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建明
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的大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在第75 届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作出了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实质上是一场以发展方式革命为主要特征的人类文明转型,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必然选择。由高碳排放化石能源利用向低碳非化石能源利用的能源革命,在推进“双碳”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绿色发展转型的“牛鼻子”。
我国具有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一方面导致大量使用煤炭产生污染和高碳排放,另一方面则使油气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多数供应国国内形势复杂、油气运输距离长,加之国际地缘政治危机升级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能源进口安全的不确定性。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必须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把构建强大的能源综合实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之大者”。
我国幅员辽阔,尤其是西部地区拥有太阳能、风能等丰富的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以太阳能为例,西部2/3 以上地区的年日照时数大于2200 小时,年辐射量在5000 兆焦耳/平方米以上,仅青海省就有10 万平方公里以上的荒漠化土地,光伏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达到35 亿千瓦,而目前的光伏开发量仅占技术可开发量的0.5%。因此,要大力推动西部地区清洁能源资源挖掘和规模化发展利用,有序推进国内清洁能源安全、可靠地替代进口化石能源,让清洁、低碳、安全能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西部地区充足的太阳能、风能加上资源可观的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固废能源化等使得我国逐步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高比例运用可再生能源的低碳能源体系成为可能。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风光电等新能源大基地建设总量不足,区域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差距。我国特高压输电量为9000 亿千瓦时,而新能源电量不足20%,新能源电力外送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青海目前只有一条特高压外送通道,远不能满足需求;宁夏、甘肃也存在类似问题。由于新能源发电存在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等特性,在高比例运用新能源的条件下,电力系统可靠性不足,且存在较为广泛的弃风光电现象等。新能源大规模储能技术依然没有突破。
我国在现代化发展征途中,高能源需求条件下的能源转型需要面对阶段性问题与结构性矛盾交织的局面,既要保证经济增长、兜牢保民生底线,又要系统促进实现能源整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任务极其艰巨复杂。统筹推进“双碳”目标,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思想。要从国情实际出发,统筹发展与安全、稳增长和调结构,大力发展低碳非化石能源。其中,充分发挥西部地区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科学有序推动、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保障。
为此,建议:
一、推动清洁电力资源优先配置、大范围配置,鼓励支持使用绿电。“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9 个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其中6 个布局在西部地区,分别为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基地、金沙江上下游、雅砻江流域、黄河上游和黄河几字湾、河西走廊、新疆清洁能源基地,这些基地将为高耗能产业提供充足的低碳能源保障。西部地区本地的经济活动对电力的消纳能力非常有限,只能通过西电东送进行跨区域消纳。但是,受多方因素影响,电力的跨区域消纳仍存在较大难度。西部地区电力就地消纳能力不足是“弃风弃光”的重要原因。所以需要通过用地、用能、考核评价、金融支持政策等方式引导产业链短、能耗高、以电力消费为主的产业和新能源制造业整体或局部向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绿电比例较高的西部转移,就地消纳新能源,推动能源梯级利用。
二、加快建设以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工程,统筹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提高新能源消纳率。早在2007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批准在酒泉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总装机1065 万千瓦。然而伴随着风电大基地的建设,弃风限电等消纳问题也不断抬头,甚至一度成为风电发展的主要障碍。从2010 年开始,三北地区开始出现明显的弃风限电现象,且不断频繁、常态化,部分地区弃风电量依然超过50%。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弃风弃光都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为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新能源消纳行动措施,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有所提升。
2022 年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要求到2030 年,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总装机容量达到4.55 亿千瓦。同年11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称,第一批9500 万千瓦基地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并印发第二批项目清单,组织谋划第三批基地项目。随着大型风光基地建设逐渐提速,新的压力又会产生,新能源并网消纳以及跨区域外送电力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设立西北清洁能源调控中心。为克服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且具有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而影响供电大网络稳定的不利因素,各种不同能源需要协同发展,西北各省(区)清洁能源也需要协同发展。可参考大江大河流域保护发展设立专门委员会的做法,设立西北清洁能源调控中心,统一协调西北各地区各行业清洁能源的规划、生产、管理、输送、储备和科研,提高新能源高比例消纳的电网调峰填谷能力,增强稳定性,解决目前存在的新能源不稳定问题和弃风光电现象。亦可统筹推进新疆、河西走廊、黄河上游、黄河几字湾、黄河下游等5个陆上清洁能源大基地建设,加快规划实施新能源西电东送工程,为东数西算国家工程提供高效的清洁能源供给,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四、加大新能源开发应用政策支持体系。风光电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用地难,尤其是大基地因占地较广,亟须解决与农用地、既有生态红线政策的冲突以及电网接入程序繁琐、消纳利用率低、盈利难等问题。如西部地区反映,目前,风光电基地均按工业用地征缴土地使用税。实际上很多大型风光电基地可以种植经济作物或放养家畜;有的戈壁滩在建成风光电基地后,由于水分蒸发的减少和冲洗光伏设备用水的定期浇灌反而变成了绿洲,实现了工业价值、农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多重叠加,可以在相关政策上对其予以支持。
五、在新能源领域,加快发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能源电力智能调控,支撑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光电基地高效开发和安全运行。加快风光电技术迭代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储能技术。加强全固态电池、钙钛矿电池、锂空气电池、全钒液流电池、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超级电容储能等技术的攻关,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重组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建设一批光伏制造、氢能生产、储能蓄能、节能降碳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平台,组织实施、开展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示范区。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组织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系统构建技术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