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鹏 张利超 徐 鹏 孙秀华
(承德市中药材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服务中心 河北 承德 067500)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是唇形科黄芩属植物,以根入药,是我国重要的大宗药材,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在中药方剂中应用极其广泛[1]。 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及安胎的作用,黄芩作为“清肺排毒汤”的成分,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市场价格也逐年上涨。 黄芩在我国已有2 000 多年的药用历史,同时也是藏、蒙医生的常用药[2]。 热河黄芩又名承德黄芩,是承德地区主要道地大宗药材之一,野生资源丰富,其以质地坚硬、色泽金黄、质量高及药效好而闻名。 近年来,随着黄芩需求量剧增,野生的黄芩资源远远满足不了医药市场的需要,必须依靠人工大面积种植。近年来,在黄芩栽培技术上多围绕如何高效栽培,提高药材产量、成分含量及种源分析上进行研究,如焦春艳[3]的黄芩高效栽培技术;贺美忠等[4]研究了野生黄芩优良种源在山西北部的适应性;孙秀华等[5]研究了黄芩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孙晋鑫等[6]研究了施氮量对直播黄芩生长及品质影响。 因此承德市中药材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服务中心通过对热河黄芩栽培技术进行研究, 有效利用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和野生资源,探索出黄芩高效生态栽培技术模式。
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生于海拔60~1 300 m的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喜温暖凉爽的气候,耐寒、耐旱、耐高温,但忌水涝,因此不适宜在容易积水或雨水过多的地方生长,容易出现生长不良、根部腐烂的现象。黄芩根茎肥厚、肉质,直径达2 cm。茎基部伏地、上升,高30~120 cm,钝四棱形,具细条纹,绿色或带紫色,自基部多分枝。 叶披针形,长1.5~4.5 cm、宽0.5~1.2 cm,叶柄短,腹凹背凸,被微柔毛。 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长7~15 cm。花冠紫、紫红至蓝色,长2.3~3.0 cm,雄蕊4 个,稍露出,前对较长,具半药,退化半药不明显,后对较短,具全药,药室裂口具白色髯毛,背部具泡状毛。 花柱细长,先端锐尖、微裂。花盘环状,高0.75 mm,前方稍增大,后方延伸成极短子房柄。 子房褐色、无毛。 小坚果卵球形,长1.5 mm,直径1 mm,黑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果脐。 花期7-8 月、果期8-9 月。 在生产方面,在全年平均气温5~9℃、积温2 200~3 800℃、无霜期110~170 d 的地区均可生长。
选择地势平坦的向阳土地,以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偏酸性壤土或腐殖土为宜,便于黄芩根部生长,促进扎根深度,提高产量。 向阳荒坡、荒山种植,林间等条件适宜地区也可种植。
于选好的地块上, 先用旋耕机将土地深翻35~40 cm 后旋耕耙细,然后每亩施腐熟好的农家肥或有机肥2 500~3 000 kg、长效缓释肥40 kg 作基肥。 最后使用起垄机起垄做成0.9~1.3 m 宽的平畦, 畦高15~25 cm,畦间距40 cm。地四周开好排水沟。坡地可只开排水沟,不做畦。
2.3.1 种子来源 种子均由野生种子繁殖而来。 首次生产上可采用上一年秋季于野外山上采集的野生热河黄芩种子,也可购买当地优质热河黄芩种子。
2.3.2 播前处理 播种前可先将种子用40~45℃的温水浸泡5~6 h, 随后将其捞出放在20~25℃的条件下保湿, 每天用清水淋洗2 次, 待大部分种子萌发后,将种子按照200∶1 的比例加入50%多菌灵进行拌种,即可播种。
播种方式可分为种子直播法和育苗移栽法。
种子直播分春播、 夏播或秋播, 本地区春播为4 月中下旬, 夏播为6 月中旬至7 月中旬, 秋播为8 月中旬。提倡造墒播种或雨季播种。一般采用条播,按行距30~40 cm,开2~3 cm 深的浅沟,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0.5~1.0 cm 耙平,稍加镇压后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每亩播种量为1.5~2.0 kg。
育苗移栽法,播种前将种子用上述方法处理后,均匀撒到床面上,然后覆上筛后的松软土0.5 cm,稍加镇压,刮平畦面,覆盖草帘或地膜,增温保湿,10 d左右即可出苗,每亩播种量4~6 kg。
种子直播后待幼苗出齐,苗高5~7 cm 后分2~3 次间掉过密和瘦弱小苗。 按株距8~10 cm 进行定苗,缺苗部位及时进行带土移栽补苗,并及时浇水保苗。
在出苗期都应保持土壤湿润,适当松土、除草。以防杂草与黄芩争水争光争肥, 播种后及封垄前应及时除草,浇水和雨后及时中耕,保持土壤疏松,应遵循“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 第1 年一般除草4 次左右。 第2、3 年春季返青前及时清理田园,返青后采取人工或机械除草方式,一般中耕除草2~3 次。
每年6-7 月为幼苗生长发育旺盛期, 根据苗情追肥,可采用沟施或穴施,在黄芩根部15 cm 处开沟(穴)深5~8 cm ,施肥后覆土。 第1 年每亩施磷酸二铵15 kg、尿素15 kg、硫酸钾10 kg、硫酸锌1 kg。 从种植第2 年开始, 返青后每亩追施30 kg 复合肥,开沟施入,施后覆土,若土壤水分不足追肥时应结合灌水。 同时于6 月黄芩现蕾期之前,每亩喷0.5% 磷酸二氢钾溶液100 kg,连喷2 次,每隔8~10 d 喷1 次,喷2~3 次,可抑制黄芩茎徒生,促进根膨大。 留种田需在开花前进行追肥, 同时需搭配B、Ga 等叶面肥,促进花朵旺盛,结籽饱满。
黄芩萌芽期到幼苗期生长缓慢,根系浅,怕旱,所以苗期遇干旱天气需及时浇水。 苗稍大之后不是特别干旱的情况下一般不再浇水,便于蹲苗,促进根深扎。 且黄芩耐旱怕涝,田间积水容易造成根腐病而发生烂根现象,所以不旱不浇水,如遇干旱,应采取喷灌或微滴灌方式补水,切记大水漫灌。 雨后要及时排水。
在霜降之后, 将黄芩田的枯枝败叶利用机械清理干净, 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掩埋、 堆肥等无害化处理, 降低黄芩田的病虫害基数。 在清理完毕后应结合浇灌冻水, 每亩施用2~3 t 腐熟好的农家肥或有机肥。
黄芩在4 月开始返青,6-7 月抽薹开花。 在黄芩开花之前留种田应多施钾肥及微肥, 花期增施硼肥,可以使花开旺盛,提高受粉率,同时种子也会粒大饱满。 种子采集必须是2 年生以上植株的种子,当年生种子俗称“娃娃种”,发芽率低不能使用。 黄芩花期为6-9 月、果熟期为7-10 月,待果实成淡棕色时采收。由于种子成熟时间不一致,成熟后极易脱落,需随熟随收,保存在阴凉干燥处备用。
非留种田可以选择晴天上午把花蕾连带花枝一起剪掉,防止地上部分开花结籽消耗营养成分,促进营养成分向地下部分输送, 提高药用部位的品质和产量。 根据实际生长情况适时进行多次修剪。
根腐病防治,发病初期可每亩采用99%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200 g+12%松脂酸铜乳油500 mL 随水冲施。 防治茎基腐病,于发病初期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或30%恶霉灵水剂100 mL/亩喷洒茎基部,间隔10 d 后再喷1 次。白粉病防治可喷施25%嘧菌酯悬浮剂亩有效成分用量15.0~22.5 g/亩,喷施2~3 次。 使用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可有效防治黄芩黄翅菜叶蜂[1]。
黄芩种植2~3 年后可进行收获, 如果第1 年采用春季育苗移栽后第2 年即可采挖。 采收时需选择晴朗天气将根挖出, 切忌挖断, 除去根部附着的茎叶、泥土,返回加工。 以秋季采收为佳。
新刨收的鲜根去掉杂质及泥沙等晾晒半干, 放于箩筐或桶中来回撞击, 撞掉须根及老皮, 继续晒干或烘炕全干后, 再撞击至黄色。 在晾晒的过程中, 应避免因曝晒过度而致药材发红, 同时还要防止被雨水淋湿, 因受雨淋后, 黄芩的根先变绿最后发黑, 影响药品品质。 以坚实无孔洞、 内部呈鲜黄色的为上品。
贮于干燥通风、无污染库房内,定期检查,防止虫蛀、鼠害、霉变、腐烂等的发生。 仓库控制温度在20℃以下、相对湿度70%~75%、安全水分11%~13%。夏季黄芩高温季节易受潮变色和虫蛀, 应保持环境整洁,高温季节前按件密封保藏,及时通风。 不同批次等级药材分区存放;建议设置定期检查制度,禁止用磷化铝和二氧化硫熏蒸。
黄芩种植对环境要求较高,种植技术难度大、产量低、 成本高。 本文作者总结出的高效生态种植技术, 可以使黄芩平均亩产量达到229.95 kg, 亩增产50.19 kg,增产率27.92%,亩节省支出30 元,亩新增纯收益1 083.9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