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的“两航”起义

2023-12-17 09:59:06
军事文摘 2023年23期
关键词:航空公司国民党机场

龙 悦

一个事件,往往就是一页辉煌的历史。每当搏击长空的银鹰从眼前掠过,我的思绪总要被拽回到那曾掀开共和国航空第一页的震惊中外的“两航”起义……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夏季,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解放了祖国的大半个河山,此刻正朝着西南、华南勇往直前。新中国的曙光已经照亮了这个古老的民族。

8月下旬的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拂面。周恩来副主席接见了华东军委派来的代表蒋天然、吕明和查夷平等人,向他们作出明确指示:“你们要发动‘两航’员工全面起义,停止单机起义的策反工作;先把‘两航’基地留在香港,阻止其迁往台湾;新中国需要强大的民航事业,争取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蒋天然、吕明、查夷平等人聆听着周恩来的指示,激动得久久不能平息。他们频频点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重任。

“两航”是指在1930 年和1931年由国民党官办的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两航”早期受国民党交通部的管辖,在20世纪四十年代中叶,他们积极筹划,从美国引进了一批新的民航客机以及通信、导航等各类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配套技术文献。同时,又以优厚的薪资吸引并招募了海内外航空界的众多精英人才。在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上,这两家公司在远东国际航空公司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敌。因此,若能成功说服“两航”员工起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考量,都是为新中国刚刚起步的航空事业做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

为了贯彻党中央关于“两航整体起义”的指示,8月底,吕明、查夷平奉命从塘沽乘船抵达香港,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他们迅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向“两航”公司的上、中、下层员工进行起义的策动工作。为了有利于起义工作开展,在香港地下党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港九民航工会”。利用工会进行秘密串联,宣传革命思想,为起义的发动进行了艰苦而细致的思想发动和组织准备工作。

“走一处不如守一处,何不就在香港安顿下来呢!”这是“两航”员工当时的普遍想法。然而,一想到“两航”从上海迁到香港后,由于港英当局的排挤,虽经历艰难困苦,至今仍难以立足,以及港英当局强行征用航空公司的恶劣行径,着实让他们感到愤慨。眼看着航线逐渐萎缩,营业额急剧下降,生活越来越困难,同时再看看国内: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解放大军所向披靡,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两航”起义人员(部分)合影

新中国的曙光已经初现,以及港英当局的排挤和国民党逼迁台湾让“两航”员工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得不做出抉择:前往台湾地区、留在香港还是回到祖国大陆?若仅从个人生计考量,随公司赴台湾尚可确保衣食无忧,但那些曾受国民党压迫之苦的员工,心底不愿再受其支配;若离开公司留在香港,依靠自己的专业技能,谋一份生计也并非难事。然而,人是有灵魂、有自尊的,不能仅为糊口而苟且,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对新中国的强烈向往,令不少员工心情激荡,难以平静……

经过数十个无眠之夜的思想斗争,“两航”员工们的内心逐渐明朗,最终统一了思想,即我是一名中国人,应立即返回大陆,重建我们的事业,为人民真诚地服务!这也是“两航”公司的全体员工在起义宣言中表达的这一掷地有声的坚定誓言!

经过几个月的策划准备,起义行动如箭在弦。为统一指挥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的起义行动,起义前夕,领导小组在香港九龙半岛酒店秘密成立了“两航起义指挥部”,并最终确定了起义日期。

飞向北方

1949年11月9日清晨,香港启德机场在浓雾中显得很宁静。中央航空总经理刘敬宜和中国航空总经理陈卓林在吕明和查夷平的陪同下进入机场。他们的手中紧握着起义的通电,脸上充满了严肃和坚决。

“三分栽,七分管”,发展核桃产业没有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不行。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核桃技术服务队伍,加强科技培训,提高管护水平。经过技术培训,落实技术承包责任,让他们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在核桃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二是加强对农村乡土技术人才的培训,每村要有3-5个技术员,每户要有一个懂技术、会管理的明白人,不断强化核桃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凌晨5点,第一波所有参与起义的机组人员都按时进入机场,并各就各位。随着起义指挥部一声号令下达,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如雷鸣般响起,瞬间打破了机场的宁静。紧接着,飞机一架接一架,依次进入跑道,准备起飞。领头的“空中行宮”XT-610号飞机首先飞离跑道,冲向了天空。紧随其后的11架起义飞机也依次腾空,向北飞去……此刻,起义指挥人员之一楼阅棅站在停机坪前,看了一眼手表,时针正指向6:40。

楼阅鹫(前全国政协委员、“两航”起义的重要推动者)后来回忆,为了这次起义的成功,他们不顾个人生命危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自从楼阅鹫被选为港九民航工会的副主席后,负责组织央航起义,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策划起义的工作上,也因此成了国民党特务们时刻想要铲除的眼中钉。那时,特务时刻跟踪监视着他,他就竭力摆脱他们的跟踪。9月18日,在香港地下党的协助下,楼阅鹫和党中央派来的吕明代表进行了接头。之后,又以举行“茶会”为掩护,和央航公司工会的负责人及起义的骨干成员多次秘密召开起义筹备会议。从人员的串联、航务、机务、器材的准备到应变措施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具体的分工,以及协调行动。

为了防止消息泄露,他们只将起义的日期通知了几位核心负责人和与北飞直接相关的员工。表面上,“两航”公司的业务运营一如既往。然而实际上,他们对飞机实施了“技术性停飞”的措施,将无法飞往北方的飞机关键部件拆除并妥善保存。此外,他们还组织了一支以工会积极分子为骨干的纠察队,以控制机场的电话通讯,确保11月9日凌晨12架飞机能安全升空。

在11月8日晚上8点左右,楼阅鹫接到了央航总经理的通知,起义指挥部已经决定由领导成员乘坐“空中宫殿”,并且已经将驾驶“空中宫殿”的重任交给了飞行技术精湛的潘国定。于是,根据指挥部的指令,楼阅鹫与其他3名同志立刻前往机场,恢复了“空中宫殿”的正常飞行状态,并对起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了最后一次全面检查。

11月8日那个夜晚,对于参与“两航”起义的众多爱国员工来说,是“黎明”前的最后一夜,也是大家难以忘怀的一夜。为了确保起义的成功,大家都紧张而有效地进行着各项准备工作,他们竟然在一夜之间完成了通常需要耗费数天才能完成的工作。

11月9日凌晨,12架银色的飞机顺利飞上蓝天,向北方飞去。途中,他们用无线电台保持彼此之间的联络,飞机抵达武汉上空时,向香港起义指挥部发出了胜利的电报。

在香港的国泰酒店,楼阅棅同志与“两航”公司的负责人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他们公开宣布了起义的经过,并散发了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的全体员工签名的《起义宣言》。

当12架飞机先后在天津机场和北京机场着陆时,周恩来总理率聂荣臻总参谋长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前往机场迎接,热烈欢迎这些英勇的飞行员和员工们回到祖国的怀抱。

“两航”工会人员在做秘密串联工作

当晚,周总理代表党和国家领导人设宴亲自招待两位总经理和所有同机起义回归祖国的员工们。聂荣臻元帅、李克农副部长以及刘亚楼司令员也一同出席。总理深情地与每一位起义归来的同志握手,“欢迎你们!祖国热烈欢迎你们!”

新华社当天便以最快的速度向全世界发布了《“两航”全体员工起义通电》。次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也刊登了起义通电全文和新华社电讯。

随后,《中国香港地区大公报》《文汇报》等媒体纷纷发布头版新闻,驻京的全球各大通讯社也纷纷发出紧急电报,无线电波的“嘟嘟”声瞬间将“两航”起义的消息传遍了全球的每个角落。

“两航”起义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震惊。11月12日,毛泽东主席致电祝贺“两航”起义,赞扬全体员工: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爱国举动。同时,周恩来总理也致函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全体员工,庄严宣布:两航空公司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并任命刘敬宜、陈卓林分别为两公司总经理。周总理还对在香港组织策动起义的全体员工发出了赞扬电。周总理赞誉“两航”起义:“两航”起义具有无限前途,你们是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起点。

确实,“两航”起义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国民党政府在香港的中国银行、招商局、资源委员会等27个单位相继宣布起义……

毛泽东主席致电祝贺“两航”起义

“两航”起义时飞到北京机场安全着陆的飞机

最后的斗争

北飞的胜利,给了国民党政府重重一击。然而,大势已去的国民党集团并不甘心失败。他们为了亡羊补牢,在尚未回到大陆的2000多名起义员工中又展开了一场收买行动,妄图保住“两航”在香港的资产。蒋介石在重庆急忙派交通部长、外交部长直窜香港,伙同其驻港特派员四处活动,极力扼杀“两航”起义。他们一是搞所谓“接收”,匆匆宣布撤销两位总经理的职务。二是大搞收买,采用金钱诱惑两航员工前去“登记”。他们声言:只要到他们那里签个名,每个人即可领到3个月薪水。三是采用威胁战术,威胁要将两航员工赶出公司和机场,妄图劫夺两航资产。四是欲偷天换日,打算暗中将两航产权出售给美国人陈纳德和魏劳尔。

然而,“两航”员工并没有被这些威胁和诱惑所动摇,他们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坚决抵制各种阴谋活动。国民党政府见以上阴谋没有得逞,便一计不成,又出第二计、第三计,但均告失败。最终,国民党特务开始失去耐心,气急败坏之下,开始袭击和殴打起义积极分子,并与公司内部顽固分子相互勾结,四处散播谣言,制造混乱。他们还偷偷潜入机场,企图用炸弹摧毁飞机等。

为了应对国民党集团的卑劣手段和罪恶行径,周总理指示:务必保持“两航”公司的飞机、资料完整无损,回归祖国。

总理的指示再一次激励着“两航”广大员工,他们心中充满了强烈的责任感,很快组织起以工会积极分子为骨干的数百人的纠察队伍,手持木棍、铁棍等武器,日夜巡逻守护在飞机旁、厂房、库房等机场的各个角落,哪里有公司的财产,他们就日夜巡逻守护在哪里,凡不明身份的人一律禁止靠近。与此同时,他们紧锣密鼓将“两航”物资隐秘装箱打包,秘密运往内地。由于“两航”在港的飞机、设备、物资、器材数目庞大,比如启德机场有近70架飞机。再加上“两航”基地、仓库和车间也分布零散,使得将“两航”全部资产完整无损地运回祖国变得非常困难。但是,“两航”员工在新中国的激励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感召下,不顾个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难,精心谋划,利用外国的货轮,秘密地穿过台湾海峡,经过东海、黄海,不惧风浪,历时10多天,终于将300多箱航空器材全部安全运抵天津。与此同时,中央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则通过另一条通道,将电台和大量电讯设备器材从三灶岛陆续运到天津。

从1950年至1952年上半年,两家航空公司运回祖国的器材和设备足有上千箱,重量近万吨。据统计,“两航”有3000余名员工,平均每名员工为新中国抢运回的器材价值高达2万美元以上,给白手起家的新中国航空事业奠定了宝贵的物质基础。

“两航”起义虽已成为历史,但当年“两航”起义的员工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为筹建新中国航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必将载于祖国航空事业的史册。

猜你喜欢
航空公司国民党机场
机场罢工
环球时报(2023-02-28)2023-02-28 17:16:37
航空公司的低成本战略及其实施对策探讨
IATA上调2021年航空公司净亏损预测
大飞机(2021年4期)2021-07-19 04:46:34
快过关了
环球时报(2021-01-25)2021-01-25 04:17:46
如何避免GSM-R无线通信系统对机场电磁干扰
面部识别使机场安检提速
FLIGHTRISK
航空公司客票直销的现状与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40
最有创意的机场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军事历史(2000年2期)2000-11-22 07: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