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特定情境中的形象,深度理解个性化语言形式

2023-12-19 10:30马聪聪于保东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礼赞白杨树白杨

马聪聪 于保东

一、点睛入课,直奔主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茅盾的散文名篇——《白杨礼赞》,请同学们读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借助文本中丰富多变的“代词”,深度品读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白杨树情感的逐步认同及“唤醒”的创作意图。

师:我们首先来看题目,这个题目该怎样读呢?

生:白杨——礼赞!

师:你侧重了哪个词?

生:礼赞。

师:“赞”和“礼赞”一样吗?

生:不一样,“礼赞”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庄重、崇敬之情。

师:那我们就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白杨树崇高的赞美之情。

二、借助代词,构建关联

师:仔细阅读后我们会发现文章中使用了非常多的代词,再读课文,从文章中圈画出来。

(生读文章,圈画。)

生:我找到的是“你”。

师:这位同学发现了“你”这个代词,其实“你”在文章中共出现了18次,好像是和作者一路同行的人。还有吗?

生:还有“它”,文章中指的是白杨树。

生:还有“我”。

师:对的,“我”是文章抒情的主体。那我们看下,这三者之间是如何建立联系的呢?可以看着题目谈谈你的理解。

生:我把它礼赞给你听!

师:非常好,作者一直用自己的文字把白杨礼赞给你听。大家想想作者真的是要礼赞白杨吗?

生:我觉得作者不仅礼赞白杨,更礼赞了中华民族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师:太好了,文章读得非常仔细。我们看看作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这篇文章。

PPT出示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到延安讲学,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作者有感而发写下此文。

当时茅盾被朱德安排到國统区重庆从事文化工作,没有言论自由。

师:身处国统区的作者不能直接表达对北方军民的赞美,所以借助白杨树这种典型的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情感。

三、围绕概念,深度理解

活动一初见白杨·叫了一声

师:既然是礼赞白杨,我们看看白杨树首次出场时是如何引起作者的注意。

生:当我在有点单调的黄土高原上走过,猛抬眼看见了前面有一株傲然耸立的,像哨兵似的树木,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师:怎么叫的?

生:惊奇地!

师:要是惊奇的时候见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说?

生:哇,竟然有一棵傲然耸立的白杨树!

师:我好像没有听到“傲然耸立”,用你的声音去诠释。

生:哇——竟然有一棵傲然挺立的白杨树!

师:这样单调的黄土高原上竟然有这么一棵傲然耸立的白杨树,不仅给你视觉冲击,这一声惊叫,在听觉上也能引起恹恹欲睡的你的注意吧?

生:能!

活动二走近白杨·喊了几声

师:那我们再走近点,看看抒情主体“我”是如何用丰富多变的言语形式礼赞白杨的。

师:再读文章,大家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说说自己的发现。

PPT:我关注到了这个句子的,我会这样读:。

(1.独立成段的句子;2.排比句;3.反问句;4.转折句;5.修辞句;6.感叹句;7.反问句;8.独词句;9.词语或成语;10.标点)

示例: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我关注到这个句子中“力争上游”和“笔直”两个词,都有积极向上的感觉,所以读的时候要用昂扬的语调。“笔直”重复出现,读的时候要读出强调来。

生:“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这个句子中用了“一律”“紧紧”“绝不”这样的词,更加突出白杨树丫枝全部向上、紧紧靠拢的特点,所以读的时候这几个词要重读。

(生再读。)

师:用了“一律”和“绝不”这种程度副词来修饰,展现了紧密团结、专一向上发展的白杨。“紧紧”这样的叠词在文中还有吗?

生:“它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这个句子中叶子“片片”向上,读的时候也要加重音,强调每一片叶子都是这样的,无一例外。

师:非常好,刚才的同学关注到作者用词的特点,咱们继续分享。

生:“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个句子中的“丈许,两丈”是单独的词,我能读出白杨树努力向上发展、不畏强敌、顽强抗争的精神。

师:你善于发现,“丈许,两丈”中间的逗号我们改成顿号可以吗?

生:不行,顿号停顿上比逗号要短促,而这里是逗号,停顿要长。在这种停顿中,我们就多了一份感悟,能感受到它正在生长的一种态势。

师:是的,势不可挡。从“丈许”到“两丈”再到“参天耸立”,语调上还有变化吗?

生:要越来越高昂!

师:大家根据理解,自己读读试试。

(生读,个人展示。)

师:你来评价一下。

生: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流畅,但是少了一份阳刚,要读得更加坚定。

师:你来试一下。

(生个读展示)

师:你读出了努力向上发展、坚定生长的白杨!我们继续分享。

生:我关注到了第四段和第六段独立成段的句子。这两个句子比较相似,但第四段是“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表现了白杨树不平凡的一种实质,侧重它的形态,接下来第五段就描绘了它的外形,突出了它倔强挺立、力争上游的特点。而“决不是平凡的树”领起了第七段对白杨树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

師:从外形到精神,从“实在是”到“决不是”,读的时候一样吗?

生:不一样,语气要越来越激昂,语速要越来越快,作者的情感越来越肯定。

师:对,读“决不是”还要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感觉,你再读一下这两句,体现出它们的变化来。

(生个读)

师:这两个句子里除了“实在是”和“决不是”,还有不同的地方吗?

生:前一句是“那就是白杨树”,后一句是“这就是白杨树”。

师:指示代词变了,怎么理解?

生:“那”是离白杨树距离较远的时候,而“这”写了它的枝干叶皮,是离它比较近的时候。

师:仅仅是距离越来越近?

生:我觉得第五段写了白杨树的外形,而第七段体会到了它坚强不屈的精神,情感上也是越来越拉近,越来越认可它!

师:对的,从外形到精神气质,从“实在是”的赞叹,到坚定地发出“决不是”的呼喊,作者的情感愈发激昂!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家再读读试试。

(生齐读: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师:声音中的坚定让我们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我注意到这句话里前面多用逗号,强调了白杨树的精神品质,而后面是叹号,感情更强烈,语气也更加庄重、坚定!

师:首先表扬这位同学学以致用!这里的逗号和前面的“丈许,两丈”一样,要一词一顿,铿锵有力。你再读一遍,用声音传达作者的礼赞之情。

(生读)

师:这位同学体会到这些细节了,但好像还缺点东西……

生:语气要更加强烈些,言语之间要丰沛着赞美的情感。

(生放声朗读)

师:“伟丈夫”和“好女子”相同吗?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怎么读?

生:不一样,“伟丈夫”这个词本身刚健有力,而且后面还加了叹号,所以要读得铿锵有力!

师:是的,这不再是初见白杨时的惊叫了,作者用刚健有力的词和感情丰沛的标点再一次发出了强烈的呼喊!

你想让读者听到什么样的白杨,你就用声音读出这样的气质,再读一次。

(生读得庄重、激昂、有力)

生:我还发现“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到“伟丈夫”这一句先写白杨树不美,再来突出它的精神品质。

师:写白杨树不美的时候是“我”认为的吗?

生:“你”!

师: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但是——”作者紧接着用一个转折句、几个刚健的词、一个叹号表达“我”的观点,引起“你”的注意,让“你”重新审视像伟丈夫一样的白杨!我们可以说作者在抑扬之中凸显这种礼赞之情。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生:“好女子”的部分要读得柔美舒缓,“伟丈夫”要读得坚定有力些!

师:那我们女生读“好女子”部分,男生读“伟丈夫”。

(男女合作朗读)

师:作者用转折词、独词句、感叹句引起“你”的注意,礼赞之情喷薄而出。还有发现吗?

生:文章中用了四个“难道”,这里运用了反问句、排比句、长短句的句式,感情层层递进,写出了白杨树象征的精神和意志。

师:不光是反问,还要连续四问,层层铺排,引人深思,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语气、语调要注意什么?

生:要读出反问来,语调起初可以平和些,但后面要越来越昂扬、有力。

师:由树到人再到精神,这种力量越来越强烈,这些句子里哪些词可以体现这种力量?

生:“广大土地”“到处”“傲然挺立”“纵横决荡”“用血写出”。

师:所以这些地方我们要重读,凸显出这种力量的普遍和亟需重视。

PPT: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生感情愈发激昂地齐读)

师总结:光“叫了一声”还不够,抒情主体“我”从陈述到感叹再到层层反问,从段到句、词,甚至到标点,情感在遣词造句中不断蓄势,用四个反问再一次发出了反复、高亢、有力的呼喊!“我”要呼喊给谁听?

生:“你”。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文章中,圈画出关于“你”的句子,看看当时的“你”是什么状态。

生:长时间看单调的黄土高原会有点倦怠。

生:有点恹恹欲睡的情绪。

师:娓娓道来不行吗?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呼喊?结合背景说说你的理解。

资料助读:

1.1941年进入了抗日战争最艰难的相持阶段,茅盾被朱德安排到了国统区重庆工作。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同时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2.所以抗战的现实,不能不是中国人民大众的觉醒,怒吼血淋淋的斗争生活!

——茅盾《抗战期间中国文艺运动的发展》

生:我认为用这样的形式来写是为了让国民党感受到北方军民的那种精神和力量,坚持抗日,坚定信念,和“我们”一起团结起来。

师:争取这一部分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生:我认为在这样艰难斗争的情况下,作者反复把这种高亢有力的重锤敲在“你”的心上,是为了唤醒恹恹欲睡的“你”,唤醒消极抗日的“你”,同时也鼓舞了北方抗日民众的信心。

师:你读懂了茅盾的心声,在呼喊声中唤醒和鼓舞。如果你是茅盾,试着用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给当时的“你”。

PPT:也许你,但是!

生:也许你会觉得白杨树长得极普通,可能也不被人重视,但是它也是极不平凡的,它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更是极普遍、极易生长的!

生:也许你面对抗日战争失利的局面会感到焦虑,但是我们应该坚定信念,就像白杨树一样,哪怕是在单调的黄土高原上,面对风雪的压迫,也要倔强挺立、不折不挠、顽强生长,为抗日的最终胜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也许你对我们的抗战没有信心,也许你认为我们即将失败,但是你不要忘记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坚强不屈的力争上游的精神,就像白杨树屹立在黄土高原枝枝叶叶靠紧团结一样,我们要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来侵略!

活動三再颂白杨·吼了一声

师:刚才大家说出了茅盾呼喊的心声。作者用了如此丰富多变的言语形式去礼赞,这样就能叫醒所有人吗?

生:不能,还有一部分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

师:对于这部分人,作者持什么态度?

生:批判、鄙视、唾弃。

师:对于这部分人,光喊几声是不够的,作者还要怒吼一声。用你的声音吼出这种鄙弃之情。

(生声情并茂朗读: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

师:抒情主体“我”用自己别具匠心的遣词造句在一声惊叫、几声呼喊、一声怒吼中唤醒和鼓舞“你”!感情层层蓄势,最后喷薄而出——

生: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师:仅仅是“我”要赞美吗?

生:我们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师:让我们跟随作者铿锵有力的鼓舞和激情澎湃的唤醒读出作者的礼赞之情!

(齐读: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我们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师结语: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茅盾就要在自己的文艺阵地上,用自己的文字,树起一面大旗,大写“抗战到底”!

四、布置作业,有效迁移

下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这项作业。

作业:请以《××礼赞》为题,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为自己喜欢的花草树木创作写作大纲,再尝试用这节课所学的言语形式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路。

【点评】《白杨礼赞》是一篇革命文化经典名篇,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对单元教学大概念“抓住不同类型散文中特定的情景和形象,品味、鉴赏不同作品中个性化、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深度理解来进行,教学目标清晰,任务设计巧妙,活动开展扎实有效,作业注重对课堂所学的迁移。

一、深入解读文本是课堂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从现有的资料看,本课的文本解读大多围绕本文的“象征手法”进行。这样的解读只是限于表层意义的解读,而没有真正从作者隐含的写作意图和文本特殊的言语形式出发去解读,因而传导给学生的思维认知是较浅的,情感体验也是不足的,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与继承的教学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本课的文本解读始终围绕本单元的教学大概念“抓住不同类型散文中特定的情景和形象,品味、鉴赏不同作品中个性化、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来进行。这样准确的解读就为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展开奠定了前提和基础。为此,教师紧紧抓住大概念中的“特定情境”“特定形象”“品味、鉴赏”“个性化、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进行深度解读。本篇课文的教学重在与学生一起深度解读写作背景的重要性,借助对“个性化、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品味与赏析,深度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特定形象——白杨树”的深度理解,达成了对教学大概念的深度理解。

二、抓住关键词语,深入浅出建构作者与读者的关联。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引入本课的学习,不拖泥带水,点睛入课,直奔主题。通过对文本题目的辨析,让学生的学习关注点迅速放到“礼赞”及其言语形式上,直接与本单元的教学大概念与本课的教学目标关联起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教师“借助代词,构建关联”,巧妙地设置问题——“发现文章中使用了非常多的代词,再读课文,从文章中圈画出来”。这样就将抒情主体、隐含读者揭示出来,“我、你、它(他、他们)”巧妙地建立了联系,并借助辅助资料巧妙地揭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身处国统区的作者不能直接表达对北方军民的赞美,所以借助白杨树这种典型的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巧妙地建构了作者与读者的关联,这为情境化深入学习文本再次奠定了基础。

三、围绕概念,深度理解文本特殊的言语形式。本课的教学重点聚焦在第三个环节:围绕概念,深度理解。围绕对教学大概念的深度理解,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教师紧扣三个关键词——“叫了一声”“喊了几声”“吼了一声”,设置三个具有明确指向的教学活动。这三个教学活动遵从文本的抒情脉络,紧扣文本个性化的言语形式,展开深度学习。活动形式抓住了“朗读——体悟——鉴赏”这种散文教学的必由路径,通过“朗读——体悟——鉴赏,再朗读——再体悟——再鉴赏”反复循环式上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本个性化特殊语言形式的深度理解与内在赞美情感认同不断升华。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语篇、语段和“独立成段的句子,关注排比句、反问句、转折句、修辞句、感叹句、反问句、独词句、词语或成语、标点”这些特殊语句的言语形式,这就更明确了教学的指向,将教学的重点聚焦在“个性化的言语形式”这个散文的根本上。

四、围绕特定情境中的特定形象,进行迁移训练。借助特定情境中的特定形象进行抒情是散文这一大类文本最常见的范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对“文学类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要求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艺术的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阅读散文的经验积累和能力形成是一项长期的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围绕散文中“特定情境”和“特定形象”这个属概念去深入解读文本个性化的言语形式,进而进行形式丰富、扎实活泼的语言训练,这就让学生不仅获得了积极有效的言语体验与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得到了升华。

基于大概念深度理解并形成迁移能力的阅读教学,明确的教学目标、巧妙的任务设计、扎实有效的活动开展,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落地。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礼赞白杨树白杨
白杨
听故事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白杨
脱贫礼赞
礼赞40年
会唱歌的树
校园里的白杨树
我是一棵深秋的白杨
采油树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