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战略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意蕴与弘扬路径

2023-12-19 00:14:03向云平张小林
关键词:健康中国

向云平 张小林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为以文化为内核、以自然和社会为外缘的整体,其由外而内、由浅至深地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具有创造性、民族性、交融性、时空性的特征。在体育强国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促进教育与文化传承、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水平、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交流合作枢纽和典型示范窗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把握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属性,合理确定文化发展方向;重塑民族传统体育竞技特色,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优化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环境,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助力体育服务行业升级;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彰显中国体育外交特质。

关键词:体育强国战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健康中国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3.05.013

文章编号:2096-9864(2023)05-0104-07

体育强国战略对新时代体育事业的发展、解决当前体育事业存在的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与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两者相互衔接,为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作出了具体部署。《意见》指明了加强国家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举措;《纲要》则为新时代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是凝聚着深厚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根基性文化。當前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含义、功能、特征与价值等方面,为我们开展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何根据时势变化来调节自身传承的实践来说尚未有深层次的触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鉴于此,本文拟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体育强国战略视角出发,运用文化分层理论,深入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当代价值和弘扬路径,以期繁荣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体育强国战略实施。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

由生产实践所创造出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世界体育文化领域中展现为一种独特的东方体育文化形态,从属于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有着文化的基本结构属性。冯天瑜提出,文化可分为物质、制度、行为、观念四个层次[1]。我们依循文化的结构属性,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视为以文化为内核、以自然和社会为外缘的整体,由外而内、由浅至深地将其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

1.固本之基——器物文化

器物文化是整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指在体育文化各现象中可直接感知的、真实存在的物质实体。器物文化往往具有象征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标志,由此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记忆与历史遗迹[2],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活化石。其内容构成主要包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器械、场地设施,以及为推进体育发展进程而创造出的体育图书、体育影音、体育象征物、出土的体育文物、壁画和雕像等各种思想物化品。物质决定意识,器物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具有向世人展示与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功能。

2.中含之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位于整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中层,以器物文化为基础,是人类为完善自身活动方式、规范体育运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等主动创造的制度性产物,具有规范和指引作用,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内容构成主要包括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早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倾向于一种自组织化的形式,以祭祀和娱乐休闲为主在社会组织中存在,现在民族传统体育主体也逐步朝着官方组织进行转变,如国家体育总局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规则的修订、对场地器材的改进、对比赛方法的制定等。制度文化层面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由以往零散的民族、民间主导转变为更加系统、规范的政府主导。大型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举办便是制度文化层面的映射,以其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支撑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发展与完善。

3.外显之形——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位于整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上层,指人类在社会交往中约定成俗的礼俗、风气、习惯等行为模式,能够反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中的真实存在状态,其内容主要包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行为文化和群众体育行为文化两个方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行为文化主要包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保护与传承,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构建体育品牌等行为方式;群众体育行为文化不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项目,尤其是在举办大型民族文化节日时,能够反映群众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对于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3]。行为文化位于制度文化之上,彰显着民族体育特色和体育文化交流特性,对于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乃至推动国内外体育文化交流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4.内敛之魂——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位于整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最顶层,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内核,主导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反映出人们共同的社会意识、精神特质和民族特色等,是最稳固、最持久的文化层,其内容主要分为科学文化知识和内在精神意蕴,前者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设立、相关体育文化知识、运动方式的指导思想、体育服饰的设计理念等内容,后者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审美情趣等内容[4]。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从历史维度来看,作为一种通过人的身体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与政治、军事、科技等相伴而生、共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又体现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本质,是各族人民心理、行为、文化、生活的实践体现,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创造性

原始社会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起源时期,在生产力极低的社会背景下,人类面临着食物缺乏、自然灾害、野兽袭击等生存问题。迫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类在闲暇时间开展走、跑、跳、投等训练,这些简单的身体训练便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萌芽。例如,蒙古族、哈萨克族的牧民们在日常狩猎活动中练就了高超的骑术,后来衍生出的赛马、叼羊、马上射箭、马球、“姑娘追”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马上运动是最贴近于草原游牧文明的身体文化。再如,渔猎生活决定了渔猎民族需要掌握泅水、渡船、射箭等生存技能,赫哲族人以捕鱼活动中的身体动作技能为蓝本,创造出叉草球、撒旋网、划船等具有鲜明“渔”特征的体育活动;以捕获兽类技术为基础,发明了射箭、滑雪、杜烈其等具有“猎”特征的体育活动。创造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灵魂,民族传统体育通过身体文化来阐明其深层价值和丰富内涵,也折射着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特色和民族性格。

2.民族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在形式与内容的各个方面,诸如人种、语言、信仰、服饰、风俗等,有着较强的稳定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民族性为特殊烙印,不同的体育项目在不同的空间环境和民族社会背景下产生,体现着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和智慧,如提到蒙古族搏克运动时,蒙古人身穿“卓得戈”高大威猛的形象便在人们脑海中闪现。此外,即使相同的体育项目在不同民族也展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例如,已被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的摔跤,有蒙古族式摔跤“搏克”、彝族式摔跤“格”、藏族式摔跤“北嘎”、维吾尔族式摔跤“且里西”、回族式摔跤“绊跤”和朝鲜族摔跤。虽然都是民族式摔跤,但运动形态、比赛方式和比赛规则各不相同,呈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

3.交融性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为各民族间体育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提供了良好契机。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一种活态文化,客观上存在着各民族体育文化相互靠拢和聚合的现象,这使得参与到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不同民族共享其技能成为可能,不同民族在有意学习或长期的文化交流中使某一民族专有的体育项目被其他民族所接纳、改进并广泛开展,在此基础上,民族体育项目逐渐变得更加成熟、多样。例如,马球运动源于西藏,后经波斯传入中原地区,在唐代达到了中国马球运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再如,嵩山少林武术、温县陈家沟太极拳等都是中原特色体育文化代表,经历千百年传承、交融,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充分展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交融性发展规律。

4.时空性

民族传统体育并非沿着一元的线性模式发展,而是通过多元的模式体现出时代分割的特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须体现出特定时期社会所需要的价值需求。例如,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艺”就体现了当时军事实用主义的时代要求。另外,体育文化作为人类生产实践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例如,贵州省施秉县的“玩水龙”活动,其历史已有千年之久。相传当年久旱无雨,五谷不收,“玩水龙”是為了向天神、龙王求雨。而在人民安居乐业的今天,每到“六月六”,舞龙队都会挥舞着一条数十米长的五彩竹龙在街头巷尾穿行,以敲锣打鼓为指引,所到之处家家户户往龙头、龙身泼水,热闹非凡。“玩水龙”已由传统的祭祀求雨活动演变为人们自娱自乐的泼水狂欢节,洋溢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地域色彩。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强国战略实施中的价值

《纲要》明确了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与措施,强调“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以各种传统体育项目为载体的体育活动逐渐积淀为民族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进而成为民众生产创造的凝聚力、驱动力,其对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拓展文化发展空间、引领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价值。

1.促进教育与文化传承

体育与教育都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体育对人类的教育价值在早期社会便有所凸显。早期社会,人们通过肢体语言与同伴沟通交流、为维持生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使体育逐步转化为狩猎能力、强身健体、表达情感等教育活动的关键内容。新时代,体教融合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规范的文化传播方式。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5]。《意见》也进一步指出,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推进传统体育进校园[6]。在促进教育与文化传承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将无形的民族精神文化以有形的体育形态和活动方式为教育教学、文化传承提供特色素材,为学生了解本土体育文化提供重要依据,为传承与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有力支撑。

2.提高传统体育竞技水平

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国民族文化的联系日益紧密,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的重要指标。我国传统体育蕴含着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特征,有着较强的包容性与亲和力[7]。作为一项古老的竞技运动,摔跤由最初角抵“踢打摔拿”到隋唐“废踢”、宋代“摔而不打”、元代“抓摔,倒地即输”,再到清朝“引入布库”,专注脚力,形成中国式摔跤“上羁下绊”的发展模式[8]。民国之后摔跤开始走上现代体育竞技之路,但规则不够完善,直到《中国式摔跤规则》的出台,才使得中国式摔跤正式迈入现代体育竞技赛场,形成了完备的技术体系。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注重修身养性、含蓄内敛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竞技特征,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性进行科学开发与指导,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竞技水平,助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3.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健康中国战略是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国民健康发展战略[9]。《“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展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养生文化涵盖佛、道、儒、医等多种内容,以调理呼吸、形态、身心为基本练习手段[10],强调“身随心、心练意、意调神”,以此来达到疏通经络、灵活四肢、保健养生的效果。太极拳运动便是起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养生术,经过简化的24式太极拳在民间普遍流传,晨起晚间,社区公园都能看到习练太极拳和各式健身气功、踢毽子、打陀螺等传统体育项目的身影。随着民众健身热情的高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康养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这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起到了铺石建路的作用。

4.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纲要》的战略目标指出,到2035年体育产业要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中国体育产业在发展中持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动力,离不开土生土长、意蕴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支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体育产业可分为4类,分别是体育建筑业、体育销售业、体育制造业和体育服务业[11]。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动力以内需拉动为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体育产业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各式文创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在拉动内需的同時也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有助于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5.打造国际交流合作枢纽和典型示范窗口

体育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亲和力,使其在跨文化传播领域中能够打破文化壁垒,成为文化输出的“先行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价值观念与表现形态必然会为世界体育文化增光添彩。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项目开展文化展演、参与世界性的赛事,是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对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意见》指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孔子学院……体育活动……华人华侨……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6]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在140个国家开设511所孔子学院,多开设有武术课,教授太极拳、长拳等项目,建设海外中国文化中心30个,中国馆14个[12-1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对外交流中能够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打造国际交流合作枢纽和典型示范窗口。

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路径

体育强国战略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新时代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把握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属性,合理确定文化发展方向

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熔铸国家民族发展的思想灵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体系。首先,应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含的教育资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国的教育化道路上历经了由项目到课程、再到专业、最后到学科的转变,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课程起步晚、底子薄、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14]。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包含的民族历史、民族宗教、民族哲学、民族伦理等方面的知识是民族价值观与民族情感的反映,应充分挖掘哲学、史学、艺术、文学等多维学科知识,为构建我国独特的体育学术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其次,应对不同价值属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归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属性有技击属性(如武术中的踢、打、摔、拿)、养生属性(如八段锦、易筋经等虽与武术有关,但不以技击为主要特征)、游艺属性(如风筝、秋千)、地域属性(如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土家族的“板凳龙”、苗族的“穿花衣裙赛跑”)等,应根据不同类型的项目特点,按照其价值属性寻找项目历史与社会主义文化相吻合的部分,确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方向。

2.重塑民族传统体育竞技特色,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化发展不同于西方竞技体育模式,而是把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体系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故事通过动作的表现力、文化的感染力来传达民族竞技体育的“美”。首先,树立民族传统体育娱乐竞技发展思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化发展应以自身内在精神与思想基础为特色来构建更多受众的娱乐竞技体系,通过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以下简称民运会)比赛中所涉及的竞技项目在学生、工人、农民群体中广泛开展娱乐竞技活动,推动民族竞技体育建设。其次,完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管理模式。应在已确立的一系列民族赛事中探索科学的管理机制、统一的比赛规则,为其竞技化发展提供保障。例如,民运会本应以国家体育总局为主导,但实际却是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为主导,这说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管理归属问题并不明确[15]。再次,整合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资源。应通过一般训练理论、项群理论、技术组合特征等对摔跤、武术、板鞋竞速、抢花炮、踩高跷、龙舟竞渡、赛马、射箭等竞技项目进行分类整合,挑选出一批竞技特色代表项目,全面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

3.优化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环境,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健康中国战略是党和国家对民生福祉的关切体现,是集健康环境、健康身体、健康经济、健康社会为一体的大健康观[16]。首先,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性发展。应以地域特色和民众需求因地制宜地进行多层次、多样化健身项目的推广。例如,中原地区应根据民众需求,大力开展太极拳、柔力球等项目;藏族地区应结合地域特色,大力开展射箭、赛马等特色运动项目。其次,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体医融合”发展。这既需要依托中华民族独有的中医理论、中医治疗手段,也需要借鉴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在运动理念、动作方法、运动损伤、运动康复等方面进行专业理论的指导,如彝族的摔跤活动便是彝族巫医、草医、养生健身与防疫的完美结合[17]。只有以健身性的横向发展和“体医融合”的纵向发展双向同行,才能共同促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4.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助力体育服务行业升级

体育产业是体育强国战略得以稳步推进的重要增长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的,拓展体育产业发展新思路”[18]。首先,创意开发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涵盖生产服务的各个方面,能够与旅游业、农业、文化业等相互融合。应以《中国制造2025》和《纲要》的具体意见为依据,引导各地根据区域特色和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区域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其次,创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运营。应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分析市场需求以提供精准供给,通过区块链技术赋能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运营提供公开、透明的平台与场景,解决产业核心项目产权不明的归属问题。再次,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综合型人才。培养在产业开发、运营、融资、管理等方面优秀的综合型人才,是解决体育产业市场动力不足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既需要依赖体育经纪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还需政府给予政策引导来鼓励此类机构对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

5.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彰显中国体育外交特质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国际上的交流传播是处于一种异质文化语境下的传播,需要跨越受众的价值观差异、审美差异等求得文化认同,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可[19]。首先,加大扶持力度,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在对外传播体系与传播环境的营造中始终发挥文化传播的“最大资源集聚效应”[20]。例如,在贵州省体育局、教育厅的支持下,由贵州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演暨交流發展论坛”架起了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桥梁。其次,培育成立民间体育文化组织。民间体育文化组织属于非官方组织,其成员往往对某一类型的体育文化有着较强的热爱与情结,在对外交流活动中能够展现更加柔和的文化亲和力、灵活性和渗透力。由他们组织的文化活动,与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活动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再次,以高度的文化自信通过多种传播媒介讲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故事。目前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技术层面,对深层内涵的挖掘较少。应以高度的文化自信通过感性的力量提高其影响力和说服力,通过多渠道传播以寻求国外受众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情感共鸣,彰显中国体育外交特质。

参考文献:

[1]肖伟,马永明.农村体育文化结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9):12.

[2]王松,张凤彪,崔佳琦.传统体育文化融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5):79.

[3]康晓磊,朱传耿.新时代江苏体育文化强省建设的实践与路径研究[J].体育学研究,2019(5):80.

[4]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8-31.

[5]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4-01)[2022-12-17].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404/t20140401_166524.html?ivk_sa=1024320u.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06).

[7]崔乐泉.从冲突走向融合:近代中国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历史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7(7):23.

[8]花家涛,戴国斌.从角抵到中国式摔跤[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6):122.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解读[EB/OL].(2012-08-17)[2023-03-17].http:∥www.nhc.gov.cn/wsb/pzcjd/201208/55651.shtml.

[10]王艳红,石爱桥.“健康中国”视域下的传统体育养生文化[J].甘肃社会科学,2017(5):45.

[11]贺新家,潘磊.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动力演进与展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2):94.

[12]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成果述评[N].中国文化报,2017-07-24(01).

[13]姜茹茹.全球孔子学院武术国际推广战略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5(2):14.

[14]李玉文,白晋湘.新发展阶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机遇与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22(10):57.

[15]串凯,袁金宝.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6):719.

[16]刘国永.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J].体育科学,2016(12):3.

[17]杨文杰,李晓通,冯强,等.彝族摔跤:“体医结合”现象的人类学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7):80.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2014-10-20)[2023-03-1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771071.htm.

[19]种莉莉,孙晋海.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0):76.

[20]魏宏君.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应坚持“三个必须”[J].人民论坛,2019(26):134.

[责任编辑:毛丽娜]

收稿日期:2023-04-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BTY113);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024JKZD46)

作者简介:向云平(1983— ),男,湖南省永顺县人,周口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张小林(1978—),男,湖南省邵阳市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产业。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
迈向2030,迈向“健康中国”
家庭医药(2017年1期)2017-01-19 12:36:23
保险业助力“健康中国”四项业务有望受益
健康管理(2016年12期)2017-01-16 09:01:54
“健康中国”,保险任重道远
健康管理(2016年12期)2017-01-16 09:01:16
“健康中国”这样影响国人
健康管理(2016年12期)2017-01-16 08:26:46
“健康中国”中的白马股和黑马股
抓住“健康中国”建设机遇
民生周刊(2016年1期)2016-09-28 10:59:03
“健康中国”催生万亿产业
民生周刊(2016年1期)2016-09-28 10:56:45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卫计委再推“健康中国”战略型 健康产业或迎利好
投资者报(2016年9期)2016-03-17 0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