情感支持的纽带,对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及塑造有着直接影响。在回乡学子做出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留乡发展的选择后,家庭应在回乡学子干事创业的全方位、全领域给予鼓励和支持,提振其振兴乡村、带领百姓致富的信心。此外,家庭作为回乡学子的“大后方”,应当创造温馨和睦、互相体谅的家庭气氛,源源不断地向回乡学子提供精神养分,助推乡村各项事业向纵深推进。

(五)高校毕业生掌握兴农本领,提升服务乡村才智

1、全面考量回乡发展境况,明确自我发展方向

“大学生返乡发展的动力既由情感、偏好等感性诱因所提供,也受到义务、责任等理性因素影响。”[10]回乡发展的高校毕业生应全面了解自身性格特点、能力本领,结合今后职业发展态势,明晰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定位与认知。综合评估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是否能够与乡村各项事业发展所需人才的要求有高度的契合性。基于自身的才干与技能特长,结合乡村振兴鼓励回乡学子在基层就业的便民政策,探寻回乡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指向。

2、全方位提高自身各项能力,增强适应性

高校毕业生在回乡助力乡村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困难情境,这就要求其提前预设困难情境,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防止由于回乡初期缺乏必要的适应性而出现心态失衡和信心不足等心理波动现象。回乡发展的高校毕业生还应主动参与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去提高自身,明晰乡村振兴中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利用政府组织的培训班和研讨会,不断更新和丰富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强调 厚植爱农情怀 练就兴农本领 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载《农村工作通讯》,2023(10):5页。

[2]李慧玲:《探索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载《现代化农业》,2023(04):79-81页。

[3]李心萍:《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载《人民日报》,2023-04-28(02)。

[4]刘志阳:《以创新创业教育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载《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23):9-17页。

[5]许兴隆:《关于农村高校毕业生回乡自主创业的困境分析》,载《劳动保障世界》,2017(5):10-11页。

[6]孙涛、邬志辉:《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社会的政策支持及其反思》,载《高等教育研究》,2018(2):17-21页。

[7]孔子晏:《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问题与对策》,载《经济研究导刊》,2022(19):52-54页。

[8]许红菊、操龙德:《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回乡发展的困局与对策探究》,载《哈尔滨学院学报》,2021(3):138-141页。

[9]赵智岗:《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回乡发展意愿调查与建议》,载《中南农业科技》,2023(4):168-170页。

[10]闫广芬、田蕊:《“情”与“理”的交融:大学生返乡发展的源动力——基于X省J市基层调研的质性研究》,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2):81-89页。

作者简介

杜飞飞 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思政教育

阚先学 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毕业生人才服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人才云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