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音韵的《声乐语言艺术》课程创新与实践研究

2023-12-18 01:05杨思思
剧影月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语言艺术声乐学科

■杨思思

语言音乐学认为:“声乐语言艺术的美,本质上源于日常语言的音韵美。”基于此,《声乐语言艺术》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导,从声乐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理出发,选取中国古诗词音韵、地方音韵和西洋美声唱法的代表性语言“意大利语”为主要教学内容,依托现代数字技术,采用从“吟诵”到“歌唱”的教学方法,深化课程创新,助力学生声乐表演能力的高质量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音乐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提高声乐教育的质量,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成为当下音乐教育界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本文旨在探索如何结合语言学知识,提升学生在声乐表演时对于歌词的刻画与传达力。

《声乐语言艺术》是一门专业选修课,面向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四年制音乐学和音乐教育专业大二学生开设。课程自2015年建立以来,历经以下几轮改革:2015年,开设《外国声乐语言艺术》,课程内容以意大利语声乐语音为主,让学生掌握意大利语的基本拼读规则,能独立完成意大利语歌曲歌词发音学习;2018年,增设《中国声乐语言艺术》,突出中国语言音韵,探析中国声乐语言的歌唱技能和音韵美;2020年,主讲教师自建线上课程《外国声乐语言艺术》并完成一轮线上教学实践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同年主讲教师主编教材《意大利语声乐语言及声乐作品选》;2022年,完成第二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课程评为校级金课;同年年底,主讲教师编著的《德语声乐语言及声乐作品选》也进入审稿阶段。

一、《声乐语言艺术》课程开展的现状以及问题所在

(一)学情现状分析

音乐学声乐专业大二学生通过大一一年的声乐学习,已掌握基础发声技巧和歌唱方法;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演唱能力、沟通及合作能力;此学段的学生也形成了乐于开展演唱实践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已完成课程的学生发放问卷调查,以下几方面的反馈值得关注:学生认为课程概念性的知识较抽象,理论知识点记忆难;学生认为语言发音和歌曲演唱结合难,语言学和声乐语言学知识较难交融贯通;学生提出作为加强实践的声乐学科,多实践、多观摩、多磨炼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痛点及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与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兴趣和不足之处,从而使教学方法更加贴近实际。然而,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常见的问题有:①思辨意识提升难。从中国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历程来看,因深受西洋美声发声技巧影响,学生在演唱中忽视了中国声乐语言原本的自然语言音韵美,逐渐忘却“和而不同”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失去对声乐艺术的反思和批判能力。声乐语言是歌唱民族性的重要体现,民族性才是歌唱的个性。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才能取得在世界舞台上与其他音乐形式对话的机会。②语言与歌唱结合难。歌唱艺术是语言与音乐有机融合的声乐艺术,语言是歌唱的基础。声乐艺术是通过丰富的歌唱语言,表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内容,引起人们的共鸣。如何把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到歌唱中,解决声乐语言的科学性问题,一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题。③理论与实践融汇难。以语音音韵理论为主要输出的课程教学,知识结构单一且最终只能停留于理论知识层面,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声乐演唱实践,更不能适应新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使得学生理论和实践难融合,思想与技术难统一。④学习内驱力激发难。以往“灌输型”课堂教学所形成的“被动”讲授主体基本范式,违背了音乐专业生感性思维强势的特征。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导向,必须强调学生自动、自觉学习的意义建构,形成“自主”的学习主体基本范式,才能放大音乐专业生的特征,激励学生敢于突破与创新。

二、《声乐语言艺术》课程的创新理念及思路

依据“新文科”理念,课程完成了从“内学科”(即在原本的音乐学科领域强调声乐语言的语音、语调、语气、语速、音位等)走向“跨学科”(即整合声乐学、语言学、人类学、文化地理学、人体声学机能理论等相关学科,将声乐语言置身于多文化情境中构建课程内容),并上升至“超学科”(即跳出学科看学科,关注学生职业前景、艺术实践、文化建设等,面向人类发展,探讨课程根本任务)的课程结构转型与内容创新。

首先,重视课程思政,强化以美育人。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中国文化主体性,学习世界声乐语言艺术文明成果;弘扬中国传统音韵文化,“唱”好中国故事,在世界声乐艺术舞台上,展示声乐语言艺术的“中国式发展”水平。以音乐承载美育,引导学生“和而不同”的认识和处理不同艺术文化之间的关系,体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哲学与美学内涵。其次,以“新文科”为目标,以“两性一度”为标准。“新文科”的新,在于交叉融合、技术赋能和创新发展,是以突破“新文科”思维,构建“大文科”视野的新时代文科教育教学革命。此语境下,课程完成从内学科到多学科,再到超学科创新转型。课程以“两性一度”为标准,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教学难点、拓展教学纵深,激发学生创造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的音乐人,达成高校“育人”的根本目标。最后,聚焦现代文化生产、深化课程教学内涵式改革。《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围绕课程,团队教师搭建产学研平台,确保音乐人才的发展基于其专业性技能,培养及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运用力、创新力、创造力等多面性复合型能力。课程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导,“两性一度”为标准,学生为中心,从痛点问题出发,以复合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为目标,实施创新改革。

三、《声乐语言艺术》课程的创新方法及途径

(一)课程思政

音乐类课程思政重在浸润,具体做法即以歌化人、以美育人,让学生“唱”好中国故事,赓续中华文脉。按照“明、思、辨”逻辑设计贯穿于课程教学中,构建学生宏观声乐语音学科知识,让学生客观看待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声乐艺术发展与融合。在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达成思政育人目标。“走出去,请进来”,带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邀请词曲作家或歌曲创作背后的人物来学院举办交流报告,使学生完成对声乐作品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思路,将思政和多样化课程实践相结合,如音乐会、音乐快闪、音乐宣讲等,引导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歌声弘扬主旋律,培养学生站在德育和美育的高度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创新

“新文科”理念下的课程内容建设是以中国的文化脉络为根基、文化发展战略为导向、民间民族风格为特色、专业学科建设为基石,以融合化课程群设置、前沿化教材创新、多元化教学手段为实施路径,深化专业技能、开拓创造理念、加强学科研究,结合信息化教育模式,积极探索课程教育新思路,完善以歌化人、以美育人的课程体系建设。①学科交融。整合声乐学、语言学、人类学、文化地理学、人体声学机能理论等相关学科,将声乐语言置身于多文化情境中构建课程内容。②技术赋能。突出“重视应用”,以专业实践能力为导向,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且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如:运用数字技术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学,以及音乐分析处理,创作与编辑,舞台艺术设计,网络音乐策划等。③创新发展,重视不同民族语言音韵的“吟诵”,突出中国古诗词音韵和地方音韵,关注现代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向本体回归的同时,在“中西融合”观念下进行创新发展。

(三)课程资源创新

构建以本课程为中心,线上、线下混合资源的体系化课程群,设置方向为主讲课程、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艺术实践。通过线上自建课程资源库,充分结合现代化互联网传播方式,搭建信息化课程资源。学习通、慕课堂、雨课堂等平台,公众号、视频号等网站作为线下资源的拓宽。一是立足本学科。以声乐语言学科化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理论成果与实践训练为基础,综合当今学术前沿成果,选取具有权威性、影响性、规范性的教材。二是整合跨学科。将本学科置身于多学科文化情境中,整合声乐学、语言学、人类学、文化地理学、人体声学机能理论等相关学科课程资源。三是辐射超学科。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的课程实践中,与不同学科背景的事、企业单位进行合作,通过与梅溪湖大剧院、湖南省演艺集团、芒果TV、中茂文旅集团、生命树融合教育基地等不同学科的前沿知识或技术进行新型艺术项目的融创实践。

(四)教学过程创新

一是教学思路创新。美国心理学家David Kolb提出体验式学习概念。他认为体验学习是一个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具体经验、省思观察、抽象概念和主动验证,而每一个阶段都可以作为学习的起点,都可以被重点强调。强调体验的Kolb经验学习圈恰好与强调自我体会的声乐学习过程匹配。基于Kolb经验学习圈理念,课程以自主体验——理论阐述——案例讲解——实践训练为主要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先感性表达,再到理性认识,最后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完成感性实践,凸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学习的促进者,强调学生自主体验感,突出学生自主实践性。二是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从“吟诵”到“歌唱”的理论、案例、指导、实践递进式教学,通过以学设教、以学施教、以学评教和以学改教四方面,将声乐语言教学内容融入课程群,达到教学合一的目标。

(五)教学评价创新

考核评价聚焦学生培养核心指标,其环节简洁明了、便于操作的同时能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成长动态,分为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一是期末考核:学生合作完成一台以声乐语言艺术为主题的音乐会,运用数字技术手段,通过选曲、编排、呈现等流程,锻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二是平时考核:着重强调过程性考核,采取课堂互动、随堂演唱、微课展示和文本报告等形式,主要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研究型思维方式,激发学生个性能力的发挥。

四、《声乐语言艺术》课程的创新成果及推广

学生反馈,改革后,学生的知识体系、实践能力、价值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积极性、自我能力满意度、教师教学喜爱度都得到显著提高。

(一)学生成果转化

近五年,团队教师指导学生举办相关教学成果汇报音乐晚会80余场;参加学科专业竞赛30余次并获金奖20余项;参加艺术展演20余场,社会实践百余次。2018年,指导院学生合唱团登上央视舞台,2019 年,指导学生节目登上湖南卫视舞台。团队指导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1项;指导学生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所培养学生参加相关学科教学竞赛10 余次并获奖10 余项;指导学生参加教学实践百余次。

(二)教师成果推广

近五年,团队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两项,国家民委项目两项等省级课题;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等CSSCI 核心、SCI 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出版专著教材四项。依托相关科研,团队教师获2022年省教改课题重点项目和2020年省级教改课题一般项目,发表多篇相关教研教改论文;团队教师获教学性成果奖1 项;完成4 项相关横向项目;举办相关学术讲座30 余场;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和省级大创项目、获省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等省级奖项50 余项;教师教学改革事迹多次被省级媒体、学习强国网报道,得到专家同行的认可和称赞。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持续革新。如丰富“课程群”体系,增设《民歌演唱的方言土语》《流行音乐语言艺术》《音乐剧表演的语言艺术》《儿童音乐语言艺术》《合唱语言艺术》等线上线下课程;开发中国声乐语言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溯源寻根研究项目,提升学生研究能力;利用国内外学习和交流平台,寻求学科交叉的实践机会等,拓宽学生应用能力。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旨在将艺术教育回归“以美育人”本位,为新时代培养更多复合应用型音乐人才。

猜你喜欢
语言艺术声乐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