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跃锋
(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0)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中指出,初中物理教学的课程理念包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即“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驾驭物理学的基础问题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也要求注重观察生活,具备科学研究的方法,了解物理技术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等等.因而,对标物理课堂教学的需求,在教学活动中落实生活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落实生活化教学是初中物理教育活动的要求.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为例,无论是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还是物体的运动,其实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客观物理现象.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当物理教师引导学生去说出、谈论相应物理现象时,学生却经常难以列举相关现象,这说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不仔细、不充分,教师难以基于学生的观察、阅历来深入开展教学.
从教材的具体内容来看,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虽然很多内容、案例呈现出了源于生活的元素,但是并未真正考虑到城市学生的阅历.一些例题、练习题虽然尽量贴近生活,然而还是用成人观点看待生活以及物理问题,这就导致题目的“架空”,并不贴合学生,也意味着教师需要作为课本与学生之间的“翻译者”,成为生活化教学的主导者.
从物理课堂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教师在试图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经过沟通后发现,学生难以从课堂教学中燃起对于物理感知、应用的积极性,也并不能够完全理解物理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1].
因此,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的需求是清晰的:一是要贴近初中生的生活经验,落实生活化教学;二是要做好生活化教学的设计、引导,将课本中的生活化内容体现出来;三是要增强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生活化的感知和理解,重视相应的生活化教学活动.
初中生的主要生活场景是学校和家庭,学校应是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主要阵地.因而,物理课堂教学要结合学校学习场景来完成生活化教学,这就需要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内容来看,为了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其与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教学结合进行解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物理教师结合学生学过的诗词,在湖水汤汤、山色迷蒙的场景构建中阐述水、雾之间的转化关系,在推窗见雪的诗词意境中,描述雪花形成、积雪枝头情景中水化成冰雪的具体物理原理.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既呈现出了水在不同温度、状态下的三态,贴合物理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又呈现出古代诗人对水的形态的认知,凸显出了“生活化”物理元素的呈现[2].
同时,物理学习活动也可以与数学教学进行完美结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中涉及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速度、直线运动、运动的相对性内容,与数学应用中的追击问题等各种运动应用题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物理教师不妨也来“解读”数学学科的应用题,将物理学的学科视角和概念融入进去,引导学生从全新的观点去深入理解数学应用领域的问题,启发学生无穷的奇思妙想.同时,这种数学、物理融合的教学,还要结合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来丰富应用题目的色彩.例如,将学生乘坐过的各类交通工具纳入到具体的应用题中,丰富其情境,如纳入共享单车、电瓶车、新能源汽车、小汽车、公交车、地铁、普速列车、动车、高铁、飞机等多种交通工具,引导学生在进行物理数学融合学习、解决问题的同时,丰富自身的生活体验,涉猎更多运动领域的物理学知识与概念[3].
“观察”在物理生活化教学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生活化教学在物理课堂上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这里说的观察,又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收集与理解.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有诸多与物理相关的信息,但是如果学生平时不善于观察,就很容易错过这些信息.例如,2023年7月,韩国物理学家团队发表两篇论文,宣称发现了首个室温常压下的超导体,引发全球科学圈关注;同年4月12日,人造太阳——核聚变实验装置进行了第122 254次实验,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创造新的世界纪录.这两条新闻都是物理学界非常重要的信息,作为物理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引入这些信息,为学生解读其中的物理原理,引导学生真正读懂科学新闻.以《403秒!中国“人造太阳”获重大突破》这则新华社播发的新闻为例,可以就物理学原理形成以下问题链:中国“人造太阳”获得的重大突破是什么?“403秒”指的又是什么? “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等概念如何理解?可控核聚变的实现,对于我国来说又有什么意义……教师通过这些问题,将我国大科学装置的作用以及核聚变技术发展的前沿信息告知学生.接着,教师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更多的科技新闻,了解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动态、我国产业发展的情况等信息,培养学生关注科学进步的生活习惯.
二是善于观察生活.如八年级上册《声现象》这一章,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初中生的生活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去商场的音响店、影院中观察音箱的外形特点,了解耳机的传导模式、影院的声音模式等.学生就会发现,音箱的不同形状关系到其声音的呈现特点,耳机有非常多元化的传导模式,而影院则有特别的“杜比厅”……所有声音的呈现,都是由于基础的“振动”而导致.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就一个品类的观察内容做到更加细致,例如在耳机领域,有传统耳机、骨传导耳机两大类,学生则要通过眼睛观察,并且向店员进行询问、查找资料、咨询教师来了解两种不同传导方式的原理以及传导给人耳的不同效果,亲自进行试戴从而获得切实感受[4].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构建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具体的物理实践操作来解决问题.
在九年级上册中,有非常多的内容与生活情境息息相关,如“简单机械和功”“电路初探”,一个关系到日常生活中各类实际操作,另一个则引导学生去理解家用电器与电路之间的关系,非常实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将生活的实用性体现出来.具体来说,就是将一个个物理学问题“包装”成为生活中的小场景、小问题,让学生通过常识判断解决问题,进而对物理概念有真实的体验.以“杠杆”为例,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场景:天气晴朗的一天,妈妈要将床垫搬下床拿到阳台去晾晒,可是床垫实在太重了,在家里有什么工具可以利用呢?身边有大擀面杖、塑料扫把和木质砧板.这一问题看似有点荒诞,却是生活中经常遭遇的场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思维实验”,用擀面杖可以撬动床垫,而且擀面杖的强度足够大,可以支撑将床垫拖出;塑料扫把虽然长,撬动床垫理论上会省力,然而塑料强度不足,中途就会折断;木质砧板虽然受力面积大,强度也足够,但是不好持握,容易造成伤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提出各式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有趣.同时,在比较不同工具功能,探讨工具的长短、强度的过程,其实就将“杠杆”的原理巧妙暗含其中.而在“电路初探”教学中,教师则将学生家庭装修中的电路布线图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去识别家里的插座、用电器、强弱电箱等基础设备,与家庭实际环境一一对应,手绘出“家庭电路图”.这一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认知生活中电路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积累电路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掌握动手进行电路故障判断、修理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倡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各类物资带到课堂上,利用身边的素材完成实验的搭建,从而进行物理学习的探索.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中学习物体的质量和密度,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感知物体的密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家中带来橡皮筋、玩具车胎、各类积木、磁铁制品、各类小球等作为实验材料,利用天平进行称重,比对体积,深化“质量”的概念.同时,教师将一亚克力板置于水缸,将学生带来的各类物品放在其上,呈现出不同的沉浮效果,更加深入地讲述“密度”的概念.在九年级下册中,为了探讨电功和电热方面的概念,可以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不同功率的电热水壶,采取同时开始烧同样多水的方式,来比较烧开水的时间,以形象地呈现“电功和电热”的概念.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对于生活中各类事物的兴趣,进而不断完成质量、密度的探索,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生活技能,而且将物理学习内容运用于生活,达到了学以致用、提升学生核心素质的目标.
物理无处不在,物理的知识、内容也无处不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就是要结合课堂学习,更多地将学生身边原本存在但学生并未察觉的物理学因素呈现出来,通过提点、研究、呈现、体验等多种方式,强化学生对物理的理解.初中物理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提升初中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还要引导学生扩大生活观察的范围,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学习身边的物理知识,了解相应的物理文化,从而奠定正确的物理观、科学观、学习观,进而以全新的角度去对待生活、观察生活.教师在这一活动中充当引导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推动生活化教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