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感受性
—— 基于刘禹锡《秋词》谈古诗词教学的实施路径

2023-12-19 08:04
中学语文 2023年32期
关键词:感受性刘禹锡语气

陈 灵

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浅显等问题,教师应积极针对古诗词教学展开革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引入“差别感受性”理念,以引导学生实现对古诗词字、词、句的深入理解。

一、 差别感受性在古诗词阅读中的应用

“感受”这一概念在语文学科素养水平分级描述中反复出现,可以说学生的感受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而古诗词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综合素质,在古诗词教学期间,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感受敏锐度的培养,逐渐通过知觉体验实现对古诗词的深入学习[1]。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的感受能力可以通过感觉阈限来衡量,可以引发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为“绝对感觉阈限”,可以引发差别感觉的最小强度差为“差别感觉阈限”,对应的感觉能力则为“差别感受性”。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生活经验、审美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对应的“差别感受性”也会不同。在逐步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与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感受能力会逐渐增强,并为其核心素养培育提供帮助。例如,教师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时,要求学生对古诗词中的语言、形象、情感进行整体感受,再通过多种形式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表达出来,最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古诗词作品,并对作品的表现形式与思想内涵形成独特理解。在此期间,为促进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意识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差别感受性”锻炼学生的阅读感受能力,为优化初中古诗词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二、 差别感受性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要点

1.强化差别感受性的应用意识

差别感受性的应用有利于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细微变化。首先,教师应明确差别感受性的概念。相较于传统古诗词教学方法,差别感受性既强调对古诗词的整体、系统理解,又实现了微观角度上的精读与细致分析,能帮助学生深刻感受到文字中对人物和情感的表达,对古诗词的思想和意境形成独特理解。差别感受性方法的应用使古诗词教学更具开放性与探究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阅读兴趣。其次,教师应明确差别感受性的应用目的。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差别感受性始终应为语文课堂服务,因此应将其应用于具体的教学中,一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三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全面发展。最后,教师应把控差别感受性的应用时机,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应做到遵循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保证与初中语文教学需求相适应,避免盲目应用,最大限度发挥出其应用价值。

2.选择良好的学习材料

阅读感受是一个过程,不同学生的差别感觉阈限存在差异,为缩小感受阈限,教师在课堂上应加强对古诗词材料的选择,不断提升学生的差别感受敏锐性。一方面,差别感受性的应用往往会从古诗词的不同角度出发,因此教师可以选择题材、意象、写法等特点相对突出的古诗词材料,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其中意象描写与情感传递的差异,进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2]。另一方面,可适当引入课外内容。在差别感受性的应用下,学生逐步加深对课内古诗词知识的印象,适当进行课外内容的补充有利于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起到扩大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做到遵循学生思维规律,积极调动原有知识的同时补充新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差别感受敏锐性,并为后续古诗词的学习奠定基础。

3.明确差别感受性应用步骤

明确具体的应用步骤是差别感受性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的前提,教师只有熟悉其应用步骤,才能逐步提升差别感受性的运用意识和频率。结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流程,差别感受性的应用主要围绕语气、字词、意象、情感等线索展开,逐步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整体理解,实现更持久、更深入的课堂学习。对教师来说,应从上述线索出发找到教学关键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带领学生深入到语文学习中。同时,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还应起到调节和引导作用,让学生从表象出发探究实质,并适时进行正确的评价和指导,逐渐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 基于差别感受性的古诗词教学实践

1.体会朗读语气的差别

学生“差别感受性”培养的关键环节是语感培养,通过培养语感可以逐渐提高学生对声音的理解能力与判断能力,并在感受声音的同时实现思想意识的传递。对于古诗词教学来说,语感培养主要集中在朗读环节,朗读者通过语气表达对古诗词内容与情感的理解,因此朗读中语气的表达也会形成一定的“感觉阈限”,朗读者的感受能力越细微其朗读水平也就越高。基于此,在对刘禹锡《秋词》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让学生分别用轻快、豪迈、平缓、沉重等不同的语气进行朗读。朗读初期,学生认为应运用豪放的语气朗读全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认识别到“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应用相对沉重的语气朗读,进而通过调节朗读的节奏与力度感受诗人所传递的“悲秋”传统。学生通过四种不同的语气朗读古诗并体会不同语气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别,同时感知差别也会体现在学生朗读语气上。以“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语气角度出发感受字词意味,“自古”传递出一种悠长的历史空间感,“逢秋”从时间角度出发传递出“悲秋”情结,“寂寥”则应在语调上表现沉重与哀伤。随着诗句情感基调的变化,朗读语气也应进行改变。如此,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古诗内在情绪的变化,提高对古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2.感受字词表达的差别

古诗词在用词上十分精妙,很多字词都意蕴无穷。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基于差别感受性带领学生感受字词传递的不同意蕴。例如,在学习“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排”字在注释中译为“推开”,那是否可以将“排”字替换为“推”字。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部分学生认为“推”字不能精确表达力度,部分学生认为“推”字过于常见,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学生提出诗中以“云”作为“排”的对象,表达出“云”的轻盈与绵软,而“排云”可以进一步表达出鹤的迅捷与灵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总结:在体会古诗词字词的用法时,除了考虑字词本身的含义,还应更多考虑其支配对象,以实现对其的深刻解读,同时还应对动作发生背景及发出者进行综合分析,体会古诗内涵与作者情感。通过这样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对字词应用进行对比,通过感受其中差异锻炼学生对字词的敏锐度,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差别性语境系统,在学习新的古诗词内容时也可以充分调动自身的经验与知识对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加以分析,站在诗人的角度体会诗中情感。

3.品味意象描写的差别

意象是古诗词情感表达的载体,刘禹锡《秋词》中以“鹤”为主体意象,学生在学习时也应以这一意象为重点,体会其中蕴含的特殊情感。为调动学生的差别感觉,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悲秋”有关的诗句,包括“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并让学生指出其中表达悲秋情感的意象,同时提问,相较于这些意象,《秋词》中的“鹤”有什么区别。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从“鹤”形象本身出发,体会到其蕴含的“君子”“情义”等更深层的象征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想象“一鹤排云”的画面,有学生认为鹤是挺拔自信的,而有学生认为鹤是严肃坚定的。通过这样的提问与思考,学生感受到“鹤”与其他悲秋意象的差别以及“鹤”不同形象的差别,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差别感受阈值。通过对“鹤”的形象进行梳理,学生感受到刘禹锡用“鹤”来传递自身的远大志向,体会到刘禹锡《秋词》的无尽魅力。总的来说,古诗词以情感与精神的传达为核心,学生差别感受性的不同会影响到其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古诗词中意象的运用,通过对比分析,逐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能力。

4.把握情感传递的差别

诗人在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会受到社会背景、个人经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结合诗人刘禹锡的人生经历来看,他虽经历贬谪但却没有意志消沉,在诗中一反“悲秋”传统,描绘出积极开朗的画面,这样的审美差别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3]。首先,教师可以将《秋词(其二)》作为补充材料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刘禹锡的清高风骨以及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别。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秋词》进行仿写,在自己的创作中表达出“秋”的形象。通过这样的形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感受刘禹锡的气质与形象,同时将《秋词(其一)》与《秋词(其二)》进行对比,对不同的古诗材料进行个性化解读,实现古诗词鉴赏的差别化审美。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仿写可以进行个性化表达,创作的同时将古诗词相关知识内化。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说,对“秋”的理解往往存在局限,通过感受刘禹锡在诗中对秋的描写,可以进一步体会诗人在情感传递上的差别,进而深入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深刻的情感价值,为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奠定基础[4]。

猜你喜欢
感受性刘禹锡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赏牡丹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刘禹锡 陋室铭》
感受性问题的生物学解释途径
刘禹锡与《陋室铭》
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
论现代视野中的身体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