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雯瑶
(吉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41423)
人工智能技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萌芽,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在不同阶段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人工智能被广泛运用于互联网、医疗、金融、教育等各行各业,对数字化发展的影响空前巨大。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向智能校园演进,构建技术赋能的教学环境,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教学模式。”[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面对学生专业不同、学习特点有差异等现实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精准化的教学方法,也就是精准思政。因此,高校应遵循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技术逻辑,正视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风险挑战,这给高校精准思政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提供了现实启示。
广义上来说,人工智能是用计算机实现或延伸听说读写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情感和社交能力等多方面内容的一门技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高校需要结合计算机科学、统计学、信息论等多种知识和技术。根据技术逻辑分析,人工智能是一种计算机系统,它以现代算法为基础,借助历史数据,形成感知、推理、决策等多种思维活动,并具有根据特定目标执行相应行为的能力。人工智能的独特属性依赖于三个关键要素,即大数据、算法和应用模块[2]。这三个要素在实现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今天所有活动都以数据的方式全面记录下来,而爆发性增长的数据量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庞大的数据资源,通常包括图像、视频、音频、结构化表格数据和环境信息等。无论是总结特定对象的行为特征和运行逻辑,还是预测发展趋势,我们都需要通过大数据分析,以制定后续的优化和处理方案。因此,大数据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基础,没有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就无从谈起。高校通过大学生在网络信息平台上产生的与日常学习生活相关的数据,可以获取精准思政所需的教育数据。高校借助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倾向和行为规律等方面的思想政治状况,形成全程、全样本的“电子画像”,并通过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特点,实现精准思政的目标,进一步发挥精准思政的强大作用。
算法是一种描述解决问题策略和机制的系统方法。如今,算法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可以从大量数据中挖掘特定模式,通过强大的人类思维模式和信息处理能力,帮助人们高效地完成各种信息处理任务,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算法通过分析用户手机软件中的公开数据和浏览痕迹,可以预测用户的偏好并提供相关的推荐内容。因此,算法已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动力。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算法为高校精准思政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政治情感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算法的合理应用直接影响了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成效。
人工智能各应用模块是指整个人工智能软硬件系统中的其中一个模块,可以与其他模块一同协作,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各应用模块间相互配合,在数据授权的前提下获取相关行为数据,更为全面地刻画出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并在后续的智能反馈环节完成对不同场景的规划与推荐[3]。由此可见,单纯的数据和算法无法完成闭环业务问题,需要一个载体作为保障,呈现价值,这个载体就是应用模块。
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高校精准思政在人工智能应用模块中的探索越来越多。例如,教师可以描绘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静态知识图谱,而学生在与应用模块互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描绘动态知识图谱。应用模块有助于高校在实施精准思政时去除冗余信息,提取更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增强精准思政的效能。
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势发展既给高校精准思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又给高校精准思政带来了难以预测的潜在风险。在伦理道德方面,人工智能的数据收集范围不断扩大,可能导致受教育者的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遭到泄露;在技术发展方面,人工智能受目前技术局限的限制,会影响高校精准思政的作用发挥;在实践操作方面,思政课教师智能素养不足则是制约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主要因素。
如今,人工智能与高校精准思政的联结越来越深,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贯穿于高校精准思政的育人过程。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为高校精准思政的实践活动提供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等技术支持,有利于帮助高校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实现高校精准思政;另一方面,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机器日益智能化、拟人化,可能导致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收集方面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4]。
学生的个人数据如果被无限制收集,必然会导致个人信息暴露在大数据中,从而导致隐私泄露。我国对于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规范十分重视,国务院在2017年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了“从法律法规、伦理规范、重点政策、知识产权与标准、安全监管与评估、劳动力培训、科学普及等方面提出相关保障措施”。这表明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是一个非常现实和严峻的问题。这就要求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伦理道德规范建设。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模拟和延伸人类智慧的技术,与传统机器技术有着本质区别。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提高了人类的工作效率,而且推动了社会科学和人文领域的发展[5]。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正在对教育模式进行重构。然而,毫无疑问的是,机器始终无法替代教师在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影响,数据、算法和应用模块也不能为高校精准思政的实现提供全部的理性工具。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算法、数据、应用模块无法完全构建人的思想和情感。人类最伟大之处正是算法和硅片没有揭示也无法揭示的东西,因为数据无法捕捉到这些[6]。因此,如何打破人工智能的局限性,正确看待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有限作用,成为一个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
人工智能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技术,与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大数据、算法及应用模块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必然会带来各种要素的创新性发展,我们需要解决高校精准思政在技术门槛和技术人才方面的问题。
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属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不同,彼此之间存在跨领域和跨学科的知识壁垒。一方面,大多数思政课教师缺乏智能素养,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更倾向于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人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结构也不了解。因此,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打破技术上的壁垒和知识上的隔阂,解决办法则是加强合作与交流。
人工智能不断发展,技术迭代频繁,这导致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因此,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过程中,高校既要乐观看待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又要警惕人工智能自身存在的潜在风险。在数据收集方面,高校需要明确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边界,确保数据收集符合伦理道德标准。在技术运用中,高校必须正确看待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明确高校精准思政的价值属性。在实践操作中,高校需要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机器的智能相结合,构建高校精准思政的智能形态。
为了实现智能生活,我们必须允许一定程度的个人数据传输。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必须具备数据保护意识,不可无限度、无约束地分享个人隐私和数据。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就是数据安全问题。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实施步骤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行为数据会被大量采集。面对庞大的数据量,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如何合理运用算法,使人工智能与高校精准思政有机结合,评估潜在风险,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此外,学生的所有实践行为数据都属于个人隐私,因此,如何使用这些数据和是否公开数据结果都应该取得学生的同意。
尽管人工智能处于弱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但几十年来的研究已经推动了很多新算法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客观看待数据收集,理性对待人工智能,并善用人工智能,充分发挥人类的智慧,同时确保数据收集的伦理道德合规性,以促进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始终是一种工具,使命是为人类提供服务。尤其在当前的弱人工智能阶段,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工智能无法代替教育主体在情感和价值观培养方面的功能。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树立“教育为主,技术为辅”的正确理念,不可忽视人类意识形态,也不可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高校要始终把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引领、情感认同和思想塑造放在首位。另外,教师要在思政课上增强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防止西方国家通过“隐性化”的人工智能手段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的本质是“属人性”,但其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工具无法取代人的思维,技术也不能改变教育的本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人类需要更多地进行自我反思,增强自我认同感,实现自我超越,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健康发展。
教育如何促成个体完成新时代下的角色转换,即如何使个体有效利用人工智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教育的关键在于学习人工智能素养和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知识[7]。首先,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为实现高校精准思政的目标,思政课教师应拓展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知识,构建智能知识体系,掌握一定的人工智能技术,从而将思政教育学科知识与之融合,形成智能化的高校精准思政。其次,高校应定期开展人工智能知识和技术培训,邀请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教师提供培训课程。学校应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培训,不断培养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智能思维和智能行为,以全面提升教师智能素养。最后,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除了掌握智能技术以外,他们还可以从人文视角探究人工智能时代人与机器、人与技术的关系,将思考融入精准思政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顺应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时代趋势,高校在进行精准思政时,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逻辑,勇敢面对风险和挑战。一方面,高校要善于将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应用于高校精准思政的发展,在保护学生隐私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深入挖掘与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克服技术方面的阻力,增强教师的自主意识,引导教育者树立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提高高校精准思政的智能水平和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