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欣,李宝艳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的艰难处境到如今的日益强大,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渐趋丰富和有力,而如何向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始终是贯穿其中的课题。延安时期,国内外各种复杂矛盾交织,中国共产党灵活采取多种策略积极构建自身话语并扩大对外传播,塑造正面国际形象,有效提升了国际话语权。本文基于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升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的历史考察,拟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何提升和如何提升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延安时期,国内外各种矛盾交织,局势错综复杂。中国共产党提升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既是争取外援力量支持、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势需要,也是粉碎国民党文化统制、打破其“污化”宣传的迫切需要。
抗战初期,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对世界法西斯势力所持态度尚不明朗,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行径姑息纵容,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时采取仅联合苏联、“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的战略。延安时期,国民党不断加紧对中国共产党的封锁,苏联却因自身面临压力无暇顾及中国抗战,对中国共产党的援助逐渐中断。而随着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日益猖獗,美英等国改变了以往的绥靖政策,以期中国战场能更多地牵制日本的军事力量。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新局势,中国共产党决心探索制定新的对外政策。1937 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会上毛泽东指出:“中国不但应当和中国人民的始终一贯的良友苏联相结合,而且应当按照可能,和那些在现时愿意保持和平而反对新的侵略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2]这代表了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反侵略的帝国主义国家缔结某种同盟关系来抵抗日本侵略的对外交往目标。1938 年,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不放松争取外援”的原则。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在艰难的探索中已经意识到,法西斯侵略者是“人类公敌”,必须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号召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才能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提升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争取国际社会的认同与支持,从而尽可能获得一切可能的外援。
虽然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政策在形势的转变下进行了调整,但是其对外宣传之路注定是艰难坎坷的。长期以来,为了占据话语权,进而达到把控舆论、统治思想的目的,国民党一直实施文化专制和严密的新闻管制。正如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在世界各国没有什么比红色中国是最大的谜……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3]。在国民党的封锁和包围下,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情况知之甚少,中国共产党仿若一个红色孤岛,置身于一片白色海洋中。除此之外,国民党还极力编造谣言歪曲污蔑共产党的形象,对共产党进行“污名化”传播,抹杀共产党在抗日中的贡献,如大肆宣扬共产党“游而不击”、诽谤共产党“专打友军、不打日本”。在《中央日报》《扫荡报》等一些反动宣传报纸中,中国共产党被描写为“共匪”“赤匪”和“共产党匪帮”,共产党的政策被妖魔化为“共产”“共妻”等[4]。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歪曲宣传严重误导了国际社会对共产党的正确认知,致使国际社会对共产党猜疑不断,这与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外援、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政策无疑是矛盾的。因此,为了使中国共产党抗战事业的正当性得到认可,进而争取国际社会的援助与支持,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澄清国际社会存在的误解,塑造真实进步的国际形象,提升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是指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了解程度和认同水平,即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在国际社会中的传播能力和影响程度。话语权的基本内涵共有话语供给力、话语竞争力、话语吸引力、话语影响力四个维度,而增强话语的供给力和竞争力是实现话语传播的前提和基础[5]。延安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种策略提升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既从内部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学习与创新,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增强话语的供给力和竞争力,又积极对外开展革命话语传播,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把党的声音有效传递到国际社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克思强调:“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中国共产党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前提首先是自身要形成能“立得住”的话语体系。延安时期,共产国际从自身利益出发指示中国共产党要尊重蒋介石的统治权威,忽视共产党通过斗争争取话语权的诉求,共产国际的代言人王明更是在被指派回国后大肆推行右倾退让方针,在党内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在艰难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认清了盲目照搬苏联的理论经验是错误的,中国的革命道路应该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来指导。因此,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摆脱共产国际的远程控制与消极影响,立足于自身的实践探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创设新概念、新理论、新思想,创新出蕴含中华文化基因、不同于西方经验的话语体系,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建设,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国际传播奠定理论基础。为此,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
1. 翻译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学习经典著作是掌握理论话语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早在成立之始,就十分重视翻译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即使在极其艰苦的革命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也先后编译出版了数十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不断加强全党对马列著作的学习。延安时期,为了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毛泽东曾要求:“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7]同时,陕甘宁稳定的革命根据地也使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工作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1938 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个专门编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机构——马列学院编译部成立。此后,马列学院编译部编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马克思恩格斯系列丛书,如《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马恩通讯选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列宁系列丛书,如《左派幼稚病》《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等;哲学相关译著,如《费尔巴哈论》《反杜林论》《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等;政治经济学相关译著,如《哥达纲领批判》《剩余价值学说史》《经济政治学论丛》《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起源》等;斯大林著作,如《列宁主义问题》《列宁主义概论》等。这些翻译著作的出版为全党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提供了便利,在党内掀起了研读学习马列著作的热潮。
2. 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列宁曾指出:话语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有机统一,不是虚幻的、空洞的存在,而是依托于现实的社会基础[8]。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创新是在革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互动推进中实现的,集中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毛泽东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开创人,在阅读了大量马列经典原著的基础上将其化为己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1937 年,毛泽东在延安相继发表了《实践论》和《矛盾论》,把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揭露教条主义者错误的根源,为全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视角。1938 年,毛泽东首次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9]自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开始逐渐形成。新民主主义理论将丰富的中国革命实际经验马克思主义化,是毛泽东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1930 年至1940 年,毛泽东先后撰写了《〈 共产党人〉 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重要理论著作,对新民主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阐释,以更好地指导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1943 年,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党借共产国际宣告解散而鼓吹“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不需要存在”等论调进行了有力批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华民族“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10]。1945 年,党的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正式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也由此实现了在中国的新发展。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坚持在实践中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从而为中国革命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保障和科学指导。
3. 加强党内教育整风,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建设高素质话语队伍。话语权的提升需要建设高素质的话语队伍,培养好的话语人。党员干部作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话语构建和传播的主体,其理论素养关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传播成效。只有党员干部在最大程度上理解并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才能获得坚实的主体支撑和持续的创新发展。但是,由于延安时期党员人数增长较快,党员文化水平不一、素质良莠不齐,且因现实条件所限,缺乏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会,无法正确判定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在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党员各种错误的主义思想一时间甚嚣尘上,党内整风迫在眉睫。因此,党发起了在全党范围内的学习运动,高度重视对马列主义和中国历史的学习,进而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集中体现于1941 年发起的延安整风运动。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学习运动的深入发展,它彻底肃清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和右倾错误思想的消极影响,树立了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通过延安整风,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全党达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识,形成了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党内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与统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党内教育整风将自身建设成为一支高素质的话语队伍,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抗日战争的坚强领导者和人民利益的坚定捍卫者。延安时期,党致力于系统全面地将真实立体的中国共产党形象及政策主张呈现给世界,借助多方力量,采取多种灵活的宣传方式,塑造了爱国奋战、民主自由、亲民爱民、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良好国际形象,有效提升了党的革命话语在国际的影响力。
1. 通过外国记者开启对外宣传之路。外国记者作为党在对外传播革命话语时选择的首要对象,是中国共产党塑造国际形象的重要中介。1936 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国民党的封锁下,经中共中央的安排,历经波折来到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建设的记录者。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对这个首位来访延安的西方记者十分重视,他们亲口向斯诺介绍与讲述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抗战形势采取的方针政策,以及中国共产党艰辛的革命历程,努力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革命的正义性,塑造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形象。斯诺将自己在延安真实的所见所闻整理记录,写下了著名的《西行漫记》,揭开了蒙在红军和中国革命之上的神秘面纱,改变了世界人心中中国共产党的歪曲形象,向世界展示了不一样的红色中国,开启了西方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新纪元。在斯诺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记者冲破国民党封锁,奔赴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其中代表人物有斯特朗、福尔曼、史沫特莱、爱泼斯坦等,他们分别来自美、苏、英、德等数十个国家。1944 年,更有“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前来延安访问。毛泽东在会见记者参观团时发表了讲话,表达了对所有外国来访记者的欢迎,并希望全世界、全中国都能团结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这些外国记者成为了“全世界人民的眼睛”,他们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了全方位的客观报道,对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他们就是中国,他们就是中国的未来”[11]的高度评价。爱泼斯坦在文章中指出:“我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它与蒋介石的国民党中国迥然相异。这个中国充满希望,没有饥饿,没有失败主义情绪。延安使人感到未来的中国已经在今天出现。”[12]外国记者的报道展现了延安自由民主的氛围和蓬勃发展的形象,激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与支持,扩大了中国共产党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为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平易近人、关心百姓、拥有超凡智慧和深刻洞察力的党的领袖的优秀品质在与外国记者的接触交流中展现出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2. 借助海外华侨、国外组织和爱国民主人士力量扩大话语国际影响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借助多方力量构建正面国际形象、推动革命话语的对外传播,具体表现为:其一,借助海外华侨的力量。1938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海外工作团,工作团成员前往世界各地的华侨聚集地宣传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事迹和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的抗日主张,激发了众多侨胞的抗日热情。许多爱国华侨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自发组建成立带有国际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如华侨抗战救国统一组织、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等。他们一方面捐资捐物,为中国共产党提供经济援助;另一方面在海外积极宣讲,创办了《星洲日报》《全民日报》《纽约新报》《美洲日报》《救国时报》等大批报刊,报道国内抗战的真实情况,使更多爱好和平的国际友人理解并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其二,借助国外组织的力量。1938 年7 月,世界学联专门组织国际学生代表团来延安访问考察,此举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在与世界学联代表团的沟通交流中,中国共产党详细介绍了党领导下革命青年的发展状况及其抗日主张,并全力配合世界学联代表团收集反映日军暴行和中国人民艰苦抗战的资料。中国共产党顽强的抗日精神引起了世界学联代表团的深切同情与支持,代表团在离开延安后前往美国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表了《告世界青年、学生团体及各报界书》,将在延安搜集到的资料和他们的切身感受带到了世界各地,在国际社会上获得了巨大反响。1944 年,美国政府派美军观察组前往延安进行考察。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美军观察组在艰苦简陋甚至危险残酷的环境中与中国共产党和广大抗日军民朝夕相处、深入交流、并肩作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尽可能地为其提供帮助,让美军观察组了解感受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生活。观察组成员在考察报告中得出结论:“共产党人将在中国立足下去,中国的命运不是蒋介石的,而是共产党人的。”[13]其三,借助爱国民主人士的力量。1940 年,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奔赴延安进行考察。在多次与党的领导人进行深入交谈以及实地参观后,陈嘉庚坚定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14]的想法,并在之后通过作演讲《西北的观感》、出版书籍《南侨回忆录》等,有效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话语,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3. 创设多种专门化媒介促进国际话语传播。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通过外国记者、海外华侨、国外组织等人际传播渠道对外传播话语,还积极创设了多种专门化媒介促进国际话语传播,具体表现为:其一,设置专门的对外宣传机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包括延安交际处(1936)、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1937)、长江局国际宣传组(1938)、南方局对外宣传组(1939)、国际宣传委员会(1940)等在内的众多专门承担外事宣传工作的机构,这些机构成为对外话语传播的窗口,主要负责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主张,传播党的进步的革命话语。其二,创建对外广播。延安时期,电台广播的创建与使用是中国共产党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表现之一。党的领导人十分重视电台工作,新华通讯社(1937.1)、延安广播电台(1940.3)、新华社英文广播部(1944.8)的相继成立使红色电波架起了中国通往国际社会的桥梁,将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带到了世界各地,成为“对外宣传最有力的武器”[15]。其三,创办外文期刊。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在国内积极创办对外宣传的外文期刊,如在延安创办的《中国通讯》(1941.3)、在上海创办的《新华周刊》(1946.5)等;另一方面在国外直接开设宣传平台,如在纽约创办《先锋周刊》,后改为《先锋报》(1934.6),在巴黎创办《救国报》(1935.5)等。这些外文期刊的创办都对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党的进步的革命话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四,通过多种艺术形式传播对外话语。延安时期,许多反映中国共产党抗战历程、展现中国共产党良好形象的电影、摄影、漫画、戏剧等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如1938 年成立的延安电影团拍摄的《延安和八路军》《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南泥湾》《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纪录片为党对外宣传提供了珍贵的战时资料,刊发于《先锋报》《救国报》上的党的领导人照片、1937 年连载于美国《生活》画报上的反映我党军民生活的照片、1942 年创办的配有英文说明的《晋察冀画报》等无不让世界人民看到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延安。中国共产党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向国际展现了党的正面形象,重申了我们党始终坚持践行正义抗战事业的决心,有力提升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6]。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提升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其中形成的历史经验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仍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认可中国,仍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与挑战。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17]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话语的对外传播过程中始终坚持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宣传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和党的抗日主张,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的启发。当下,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积极主动的态度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创新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内容表达,增强中国话语供给力。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既要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塑造真实客观的国际形象,又要在“走出去”的同时坚持“引进来”,充分利用国外媒体平台为我们发声,扩大中国话语影响力;既要坚持理论创新,选择传播贴近中国发展实际的话语内容,又要注重话语体系国际背景的转换,在深入了解国际不同受众群体思维习惯、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的基础上调整话语的表述方式,提升中国形象的亲和力和话语的吸引力。我们要立体化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话语竞争力。既要讲好中国正在迅速崛起腾飞的综合国力,又要讲好中国发展仍需克服解决的问题与不足,拒绝被西方国家扣上“发达国家”的帽子;既要讲好上下五千年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又要讲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既要讲好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百年历程中展现的大党风范与责任担当,又要讲好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追求与不懈努力。
传播媒介作为传递话语和意识形态的渠道和载体,其广泛运用可以扩大话语表达的受众范围和影响力,有助于提升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充分利用主流媒体进行对外宣传,还积极探索新的话语媒介与载体,拓宽对外传播宣传的渠道与途径,架起了中国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桥梁,使党的对外宣传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变得更加多维度与多元化。新时代,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也在面临新的挑战。中国共产党的对外话语传播必须充分汲取延安时期的经验,积极拓展话语媒介与载体,注重传播方法的时代特性,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新格局。”[18]当下,我们要全面认识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在传播对外话语时,具体应做到:第一,整合现有媒介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出版物、国际会议、广播电视等话语平台的作用,提升国际话语权;第二,按照国际标准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打造新型传播平台,提升传播媒介质量,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第三,积极利用对外交流平台,把握主场外交机会,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主导核心,创建成熟的对外话语体系,展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良好形象,扩大中国共产党的话语影响力。
任何国家发展到战略崛起阶段,都会面临形象被歪曲被碎片化、话语权被挤压的情况。当前,中国发展虽然进入了新时代,但仍在遭受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侵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谋取政治经济利益,鼓吹勾结国内外反华势力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大肆攻击,试图破坏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在国际社会持续丑化、抹黑中国共产党,企图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权溶化,对中国的和平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宣传工作在依据国内外时局变化进行适时调整的过程中,始终恪守独立自主原则,坚持与错误话语作斗争,主动加强对外话语传播,并最终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同与支持。这一经验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对外话语传播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面临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必须树立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打破西方话语垄断,抵制西方错误思潮侵蚀,坚持与错误话语作斗争,提升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具体表现为:其一,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质疑中国没有所谓“人权”、企图分裂中国的行径进行坚决抵制和批判,同时高度警惕其广泛宣传的“普世价值”“个人英雄主义”等狭隘话语,旗帜鲜明与错误话语作斗争;其二,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核心话语体系,构筑起意识形态领域的强大后盾,凝聚起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提升并掌握国际话语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