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东 杨少东 王燕 黎九洲│文
1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畜牧兽医站,716000;2 陇县丰田蜂业专业合作社,721203;3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712100
陇县古称陇州,是陕西西大门,因地处陇山东坡而得名,面积2277km2,辖10 个镇104 个行政村,人口27.3 万,位于东经106°26' 36"~107°08' 00",北纬34°35'08"~35°06' 20" 之间,海拔800.2~2466m。陇县生态良好,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7℃,年平均降雨量600.1 毫米,无霜期为200 天,年平均日照2033.3 小时。
陇县境内森林覆盖率57.58%,蜜源植物品种繁多,有漆树、椴树、五味子、五倍子、刺槐、狼牙刺、沙棘、野山花等500余种。适宜中蜂繁殖生长、采集酿造蜂蜜,是中蜂养殖的最佳适生区之一。被誉为“百花精华好蜂蜜”的陇县巢蜜、土蜂蜜,2017 年获全国蜂业大会金奖。
近年来,陇县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立县战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产业体系,“陇县五宝”闻名遐迩,夯实了持续增收的产业基础,尤其是中蜂养殖成为深山区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项目,“小蜜蜂、大产业”在全县有了长足发展[1]。
陇县气候特征明显,蜜源植物丰富,花期长,适合多种蜜蜂品种生存生产,加大良种引进力度,形成了以秦岭黑、双色蜂王为主的中蜂良种体系。全县蜂存栏由2016 年的15592 箱增长到2020 年67116 箱,增长330%,其中中蜂存栏54602 箱,全县共发展中蜂养殖户1385 户,建成了八渡镇桃园村陇县大秦岭种蜂良种繁育场和八渡镇杨家庄陇县丰田蜂蜜精过滤厂,形成了以八渡镇的丰田、温水镇的宏发、固关镇的百草山、天成镇的城源为代表的4 大板块中蜂产业示范扶贫新模式,指导11 个贫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中蜂产业扶贫基地,累计建成标准化中蜂场35 个。已建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26 个,注册蜂产品商标品牌20 个,培育成各类电商、微商104 家。全年蜂蜜产量1083 吨,主要产品为蜂蜜、蜂花粉等常规蜂产品,蜂蜜产值6450 万元。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陇县成为全国西线放蜂的重要节点和全国蜂农北上放蜂的重要中转站。近年来,每年约有200~600 家外地蜂农来陇县放蜂,高峰时期意蜂存栏达5 万多箱。为了避免外来蜂农和本地蜂农、意蜂蜂农和中蜂蜂农相互之间的矛盾,设县级蜂农接待站1 个,镇级蜂农接待点6 个。坚持开展养蜂技术培训,提高蜂农科学饲养水平,组织蜂农参加蜂产品展览会,开拓视野,坚定发展信心。按照南北深山区中蜂,浅山区和川源区意蜂的区域布局在八渡镇、固关镇、天成镇建成区域性中蜂养殖示范区3 个,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在脱贫攻坚中,县上把中蜂列为全县“六大”产业扶贫板块之一,落实产业扶贫资金1 千多万元,扶持5 镇11 村发展中蜂产业扶贫基地8 个,为840 户贫困户每户发放中蜂养殖产业基金5000 元,极大的推进了中蜂产业的崛起[1]。
2020 年全县平均每箱中蜂蜂蜜年纯收入410 元,加上蜂蜡、出售蜂群等,每箱蜂年纯收入达600 元,是深山区群众实现增收的短平快项目。县镇大力推行“党支部+基地+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的中蜂产业扶贫新模式,指导11 个贫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中蜂产业扶贫基地实行村社联营,年获利47.04 万元。全县8 个中蜂产业扶贫基地带动6 镇44 个贫困村1600户贫困户养蜂7800 箱,实现了脱贫。中蜂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人人能学会、户户可发展、家家能致富的作用。
陇县5个土蜂蜜和9个洋槐蜜在中国“槐花·蜜蜂”文化旅游节上荣获优质蜂蜜奖;丰田蜂业专业合作社“老帐人”牌土蜂蜜2017 年荣获全国蜂业大会多花蜂蜜类金奖、巢蜜荣获银奖,中蜂养殖基地通过欧盟认证,被中国蜂产品协会授予“蜂业扶贫示范企业”。八渡镇丰田、东风镇、温水镇宏发养蜂合作社荣获宝鸡市中蜂产业扶贫基地;八渡镇杨金荣、温水镇王九生荣获全市养蜂技术能手;八渡镇刘银劳、温水镇王玉顺荣获宝鸡市养蜂脱贫状元;八渡镇桃园村被评为宝鸡市十大中蜂养殖示范村。
蜂产业发展中,部分蜂农认识不高,信心不足。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圆满收官,一些蜂农担心扶持养蜂发展的力度会减小,面对十分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蜂农发展养蜂产业的信心不足,缺乏将中蜂产业做大做强的勇气和干劲。
现阶段陇县蜂农养殖规模偏小,上百群的养殖户较少,人均饲养蜂群仅30 群,年群产蜜量约10~15kg,养蜂规模和产蜜量均低于全国水平。近年来,境内春夏秋均有恶劣天气,花期持续降雨或极度干旱,受气候影响,蜜源植物开花泌蜜受阻,影响蜜蜂采集,造成减产。
蜂产品种类少,多出售原蜜,产业链条短。注册蜂产品商标多,品牌多杂散,蜂产品销售依赖自产自销,等客上门,营销渠道单一,销售手段落后,没有很好的策略和营销途径。80%以上的蜂农是自己养蜂、自己摇蜜、自己罐装、自己销售,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宝鸡蜂蜜”产品地理标志应用范围小。深加工少,主流产品低端化、同质化、单一化,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蜂产品仍是空白,难以形成拳头产品和品牌市场。
蜂农组织化程度低,陇县养蜂规模小而散、传统养蜂较多。蜂农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没有实行标准化养殖,房前屋后养殖多。养蜂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养蜂技术指导主要依靠乡土专家支撑,蜂农老龄化问题突出,行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技术推广、产销对接等职能有待加强。
陇县是全国西线放蜂线路上的重要节点。据县志考证,从明朝开始陇县就有养殖中蜂的记载,民国25年(1936 年)全县大面积推广中蜂过箱饲养技术,上世纪50 年代全国大批蜂农来陇放蜂,90 年代在天成镇石尧河村建立了中蜂改良试验站,山区群众养殖中蜂一直沿习至今,群众积极性高。加大宣传“陇州蜂蜜”,把产品销售策略转向立足西部,走向全国。
把蜂产业纳入农业生产范围,制定出台养蜂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标准化养蜂场建设、蜜源植物种植,支持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要依托资源禀赋,做好产业布局,高标准再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蜂场,全面推广成熟蜂蜜生产技术;创建蜜源植物示范种植基地,大力推广蜜蜂授粉技术,提高养蜂规模、养蜂水平、蜂蜜产量[2]。
陇县蜂产品质量好,但产品包装简单、包装粗糙、装瓶简陋,包装五花八门,严重影响产品价格和消费市场。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联系,积极研发一批高端蜂产品,统一包装、统一标志、统一规格,规范产品生产、加工、罐装、包装及标签,提升产品加工、罐装、包装档次,减少“三无”产品上市率;指导蜂农和电商创新自媒体和网络销售渠道,培育一批蜂产品销售龙头企业。产品包装上大力推广“宝鸡蜂蜜”地理标志产品标识和农产品合格证,提高蜂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制定行业标准、申请产品专利[3-4]。
要结合乡村环境治理,加强村庄周围环境和蜂场环境治理,为蜂产业发展营造生态、环保、无污染的绿色发展环境。积极推广中蜂标准化养殖和蜂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蜂产品品质,把分散的养蜂户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养蜂效益,使蜂产业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