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的价值意蕴、基本内涵及实践路径

2023-12-18 07:56渠彦超
文教资料 2023年15期
关键词:血脉教育资源红色

渠彦超

(南京体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血脉赓续,并就此问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要继承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必须将赓续红色血脉贯穿于教学始终,深入挖掘探索其价值意蕴、基本内涵和实践路径,推动大学生努力学习党的光辉历史,为更好培育时代新人凝聚不竭的精神力量。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的价值意蕴

赓续红色血脉是党中央对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鲜明特征。对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赓续红色血脉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有利于坚持方向,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显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坚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培育担当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赓续红色血脉,对增强大学生的红色思想意识,加强大学生的正确价值引领,构建“五育并举”的新型教育模式,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精神的锻造,更可深层次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完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精神的锻造,一方面,可以培育大学生的拼搏精神。新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不断加速,技术创造日新月异,这更加要求大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而在党的发展过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的正是大无畏的拼搏精神。由此,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党的红色血脉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实现完美对接后,有利于克服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以“怕吃苦、怕受累、怕挫折”为主要表征的“宠儿病”,培养其战胜一切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意志,为大学生日后完成党和国家交代的光荣使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是无产阶级的道德原则之一,是贯穿共产主义道德各项规范的核心,体现出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截然不同的特征。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集体主义精神,始终将党和国家的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忠于共产主义理想和事业。高校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可以使大学生深刻领悟到集体主义精神的内容与实质,并将集体主义精神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来。

(二)有利于汇聚共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育之本首在育人。对高校思政课而言,“立德树人”即是其根本任务。因此,必须将知识教育和道德引领紧密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思想教育、社会实践、文化生活等方面,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以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在此过程中,红色血脉中内蕴深厚的道德因子,理应成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一方面,这一过程有利于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品德,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几千年来,在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而且涌现出许多爱国主义先进模范人物,张富清同志就是其中的先进典型,他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由此,高校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可以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鲜活素材,从而为增强大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和责任感提供不竭动力。另一方面,红色血脉中的中华体育精神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根植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是通向共产主义道德的必经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后,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成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呼应了社会主义道德培育的需要,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保障。

(三)有利于促进发展,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进入新时代后,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校思政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然而,就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政课提出的时代要求来看,高校思政课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思政教育教学中,红色血脉赓续从两个维度来展开:一是具有抽象特征的引导性的知识讲授,重在回答红色血脉是什么的问题,即提高大学生对红色血脉的认识;二是重在参与的直观的实践教学,侧重满足大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诉求,解决如何将红色血脉更好内化的问题。前者彰显形而上的知识建构,属于“教师—大学生”类型;后者具有形而下的素养培育,属于“大学生—大学生”类型。因此,两者在本质上是一种辩证互补的关系。然而,对很多教师来说,在红色血脉赓续的过程中,这两类教育教学方式出现了彼此分离,这种现象集中体现为:理论讲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实践教学则较少被采用,甚至从来没有被实施。具体而言,虽然红色血脉资源丰富,但其发掘、利用和保护长期滞后;同时,由于赓续方式和方法的落后,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这意味着,理论讲授的需要虽已基本满足,而实践教学的难题则造成了红色血脉赓续的阻滞。因而,如何克服上述困境,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中的矛盾,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成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必须予以关注的课题。对此,高校思政课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教学方式创新,不断实现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坚定中华传统文化自觉,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高校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不但可以增强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信心,推进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还能通过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水平,提高“课程思政内容的厚度和承载力”[3],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的基本内涵

高校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既要深刻认识其所具有的时代价值,也要系统探究其基本内涵,从而为红色血脉赓续提供基本遵循。

(一)高校思政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是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列宁曾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专门让人编写了一系列“工农读物”小册子,重点介绍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例如“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帝国主义”“什么是苏维埃政权”“如何管理国家”等。同时,针对人民中普遍存在的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列宁认为应该在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同时,还应该用各种办法接近他们,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唤醒他们的宗教迷梦。实践证明,苏维埃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提升了人民文化素质的同时,增强了人民革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4]中国共产党创建后,同样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才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因为这样,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同志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坚定共产主义者应有的理想信念,自觉抵制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由此,具体到我国高校思政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更好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红色血脉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在此过程中,要坚持党对高校思政课的领导,将党的历史、路线、方针和政策贯彻到教学中来,提高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同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提高大学生对无产阶级世界观、方法论的认识水平,在此基础上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二)高校思政课要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培养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的核心。如果高校把思政课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结合大学生发展的基本方向来进行考量,会发现我国高校思政课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此理念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毛泽东同志看来,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与其他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相比,共产主义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5]。正因如此,毛泽东同志确立的国民文化的指导方针中,共产主义是处于指导地位的。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推动高等教育的顺利发展,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做出明确指示,认为高校必须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表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凝练概括,从而为高校思政课更好赓续红色血脉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办学传统,始终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提升对共产主义理性认识的同时,提高大学生追求共产主义的自觉,从而更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实现共产主义的时代重任。

(三)高校思政课要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内容,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从土地改革、政治民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将实现人民的利益落到实处。除此以外,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要求党员干部始终与人民在一起,永远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例如,许多苏区制定了“好干部”标准,核心要求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后来,陕甘宁边区制定了“十没有”的党风要求;西柏坡时期,党的优良作风继续得到发扬,“两个务必”的提出和“六项规定”的制定,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深厚的群众情怀、牢固的群众观念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期的世情、国情、党情下,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针对上述情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始终在现代化建设中维护好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要坚守教育为人民的办学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历史呼唤。高校思政课也要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学宗旨,同时把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现实需求放在首位,将大学生满意度作为教学水平的检验标准,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水平;要遵循高校思政课教学基本规律,吸收借鉴中外高校思政课的丰富经验,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和时代发展特征,探索独具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道路。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要做到以加强师资力量为基础,以创新赓续方式为支撑,以用好红色资源为载体,更好传播党史知识、积极赓续红色血脉,推动大学生始终牢记党的百年奋斗伟大征程,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提升专业素养,加强红色血脉赓续的师资力量

高校思政课建设中,“教师是高校思政课的主体,在思政教学中具有教化和引导功能”[7]。赓续红色血脉,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为达到这一目标,一是需要提高教师对红色血脉的认识。客观地说,教师对红色血脉德育价值的忽视,十分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影响红色血脉赓续。因此,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全面看待红色血脉的现实意义,客观评价红色血脉的时代价值,并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对红色血脉的认识。在具体行动中,应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逐步推进。从理论上看,要支持教师积极开展红色血脉研究,探究红色血脉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传播路径,尤其是要在红色血脉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系上,厘清红色血脉所具有的重要育人价值,不断加深教师对红色血脉的理解。从实践上看,要鼓励教师主动参加红色项目实践,亲身感受党的光辉奋斗历程的同时,更加直观地了解其中蕴含的德育因子,从而纠正对红色血脉的认识偏差。二是需要拓展教师的红色血脉知识。一方面,要敦促教师努力学习党的历史,掌握党史知识的科学体系和丰富内容。另一方面,要从中华传统文化出发,帮助教师掌握红色血脉的民族特质。实际上,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红色血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红色血脉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三是需要加强教师的红色血脉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红色血脉赓续能力,既需要教师自己不断努力,也要求教育管理部门强化培训,制订详细的红色血脉培训计划,自上而下地提高全体教师对红色血脉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党史党建专家纳入教师培训团队,并针对教师关注的党史党建热点问题,进行专题式教育。

(二)创新赓续方式,构筑红色血脉赓续的科学范式

红色血脉赓续,不仅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党史知识、强烈的担当精神和耐心细致的教学态度,还需要有科学的赓续方法。这需要高校思政课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多措并举,“以教育改革激活力、增动力”[8]。为达到这一目标,一是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红色血脉的实践教学。实践是红色血脉赓续的逻辑起点和归宿。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回归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大学生本身的发展状态,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红色血脉的理解。对此,高校思政课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用红色文化指导实践,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加强对红色血脉的认识。另外,学校可以积极开展红色血脉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开展红色场馆参观活动,引导大学生重走新时代的长征路,都是创新红色血脉赓续的有效方式。二是需要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统一,创设红色血脉的赓续情境。置身日常生活情境能为大学生培育红色血脉提供良好的氛围,并推动大学生将红色血脉转化为实际行动。原因在于,积极进取的校园红色氛围,能够提高大学生对党史的关注度,引起大学生对先进典型的思考,在耳濡目染中使大学生实现思想转变。例如,我们通过建设大学生红色社团、开展红色主题活动、购置红色文化书籍等方式,让大学生真正浸润于红色血脉氛围中,在隐性教育中使红色血脉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三是需要坚持线下与线上相促进,打造红色血脉的网络教学课堂。进入新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获取知识信息变得更加便捷,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微传媒的快速普及拓展了学习空间,增强了大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导致甚至出现了教师丧失话语权的去中心化现象。因此,高校要在思政课理论教学基础上,建设红色血脉网络在线课程,选取丰富多彩的优秀红色素材,打造红色血脉的网络思政教学“金课”,以加深大学生对红色血脉内涵的理解。

(三)用好红色资源,丰富红色血脉赓续的物质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9]红色教育资源是党百年奋斗历史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红色血脉赓续的物质载体。对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政课而言,用好红色教育资源需要多措并举。一方面,要积极挖掘红色教育资源。拓展红色教育资源开发的广度,是高校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的基础。目前我们在谈论红色教育资源开发挖掘时,更多关注的是红色宏大叙事相关材料的探寻,却无意识地忽略了学校自身拥有的红色财富。然而实际上,学校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依托,不少学校本身就拥有很多红色遗址、遗物、文字记载等,这需要各学校自己去深入挖掘,让这些被忽视的红色教育资源成为红色血脉赓续的第一手资料,使大学生对本校历史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校外红色教育资源。利用校外红色教育资源更有效和更可取的办法是,学校充分考量自身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校外红色教育资源的育人价值。在信息高度膨胀的时代,简单宣传红色教育资源的历史意义,固然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但是要想在大学生中形成持久深远的影响,并推动大学生将感情转化为实践,就应当在传播红色教育资源的表层信息以外,深入了解红色教育资源内蕴的深层精神实质。在此方面,高校思政课拥有其他部门难以企及的优势。高校要深入了解校外红色教育资源,厘清红色教育资源背后的励志故事,总结红色教育资源展现出的积极精神,以此揭示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从而引起大学生对党史的深入思考,并在与红色教育资源的交感中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提高承担新时代历史大任的思想自觉。

四、结语

“思政课是育人工作的核心课程。”[10]赓续红色血脉是时代新人的鲜明特征,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高校要对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的价值意蕴、科学内涵、实践路径进行全面科学的认识,深入探究新时代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的科学规律,从而更好地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血脉教育资源红色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血脉里的眷恋
追忆红色浪漫
血脉之恋
血脉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