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欣 王 成 张春华
(高邮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江苏 高邮 225600)
高邮地处江苏中部里下河平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等,常年水稻、小麦种植面积5.33 万hm2左右,是江苏省乃至全国产粮大县。 化学防治是农户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 农药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农药是一把双刃剑,农药科学合理使用能够有效防病治虫,护航粮食生产,但不当使用则会威胁农业生产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1]。
“十三五”以来,全市始终坚持“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科学植保”理念,积极探索农药减量控害技术,通过完善优化病虫监测预警体系、 加强科学用药技术宣传指导、示范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支持植保服务组织发展壮大、 推广高效植保机械等一系列措施实施,有效减少了全市农药使用量,实现全市农药用量近7 年的持续下降,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不断完善优化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在软件、硬件方面双管齐下,各类智能监测设备聚点成网,提升病虫预警测报工作智能化、信息化、精准化水平[2]。 在软件方面,全市专职测报技术人员10 人,其中高级职称4 人、 硕士研究生学历3 人, 理论和实践知识过硬,保障高质量完成病虫测报任务。 在硬件方面,按照不同生态区域和重点乡镇分布,在全市设定了7 个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网点,配备虫情测报灯2 台、智能性诱监测设备6 台、普通性诱设备10 余台、建设病虫智能监测基站1 个,构成高质量智能监测网。 形成市级植保植检站为核心、 镇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补充、智能化监测点为支撑的测报框架[3],应用定点系统观测与大田普查相结合、灯诱与性诱相结合、查虫与查卵相结合、人工与智能相结合的测报方式,提高病虫害测报准确率、精确度。
保持病虫防控一级预警状态, 于每年年初制定重大病虫防控预案,明确防控思路和任务目标,制定各类病虫防控技术路线和保障措施, 为打赢各阶段病虫防控攻坚战做足准备。 农作物病虫防治坚持“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的原则,加强行政宣传发动,在病虫防控关键期召开会商会或专题会议, 如小麦赤霉病防控会商会、小麦“一喷三防”推进会,以及水稻穗期病虫防控会议等, 专题部署落实农药减量控害与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科学防控工作[4],形成乡干包村、村干包组、组干包户的三级联防联控机制,层层落实防控责任。
广泛宣传科学用药知识, 加强科学用药技术指导,提高全市病虫防控水平。 每年发布病虫防治情报15 期左右、发放各类明白纸等技术资料5 000 余份,结合农民培训项目及农企合作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科学用药进万家” 大讲堂等专题培训会5 期以上,每年参培500 多人次。 在水稻稻瘟病、 小麦赤霉病防治关键期由电视新闻开展专题宣传,通过微信群、公众号、抖音自媒体、网站等多元方式加大科学用药技术宣传力度。 依托农技推广、科技入户等项目,将技术指导、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保证科学用药技术宣传落实到位。 同时在病虫防控关键时期专门成立督查组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推动各项关键措施落实,提高病虫防控质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筑牢农药减量控害根基。
同时开展农药使用强度监测调查工作, 在全市13 个乡镇选定40 个监测点,每点调查5 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户(包含种植大户、普通农户),总计200 户,基本可代表全市用药水平, 能客观反应出全市农药使用情况。 根据监测调查数据分析报告,认真研判稻麦等主要农作物农药使用情况,掌控农药使用动态,找准用药痛点、难点,精准开展科学用药指导。 此外,市植保植检站结合抗药性治理工作, 每年开展试验示范2~3 个,筛选适合本地区药剂,大范围推广应用,杜绝因抗药性增强而增加防治次数与农药用量,化学农药减量效果明显。
通过项目推动, 积极建设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采取“种苗处理+生态调控+科学用药”和“清园控害+综合诱杀+生化调控”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熟化优化健身栽培、生态调控、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措施,应用绿色防控产品,实施绿色防控技术, 直观展示绿色防控所产生的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成果[5]。 示范区内应用色板、性诱剂及杀虫灯等理化诱控,推行种植蜜源植物、释放及涵养天敌、“稻鸭”“稻虾”共作等生态调控,科学使用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毒低风险农药, 熟化集成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2022 年全市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55%,切实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 近5 年来,全市共建成农作物病虫害绿色示范区(片、方)27 个, 核心面积达1 333.33 hm2, 辐射带动面积达2.67 万hm2,社会效果显著,切实助力农药减量增效工作开展。
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采用高效低毒低风险农药, 由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采用先进的植保无人机和新型植保机械全程开展统防统治。 统防区内防治效果在9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防治成本显著降低,较好地实现了农药减量增效目标[6]。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加之中央、省市项目资金扶持,助力植保服务组织快速发展,截至2022 年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有约78 家,日作业能力达4.33 万hm2, 实现全市专业化防治覆盖率75%以上。 经过多年发展,涌现出了界首镇营创粮食专业合作社、 高邮市金田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多个优秀的服务组织,其中获得“全国百强”服务组织1 家、“全国星级”服务组织3 家、“省五有五好”合作社9 家,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已经成为全市病虫害减灾控害的中坚力量, 服务规模和服务质量都有了质的提升。 同时,注重高效植保机械更新换代,加快新药械普及推广,截至2022 年高邮市拥有各类施药机械84 000 余台(套),其中中型施药机械(如背负式机动弥雾机、担架式液泵喷枪喷雾机)1 350 余台(套)、大型施药机械(如自走式喷杆喷雾机)405 余台(套)、无人航空施药机械939 台(套)。 植保机械日作业能力最高可达4 万hm2, 无人机日作业能力由3 年前的4 000 hm2提升至1.33 万hm2, 作业效率和农药利用率实现双提高。
“十三五” 期间全市每年农药使用总量分别为1 452 t、1 290 t、1 128 t、1 073 t、1 070 t,呈逐年下降趋势。 2021 年和2022 年全市农药使用总量分别为1 062 t 和1 056 t,较2015 年均下降了20%以上,圆满完成了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任务,较好地实现了《“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 年“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的目标。 在农药实现减量的同时,全市粮食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向上的发展势头,2018-2022 年高邮市粮食总产分别为84.88 万t、84.08 万t、84.35 万t、84.40 万t、84.45 万t,粮食总产基本稳定在84.00 万t 以上,既实现了农药减量又保障了粮食稳产。 此外,农药品种结构不断优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量占比在90%以上。
农药减量措施的推进规范了农药使用行为,减少了农药滥用、乱用、过量使用等现象[7],实现化学农药使用减少1~2 次,降低了成本投入,并且保障了粮食稳产或增产,实现增收,总体社会、经济效益提高。化学农药减量直接优化了生态环境,害虫天敌种类、数量明显增多,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强了生态控制病虫害功能, 形成了生态控制和化学农药减量增效良性循环[8]。 同时农户环保意识逐步提升,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切实减轻了农药面源污染,提高了生态效益。
化学农药减量使用使农产品农药残留大幅减少, 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大浮提高,2018 年占比为63.3%,2019 年占比为75.6%,2020 年占比为75.5%,2021 年占比为81.6%,2022 年占比为91.04%, 尤其2021 年后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快速提升。 绿色食品企业也不断增加,截至2022 年全市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有28 个、农产品有78 个,种植面积达6 666.67 hm2。
当前青年人外输严重, 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人或妇女,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科学用药意识淡薄,对新技术的求知欲不高,承接能力较差。 他们只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导致滥用药、随意加大施药剂量、增加施药次数,甚至为了追求防治的速效性,施用违禁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加重了农药的污染危害。同时,散户种植的面积仍占一定比列,散户防治多使用简单的施药方式,“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防治效果较差,造成了农药的流失和浪费,加重了环境污染,并且散户种植的面积田块多且分散,不利于专业化统防统治开展。 此外,由于农业产出效益低,农民存在惜本心理,不愿过多投入新技术、新装备,存在靠经验用药现象, 难以大力推广农药减量等绿色防控技术。
一是高效大型植保机械推进速度慢。 一方面田块虽然流转到大户手中,但原有田埂、渠道未发生改变,导致大型植保机械操作困难,不利于快速作业;另一方面散户种植的面积小, 无法接受机械操作带来农作物损伤事实,而拒绝使用大型植保机械。 二是大中型高效植保机械价格偏高。 以大疆植保无人机为例,裸机加配套8 块电池,整套设备约8 万元,政府购机补贴金额平均仅有20%左右, 且补贴资金下达周期较长(1~2 年),对于普通农户来说无力承担如此高昂成本。三是无人机推进速度过快。近2 年无人机数量和防治面积明显提升,防效风险也随之加大,虽然无人机技术装备水平和专业飞防药剂会不断更新完善,但就目前用水量少、药剂挥发及漂移等主要问题还未真正解决,研发相对滞后,如果遇到病虫害大暴发年份, 能否发挥高效的防治能力还有待时间和实践检验。
本市农药销售网点多,监管难度大。 全市共有农药经营网点500 家以上,经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存在一些经营者为追求利润不推荐病虫害防治推荐配方,选择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农药品种,以次充好,以“套装”“组合包”等推销方式的逐利行为严重阻碍了农药减量工作的持续推进。
绿色防控技术遵循的是对病虫害可持续防控,以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为前提, 有效控制病虫害扩散蔓延为害, 其防病虫效果没有化学农药防控见效快。 绿色防控产品成本高, 目前杀虫灯、 性诱设备、 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产品成本均较高, 一般农户承担不起, 即使农场或农业科技公司应用也会出现优质不优价的现象, 助力农药减量的绿色防控措施难于落实。
植保力量薄弱,市级植保从业者虽学历高、技术过硬,但是人员数量太少,目前县(市)级真正从事植保工作的仅有3 人,乡镇基本没有专职植保技术人员,面对全市5.33 万hm2农作物,植保力量显得捉襟见肘。受缩编政策影响,每年新入职人员减少,仅有的几人也会在各业务科室中形成“抢人大战”,加之植保工作确实辛苦,一些人员不愿选择植保岗位,植保服务队伍人员缺口大,导致农药减量工作推广有难度。
依托项目实施,加快引进新型监测设备,形成监测数字化、传输网络化、预测模型化和预报可视化的新型测报模式,提升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开展精准预测,保证用药种类、时间和使用量的准确性,减少农药使用,保护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9]。 同时培训种植大户提高病虫害自查能力,形成“专人负责、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
依托绿色防控示范区,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引导农户主动应用性诱剂、杀虫灯、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产品,加大观摩展示力度,提高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切实扩大全市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及绿色防控产品使用面积。 通过试验示范、探索研究,集成一批防效好、易操作、农民容易接受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并制定适合不同作物、不同生态环境、不同季节的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增效防控方案,在本市大力推广。
加强行政推动, 要求各乡镇必须配备1 名专业植保技术人员。 建设村级农民植保技术人员队伍,确保各村病虫监测调查有人干。 以购买服务的形式组建新型植保技术队伍,吸引退休植保技术人员、经验丰富的种植大户、植保服务组织人员等加入其中,扩充植保技术人员队伍。 利用培训班、再教育、学习考察等形式提高植保技术人员专业水平, 通过年底考核、 评优评先等形式鼓励农技人员既有干劲又保质量。 同时,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培养方式,招录引进优秀年轻人才,注入新鲜血液,真正把具有植保专业知识、 热爱植保事业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植保队伍中。
全面贯彻落实《农药管理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农药生产、销售、使用全链条监管,对涉事主体加大处罚力度,起到处置一个、震慑一批的效果,营造良好农药市场氛围, 保障各项植保工作在法制化范围内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