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华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1 号)(以下简称1 号文)里指出:“地质资料是人类探索地球的认识积累和客观记载,对合理利用保护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1 号文要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于地质资料的管理践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十二字原则。
在原油生产过程中,油气井的开发是十分关键的环节,而对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钻井、勘探、测井等资料档案的有效利用,影响着原油生产计划的制定,也决定着原油生产的最终效率与质量。因此,油田的石油地质档案不仅要真实地反映勘探开发工作情况,而且要为油田的勘探开发战略部署提供全面、精确的依据。
《中石化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石化股份油[2016]198 号)明确指出:“各单位应在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质资料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各单位应配备与本单位地质资料管理要求相适应的硬件环境、系统环境和网络环境;各单位应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地质资料数字化存储和备份策略,采取异质、异地等备份措施,确保地质资料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在保管利用方面,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要积极主动开展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利用工作,做好利用服务效果反馈收集,负责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综合研究。”
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是中石化集团公司所属油田中最早成立的物探研究院所,是集团公司首批确认的重点科研院所之一,是江苏油田集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及技术开发为一体的研究单位。其对于地质资料的利用十分频繁,科研人员从不同载体的地质资料中探索新老区地层状况,进行综合研究,有时还需二次开发利用,纵横对比获得更精确的地质信息。物探研究院从地质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利用体系建设、安全体系建设三方面立足实践,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档案室室藏自江苏油田成立以来直接记述石油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的各项科研生产活动的十几万份资料档案,其中地质档案占室藏资料的90%以上,是江苏油田唯一原始地震档案保管单位。这些油气资源情况的真实记录是江苏油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为油田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室藏地质档案由单井类、物化探类、地质勘探类、油气田开发类、科学研究类和综合类组成。载体形式多种多样,有晒图纸的单井档案、透明纸的底图档案,还有珍贵的原始地震磁带和成果光盘,分别存放于地质档案库房和磁带库房。其中单井井史类档案具有数量大、原始性强的特点,有野外勘测记录及地球物理勘探中形成的地震磁带、观测系统、野外仪器班报。由于投资巨大、保密性、唯一性、不可逆性而变得相当珍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以及科研人员认识地下地质面貌方法的不断更新,有大批年代久远淘汰的地形图、底图和地震剖面,虽然已被摒弃利用,但它们的存在对研究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进程变迁依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物探研究院地质档案的来源渠道主要是接收科技生产部门形成并归档保存的与石油勘探开发相关的资料档案。丰富的地质档案馆藏不单纯与增加的数量相等同,其核心工作是要做到门类齐全,架构合理,保证质量,符合信息开发利用的需要。门类齐全,即指档案资源信息量大;架构合理,即指从源头上遵循存档地质资料特性,区别不同保存价值,建设符合勘探开发全过程又能相互联系的分类结构;保证质量分为外观质量保证,即按照中石化地质资料管理的相关规定要求达到的质量标准,内在质量,即地质档案内容本身的质量,与探区紧密联系的每个数据、图表和创新成果。
1.纸质类地质档案管理工作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模式,即档案工作从经济行政手段向依法管理转变,档案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档案管理手段由手工向技术型转变,档案服务由单一向综合型服务转变的新模式。
物探研究院自行设计开发了一套适合地质档案特点的管理系统,该系统在2005 年档案馆室升级改造中首次投入使用, 2016 年江苏油田各二级单位安装新的中石化地质档案管理系统,统一电子文件取消光盘上交进行了试点,实现了部分档案资料直接在系统中上交、接收、编目、归档、统计等统一管理工作,这套地质档案管理系统中部分功能如著录、编目等仍在习惯下继续沿用。随着江苏油田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深入,为消除对档案信息化管理产生的制约因素及国土资源部对地质资料的汇交工作新局面的打开,先后五次进行系统改造,实现了档案著录、查询、借阅、统计、分级汇交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网络化管理,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模式。系统全面实现归档借阅条码管理,系统更加安全,使用权限分配更加细化合理,系统关注用户体验,智能操作简便,实现档案部门与用户间的互动交流,用户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2.非纸质类地质档案管理工作
《中石化地质资料电子文档管理细则》中,地质资料电子文档是指在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和科研过程中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及实物地质资料所对应的,以计算机盘片、磁盘和光盘等光磁介质为载体的,以项目、井为建档单位的,具有参考和利用价值的一系列电子文件。
物探研究院有极其规范的光磁载体储存环境,并配有专业的维护管理人员。随着原始地震数据采集趋向高精度采集,数据量大幅度增加,为满足地震资料处理生产需求,消除在勘探工作中反复读带操作可能会丢失数据的安全隐患,物探研究院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建立了虚拟带库,成为地震勘探原始数据储存备份、成果数据储存备份、中间成果数据储存的主流。
面对油田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和艰难的勘探开发局势,物探院生产科研人员在以往勘探开发成功的基础上,深挖新老地质档案的潜力,积极开展常规油气藏和隐蔽油藏并重的研究对策。基于物探院勘探工作特点,科研人员在紧张的勘探部署中需要随时随地利用地质数据,对于室存地质档案资料的借阅利用中单井档案借阅量占比73%,地震原始档案借阅量占比24%,勘探开发成果档案借阅量占比3%。物探院位于南京市,与上级档案馆所在的扬州市有地理上的距离,中石化地质资料管理系统中借阅功能由于油区各二级单位分散,权限分配手续繁琐,尚未推广使用,异地借阅使用非常不便。为使用户的重要性在地质档案服务中获得最大程度的体现,档案管理人员与软件开发人员协作建立了两套便于利用的、基于用户体验设计的个性化、互交式地质档案利用服务系统[1]。
该系统是物探院自行开发地质档案管理系统的一部分。整个系统从石油勘探业务需求、勘探研究人员的用户需求和地质档案管理的功能需求出发,参照成熟的商业网站,如,采用B/S 架构,有多个功能模块,包括档案检索、档案著录信息显示、用户中心(用户登录、信息修改、密码找回等)、档案预约、借阅清单、用户信息管理、借阅订单审核、档案著录、资料借阅、资料归还催还续借、档案统计。
借阅系统全面实现网络无纸化借阅。系统分前台和后台两个主要流程,前台为用户网上查询借阅档案程序,后台为管理员系统管理应用。
1.尊重传统的查询利用习惯
在加强档案号规范化管理的同时,对按不同工区划分存档的单井档案,保留能够显示井号的老档号,添加油田标准的新档号,慎重运用新老号对应的方法,采用双档号检索,累计处理数据9 万余条。
2.订单式借阅操作简便
系统界面简洁直观,地质档案利用信息完整详尽,前后台操作管理相互作用,以订单审核,“扫码借还”替代借阅单打印签字,极大缩短了利用环节中借阅手续的办理时间。
3.系统提供不同的查询方案
系统提供的查询方案定义了待查询对象和查询结果编目的组织形式,利用者借阅全程自主操作,通过模糊查询,关键字段搜索,查询所需档案资料,如网络购物般添加借阅车后形成订单等待管理员审核,审核通过后,扫码提取档案资料。
4.促进档案良性循环利用
系统针对地质档案借阅利用特点,增加自动催还续借功能,在维护档案利用安全前提下促进档案良性循环利用。档案借阅超期,用户借阅功能自动锁定,提示催还,提供一次续借选项,不仅可以使利用者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控制档案利用时长,又能使管理员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档案实行监管。
该系统是在物探研究院勘探开发工作中处理解释一体化需求下,云平台与已建立的虚拟带库结合,实现地震处理数据的共享。该系统由物探研究院云资源服务部负责研发和维护。
以前的原始地震数据是处理人员使用专业的勘探处理软件经过多次处理后得出的最终处理结果,都在地震资料处理的存储系统上,然后经由接收系统维护人员按照各种手续和流程,协同处理系统维护人员将地震资料最终处理成果数据转存至解释的存储系统中,交由解释人员进行解释。整个过程手续复杂、流程繁琐、影响生产科研效率。云带库的使用减轻了中间的硬件环境,节约了生产科研成本。
作为江苏油田分公司安全科研生产单位,以ISO9000 质量体系为依托,依法治企,从严治内,完善内部机构责任制及相关配套管理制度,提高精细管理水平。室存大量的地质资料档案,保密性高,科技成果具备同等行业领先水平,故在地质档案安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中石化地质资料保管工作规范》对光磁介质档案、涉密地质资料的保管和利用有明确的制度要求,《集团公司保密委员会会议纪要》和《中石化保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建议办法》对石油石化各单位的各种涉密行为提出了要求和处理意见。
除了组织开展全院范围的安全保密法规学习,档案部门在严格遵照档案安全法规、标准及制度的前提下,对室存地质档案进行安全风险等级认定,安全风险分为三级,细化了地质资料安全风险的强弱,对不同安全级别的档案做出不同的应对机制。还相继展开了档案风险告知、地质资料利用保密保护承诺签订、档案登记备份、利用权限审核、涉密地质资料利用流程等工作。由档案部门提出涉及档案安全行为的奖惩办法,与职工绩效考核挂钩。
1.硬件安全环境
地质档案库房和磁带库是全院的消防安全重点,除了配备全套自动消防报警装置,自动温湿度传感器和可视监控,还安排专人进行一天两次的安全巡查和记录。
2.软件安全环境
对于地质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设计是整个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管理、数据库级的安全性等。
用户首先获得客户计算机操作系统访问权,进一步通过网络实现SQL Server 服务器访问;通过登录SQL Server 的服务器账户进行控制,即建立在控制服务器登陆账号和口令的基础上,用户在登陆时提供的登陆账号和口令,决定了用户能否获得SQL Server 的访问权,以及在获得访问权后拥有的权力;用户通过服务器的安全性检验之后,将面对不同的数据库入口,只有数据库用户才可访问数据库对象,数据库用户可以分配访问权限给其他用户。
用户角色管理安全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网站中的重要内容不被未授权的用户访问,是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用户分为两大类,匿名用户,只能查看网站中的公共网页。登录用户,不仅可查看公共网站,还可以访问相应权限的部分网页。
虚拟带库的存储使用RAID1 方式,也称为镜像,在所有的独立磁盘冗余阵列中,它提供了更高的数据安全保障,还支持“热替换”,即在不断电的情况下对故障磁盘进行更换。为客户端提供高速缓冲存储器及认证服务。运维采用远程监控系统,对其存储空间使用情况、数据块监控统计、文件磁盘故障修复等情况进行监控。
综上,随着东部地区石油勘探形势的严峻,勘探难度的加大,物探研究院在对地质资料的信息化管理上也加快了步伐,标准化的地质档案管理体系实现地质信息资源共享,达到高效快速利用,对地质档案管理经验总结后,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物探研究院作为油田的科研生产单位,科研勘探是要务,档案部门不是一个非独立的部门,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科室,它挂靠在技术服务部,常在行使档案监管职能时受限,其后果易导致在勘探开发过程中产生的资料归档不及时而影响利用。在信息化时代,档案部门的能力有限,有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多部门合作,如地质科技档案形成流程控制需要科研生产部门的配合,地质资料的电子化和数据利用需要计算机部门提供软硬件的开发和维护,地质资料归档工作质量需要企业管理部门协同考核等,由于档案部门管理地位的局限,使有些部门不足以重视和采纳建议[2]。
科研院所的地质档案信息来源只停留在最初的状态,未开展从中提取制作的多层面研发,如专题追踪、统计分析等编辑工作。局限于档案管理人员对于勘探开发专业知识的欠缺和对于勘探开发新动态的了解,也局限于兼职和专职档案工作者相互沟通。
地质资源整合的主要途径就是整理与组合,随着勘探技术水平的提高,勘探密度难度的加大,对地质资料中的部分数据进行整理,增加对地层构造的纵横认识,有部分人工整理的地质数据,如一个探区内多口井位的地质分层数据,综合井斜数据等,保存在研究人员个人手中,对这部分的资源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使形成者不愿及时归档、共享利用。这使在同一区块认识的地层构造数据采集整理工作重复进行,极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科研院所应在地质档案信息化方面勇于探索和实践。物探院的地质资料纸电载体的管理分属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未来需采用科技手段,将纸质资料数字化,建立档案数据库,与原始地震数据同储存于“云”端,并加以利用,打破档案信息服务的时空限制,建立解释处理一体化地质档案管理系统,形成完善高效的现代化地质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同时实现档案管理人员对各种类型的地质数据信息化管理,对其流转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将人与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石油科研院所对于地质资料的管理和利用是一个长期性的复杂工作,作为油田资源勘探重要研究院所之一的档案管理部门,在服务经济的大趋势下,因地制宜,提出基于资源重组的个性化档案信息服务,提高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引领东部老区新一轮油气勘探,是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