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军 徐俪颖 潘俊杰 郑 安
1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3 台州市中医院 浙江 台州 318000
宋康教授勤于诊务,精研古籍,博采众长,孜孜不倦教导学生,能熟练运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法开展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对肺系疾病及其他内科杂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形成一套较独特、完整的理、法、方、药学术体系,现总结如下。
宋康,1951 年出生于医学世家,1983 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今浙江中医药大学),同年进入浙江省中医院工作。浙江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肺病、治未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第四批、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省名中医,国家中医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顾问。曾任浙江省中医院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呼吸病分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治未病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
宋师擅长治疗中医内科疑难病及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先后开展慢性肺系疾病的冬病夏治、哮喘阶梯式疗法中药增效治疗、中药防治肺纤维化、肺癌康复等研究,同时注重养生保健、体质调理及更年期阴阳失衡治疗等。
2.1 坚持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灵活运用藏象学说治疗肺系疾病:《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宋师主张“肺系病五脏相关论”。肺系病之治,虽治“肺”而不惟“肺”,整体治疗,兼顾其他脏腑。“肺主皮毛”对临床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与皮毛有关的大多与肺有关,与药物归经均有关系。传统用于皮肤科的方药如消风散、地肤子、白鲜皮、苦参、紫草、茜草、白芷,现广泛应用于呼吸科临床,治疗变应性鼻炎(鼻鼽)、过敏性咳嗽(风咳)、支气管哮喘(哮证),并取得较好疗效。基于“肺朝百脉”理论,肺部疾病易瘀血阻络、痰瘀交阻而致“结”“痹”“积”,如间质性肺炎、肺肿瘤等,治疗上宜化瘀通络散结。“肺与大肠相表里”,主要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功能的相互为用方面,临床可常见咳嗽、气喘的患者如果同时有便秘症状就不易缓解,而便秘患者加用桔梗、杏仁等宣肺气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体现在用于治疗大肠炎症的药如红藤、败酱草可用于肺部脓疡性疾病的治疗。
2.2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宋师师古而不泥古,对传统的中医理论有一些新的诠释。具体如下。
2.2.1 先标后本论: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治病必求于本,标与本是一个相对概念,可用于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宋师认为有标通常要先治标,治标有防从化作用,是为了防止疾病进一步加重或恶化,即断其后路。如外感风寒,应当立即解表散寒,否则内热之体迁延不治,会很快转为肺热,由卫入气,带动宿疾。此属于治未病范畴,是对传统治未病理论的补充。治标是为了治本。标与本也指邪气和正气,有邪气要先祛邪气。从病因和症状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宋师认为病因和旧病、原发病往往不能速效,而症状、新病、继发病较易处理,应当先易后难,较快地帮助患者解决一部分病痛,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对树立患者的信心非常重要。同时宋师认为急则治其标也有先决条件——正气虽虚但没有虚到极点,一旦正气太虚,还是要先扶正或扶正祛邪并进。严谨与灵活并存是宋师学术思想的一大亮点。
2.2.2 祛邪扶正论: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祛邪,即是祛除病邪。宋师认为,祛邪扶正、治标治本是统一的。扶正有助于祛邪,祛邪能够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则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邪正是一对矛盾体,人始终处在邪正相争中。祛邪扶正论正是基于邪去正安的理念而延伸,但也要有先决条件,即正气虽虚但没有虚到极点。
2.2.3 邪正并存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除了防敌于“国门”之外和奋勇“杀敌”这两条路以外,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呢?宋师认为正邪是可以共处的。人身上不可能没有一点邪气,关键问题是处理好邪正关系。对于肿瘤及其他慢性病患者,很难做到彻底赶出或杀灭病邪,例如晚期肿瘤不能手术,放化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易伤正气,故可通过中药调节阴阳,扶正抑邪,使人体趋向自我修复,正气渐升,逐渐做到正盛邪退,最后形成一个新的平衡体系,并长期维持,即与肿瘤细胞“和平共处”,带病延年。其他慢性病以此类推,最大程度保存正气,或正强邪不盛,争取治疗时间,以达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2.3 创立肺系疾病一般证型模式:宋师在长期临证实践过程中,归纳出肺系疾病的共性,创立肺系疾病的一般证型模式,即一般的肺系疾病,都存在(正)虚和(邪)实,同时一定有病理产物,即:(正)虚+(邪)实+病理产物。正虚主要有肺气虚、肺阴虚,还可有脾气虚、肾阳虚。邪实为肺热、肝火(木火刑金)、热毒。毒指特定的毒,肺纤维化、肺癌、支气管扩张都有不同的毒。病理产物:痰、瘀、结。以上模式相对固定,证型模式化可使不同的疾病用同一个模式来分析,再根据特性选用特殊的药物,使处方用药相对简单易操作。不同的邪用的祛邪药也不同,清热解毒药中鸭跖草走表,用于表邪未尽,黄芩、肺形草、鱼腥草、野荞麦根用于清肺热,败酱草用于肺部脓疡性疾病,虎杖根、皂角刺用于肺纤维化的毒,而半枝莲、半边莲、藤梨根用于癌毒。同样病理产物根据痰、瘀、结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化痰散瘀消结的药物。
2.4 治疗肺疾,气机为先:宋师在临证中非常强调气机,尤其是在治疗呼吸系疾病中。宋师认为,气机要有升有降,该升则升,该降则降。针对肺系疾病,灵活运用中药调节气机。①咳嗽、喘证、哮喘等肺系疾病。病机: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以降为顺,宣降失司。治疗:常选用前胡、苏子降气。②情志致哮喘。病机:肝气犯肺、木火刑金而致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治疗:疏肝理气、清肝泻肺。可用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龙胆草、焦山栀清肝泻火。③大便不通和久咳不愈。病机:从肺与大肠相表里分析。治疗:用杏仁、桔梗开肺气;同时用火麻仁、郁李仁加枳壳理气通便。④肺炎后炎症不能完全吸收、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病机:气滞血瘀痰结。治疗:除活血化瘀外同时要理气通络。
2.5 延伸传统观念,归纳异病同治:异病同治仍基于中医学辨证论治中的精华,但宋师有所创新。宋师主张肺痈、肠痈同治,两者均属于热毒内壅,故常选用败酱草。而对于肺部肿块、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若出现黄浓痰量较多就可以按肺痈论治,千金苇茎汤是宋师处方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方子。鲜芦根与生薏苡仁,宋师用量分别可达90g和75g。此外,肺癌(肺积)、肺纤维化(肺痹)、肺炎等疾病,均具有痰瘀交阻的共同病机,宋师用方奇特,多用消瘰丸加减,另可选加皂角刺、野荞麦根、虎杖、南星、半夏加强化痰散结作用。如果结重可再加其他活血化瘀药如丹参、郁金、红花、桃仁等,可加鱼腥草、肺形草等清热解毒,同时归肺经增加效果,痰湿较重、舌苔厚腻的患者要去养阴之玄参,恐其碍湿留邪。
2.6 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方药:宋师对清热解毒药的临床应用有比较独到的见解。他擅长扩大药物使用范围,如肺纤维化(肺痿、肺痹)、肺癌(肺积、痞癖、息贲)等现代多发病、疑难病,认为除“虚”与“结”外,还有“毒”的存在。他认为清热解毒药的使用有“靶向”性,故对于不同部位(脏腑)常选用不同清热解毒药,比如呼吸系统常用鱼腥草、肺形草、虎杖根、野荞麦根、黄芩、桑白皮、鲜芦根、生薏苡仁;脾胃病选用檵木、蒲公英;肠道感染(泄泻、痢疾、肠痈等)、妇科炎症、泌尿系炎症等下焦疾病选用地锦草、黄柏、败酱草、红藤、金钱草等;肿瘤类疾病选用半枝莲、半边莲、藤梨根、白毛藤等。宋师亦注重功效加归经,提高治疗效果,如将败酱草类与鱼腥草类结合使用,治疗呼吸系感染,蒲公英加败酱草、地锦草,治幽门螺杆菌(HP)感染。此外,基于异病同治理念,宋师常将传统方运用于新病种,比如阳和汤原用于外科,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用于治疗阳虚寒凝的阴疽,现宋师常用于治疗肺心病心衰所致胸腔积液(支饮)。
3.1 宋氏风咳方[2]:宋氏风咳方是风咳急性期的基础方,组成:前胡、紫苏子、肺形草各15g,杏仁、炙枇杷叶、炙款冬花、浙贝母、地肤子各10g,蝉蜕、桔梗各6g。风咳是风邪伏肺所致,以咳嗽、阵咳、咽痒则咳、遇风或异味尤甚、无痰或少痰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变应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气道高反应性咳嗽。宋师在晁恩祥、干祖望等老先生关于风咳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提出了“宿风”的概念及分期论治原则,“急则宣肺祛风,缓则调理脏腑”[3]。发作期,患者以剧烈咳嗽为主症,病性属实,治当祛邪利肺为重,予以宣肺止咳、祛风止痒、缓急利咽等治法。方中前胡、紫苏子、枇杷叶均能降气化痰;苦杏仁主入肺经,味苦能降,且兼疏利开通之性,故降中有宣;桔梗助苦杏仁开宣肺气,亦有利咽之功。以上五味宣肃并用,可调畅肺气。蝉蜕、地肤子祛风止痒;鱼腥草、肺形草清热化痰;款冬花、浙贝母化痰止咳。诸药合用,共奏宣肺祛风止咳之效,主要用于变应性咳嗽,其他类型风咳随症加减[4,5]。
李某,女,33 岁。2022 年6 月21 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半月余。患者半月前“感冒”后出现咳嗽、咳痰,痰少色白质黏,痰难咳出,伴咽痒,无恶寒发热,无喉间喘鸣,无胸闷气急,在当地医院多次就医,服用孟鲁司特钠、阿斯美、左氧氟沙星等后未见明显好转。刻下: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连续说话或闻及油烟时可出现剧烈咳嗽,胃纳可,夜寐尚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即查肺功能:肺通气功能基本正常,激发试验阴性。中医诊断:风咳。西医诊断:变应性咳嗽。治法:宣肺化痰、祛风止咳。处方:鲜芦根75g,薏苡仁30g,浙贝母、蜜款冬花、肺形草各15g,茯苓、广藿香各12g,前胡、炒紫苏子、苦杏仁、炙紫菀、紫苏叶、白芷各10g,枇杷叶、蝉蜕、桔梗、炙麻黄、射干、陈皮、姜半夏、甘草各6g。7剂。二诊(2022年6月28日):药后患者咳嗽明显减轻,连续说话或闻及油烟时咳嗽减少,偶有咽痒不适,夜寐安,胃纳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拟原方去姜半夏,加姜竹茹、地肤子各10g,胖大海3g。继服7剂,诸症消失。
3.2 防感汤(防感煎剂)[6]:防感煎剂由荆芥、防风、白芷、黄芩、大青叶、板蓝根、贯众、前胡、杏仁各10g,陈皮6g,生甘草3g 组成。其中荆芥和防风辛散气香,均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和缓,表寒表热皆可用之;更有白芷芳香浓烈,味辛力厚,善通肌肤、透毛窍,祛风散寒,为解表通腠之良药,上述三药相伍为用,解表散邪之力尤著。黄芩苦寒,有较强的泻火解毒之力,善清肺火及上焦之邪热;板蓝根、大青叶清热解毒;贯众能清气分血分之热毒,《本草正义》载:“故时疫盛行,宜浸入水缸中,常饮则不传染,而井中沉一枚,不犯百毒,则解毒之功尤其独著,不得以轻贱而忽之。”生甘草得中和之性,能调和药性,又可缓和脾胃,也有清热解毒之功,五药合用,使疫毒得清,里热得解,以截断疾病传变之路,防止外邪化热造成种种变证。前胡苦辛微寒,能开宣肺气、降气化痰;杏仁主入肺经,味苦能降,且兼疏利开通之性,降肺气之中兼有宣肺之功而达止咳平喘之能;陈皮辛行苦泄而能宣肺止咳。诸药寒温并用,功能解表散寒、清热解毒、宣肺利气,使邪去则正安。
徐某,男,23岁。2009年9月17日初诊。主诉:发热2天伴全身酸痛。患者2 天前出现发热伴全身酸痛,体温最高38℃,无汗,时有咳嗽,少量白色黏痰,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体温:37.8℃,心率:90 次/分,律齐,咽充血,扁桃体I°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8.6%,淋巴细胞百分比47.3%,单核细胞百分比10.4%,血细蛋白152g/L,血小板计数213×109/L,超敏C 反应蛋白1mg/L,咽拭子H1N1 阳性,胸片:两肺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甲型H1N1 流感;中医诊断:时行感冒(风温袭肺、肺气郁闭)。治法:宣肺解表、清热解毒。处方:荆芥、防风、白芷、黄芩、大青叶、板蓝根、贯众、前胡、杏仁各10g,陈皮6g,生甘草3g。7 剂。药后2 天发热消退,全身酸痛及咳嗽逐渐好转,再4 天复查H1N1 阴性,病愈出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