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思维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2023-12-18 12:54:28孙文慧
戏剧之家 2023年31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作曲家音乐作品

孙文慧

(东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意象是我国传统艺术审美的核心范畴,是作曲家通过音乐作品呈现的特定音乐形象,是音乐艺术的审美载体。在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等不同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意象思维并不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其在音乐创作的不同环节都各有重点,笔者在本文研究中,通过对已有审美理论的分析,了解音乐创作中意象思维的运用情况。希望通过分析意象思维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帮助创作者在音乐创作中更好地运用意象思维。

一、音乐作品的意象特征

很多艺术作品的意象性都是通过相关创作要素体现的,但是体现的程度各不相同,尤其是音乐作品的创作。由于音乐具有非语义性、非描绘性,我们无法通过乐音描绘具体的场景或具体的事物形态,只能通过乐音的不同组织方式体现创作者们情感的变化与思想,欣赏者可以以联想的方式感受作曲家的情感表达。因此,意象思维在音乐创作中是非常抽象的,需要欣赏者结合自己的主观理解解读作品,如作曲家可以通过旋律的起伏与音响色彩的变化等因素体现作品情感的变化;音乐语言也可以表现作品的不同形式;通过模拟音响效果来描绘客观事物,这样会从不同角度丰富作品的描绘能力。由此可见,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其意象性表达的独特之处更鲜明,具有间接性、重构性等特点,需要欣赏者细细体会。

音乐作品的意象特征可以通过不同要素呈现,如作品的标题、音乐语言以及作品的结构逻辑等。作品的标题会通过带有语义性的文字对作品的内容进行提示或说明,作曲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带有暗示性的标题,将自己寄托在乐曲中的审美意象传递出来,便于欣赏者与创作者之间的沟通。在标题中体现作品意象性往往是多数作曲家的选择,因为标题会涉及情感、思想、自然等很多因素;如黄自在创作《思乡》的主题旋律时,就运用了我国传统音乐作品常用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模式,这样的主题处理方式比西方音乐创作更注重旋律的流畅性与线条化的表达,结合伴奏织体中的分解琶音,使音乐线条的呈现更加流畅,乐思也更加连贯;其次,旋律从半音开始,通过级进与小跳的方式逐步发展,节奏模式前紧后密,这样从听众的角度,也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作曲家无奈、忧愁的思绪,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在此基础上音乐与歌词中的内容相结合,塑造出游子思想的意象表达;谭盾在《水乐堂》中通过不同乐器的音响效果模拟水在不同力量作用下产生的音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水代表着生生不息、无穷无尽与坚韧,作品也塑造了独属水文化的审美意象;德彪西的前奏曲《沉默的教堂》,作曲家以二度、四度的和声结构展开,综合运用琶音织体与柱式和弦,描绘出基督教的庄严与肃穆,最后尾声部分的渐弱处理,也暗示了教堂的沉默。作品的意象正是通过调式调性、和声、强弱等要素共同塑造的,因此,音乐作品的意象性会在诸多方面都有体现。

二、音乐创作中的意象思维

(一)音乐语言对音乐意象的影响

音乐作品的意象性可以通过音乐语言表达,它可以通过旋律、和声、音响、织体形态等方面体现意象思维。在音高方面,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同宫异调、音腔等等,在主观上有语义性、描绘性。如阿炳的《二泉映月》中,就是通过声腔化的装饰突出作品情感的意象表达,这也是我国传统音乐中风貌、形态的体现。这种腔化的表达并不仅仅是乐音音高的变化,它是一种渐变的过程,这种“递变量”的变化恰好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独特韵味的体现。西方的十二音作曲技法在音响效果方面并不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理念,但罗忠镕创作的《涉江采芙蓉》,就将十二音技法与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相融合,作品的创作思维就是以传统为主,又有其现代性的表达;散板是一种音高相对固定,在节奏、速度、节拍等方面会有较大发挥空间的节奏模式,可以呈现出作品韵律方面的意象美;在音响方面,作曲家会带有目的性地运用符号化或标志性音色的乐器模拟想要表达的音乐意象。音乐语言要素也包含音高与时值,两者都是展现音乐意象的重要表达方式,音乐意象就是通过音乐语言的形态展现。

我国疆土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也体现出鲜明的差异性,使我国传统音乐的风格呈现出多样性与广泛性的特点,但音乐创作始终秉承着“写意”与“中和”的审美思想。民歌是传统音乐中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作出来的,也经常被作为很多民间音乐创作的重要素材。很多民歌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演唱方式,因为一个地区的地域特点、风俗人情、生活习惯会影响民歌的旋律走向。如,我们在听蒙古族长调时,绵长的气息、优美的旋律,就会让人自然联想到辽阔的草原,想到蓝天白云下的牛群、羊群等,这也是长调表达的意象特征,也体现出地域性音乐语言对意象的重要影响;而江南地区的民间音乐则以徵调式、宫调式居多,旋律也多以级进和小三度为主,使音乐带有鲜明的地域指向性,具有独属于江南的意向性音调。除了地域性的音乐素材外,创作者还可以通过音高与和声形态等要素进行作品的意象表达,时值对音乐意象塑造的影响在传统民间音乐作品中较为常见,如散板的运用;音色对作品意向性的塑造也有不同方面的体现,如具有地域色彩、民族色彩的乐器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音响形态,因为有的乐器本身民族特色浓郁,如蒙古族的马头琴,有的乐器可以模仿现实生活中的音响,也带有明确的意象性指向。综上,不同的音乐语言在音乐创作中对作品的意象性表达都有着重要影响。

(二)音乐材料的组织方式与情感对作品意象性的塑造

音乐作品是音乐材料以不同的组织方式综合体现事物与人的情感思想,音乐材料从性质上也分为不同的层次,通过音乐材料的不同组织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作品的音乐意象。

如钢琴曲《思恋》在意象性表达上就具有鲜明特点,其音乐意象源自声乐作品《那就是我》,经过艺术加工后,可以让听众感受到作品中呈现的“画面”。钢琴曲《思恋》的艺术形象塑造就结合了原歌曲中的歌词表达,作曲家将自己对“小河”“炊烟”“明月”等具体事物的理解与感知,运用到钢琴曲的创作中,使作品的画面感更加具体,听众在聆听时,就会被乐曲带入到特定的情景之中,就是这里的“画面感”会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钢琴曲《思恋》在创作技法、旋律走向与伴奏织体等方面都与音乐画面实现了很好地融合。引子部分的创作,采用了流动感较强的伴奏音型,结合速度与力度呈现音乐意象,为听众营造了一种虚幻的音乐氛围,也引导我们进入到乐曲的“画面”之中。第一乐段的音乐材料延续了引子部分的主题,音乐在发展的同时向我们展现了家乡的“小河”“浪花”等画面,明确了音乐主题,之后作曲家又通过伴奏音响、声部转换、和弦递进等不同组织方式将作品呈现出来,它们共同组成了音乐的形式,也体现出了作品的意向性。

情感表达对音乐作品意象性的体现也非常直接,不同作曲家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因为不同个体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对朋友的感情表达各不相同。钢琴曲《思恋》的意象性,经作曲家处理之后更鲜明地体现在作品的情感表达中。作品以对母亲的思恋为情感背景,以歌曲《那就是我》为创作素材,在作品中体现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情感表达上,《思恋》是热烈而真挚的,但同时也有深沉的一面,很多标志性的音乐材料在乐曲中反复出现,作曲家运用不同的技法来体现乐曲的情感层次,根据演奏的力度与速度来表现情感的浓度。乐句呈现出的情感也是逐层递进的,慢慢转为更具体的画面。钢琴曲《思恋》使观众身临其境,具体的音乐画面、美好的童年回忆,给予作曲家无尽的内心力量。由此可见,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对作品意象性的塑造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音乐创作中对作品意象的思考

首先是对音乐语言的思考,音乐属于声音的艺术,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作品无法像文学作品一样通过文字的语义性来传达作品的情感与内涵。音乐语言本身不能确切地表达某些具体内容,也无法像美术、雕塑类的作品给观众直观的视觉形象,但我们可以通过归纳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语言,总结出作品的指向性含义,思考作品的意向性。理解音乐作品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创作实践,如很多山歌的作品会经常使用拖腔,节奏多以先密后疏的模式布局,乐思的呈示、发展过程都相对自由。因此,我们在分析一首作品的谱面时就会自然将其与山歌中的拖腔联系到一起,这种意向性的表达是显而易见的。再如,教堂音乐通常较为肃穆、庄严,作曲家会采用纯音程去体现其庄严性,因此,德彪西的《沉默的教堂》开始就运用了五度音程去表现带有宗教属性的音响效果,当我们在聆听作品时,会自然联想到虔诚的信徒与肃穆的教堂,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因此,音乐创作中对不同材料的选择也需要充分思考。

其次是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思考,音乐作品的价值在于对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表达是否遵循了作品的意象性表达,这种意象性思维既要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也要结合新时期兼收并蓄的审美观念。同时需要创作者们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有充分的自信,运用意向思维作为创作的指导,更好地处理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的创作关系,这也是音乐创作需要的思考精神。

最后是从创作层面对社会的思考,我国当前很多音乐作品的意象表达与传统艺术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息息相关。传统的意象思维更注重体验感与形象思维,而西方的创作更注重逻辑思维与理性表达,两者之间存在鲜明的对比。我国当前音乐创作中,创作者们如何更好地处理音乐意象依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思考作曲家们如何在创作中理清中国与西方、传统与当代的关联问题,笔者更主张在创作中立足于传统,以传统为主但也要融合新时代审美;其次,现在很多作曲家们在创作之初都会考虑到听众对作品的关注度,很多后现代派“怪异”的音响不被大家广泛接受,但有时作曲家考虑的问题越多,越会影响自己的创作。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创作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完善作品表达、提高作曲手法的运用技巧,在此基础上再去考虑听众对作品的接受度;此外,作曲家在创作中如何有效平衡个性与共性也是一个重要课题,艺术的表达需要个性的支持,意象性也为作曲家个性的展现提供了支持,但个性过于强烈也会影响作品的整体表达,这就需要创作者对创作整体作出综合考量,思考如何更好地平衡好个性与共性,进而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意象性。

四、结语

意象思维是我国音乐创作的重要审美特征,与西方音乐创作主导的理性思维不同,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意象思维的特征,并以此为理论指导,分析意象思维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结合其重要性分析,了解在创作实践中如何更好地运用意象思维。笔者结合音乐作品创作中的实际问题,从作品的标题、音乐语言、音乐材料组织方式等方面出发,结合意象思维指导创作,同时也认识到弘扬意象审美的重要性,鼓励更多创作者在实践中可以更好地运用意象思维。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作曲家音乐作品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中国音乐(2022年3期)2022-06-10 06:28:40
小小作曲家
科学大众(2022年9期)2022-06-05 07:27:30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戏曲研究(2019年1期)2019-08-27 02:22:08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乐府新声(2017年1期)2017-05-17 06:06:35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