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秉枢
在我国,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项目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喜爱,“三大球”开展情况,特别是项目竞技水平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023 年3 月12 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部长通道”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三大球”,特别是男子项目发展不尽如人意,与党中央、全国人民对我们的要求和期盼形成强烈反差[1]。振兴“三大球”成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必须补上的短板。
“三大球”要搞上去,这是一个体育强国的标志[2]。“三大球”的发展饱含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深切关怀,“三大球”振兴成为建成体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革命年代,党领导军队和人民同国内外强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军队指战员必须具备坚强意志和强壮体魄,人民群众必须提升身体素质,进而发展革命力量。“锻炼筋骨战胜敌人”“锻炼体魄好打日本”[3],体育成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球”是深受部队和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1929 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工农红军要踢足球、练武术、强健身体[4]。1932 年,《湘赣苏区儿童团工作决议案》强调,要经常带领儿童参加球类、踢毽子、滚铁环等各种体育运动[5]。1938 年,八路军120 师战斗篮球队成立。1933 年“五卅运动会”、1936 年“五一全军运动会”、1939 年延安首届青年节运动大会、1942 年延安“九一”扩大运动会等运动会都有“三大球”[6]。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提高水平为国争光”,体育成为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三大球”成为体育项目中举足轻重的力量象征。1950 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参加世界学生第二次代表大会体育比赛的排球及其他项目教练员和运动员说:“你们是代表新中国去比赛的,要表现出中国运动员的良好精神风貌”[7]。1964 年,分管体育工作的贺龙元帅说:“‘三大球’上不去,我是死不瞑目”[8],代表了党和国家对“三大球”的期待。“中国世界杯出线、举办世界杯比赛及获得世界杯冠军是我的三个愿望”[9];中国足球“看起来比较遥远,但是还得讲啊,你没有这个梦想,也不去想,就根本达不到,你想了才有这可能”[10],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大球”的关心、关注和厚爱,阐述了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从上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大球”的关注可以看到,“三大球”振兴具有政治宣示功能,公开宣示“三大球”振兴的目的在于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助力实现人的身心健康、休闲娱乐、和谐发展;具有接班人培育功能,即锻造具有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精神文明、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社会整合功能,即借助制度化、组织化的训练比赛活动将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联系到一起,起到社会整合和社会润滑剂作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三大球”振兴事关体育强国建设,不仅代表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更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关乎人民的身心素质和健康水平,有机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展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不可或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谈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时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深刻阐释。“三大球”的振兴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作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部署的深刻含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认识“三大球”振兴的主要特征。
2022 年末,我国全国人口14.12 亿人[12],足球人口2 600 余万人,排名世界第一[13],有5 500 万学生踢足球[14],篮球人口1.25 亿[15]。这么大人口规模的“三大球”振兴,参与人群的城乡区域不同、职业身份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涉及“三大球”场地设施、赛事运作、组织机构等公共服务体系,复杂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三大球”发展中都不曾遇到的,对于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意义重大,深刻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三大球”振兴的关键在于创新发展,唯有创新才能抓住牵动“三大球”振兴全局的“牛鼻子”。
2021 年8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的讲话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6]。“三大球”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拉进不同群体关系、弥补城乡差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极大的拓展空间,发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作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三大球”振兴的关键在于平衡发展,解决“三大球”振兴中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改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向前推进的动力。“三大球”振兴,就是要通过运动员在世界赛场“争先争第一”,通过“志行风格”[17]、“铿锵玫瑰”精神[18]、“女排精神”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喊出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19],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追求卓越、突破自我。通过“三大球”参与者的亲身实践,深度感知场地、器材等各类物质文明与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超越自我等精神文明的融合,提高参与者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强身健体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三大球”振兴的关键在于全面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三大球”赛事、“三大球”培训教育、“三大球”项目的拓展必须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引导人们参与雪地排球、水上排球、沙滩排球、草地足球和沙滩足球等与大自然相亲相近的户外“三大球”,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生态思想落实到“三大球”项目开发、比赛组织、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球”振兴。实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球”振兴的关键在于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必然选择。“三大球”国际赛事和人员交往发挥着民心相通、情感交流、文化互鉴的作用。“三大球”振兴需要更加开放和更加频繁的对外交流,更多引进国际球员、教练,更多输出中国球员和教练,推动东西方文明交融,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三大球”振兴作为体育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扬长补短。统筹推进“三大球”振兴,既要考虑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要研究“三大球”自身的发展特点,探索中国特色“三大球”发展路径[20]。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21]。在“三大球”振兴的道路上,必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动员、组织和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三大球”振兴。各级党委将“三大球”振兴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责任,部际联席会议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形成政府主导扶持,“三大球”专项管理机构和单项协会指导,部门协同,社会积极参与,企业投资,行业自治,体教融合,普及与提高结合,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和现代职业体育发展规律。以追求“三大球”竞技最高水准为目标,以基层项目布局、传统特色学校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为重点,以大中小学普及、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为基础的“三大球”振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展“三大球”与其他领域合作,吸纳更多社会资源参与“三大球”、投入“三大球”,形成中国特色的“三大球”市场运作模式,构建全方位、全过程“三大球”产业链,让“三大球”的振兴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融为一体。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奋斗实践坚守的初心与使命,人民主体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价值旨归。“三大球”振兴涉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肩负满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需要和丰富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使命,必须牢牢抓住以人民为中心的“三大球”振兴思想,厚植新时代新征程“三大球”振兴的人民立场和群众观点。政府通过政策、财政等多种手段,促进覆盖城乡的“三大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三大球”资金筹措和投入,建设符合不同人群,特别是青少年特点的“三大球”场地设施,提高“三大球”场地数量供给和质量提升,发展“三大球”基层组织和指导人员,不断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的“三大球”公共服务。
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三大球”项目人口是“三大球”竞技人才涌现的基础和水平提升的先导,具有鲜明的战略价值。“三大球”振兴,需要“三大球”人口规模的振兴,包括参与“三大球”活动的人口和以“三大球”为生的职业人口。竞赛是拉动“三大球”人口增长的重要抓手,需要梳理整合不同赛事活动资源,加强对竞赛体系的总体设计与规划,由单项运动协会统一设计、统筹监管,灵活设置竞赛规则,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加强赛事传播,将职业赛事、青少年(学生)赛事、群众赛事有机衔接,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社会组织分头实施,逐步形成赛制稳定、等级分明、衔接有序、遍及城乡的“三大球”竞赛格局,创造适合我国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参与人群开展的不同类型竞赛活动,为“三大球”振兴奠定人口基础。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优秀的人才是“三大球”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振兴“三大球”,就必须强化人才强国战略。(1)需要深化“三大球”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培养大批“三大球”振兴所需要的战略研究专家、科技攻关专家、精英教练员、专项体育教师、专职裁判员、体能康复师和职业经纪人,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三大球”振兴中。(2)需要丰富教练员系列,包括运动队教练、学校体育教练、科研教练和体能教练,完善教练员的选拔、晋升、考核机制建设,打破“唯成绩”导向的教练评价体系,注重教练员的作风建设,加大教练员培训和集体研讨,让教练员授技育人,关注运动员本体,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练队伍。(3)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政府、社会、市场三个系统协调统一的优势,整合现有足球学校、篮球学校、排球学校、俱乐部梯队、运动学校、业余体校、体育传统特色校,体教融合,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员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职业队以下的“三大球”队伍回归学校,探索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三大球”教学训练大纲、青少年训练体系和运动员培养体系。建立体育部门负责运动员训练比赛,教育部门负责运动员文化学习,建立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社会组织多元投入的新型“三大球”运动员培养体系,杜绝以牺牲“三大球”长远发展换回短期成绩的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大球”运动员。
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提升“三大球”综合实力,使得“三大球”更好、更快、更高、更强,提高在重大国际赛事中为国争光的能力,是党和人民对“三大球”振兴的期盼。实现这样的期盼,必须抓好代表“三大球”最高竞技水平的职业俱乐部建设和国家队建设。在职业俱乐部建设方面,完善股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政府、社会和市场多元投入的“三大球”职业俱乐部,在股权多元化基础上,实现俱乐部名称地域化和非企业化。在国家队建设上,理顺国家队与俱乐部的关系,完善运动员的选拔、引进、训练、参赛、培养、输送、退役、安置等保障激励政策,积极探索与地方部门、高等院校、社会企业合办“三大球”国家队,推进国家队建设改革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相衔接,使市场在提升“三大球”竞技水平的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中正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三大球”作为现代科技成果应用和研发的重要场景,是科技助力体育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三大球”振兴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大球”振兴的必然要求。(1)需要发挥政府部门主导作用,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部门成立专门的“三大球”科研中心,有效聚集科研团队,开展跨学科领域、跨单位部门的联合攻关,破解技术难题。(2)需要对现有“三大球”训练基地进行科技改造,建设成集训练、科研、医疗保障、教育、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科学训练基地。(3)需要对现有“三大球”训练监控体系进行换代,升级为集体能训练、技术诊断、比赛数据分析、心理调节、大脑训练五位一体的数字化训练质量监控体系。(4)需要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科技赋能“三大球”竞技保障、青训发展、赛事转播、人才培养、器材研发等,构建数字化“三大球”振兴监管平台,整合研究资源,积累研究成果,提升“三大球”振兴的科技含量。
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文化建设对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引导社会思潮具有直接功效。“三大球”发展中的“志行风格”“铿锵玫瑰”和“女排精神”曾激励“三大球”人顽强拼搏、永不言败,激励广大群众“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成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1)需要继续大力弘扬精神价值,激励全社会,尤其是运动员、教练员不断超越自己、追求卓越。(2)需要建设中国人自己的足球、篮球、排球名人堂和博物馆,加强“三大球”球迷文化建设和“三大球”国际文化交流。(3)需要加强对“三大球”项目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结合我国本土赛事和优秀运动员案例,挖掘“三大球”项目文化内涵与核心理念,营造“三大球”文化氛围,引导全社会客观看待、充分理解和支持“三大球”项目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三大球”带来的快乐与满足,充分体现“三大球”的社会价值。
“三大球”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体育、教育、文化、科技、人才、健康、经济、社会等多方面,需要我们以更主动、更系统、更全面的方式,将“三大球”振兴融入体育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建设中,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