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灶民歌
——珠海民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2023-12-18 15:13:03刘晶晶刘洋
岭南音乐 2023年4期
关键词:音乐舞蹈民歌学院

文|刘晶晶 刘洋

三灶民歌是流传于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的传统音乐,起源于清道光年间,是珠海三灶岛居民用粤语传唱的民歌,主要由鹤歌、山歌、白采莲、哭嫁歌、八堡歌等歌调组成,曲调丰富,内容广泛,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艺术魅力。自2015年成为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以来,金湾区对三灶民歌的保护、传承以及创新都非常重视,连年举办相关系列活动。

2023年6月15日,“三灶民歌学术研讨会”在珠海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结合6月14日晚举行的《五湖四海汇湾区——珠海民歌与民谣》音乐会,讨论三灶民歌的保护、传承与创新问题。会议由音乐舞蹈学院何平院长主持,邀请了三灶民歌省级传承人蔡柳森女士进行现场演唱。

关于三灶民歌的创新问题

音乐舞蹈学院教师刘晶晶探讨了三灶民歌的音乐结构问题。她特别解构了哭嫁歌的结构特征,认为:哭嫁歌的音域虽然不宽,整个旋律跨度只有五度,但旋律哀婉缠绵,深刻表达了女子藏在内心深处的恩怨情感。从目前相关资料查询到的18首三灶哭嫁歌的乐谱和歌词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主要以二句式、四句式、叠唱乐段为主,并出现了多段体结构。蔡柳森现场演唱的哭嫁歌《向大哥叹情》《哭番后阿玛》《对四亲人叹情》,对这一分析做了佐证。

刘晶晶着重强调了哭嫁歌的曲式结构特点,认为其结构更多为“叠唱乐段”或称“叠奏乐段”。叠唱乐段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变化重复乐段的一种,类似西方音乐中的分节歌形式,即用一段曲调反复演唱多段歌词,随着表现内容和唱词形式的改变,或多或少有些变化。既可以是音域上、节奏上的变化,也可以是歌词上的变化,甚至感情上的变化,形成感情的叠加。如大家熟知的中国古曲《阳关三叠》,其结构就与哭嫁歌结构相似,一段一段的旋律音高非常相似,但每一部分都有变化,特别是随着感情的逐渐深入,形成感情上的叠加。

她同时还分析了三灶民歌其他歌调的音乐结构:白采莲、山歌、新腔鹤歌,它们的旋律主要围绕五度音域进行;古腔鹤歌旋律主要围绕四度音域;白采莲的曲式为一句式、二句式、四句式乐段,几乎没有出现叠唱乐段;山歌、古腔鹤歌、新腔鹤歌,出现二句式、四句式及自由多句式乐段,曲式结构更为自由。

三灶民歌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承载着三灶人民的情感和记忆。通过深入研究其音乐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歌曲,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音乐舞蹈学院教师魏茜谈到了三灶民歌的时代性与地域性问题,以及三灶民歌素材在音乐创作上的运用。她认为,三灶民歌兴起于乾隆年间,成熟于清末民初,传承发展到今天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让三灶民歌在内容上刻上了属于自己的时代烙印。如山歌《明卖私盐谁敢查》,反映的就是清朝时我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贩卖私盐现象的遗留问题;新腔鹤歌《三灶改革开放变了样》,展现了改革开放后三灶生活的新面貌。在曲调上,三灶民歌拥有明显的南方地域特征,古腔鹤歌的四度音域,新腔鹤歌的五度音域,极大程度上与音域宽广、加入变音的七声音阶的北方民歌拉开了音乐上的地域差异。这样一种兼具时代性和地域性的传统音乐,在我们今天的音乐创作上如能被恰当吸收和运用,会使作品呈现出更为准确的主题设定。

在谈到三灶民歌素材在音乐创作上的运用时,她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即珠海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作曲团队创作的大型交响叙事套曲《你从那里走来》。作品在塑造我国早期工人运动领袖、三灶人林伟民这样一个本地人物形象时,团队研究了大量三灶民歌,将它们吸收进这部作品。如在交响序曲《年代记忆》中,可以探寻到古腔鹤歌《对歌》、山歌《打出花魁蹬起阿哥心》、白采莲《走出东边望月起》的印迹;在《先贤之光》中,可以听到新腔鹤歌《三灶变了》和哭嫁歌《向大哥叹情》的音乐元素,哭嫁歌的音调对加深林伟民在妻子病逝后悲痛心情的表达起到了浓墨重彩的作用。这些三灶民歌素材的融入,帮助这部作品奠定了叙事的年代感,将林伟民这样一个英雄人物与我们三灶这片深情的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关于三灶民歌的传承问题

音乐舞蹈学院教师高姝从三灶民歌的传承价值、传承现状以及在学校传承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方面做了相关梳理。她认为,三灶民歌除了艺术价值外,还具有文化教育价值、语言教育价值,体现在三灶民歌歌唱的内容涵盖了劳动、时政、生活、情歌、婚嫁、叙事等各个方面。通过这些传统歌词可以了解当时的文化和社会风貌,和当时珠海西部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特征。语言教育价值体现在三灶岛流传的广府话加上少许客家口音的粤语,三灶民歌在语言学意义上具有一定的传承价值。

同时她梳理了三灶民歌的传承现状,体现在学校参与和社区参与两方面。并提出学校传承的必然性与必要性的4点原因:1.在学校中具备从事理论研究的条件和人才,可以为三灶民歌的理论和艺术价值的研究和传播贡献力量;2.学校具备相关的传播条件,可以开设相关的兴趣课堂、选修课程;3.学校有更多具备音乐素养的传承储备人才,可更快地掌握三灶民歌的唱腔、曲调等特征;4.学校具有将三灶民歌提炼加工再创作的土壤和条件。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平黎明副校长对《五湖四海汇湾区——珠海民歌与民谣》音乐会进行了总结,认为音乐会质量较高且形式新颖,内容集中、丰富且通俗易懂。形式新颖主要体现在:一是边讲边演,这种形式将三灶民歌与观众的理解、欣赏距离拉近了;二是边唱原板民歌,边表演创新作品,将原貌和新作品同框比对,既增加了演出的丰富性,也方便观众对三灶民歌传承与发展脉络及走向加深感性与理性认知。内容集中且丰富主要体现在:一是整场演出的内容聚焦在非遗民歌上,主题鲜明,内容纯粹,二是既有传承人的原汁原味的呈现,又有创新作品的比照,更有讲解人的知识扩展。通俗易懂主要体现在:一是讲解人的语气、语调、语速和用词自然,使大家愿意聆听;二是知识性和学术性自然融合,使观众易于理解;三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节目设计,更有益于观众的理解和欣赏。节目质量较高主要体现在:一是林权宏的演唱自然,风格把握得好;二是乐手的演奏技术、音乐的表达以及音响层次较好;三是音乐的编配和歌曲的创编既保留了原始民歌的精髓,也在创新扩展以及新音色的使用上有大胆的尝试。

同时,他介绍了珠海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在三灶民歌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经验和探索,体现在研究、传承、创新三个方面。

音乐舞蹈学院教师黄彦琪从人类学角度切入,对三灶民歌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提出了见解,认为,三灶民歌中哭嫁歌仪式、习俗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包办婚姻时代女性地位低下。人类经历了乱婚、群婚、族外婚、对偶婚等各个阶段,社会组成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这些变化通通都是由劳动分工促成的,在私有制的催化下,“家族”概念和界限越来越清晰,出于对家族财产、血统的保护就有了包办婚姻。“情绪”在哭嫁歌中是很复杂的,是一种人性与道德矛盾又统一的表现,三灶民歌哭嫁歌中含爱、悲、怒、怨,对应的表达就有谢、叹、骂、恨,歌词内容中很多体现出一种反抗情绪,加入女性视角的话就很有“自我觉醒”的色彩,但是歌曲故事中女性的反抗以及社会不公又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孝道、家族观念上,这些对于当代重新解释中国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可能也会是个有趣的切入点。

音乐舞蹈学院三年级学生安琦从历史与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方面提出了对三灶民歌的看法,认为,三灶民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蕴含的上述价值是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探索和思考的。从历史与文化价值看,三灶民歌悠久的传承历史,有助于我们研究当地民风民俗以及还原中国传统音乐史中民间音乐的丰富样貌;从艺术价值看,其易于传唱的曲调以及生活化的歌词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真实情感,但同时这种源于特有风俗的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会存在文化壁垒问题,因此在传承过程中不妨对其进行艺术化提炼与改造,使之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所接受。总言之,三灶民歌让我们能够与过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进行对话,感受这片土地的生生不息,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它们是活的史书,需要我们代代相传,延绵不绝地讲述中华民族的故事。

关于三灶民歌的传统意义问题

音乐舞蹈学院教师曹妍从审美接受方式、历史研究反思、艺术批评与创新三个不同视阈,谈了三灶民歌的传统意义,认为:从大众审美接受方式视阈,三灶民歌之于传统的意义在于它以感性的认知方式,生动而鲜活地保存着人们丰富的情感与古老智慧,正如蔡柳森演唱《哭嫁歌》时的情感是真实的、有温度的,因为它直接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出来的是经过历史积淀了的世间百态与大众智慧。从听众在不懂歌词的情况下仍被感动,就可以看出大众对三灶民歌的接受方式是很感性的;同时,也反映出三灶民歌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情绪引领”的特点。这些歌曲打动我们的方式是通过感性的“情绪引领”,而不是来自理性的“理智反思”。

从历史研究视阈看,三灶民歌的传统意义还在于:它以独具地方特色的歌唱为承载方式,记录了该地区人们的语言和情感,也记录了该地区历史文化的来龙去脉。每一个地方民歌,都浓缩和反映了该地人们的生活方式、礼仪习俗等,从最有意义的宗教仪式到我们日常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甚至还有农耕经验,如《插秧对歌》里,就把“一寸在土,两寸见水,三寸见太阳”这样具体的农耕经验通过歌唱记录了下来;《哭嫁歌》则通过各种主题的哭嫁歌,编织出了三灶地区社会生活中,人们亲情关系的网络图景。另一方面,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观察,它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这些具有传统意义的民歌,赋予了该地方民歌以“秩序性和稳定性”的特征,甚至构成了该地方民歌文化的符号,这才有可能让我们认识它、传播它,最终通过认识传统,来了解我们自己的过去。

从艺术批评与创新视阈看,曹妍认为对待“传统”不仅要有继承的态度,更应该借助“传统”去超越,要有超越前人成就的先锋意识。在《五湖四海汇湾区——珠海民歌与民谣》音乐会中,我们看到了对原板民歌的各种创新,例如:通过跨界,将民谣与摇滚因素进行融合;在 配乐中,引入西方音乐(巴赫的前奏曲片段);在歌词维度方面,融入了四川方言、普通话、英语,通过语言的拓展,试图将古老的智慧引入当代的思想体系当中。这种种创新,都还需要继续在理论研究中分流与疏导,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当代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尤其关注三灶民歌在未来创作中的当代价值研究等一系列问题。

珠海市非遗保护中心赵海崴主任在三灶民歌的传播与传承问题上,提出我们能用什么样的新方法对三灶民歌进行传播。金湾区文化馆胡清馆长提出要以实现“一校一民歌”的形式来传承发展三灶民歌。何平院长表示,大会上众人的发言,证明这次研讨会是成功的,我们感谢领导对三灶民歌文化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将积极参与并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有关学者、教师、以及学生10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不仅增进了与会者对三灶民歌的了解,也激发了对三灶民歌的关注热情,进一步促进了三灶民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音乐舞蹈民歌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丝绸之路音乐舞蹈大系》出版
乐器(2020年9期)2020-09-30 06:15:14
当当鼓
戏剧之家(2020年17期)2020-06-22 12:01:24
基于音乐舞蹈融合的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思考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学院掠影
黑人音乐舞蹈文化对桑巴舞的影响
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53
穿花衣 唱民歌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