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彬 李 琰 袁晓亮 李晓艳 李天舒
(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2.中国石油炼化和新材料知识产权技术支持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坚定不移做强做优油气业务,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努力构建多能互补的新格局[2],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产生高价值专利成果,是推动中国石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2018—2020 年下发的《中央企业专利情况排序通知》,中国石油在专利申请平均量、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占比、PCT 申请量、美日欧有效专利授权量等方面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属于A 档优秀企业。但在年增长速率、国家专利奖、每万名员工拥有有效专利数量等方面与其他央企,尤其是石油化工行业相关企业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研究人员深入分析中国石油在专利各方面的进展与不足,积极寻找提升专利质量的方法与路径。
根据评价对象不同,专利质量评价可分为微观评价和宏观评价两种。微观评价主要针对单件专利,从专利的文本质量、技术先进性和产业化应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单件专利质量的微观评价,相关研究较多,目前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评价体系。
宏观评价是以公司持有的“全部专利”为评价对象,从专利累计量和当年量入手,在专利群[3]结构、平均值等方面进行评价,找到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并开展相关管理提升工作。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比较权威的是国资委每年发布的《中央企业专利情况排序通知》,该研究从2018 年开始。中国石油目前还没有相关评价模型。
为了更好地对标优秀中央企业,全面提升中国石油专利群的整体质量,研究人员在构建评价模型时,采用国资委每年下发的《中央企业专利情况排序通知》中使用的评价指标,具体包括累计有效发明专利授权量、当年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占比、累计美日欧有效专利授权量、海外专利占比、当年PCT 专利申请量、每万名员工拥有有效专利数量、当年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等数据指标,使知识产权对标管理简单易行。
分析方法选择采用德尔菲法[4]和层次分析法[5],两种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更好的协同效应。德尔菲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多轮征求专家意见的方式,逐步缩小意见分歧,求得共识,从而确定关键因素。基本步骤包括:确定评价目标、编制问卷、选择专家、征求意见、整理反馈意见、制定下一轮意见征集计划、确定共识。中国石油拥有大量技术专家,采用德尔菲法可以利用专家经验,快速找到哪些知识产权指标对于集团发展意义较大,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效率。
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关系较密切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基本步骤包括:确定评价目标、构建层次结构、判断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计算权重值、评估方案。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的参数,需要先将评价目标分解为若干层次,然后构建层次结构,从上至下依次判断层次之间的重要程度,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值,最后得出综合评价结果。中国石油相关技术专家的定性判断,可以借助层次分析法进行定量计算,让模糊的管理问题变成数据清晰的决策方向,实现专利工作中的“精准化管理”[6]。
研究人员将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结合起来,依据专家意见获得评价指标的定性分析,再通过层次分析法,将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从而获得各指标权重,最终构建完整的专利评价模型,再利用模型计算找出中国石油专利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指导专利管理人员精确调整专利管理方法,实现顶层设计与精准管理。
如图1 所示,分析流程可分为三大模块,即情景再现模块、模型构建模块、模型验证模块。在情景再现模块中,研究人员通过深入了解国家政策、企业行为,借助沙盘推演原理,以文字描述方式再现中国石油专利管理情景。
图1 专利质量评价模型流程图
在模型构建模块中,专家根据自身经验,结合中国石油发展目标,按照影响力大小,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名,之后研究人员借助SPSS[7]软件工具,进行层次法分析,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实际权重,完成评价模型构建。
在模型验证模块中,利用其他企业专利数据进行反向验证,直到评价模型精度满足要求,模型构建成功。
通过上述流程,成功完成了评价模型构建工作,应用模型对2022 年的专利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石油通过近几年专利高质量发展机制的建立与新管理办法的实施,专利提升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依据国资委最新下发的《2022 年中央企业专利排序》可知,中国石油的专利质量(宏观)及排名都有大幅提升。
通过评价模型构建、专利指标预测等工作,反映了中国石油专利管理政策切实有效、落实结果可控,实现专利管理工作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
为了推动中国石油专利质量提升工作,更好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参考国资委下发的《中央企业专利质量排名》,通过查阅文献、互联网搜索等手段对优秀企业进行专利分析研究[8]。
为了有效开展对标企业专利信息分析工作,保证对标企业特征清晰、内容全面,快速得到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将对标企业分为如表1 所示类型。
表1 对标企业分类表
对标上述各行业企业专利情况,可以看出,优秀企业的专利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征:
(1)注重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与高质量专利创造,保证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协同发展。
(2)注重加强专利管理。对科技创新及时进行专利布局,积极申请专利,充分发挥专利的保护价值;通过管理手段提高专利授权率。
(3)注重良好专利环境的营造。通过强化宣传、政策引导、流程优化,不断加强全员创新与保护意识。
(4)注重专利成果应用。加强专利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强专利申请与维护工作;不断提高专利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合法维权,防范侵权风险。
(5)注重开展相关技术合作。不断加强国际合作研发,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借助国际资源和平台,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合理分配相关资源,开展全球专利布局工作。
依据对标企业相关资料,结合企业实际与研究人员经验,提出“打造立体式全方位专利保护框架”模式(图2)。
图2 立体式全方位专利保护框架
该保护框架具体包括明晰知识产权战略[9]和目标、强化专利管理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团队建设等12 个一级建议措施,明晰知识产权目标、明确企业创新目标、加强专利分析策略研究、强化专利数据获取与应用、建立数据驱动型知识产权管理新模式等32 个二级建议措施。
中国石油业务领域广,产业链较长,各地区公司差异较大,各分公司或地区公司可根据自身特点,在立体式全方位专利保护框架下,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本企业发展的专利管理办法。
中国石油作为国家能源大型央企,战略上积极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获得产业发展先机;知识产权方面积极借鉴领先企业经验,落实各项管理规定;新产品开发上形成立体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全面提升集团专利质量,实现专利高水平创造、高质量申请、高效率审查、高效益运用。
3.3.1 健全专利管理规章制度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在此基础完善《知识产权管理规定》《专利管理办法》等制度;对企业专利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专利申报、审批程序、专利奖惩等各方面均应作出详细规定;重点健全创新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全员将创新知识产权化的热情;构建中国石油专家库,遴选知识产权意识强的领域专家入库发挥作用,提高知识产权在科技创新中的导向作用,助力创新知识产权化;健全知识产权人才制度,培养壮大专业化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充分调动知识产权人员积极性,在知识产权全周期全过程工作中发挥作用;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助力知识成果转化。
3.3.2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除了在集团公司层面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外,还要在下属各地区分公司建立知识产权部门;最终形成纵向、横向有机结合的知识产权管理网络。培养知识产权专员,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促使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效运作。特别是加强建立知识产权部门与研发部门密切合作沟通机制,推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积极参与到技术创新过程的监控,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管理的作用。
3.3.3 加强知识产权宣传
在公司内部举办各种宣传和专题活动,营造全员创新文化氛围,强化全员创新意识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具体做好分级培训工作,根据公司决策管理层、科技管理人员、项目负责人、研发人员、普通员工及新员工的需求,开展“定制化培训”,设计不同的知识产权培训方案;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管理和运用知识产权的技能,提升全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面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3.3.4 推进知识产权运营
建议中国石油利用巨大的产能优势和专利存量资产,构建综合性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枢纽平台,探索企业内部专利运营机制。企业内部开放许可流程大致分为:研发方(主要为研究机构)申请备案、发布许可信息,技术需求方(主要为生产企业)申请并进行资格审查,审查通过后签署技术许可合同,付费(内部结算),专利技术落地辅导。通过这种方法,提升企业内部科技转化效率,加强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之间的联系,盘活专利资产,加快专利技术推广速度。当企业内部专利运营机制相对完善后,在中国石油知识办公室的监管下,可进一步对外开展专利许可与技术服务工作。
3.3.5 开展专利质量提升探索研究
以现有专利导航和布局项目为试点,联合管理、研发和代理机构的力量,快速、持续深度推进技术布局、地域布局等专利质量提升研究;及时对工作经验梳理总结,建立专利质量提升的推广模式,扩大应用范围。对于重点技术,做好国内保护的同时,积极开展海外专利布局,有重点、有效率地完成PCT 专利申报工作。
3.3.6 构建评价模型实现精准管理
通过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构建专利质量评价系统,模拟计算专利质量排名;根据排名情况,评估当年专利政策成效;保留并推广效果好的专利管理措施,终止或改进效果不好的措施,从而实现专利质量精准管理,快速提高管理效能。
通过构建新的专利质量(宏观)评价模型,将专利管理中的“定性分析”变为“定量分析”。借助专利质量(宏观)评价模型,管理人员可以在管理措施运行一段时间后,随时开展评价工作,为最终实现“精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