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帅男,游茂林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江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发展山地、 水上等户外运动[1]。其中,漂流作为具有较高刺激性、冒险性、体验性的水上户外运动项目备受人们喜爱,漂流景区遍布中国大江南北[2,3]。百度数据显示,截止2022 年底中国共有847 家漂流景区,漂流已经成为夏季旅游市场上的明星产品。由于漂流是高风险项目[4],是政府关注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游客关注的焦点[5],这主要缘于漂流市场爆发式的增长导致旅游产品供给跟不上消费升级的需求,安全综合监管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形势[6],使漂流行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与安全防范机制处于滞后状态,埋下发生漂流旅游事故的隐患。2010—2019 年间中国游客漂流旅游安全事故出险案例高达上百起,是保险数据中致死率最高的旅游事故类型[7],据报道多数游客在漂流后表示漂流河道礁石遍布,装备简陋全程未见护漂人员,途中险些多次发生意外,危险系数极高[8]。为此全国多地政府部门已开展漂流景区专项安全检查工作[9],例如安徽、湖北、河南等地颁布实施《水上漂流项目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浙江、湖南、山西、黑龙江等地联合多部门“开展水上漂流项目专项整治活动”。漂流旅游事故,严重损害中国旅游市场的健康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夏季旅游行业亟须解决的难题。
已有研究发现,人员风险是漂流风险的首要因素[10],可能缘于参与者在漂流过程中对环境风险感知最高,对组织者风险和自身风险感知最低[11],或者游客虽然能重视漂流前的准备工作,但不能轻易感知到漂流过程中的危险[12]。由于漂流不仅会受到漂流者自身、漂流景区与管理部门3 个方面在时空中的交叉影响[13],并且在漂流各阶段还会受到设备、环境等风险影响[14],其中漂流设备的可靠性是影响漂流旅游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15]。综合而言,目前有关漂流旅游事故的研究主要包括漂流游客风险感知[11,12]、风险种类、风险特点[10,13,15]、事故发生原因[10,14]等方面,多为特征描述,缺少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内在机制的分析。因此,本研究基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收集整理典型漂流旅游事故案例,采用质性分析、空间分析以及事故致因模型分析等方法,研究揭示中国漂流旅游事故发生的原因,演绎相关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联动机制,以期为保护中国漂流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文献资料法。通过百度、谷歌、必应、搜狗等网络平台,共收集到2005—2022 年间发生的62 个官方确认案例。经过严格筛选,最终将55 个案例(表1)纳入本研究对象范围(筛选条件:经官方媒体报道、详细描述事故经过、造成游客伤亡、详细记录人员伤亡的时间)。在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中以“漂流景区、漂流旅游事故、water rafting accident”为主题共检索到中外文献51 篇。
表1 漂流旅游事故基本信息及编码情况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and coding of water rafting accidents
质性分析方法。首先,提取上述案例的关键信息(地点、时间、伤亡人数、事故致因等)。其次,对事故进行分类,包括28 个三级维度(概念化表述)、9 个二级维度(事故原因)和3 种类型:①景区运营管理类(因景区管理不善、工作人员职业素养不足、后勤保障不充分导致的事故,28 例);②参与者类(因游客行为失范、缺乏安全意识、自救能力不足等导致的事故,14 例);③自然环境类(因天气、气温、山洪、河道等导致的事故,13 例),并对事故类型进行编码:景区运营管理类-01、参与者类-02、自然环境类-03;然后,根据中国地域分类方法[12]对事故发生的地点进行分类,上述51 个案例分别发生在华东(10 个)、华中(25 个)、华北(4 个)、华南(4个)、西南(9 个)、东北(2 个)、西北(1 个)7 个地区,分别编码为:华东-01、华中-02、华北-03、华南-04、西南-05、东北-06、西北-07。最后,按照“序号-事故类型-发生地域”的格式进行整体编码,例如案例20 被编码为20 -03 -01。为了保证编码的可靠性,本研究邀请3 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同时独立完成编码,然后共同协商解决分歧。采用归类一致性指数公式CA =3*S/(T1+T2+T3)(S表示编码者归类的一致数,T1、T2、T3为每个编码者的编码总数)计算编码一致性,结果为0.937,编码一致性符合研究需要。
帕累托分析法。将漂流旅游事故致因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进行排列,其中A 类为主要致因,累计占比0—80%;B 类为一般致因,累计占比80%—90%;C类为次要致因,累计占比90%—100%[13],根据帕累托分析结果呈现出不同因素造成漂流旅游事故的作用。
ArcGIS分析法。利用ArcGIS 10.0 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制作专题地图,可视化呈现中国漂流旅游事故的空间分布特征。
事故致因“2—4”模型分析法。“2—4”模型可用于所有行业的质量、安全、健康、安保、环境(QHSSE)等各类事故的原因分析与预防[16]。根据该模型可以归纳出漂流旅游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根源原因,呈现导致事故发生的影响机制。
漂流是一项与传统观光旅游不同性质的专题性旅游[17],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在漂流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伤亡。例如案例(21 -03 -04)发生8 死10 伤的严重事故。方雪等将漂流过程分为起漂、中途、终点3 个阶段,发现漂流活动各阶段均受到人员、设备、环境及管理风险的交互影响[14],例如案例(33 -01 -01)发生原因首先是起漂点管理混乱导致河道拥挤,其次是景区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管控好风险要素,关键是景区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知识不足,雨天冒险营业。本文根据漂流旅游事故的主要特征,提取了28 个概念,归纳为9 种原因,归属于景区运营管理类、参与者类、自然环境类3 种类型(图1)。
图1 中国漂流旅游事故致因的结构模型Figure 1 Structural model of water rafting accidents causes in China
景区运营管理类。大约有50.91%漂流旅游事故缘于景区运营管理不善(28 起),包括:①安全管控缺失(18 起),具体表现为开漂前景区秩序混乱、开漂后船只安排不当等。例如案例(33 -01 -01)开漂前因景区管理不当引起游客争抢装备导致拥挤摔伤;案例(01 -01 -02)开漂后因疏导不力导致大量船只拥挤堵塞在河道中。②应急救援欠缺(4 起)具体表现为救援缓慢、救援方式落后或未设置救援队伍等。例如案例(16 -01 -05)游客溺水后救援队未及时到达导致游客丧命;案例(18 -01 -03)游客翻船溺水后仅靠同伴搜救。③安全设备不达标(3 起),具体表现为安全设备不达标、护具不齐全。例如案例(25 -01 -02)开漂后因船桨断裂导致船只失去方向侧翻,案例(26 -01 -02)开漂后游客未领取到头盔导致头部受伤。④员工缺乏职业素养(3 起)具体表现为与游客发生冲突、开漂前未实施安全检查。例如案例(27 -01 -02)景区工作人员与游客因门票问题在景区内发生肢体冲突;案例(28 -01 -02)开漂后游客发现自身佩戴的救生衣上绳索打结错误,因操作慌乱导致船只侧翻。综合而言,漂流景区超过河道承载力接待游客的不当安排是导致漂流旅游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表2),其中13 起事故发生在距离起漂点1km 以内的河道,主要缘于景区工作人员未能合理安排放漂秩序,橡皮艇拥挤导致翻船。
表2 景区运营管理类事故Table 2 Accidents caused by improper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参与者类事故。惊险刺激是漂流旅游的本质属性,不少游客在体验漂流的过程中因过度戏耍、私自下水、装备穿戴不齐全等各类原因(表3),使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分析发现,25.45%的事故(14 起)因游客自身原因造成,包括:①安全意识薄弱(5 起),具体表现为在船只上说笑聊天、无视警示牌等,例如案例(55 -02 -01)开漂后游客在船上说笑聊天,拐弯处遇急流因慌乱而被甩出船只;案例(13 -02 -02)在终点处游客忽视岸边警示牌提醒跳下橡皮艇导致溺水身亡。②准备不充分(2 起),具体表现为船只上操作不当、购买劣质装备等。例如案例(39-02 -03)开漂后游客因不会使用船桨,橡皮艇失去方向侧翻;案例(36 -02 -06)游客在开漂后中使用自带救生衣,落水后救生衣瞬间脱落。③实施危险行为(7 起),具体表现为私自下水、过度打闹等。例如案例(14 -02 -02)游客在深水区下船不幸溺水身亡;案例(45 -02 -05)游客在进入深水区后不幸落水。
表3 参与者类事故Table 3 Accidents caused by participants
自然环境类事故。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也是造成漂流旅游事故的重要原因(表4)。有23.64%的漂流旅游事故(13 起)因此发生,包括:①气象环境恶劣(7 起),具体表现为在漂流过程中突然遭遇极端天气。例如案例(21 -03 -04)游客在漂流过程中突遭暴雨,水位快速上升淹没船只,多名游客被冲至下游,导致10 死8 伤;案例(22 -03 -04)游客在漂流途中上游突遭洪水在等待救援中溺水身亡,导致9 死8 伤。②河道水域隐患(6 起),具体表现为水流速度过快、落差较大、河道内有障碍物等。例如案例(09 -03 -01)游客在河道转弯处因水流速度过快导致船只侧翻,案例(35 -03 -06)游客在河道中遭遇障碍物阻碍导致船只侧翻。
表4 自然环境类事故Table 4 Accidents caused by natural environment reasons
长江流域的华中、华东和西南地区是中国漂流旅游事故的高发地域(图2),原因可能是地质条件赋予这些地区拥有较多适宜漂流的自然河道(例如湖北省已建成90 多家漂流景区[19]),较多的市场供给增大了发生漂流旅游事故的可能性,而华中地区大部分源漂流景区运营管理不善,可能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表5)。
图2 中国漂流旅游事故的地域分布特征Figure 2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rafting accidents in China
表5 中国不同地区发生漂流旅游事故的类型Table 5 Types of water rafting accident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每个地区地形气候的差异性会影响该地区漂流运动的危险系数[11],其中华南地区年降水量为1900mm[18]左右,在7 大行政区中降雨量最多,西南地区河水纵横,峡谷广布[19],这可能是中国漂流事故主要发生在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重庆市、河南省、浙江省等地的重要原因,而且华南地区死亡人数最多,占死亡总人数的36.54%(表6)。
表6 中国不同地区漂流事故致死人数Table 6 Deaths of water rafting accident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通过对9 种致因进行帕累托分析发现,安全管控缺失、气象环境恶劣、游客危险行为、河道水域环境隐患和游客安全意识薄弱是导致漂流旅游事故的主要原因,应急救援欠缺、安全设备不达标、员工缺乏职业素养和游客准备不充分是次要原因(表7、图3)。
图3 漂流旅游事故致因帕累托分析结果Figure 3 Pareto analysis results of water rafting accident causes
表7 漂流旅游事故致因分类Table 7 Categories of water rafting accidents causes
不同原因漂流旅游事故的致死情况。共有8 种原因会导致漂流游客死亡,其中气象环境恶劣是致死率最高的因素,造成29 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55.77%;其次是安全管控缺失,造成6 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11.54%;再次是游客危险行为造成5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9.62%;此外,游客安全意识薄弱、应急救援欠缺、河道水域隐患等5 个因素,共造成12 人死亡(表8)。
表8 中国漂流旅游事故致死的原因Table 8 The causes for death of water rafting accidents in china
不同类型漂流旅游事故的发生率与致死率。不同类型漂流旅游事故的致因与人员伤亡情况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自然环境类事故发生率最低,但致死率最高,平均每起事故死亡2.5 人,而景区运营类事故发生率最高,但致死率最低,平均每3 起事故会有1 人死亡。同时参与者类事故也会造成较高的死亡人数,平均每1.4 起事故死亡1 人。因此,景区需要重视漂流旅游安全管理,尤其是避免自然灾害(山洪、暴雨等)和游客冒失行为(漂流过程中私自下水、安全防护装备不足等)带来的威胁(表9)。此外,本文研究发现参与者类事故中有9 起出现人员死亡,致死率高达64.29%,而景区运营管理类事故与自然环境类中分别有7 起出现人员死亡,致死率分别为25%和53.84%。可见,漂流游客放松个人安全管控较易致死。
表9 不同类型漂流旅游事故的发生率和致死率Table 9 The incidence and fatal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water rafting accidents
综合而言,自然环境类事故具有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通常会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本研究采集的55 起案例中因自然环境类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高达32 人,占总死亡人数的61.53%;景区运营管理类事故虽然发生频率相对较高(50.91%),但造成死亡的人数仅为自然环境类事故致死人数的1/3。此外,自然环境类事故容易造成群体性死亡(单次最多造成8 人死亡),而景区运营管理类事故容易造成群体性受伤(单次最多造成50 人受伤)。
傅贵等从现阶段中国事故预防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组织行为学原理,参考安全文化、管理体系理论,并结合大量事故案例分析,提出事故致因“2—4”模型(图4)[20,21]。
图4 2—4 模型Figure 4 2—4 Model
该模型不只是分析事故引发者引发事故的致因模型,也可以全面分析所有事故的致因[22]。因为事故引发者在引发事故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同组织内其他人员[23](如景区上下级员工、同伴之间等)的影响,也会受到其他外部组织与自然因素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必须在致因模型中和事故分析时才能有所反映[21],从而完整揭示出一起事故发生的全部原因,所以事故致因“2—4”模型可用于所有行业的质量、安全、健康、安保、环境(QHSSE)等各类事故的原因分析与预防[20]。分析结果显示:
首先,人和物的不安全变化是导致漂流旅游事故的直接原因。导致漂流旅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动作与不安全物态,而不安全的物态可能是由人的行为动作所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在人的动作之前就存在的不安全的物态。本研究发现游客和景区管理人员都会出现不安全的动作导致事故发生(表10),由于游客和景区管理人员角色不同,因此会表现出不同的不安全动作[24],例如案例(29 -01-02)员工未告知游客船具操作方法导致事故发生;案例(38 -02 -01)游客在深水区过度戏耍导致溺水事故发生。
表10 部分漂流旅游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Table 10 Immediate causes of some water rafting accidents
其次,人员麻痹大意是导致漂流旅游事故的间接原因。尽管国家体育总局早已颁布实施《漂流场所国家强制性标准》(GB19079)等相关政策,但由表10 可知,违章营业、救援队伍缓慢,救援方式落后、员工缺乏职业素养等景区管理人员行为,以及私自下水、船上戏耍打闹、未佩戴救生衣等游客行为,容易导致漂流旅游事故发生,反映出景区管理人员和游客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意识薄弱。
再次,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是漂流旅游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一个组织的安全管理体系可以按照标准制定,也可以自然形成[22],组织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影响员工、游客的习惯性行为从而改变不安全动作与不安全状态[20]。漂流景区管理人员工作失职、救援人员不专业、漂流游客个人原因等导致事故发生,表明中国漂流景区的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缺陷,例如案例(28 -01 -02)开漂后游客发现自身佩戴的救生衣绳子打结佩戴错误,导致操作慌乱船只侧翻;案例(19 -01 -02)游客溺水后搜救人员采用双手、竹竿打捞;案例(31 -01 -02)游客在深水区未见警示牌,下水后身亡。
最后,安全文化缺失是漂流旅游事故发生的根源原因。安全文化是景区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通过影响景区安全管理体系来影响员工的习惯性行为以及动作和物态[24],员工对安全文化元素的理解程度是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反映[22]。根据王祥尧以Stewart安全文化元素列表为基础,结合中国企业的实况与结构,创新提出的32 个安全文化元素[25],分析以上案例可见:①漂流景区存在牺牲安全创造经济效益的现象。案例(35 -03 -06)中漂流橡皮艇在河道内遭遇障碍物导致侧翻,主要缘于景区为了早营业、多接客,没有细致排查河道安全风险;②应急救援能力准备不足。案例(17 -01 -02)中游客落水后挣扎等待,但救援队迟迟未到,导致游客落水溺亡,主要缘于漂流景区没有考虑到游客落水后的应急救援需要,也没有配备相应救援人员或工具;③安全保护设备失效。案例(24 -01 -02)中游客因保护装备老旧和损坏,遭遇事故时未能产生保护作用,导致头部受伤;④工作人员安全价值观缺位。案例(28 -01 -02)中工作人员只顾放漂作业,没有认真检查游客佩戴的保护装备是否合格,导致游客穿戴破损装备而在事故中受到伤害。由此可见,游客操作失误、橡皮艇撞击岩石、河道涨水等是漂流旅游事故发生的主要表现形式,景区工作人员安全管理不到位是漂流旅游事故发生的主要诱发原因,暴雨、山洪、滑坡等地质灾害是漂流旅游事故发生的主要直接原因,而漂流旅游安全生产观念缺失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本文采用质性分析、空间分析以及事故致因模型等方法,对2005—2022 年中国发生的55 例漂流旅游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演绎了相关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联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①漂流旅游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气象环境恶劣、河道水域环境隐患、安全管控缺失、应急救援欠缺、安全设备不达标、游客准备不充分、游客危险行为、员工缺乏职业素养;间接原因是漂流游客和一线员工的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意识不高、安全习惯不佳;根本原因是漂流旅游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根源原因是漂流旅游景区安全生产理念缺失。安全管控缺失、气象环境恶劣、游客危险行为、河道水域环境隐患和游客安全意识薄弱是导致漂流旅游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而气象环境恶劣、安全管控缺失、游客危险行为是导致漂流游客死亡的主要原因。②伤亡人数与漂流旅游事故致因密切相关,其中因突遭强降雨和洪水致死的人数最多,而因景区管理不当导致的事故最多,但致死人数较低;③不同地区发生的漂流旅游事故类型存在差异,其中因气象环境恶劣导致的自然环境类特大事故主要发生在华南和西南地区,景区运营管理类事故主要发生在华中和华东地区;④大部分漂流游客因暴雨、山洪、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的安全隐患而致伤致死,但根本原因是漂流安全生产观念缺失。
加强漂流景区安全管理。风险管理应从政府与景区两个主体进行:①政府部门,应严格管控漂流景区经营授权,明确高风险项目主管部门的职责与职能,对漂流景区经营许可建立资格审查制度,要求漂流景区应以具体的经营项目与范围向当地政府部门提交经营许可申请,防止出现漂流景区无证营业现象;制定漂流景区安全生产管理政策,明确利益相关主体的责权利,避免事故发生却无人认责,互相推卸。②漂流景区,应构建漂流安全管理体系,应针对各项生产活动制定相应的操作流程,做到开业前审查,开漂前检查、开漂后预防,终点处防范,从上至下落实每项安全管理程序,例如漂流景区开业前将经营许可完成审查,开漂前完成对游客的漂流护具穿戴、漂流设备领取逐一检查,开漂后漂流景区应统合理规划游客开漂顺序与间隔时间,在河道各阶段配备联络人员随时沟通河道内船只数量,起漂处船只漂至200m后再放行后面船只,终点处设置危险提醒牌并安排工作人员引导游客上岸,避免出现因管理缺失、疏导不力导致的漂流艇侧翻、堵塞等事故。
优化漂流景区安全环境。减少环境风险应从自然环境与景区环境两个方面进行防控:①漂流景区主管部门应完善环境风险预警系统,联合水文、地质、气象、旅游等部门协同检测风险,提高预测精准度,信息传达提前性,相关部门根据变化情况对是否适合营业相继做出决策,避免出现因消息滞后,通知缺位而导致的遭遇暴雨等事故;加大漂流景区营业监管力度,落实决策执行力度,制定严格惩罚制度,对待违规营业,未落实相关部门决策的景区进行严厉打击。②漂流景区应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活动,排查景区内特种设施设备、基础设施等安全隐患,加强常态化安全管理;加强自纠自查,定时定点对漂流河道、装备器械、安全设备开展质检活动,例如针对河道水域隐患,应在每次开漂前进行试漂,了解河道内环境情况排除河道内障碍风险,避免出现因河道存在障碍物导致漂流艇搁浅侧翻等事故。
提高漂流相关装备安全质量。针对设施设备风险管理,漂流景区应从漂流设备、漂流护具、救援设施等方面进行提质升级:①漂流景区所购漂流艇应有相关质检部门出具包含承载重量、产品材质、适载内容等的产品检验合证;漂流景区根据自身项目特点,购置相应功能的漂流设备,例如华南、西南等自然环境较为多变的地区应购买具有耐高温、耐摩擦、气密性强等功能的漂流艇,避免出现因漂流设备等级不高而导致的漂流艇侧翻等事故。②漂流景区应配备数量充足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相应漂流护具(救生衣、救生圈、安全绳、头盔等),例如漂流游客每人配备一顶头盔且具有防冲击性,紧固性、防吸水性等特点,避免出现因护具单一、设施老化导致的头部擦伤、溺水身亡等事故。③为提高救援成功率,减少人员伤亡程度,漂流景区应配备功能齐全、种类丰富的救援设施(防水强光手电、高音哨、轻型潜水装备、伸缩救援杆、水下破拆工具组等),避免出现救援缓慢或利用双手、竹竿搜救的落后救援方式。
减少人员风险对漂流事故的影响。人员风险分为游客和景区员工两个主体,应从提高游客安全意识、避免游客危险行为、提升景区员工风险应急能力等方面着手:①景区应提高游客安全意识,应通过多种方式如互联网、宣传册、口头宣讲等向游客重点传达安全注意事项。景区内设置宣传栏、大屏幕、语音广播等媒介,在游客密集区和事故高发区多角度展示安全注意事项,避免游客因疏忽大意导致溺水事故等;②游客应严格遵守景区的安全管理制度,服从工作人员的安排和指示,按照指示正确操作船具、佩戴安全护具,同行漂流伙伴中至少有一人能够熟练操作船具。游客遇到意外情况或困惑时应及时与工作人员沟通,避免盲目行动导致侧翻事故等。③景区员工应加强职业素养、提升风险应急能力。一是招募具有漂流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并建立工作满意度评价体系,将员工评价得分与奖金挂钩,提高员工服务质量;二是定期为护漂、搜救、疏导等一线岗位员工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隐患排查意识、风险应急能力和紧急救援技能。定期进行安全事故演习,预备应急方案,使员工能够从容应对紧急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