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瑶瑶,唐雨语,陈 勇
(1.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10;2.珠江水利委员会水生态工程中心,广东 广州 510610)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恢复农村水系河湖功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水利部、财政部于2019年10月联合启动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工作;2021年4月,“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正式更名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1]。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水的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水利建设不仅需要满足水系治理的基本功能,还需满足人民群众在生态、文化、景观等多方面日益增长的新要求。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是当前农村幸福河湖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环境的内在要求,更是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
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名称的改变不仅体现了中央时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建设宗旨,从全局的高度出发,与时俱进,敏锐地把握住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坚持强化水文化的引领作用[3],不断加强水利工程与文化的融合,还从侧面体现了重视对水美的营造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保障,更是推动农村产业兴旺的强大驱动。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农村水系建设的投资不断增大,强调系统治理思路,通过河道清淤、护坡筑岸、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陆域控污、景观人文建设等措施使农村水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然而根据对首批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项目实施跟踪评价发现[4],部分试点县依旧沿用传统水利工程的做法,仅在水系连通工程的基础上简单地叠加清淤清障、岸坡整治和景观绿化工程等内容;虽然从建设内容上符合要求,但从结果上呈现出水利、生态、景观三大部分的建设内容较为割裂,未能体现系统治水、生态治水的思路,水美乡村建设缺乏能持续激活水岸经济的空间载体,未能有效地推动水生态产品的价值转换,“两山”理论的转化路径未能充分落实。
农村水系不仅仅是国家水网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承载人民乡愁和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尽管农村水系景观人文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仍存在各地区对景观人文的认识不统一,盲目照搬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模式,缺乏对乡土景观、地域内涵的充分挖掘与保护利用,且各地农村滨水景观人文建设工作基础差距较大,与新阶段幸福河湖建设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在宏观层面,景观专业作为综合性的学科,应充分平衡农村水系的水利功能、生态系统、规划发展要求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以水为脉,统筹农村水系总体空间布局,丰富农村水系景观人文的时代内涵,积极谋划体现农村特色的多元水生态产品,让美景大力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让景观不“仅”观。
在中观层面,景观人文系统应深度融合生态服务系统,摸清农村水系独特的自然结构和生态功能,在尊重农村水系自然本底的基础上,让滨水景观空间成为农村水系生态廊道建设重要的载体,让农村水系生态系统维持健康的状态,为农村幸福河湖的建设夯实蓝绿基底,避免仅仅是为了“面子”工程或者过度追求美观而忽略农村水系的生态属性。
在微观层面,扎实做好农村水系的水文化调查研究工作,根据地域特色提取主题化、标志化的水文化元素符号,加强水文化元素在水利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提升农村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让景观人文建设过程成为提高人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提高人民对农村水环境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溪仔沟车头村段拥有较丰富的历史文化,北接万宁市中心城区,有东西向村道连通水岸,拥有较佳的交通优势,交通可达性较高;现状水系开阔,尤其是中游段拥有较大规模“凸”字型滩地,整体上景观视野较佳,不仅是两岸村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还是万宁市中心城区南侧重要的滨水廊道。根据《万宁市万城镇车头村村庄规划(2021—2035)》,车头村规划打造成生态环境突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人民安居乐业的近郊宜居型村庄。然而溪仔沟现状淤积严重影响行洪安全,生态流量日渐不足,且由于两岸村庄居民生活污水尚未完成截污,导致水质变差,水浮莲密布,存在岸线空间被村民私自侵占、河流的公共服务属性缺失等问题,亟待综合治理与修复。
本文以溪仔沟车头村段为例,探索以景观人文的视角推动农村水系基本功能的恢复、空间形态的修复和环境质量的提升,为其他乡村地区的水系连通与水美乡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1)从单一到多元——丰富水陆生境
以多目标系统治理、低干预设计为原则,高度融合农村的灰绿基础设施,在截污工程、清淤工程设计的基础上,最大化保留现状有价值的乡土乔木和滨水植被,聚焦于河流水质和自然水文过程的改善、河流水系生态廊道纵向和横向的连通、滨水生物栖息地的恢复和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整体上形成自然丰富、充满乡野特色的滨水生态景观带。
(2)从消逝到重生——传承乡土文化
历史上溪仔沟水草丰沛、鱼虾众多、春燕齐飞,滋养了两岸择水而居的村民,孕育了淳朴的民风民俗。燕子是春天的使者,自古以来就被当作吉祥之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浓厚的乡愁记忆。民间还流传着“燕子低飞天将雨”“燕子窝垫草多雨水多”和“燕子扑地大雨来”等丰富的谚语,以揭示自然规律;农民还利用燕子冬去春来的候鸟特性,指导农业的规律性耕作。燕子还是众所周知的益虫,一只燕子一个夏季可捕食各种害虫50万只以上,能有效保护农作物。
燕子陪伴着溪仔沟周边一代代的村民繁衍生息,耕读传家,延绵不绝。2004年,约3万只燕子汇集在万宁市万城镇的街道电线和树木上,吸引了大量当地市民的围观。然而随着农村水环境恶化,燕子不再啄泥筑巢,鱼虾数量日渐减少,人民关于自然、土地的记忆也逐渐消逝。
水美乡村设计应加强研究现状河流、林田、池塘、村落等资源,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水乡文化和乡风村史内涵,以燕子为特色的水文化元素,以乡土记忆为线索,打造主题鲜明的滨水空间结构,提升滨水空间的标识度,推进水文化的保护利用与创新传承。
(3)从疏离到亲近——重构人本水岸
过去溪仔沟不仅是当地的重要水上运输通道,还是当地人们畅游消暑、抓鱼摸虾、洗衣戏水、漫步游憩的宜居乡野水岸,是人民日常休闲交流的重要场所。然而近年来溪仔沟由于河道堵塞、水质污染等问题,让周边村民望而却步,逐渐丧失了河流的公共服务职能,人水关系逐渐失衡,人民近水却不能亲水。
景观设计将紧密与补水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结合,统筹考虑生态景观效益,与村庄的空间布局充分融合,通过多元化的亲水空间、多层级的滨水慢行道重塑自然活力的滨水空间,为村民提供充足的亲水休闲空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休闲需求。
(4)从场地到场所——构建水美典范
车头村向北1.5km范围内分布有近20所重要的教育机构和公共文化机构,主要有万宁市幼儿园、番村小学、万宁中学、万宁市第二中学、万宁市老年大学、万宁市文化馆和万宁市图书馆等。然而市区中心现状仅分布有人民公园、革命烈士陵园等少数公园绿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较低,城市公园绿地供给不平衡,导致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缺少可休闲游憩的滨水绿地,水文化教育也缺乏宣传弘扬的载体。
溪仔沟作为典型的近郊型河道,其滨水绿地空间不仅需要考虑周边村民的休闲需求,还需要兼顾城区市民踏青旅足的游憩需求。景观设计应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从公众需求出发,以生态修复为抓手,最大化保留现状的植被资源,通过花海梯田将村广场的地表径流经梯田截留和过滤后再排入河道,打造示范性的水生态科普教育空间,让单一的场地转变为蓝绿交织的生态教育场所,引导人民迈向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春燕归乡·踏青戏水”为主题理念,利用现状较大规模的滩地改造成人工湿地,对城镇面源污染进行处理,同时通过生态岸线的重塑、滨水游憩环线的构建、乡土记忆的活化利用等措施,回归乡村朴素本真的自然形象。以吉祥鸟燕子为代表性的水文化元素符号,象征生态文明时代的新生活,打造融生态修复、科普教育、人文休闲、康养游憩于一体的活力滨水生态景观廊道,实现望山见水、生态宜居、蓝绿交织的美好愿景,创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河道修复典范工程。
(1)花海湿地
花海湿地位于车头村前规模较大的河滩地,背靠丰茂的槟榔林、椰子林和村庄,远处借景东山岭群山,整体上与周边的山水林田村形成有机融合的生态格局。花海湿地的设计主要用于处理城镇面源污染,雨天时处理初期雨水,晴天进水为溪仔沟河水;同时增加主题化、系统化的水科普设施和标识系统,不仅能有效提升河道两岸的村庄人居环境,而且能形成中心城区休闲教育活动的新热点。
(2)村史文化广场
车头村迄今已有450年的悠久历史,曾获“省村民自治示范村”“省级文明生态村”等荣誉称号。据传,古时候车头村一带水源奇缺,农业生产条件极差。到了清朝初年,村民齐心协力,兴修水利,引车头溪的水灌溉车头洋农田。因地高水低,不能自流灌溉,几乎全靠人力踩踏龙骨水车提水引流灌溉,最初曾以“车田村”命名,后来村民们渐渐以龙骨水车的主体牵引部分“车头”作为村名,并一直流传至今。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淳朴勤恳的村风民风不仅是百年来车头村不断进步发展的文化支撑,还是乡村振兴所需的重要精神内涵。
村史文化广场主要包括岸上广场改造和水岸空间改造两部分。岸上广场改造主要利用车头村入口处的休闲广场进行景观提升,通过空间的组合优化布置村史文化长廊、景观置石、主题宣传栏、康养设施等,打造进村的第一景观门面,提升标识度和归属感。水岸空间改造巧妙地利用梯田景观消化现状驳岸的高差,布置垂钓台、观景台、水车等亲水设施,既能有效地丰富入口广场的观赏层次,又能丰富人民的亲水活动体验。
(3)燕语生态学堂
结合花海湿地的设计,收集燕子与农耕文化、自然节气等有关的谚语、民间传说,以生态科普和游憩观光为主要的职能,打造寓教于游的滨水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展示近百年村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息景象。
设计主要结合花海湿地的游线,通过微地形的重塑,合理布置燕语生态长廊、科普景墙、雨水花园、观鸟屋等具有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景观设施,打造高低错落、步移景异的滨水景观游径,营造惜水、爱水、护水的良好科普教育氛围,增强人民的环保意识。
(4)比翼水文化舞台
燕子经常双栖比翼,犹如人之伴侣,因此燕子也被赋予夫妻恩爱的寓意,是中国人美好爱情的象征。像诗句“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诗经》中:“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等都表达了人们希望比翼双飞的想法。
以人民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为出发点,通过改造现状河边的沙场,增设主题廊架、梯级活动广场和种植香草兰、九里香等芳香植物等,营造一个浪漫芳香、舒缓放松的滨水空间,既可为村民提供更多的日常活动空间,又可为当地举办各种民俗节庆活动、婚礼、满月酒等节日提供临时的用地。
(5)燕尾休闲长廊
燕尾休闲长廊节点位于溪仔沟车头村的下游段,紧邻本次补水工程设计的拦河坝。当拦河坝建成后,节点将拥有较为开阔的观赏水面,与拦河坝形成“对景”关系。设计提取燕尾的轻盈、流动的形象,沿蜿蜒的水岸布置燕尾休闲廊架、亲水草阶等景观设施,打造兼具功能性与美感的滨水景观节点。
虽然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范围在全国不断增大,但当前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建设仍集中在规模较大、问题较突出的流域,每年试点县的名额非常有限,面临着系统治理措施不完善、建管和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对于万千个非试点县而言,其中微尺度的农村水美乡村建设则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中微尺度的水美乡村建设项目更应发挥景观人文的价值,坚持水岸同治、文化引领原则,加强对水生态价值转换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让景观不仅观,让美景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促进水系周边经济产业的绿色升级,让农村水系成为惠民富民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