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欢 郑丽君 李 琰 王建明
(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2.中国石油炼化和新材料知识产权技术支持中心)
随着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知识产权成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创造、运用和保护自有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已成为中央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知识产权人才是发展知识产权事业的第一资源,是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也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国《“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 年)》中分别明确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整合知识产权人才工作资源,完善知识产权全领域人才协同发展机制,促进知识产权全链条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更加开放、更加积极、更有活力的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环境”等目标和要求。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作为大型中央企业,近年来将知识产权工作重要性提高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发展规划(2023-2030 年)》中提出“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培训,打造知识产权人才高地”等要求。目前企业中普遍存在专业化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本文通过介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简称石化院)的知识产权专业化人才培养措施和成效,以期为企业知识产权专业化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知识产权人才是指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是在知识产权领域从事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人才[1-2]。对企业而言,知识产权人才一般指知识产权工程人员与管理人员,如知识产权工程师、知识产权专员、知识产权主管等。
《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中指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工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流动配置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人才结构还不够优化,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知识产权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仍一定程度存在[3]。具体到企业,以上问题普遍存在。
对于企业而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重点一般在与企业主营业务相关的专业型技术人才,对于知识产权人才没有加以足够重视,因此导致多数企业中普遍缺乏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专业人员,或者专业人员数量远不能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
现有的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以中国石油为例,多数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为兼职人员,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相对缺乏,主要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专利事务多委托外部事务所,实践型、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更是稀缺[4-5]。而大量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大型企业的专利事务多以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部门为主,以委托事务所为辅,知识产权部门的人员配置在数量和结构上均占优势[6]。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工作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在企业的地位也日益提升。但是由于多数企业的知识产权基础较为薄弱,对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形成体系[7]。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责任部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人才使用单位缺乏联动,从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到具体的培养人才选拔、培养方式方法、人才合理使用,再到职称评定、人才评价机制制定等,企业在这些环节或多或少都存在缺失。其中,知识产权职称评定、人才评价机制等问题是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8]。虽然我国已开展知识产权师资格考试和职称评定,但属于经济师序列[9],难以体现出从事知识产权工作在参评时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的职业发展道路。
企业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多以结果为导向。虽然知识产权人员在科研成果的产生、转化等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技术研究路线的选择、技术保护策略的制定等方面也功不可没,但是激励的主体往往是技术研发人员,很少将知识产权人员考虑在内。激励人才的方式也过于简单,激励政策一般以物质激励为主,对精神激励不够重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年知识产权人才活力的激发[10]。
除激励机制以外,优秀的工作平台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处于起步或发展阶段初期,尚未建立相对成熟的知识产权工作平台,从业人员也会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产生担忧。
对于多数企业而言,引进知识产权专业人员本身就少,很大一部分知识产权人员需要从企业内部培养产生,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优秀的工作平台等进一步限制了企业内部知识产权人才的产生。
近几年,石化院自主培养企业专利代理人50余名,其中,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入选专家、全国专利信息领军人才、专利信息师资人才、专利信息实务人才等近10 名,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一定经验。
石化院以中国石油知识产权发展规划为指引,以知识产权贯标为契机,通过对标差距、补齐缺项,编制完成并发布了石化院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文件(包括知识产权方针和目标、知识产权管理手册、知识产权制度和记录文件)。确立了“保护创新、科学管理、强化运用、实现价值”的知识产权方针,以及知识产权中、长期发展目标;发布知识产权管理手册;制修定知识产权相关管理制度43 项,相关记录表单230 余个,实现了机构部门和业务的全覆盖;建立并优化完善了集采购、研发、成果转化、生产、技术推广等于一体的知识产权管理新体系。
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可以充分整合企业的人、财、物等优势资源,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水平,对内规范管理、对外树立形象,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企业上下形成“一盘棋”思想。
利用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活动契机,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与特色活动,增强员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营造尊重创新良好氛围,提高知识产权各项能力。
一是举办各类知识产权特色活动。近年来,石化院陆续开展了“知识产权讲座”“知识产权征文”“知识产权漫画大赛”“专利知识竞赛”“知识产权辩论赛”“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法庭参观交流”“知识产权座谈”“知识产权贯标宣贯”等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特色活动。以“学习日”等活动为载体,将知识产权宣贯与学习同部署、同推动、同落实,使知识产权意识入脑入心。以“知识产权讲座”为例,每年参加讲座培训的人员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覆盖全院。每期讲座内容各有特色,包括新形势下企业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专利检索、高质量技术交底书撰写、高价值专利培育与挖掘布局、专利侵权风险分析与风险防范、科研工作中专利申请与技术秘密保护等,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知识产权管理到创造、运用、保护,内容涵盖面广,实用性强,能充分提升全院员工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知识产权人员的管理和创造水平。
二是发挥青年优势,构建知识产权师资团队。以取得全国代理师资质的青年员工为主体,组建知识产权师资团队,分类、分期为新入职员工、科研骨干、管理人员等提供个性化培训。
三是定期发布知识产权动态。从2020 年开始发布石化院知识产权工作动态简报(季刊),及时总结石化院知识产权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宣传国家和中国石油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新要求,为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了解知识产权工作动态和进展提供窗口。
培养好知识产权人才是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核心。石化院通过摸索,建立了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建立“青年优先+专业优先+骨干优先”三优人才选拔模式。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选拔上,以新入职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通过自主申报、单位推荐和培训选拔,提高知识产权人员入职门槛。同时,优先发展企业情报信息人员和重点领域科研骨干人员,以提高知识产权工作的专业质量和实践效果,为培养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建立“自学导入+集中内训+选优外训”三级培养模式。近几年,每年组织有意向报名参加全国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的人员参加内部培训,并优选学员参加中国石油集中组织的考前培训。
三是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专兼职使用模式。石化院自主培养的取得专利代理师资质的员工可以自主选择岗位,目前约70%的代理师工作在科研一线,兼职承担知识产权工作,研究领域覆盖新材料、氢能、碳一化工、清洁燃料生产、重油加工、催化材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分析检测与标准化等,在知识产权管理、各领域的专利申请文本撰写、质量审核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打通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成长通道。石化院在评聘技术专家序列中,设立知识产权领域高级专家、一级工程师和二级工程师等岗位,初步形成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梯队,并为人才成长打通职业发展通道。
高起点、高标准搭建知识产权工作平台。石化院知识产权工作起步于1985 年,是中国首批建立专职服务机构的企业院所。目前拥有“中国石油石化专利信息网”、Derwent Innovation 专利数据等多个业务平台与全球专利数据资源;首批挂牌“国家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服务示范机构”和“全国专利文献服务网点单位”;2021 年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认定并挂牌“技术创新与支持中心”(TISC);2022 年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 29490—2013)、《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 33250—2016)两项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认证,成为中国石油首家同时通过这两项国家标准认证的单位。石化院积极融入国家和行业发展大局,工作视野更宽、方法更多、价值更大,为知识产权专业化人才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让知识产权相关员工充分参与到专利侵权诉讼、应对专利无效宣告请求等实践中,培养懂知识产权、法律和炼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石化院知识产权专业化人才既统筹工作,又各有分工,知识产权工作聚焦科研立项、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内容涵盖专利申请质量审核与事务管理、专利信息加工与数据库建设、专利价值评估与战略研究、知识产权培训与分析评议、专利预警与侵权分析等全方位内容,不断助力科研开发,并为科技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石化院知识产权人才分布在各研究领域,以此为基础,以提升专利质量与布局为导向,自建专利申请阶段的质量管控流程。根据中国石油专利分类管理和审核流程要求,优化增加各基层单位知识产权审核岗人员和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的专利质量与分类审查职能,在全院推行专利申请源头质量管控新流程,并深度挖掘技术创新点。
依托科技项目优选关键核心、前瞻性基础性等技术领域开展专利导航分析,以知识产权专业化人才为主导,同步开展数据深加工并建立三级专利导航,目前已为原油裂解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发提供文献与专利信息导航服务。
专业的人才队伍具备快速反应能力,能为公司重大科技活动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撑。以开展PEN(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产业链研发为例,在接到中国石油相关安排部署要求后,石化院迅速组织知识产权服务队伍,高效高质量完成了PEN 产业链专利保护态势、专利创新点总结、专利侵权评估、特定专利清单等的全面分析,形成专业报告,后续将持续支撑PEN 产业化工作,助力科研开发。
整体而言,石化院已在新材料、氢能等新领域开展专利挖掘与布局,在原油裂解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专利导航,并已在催化裂化、化工催化剂等优势领域构筑起专利保护群。自2006 年石化院重新组建以来,截至2022 年底,累计申请专利4000 余件,发明专利申请占比超过90%,其中申请海外专利220 余件,涵盖炼油、化工、安全环保与节能节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领域。2022 年申请中国专利632 件,PCT 专利42 件,发明专利申请占总量的98%,申请量超过中国石油炼化板块新申请专利量的75%。高质量专利在各类专利奖项申报中也屡获佳绩,累计获中国专利金奖1 项、优秀奖21 项,中国石油专利金奖1 项、银奖3 项、优秀奖5 项,石油和化工行业专利金奖2 项。
初步建立石化院重大经营决策、成果转化等环节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制度。将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作为重大经营决策、科技成果转化等前置条件,以石化院自主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为主,以委托外部事务所为辅,对应具体环节开展分析评议,涉及知识产权风险研究、价值评估、管理决策等。近几年,在技术推广应用前,已对催化裂化催化剂、α-烯烃生产技术、渣油加氢催化剂、润滑油加氢预处理催化剂等目标市场所在国家或地区开展专利侵权分析,严控知识产权风险,确保技术顺利推广应用;对于较为紧急状态下拟新开展的经营业务,如熔喷料生产,知识产权人员迅速反应,完成相关生产技术在中国的侵权分析,有力支撑管理层决策。
在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方面,重点业务领域的知识产权人员跟踪国内外本领域知识产权动态、技术推广海外重点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制度政策,目前已开展对加拿大、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知识产权环境研究,提高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能力,保驾技术海外推广。
同时,严格按照中国石油对外许可清单制度要求,严控对中国石油炼化主营业务具有明显影响的知识产权对外许可,按照禁止许可、限制许可、鼓励许可类别定期编制更新对外许可清单,通过清晰的分类分级授权,确保有效管控炼化核心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的同时,简化管控流程,加速转化创效。
整体而言,高质量的专利、较为全面的知识产权组合布局、严格的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及时的知识产权信息动态一路护航成果转化。目前,石化院自主知识产权催化剂及工艺技术的年度知识产权许可收入超过4000 万元,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α-烯烃生产成套技术可通过成套技术对外许可、销售关键核心设备和催化剂的方式实现创收创效,已在5 家企业应用,单项技术许可费达几千万元,自主催化剂销售年收入将超过亿元。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取得的成绩是对石化院知识产权人员工作的最大认可,也将持续激发科研人员的动力活力,推动更多应用和转化创效。
知识产权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而知识产权人才是实现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目前企业在知识产权人才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石化院从管理制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工作平台等方面采取多项特色举措,建立了一支既懂知识产权又懂专业技术的知识产权专业化人才队伍,在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知识产权重要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进一步凸显,未来将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结合石化院在新形势下发展的特点,将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重点培养新材料、氢能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专业化人才,做好检索查新—专利导航—专利侵权预警—知识产权挖掘与布局—专利价值评估与转化运用等各阶段工作,为建立知识产权全要素服务运行机制打下基础;二是重点培养具备炼化专业知识的知识产权人才,为中国石油炼化企业制定系统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案;三是重点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工程师培养力度,以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为依托,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内审员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审核员,全面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为兄弟单位开展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提供支持。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任重道远。企业只有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从管理制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成长机制、人才激励政策等多方面持续优化完善,才能真正激发知识产权人才的工作动力,充分发挥其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