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男孩的同理心

2023-12-16 16:34龙悦
家庭医学 2023年22期
关键词:同理教导伤心

龙悦

“同理”一词(empathy)源自希腊的“empatheia,意指“换位感受”(feelinginto),也扩及“换位”到别种生物,如动物与宠物。两个多世纪前,亚当·史密斯如此描述同理:“能夠理解别人观点,产生内心或情绪上的回应。”

其实,这些描述遗漏了“同理”的核心,即要理解别人的感受,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感觉。换言之,同理自己必须先于同理他人。从这个角度来说,许多男孩是不大能够同理他人的。因为若同理始于对自己感受的觉察,男孩自幼学到的却是要克制自身情绪。因此,要换位站在别人立场思考的能力将受到限制,甚至是不可能的。

男孩若不能感受自身悲伤,就无以感受他人悲伤;若不能感受自身喜悦,就无以感受他人喜悦。那么,为何有的男孩可发展出健全的同理能力,有些不行?如同人类发展的其他面向,生物层面与环境层面都有影响,两者交互为用。最简单的解释是:当男孩从周围得到加强同理的行为,就比较能发展出能同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回路”;反之,如果男孩没有从周围得到这类刺激,也就是让他发展同理心的各种加强同理的行为,他的同理能力就可能产生偏差。

从婴儿时期开始

同理心的根源可回溯到婴儿时期。有些学者主张,新生儿听到其他新生儿哭也跟着哭,便是一种同理反应。确实,婴儿模仿其他婴儿的伤心反应,可能真是同理心的前兆。婴儿期直到将近一岁,宝宝对旁人伤心表现出如同自己伤心的反应,显示某种连结,或“换位感受”他人的伤心。对此还有一种解释是:婴儿尚未发展出自己与他人是分离个体的自我意识。

一到两岁半之间,学步儿逐渐发展出这种自觉。当男孩开始明白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他的感受就成为(或说必须成为)“他自己的”。很显然地,在此阶段镜射、理解、包容男孩的情绪,对培养其同理能力相当重要。

就周围回应来说,协助男孩发展同理心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内在情绪被其他人所理解包容。在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院所赞助的一系列研究中,学者调查父母和学龄前子女间的关系。根据这些观察,学者们指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同理能力有关。进一步说,当父母教导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造成其他小孩难过,例如“你看你打了强尼,他有多伤心。”比爸妈只用行为修正法(例如“你太顽皮了”)教出来的小孩,展现更多同理心。

这份研究另一项有意思的发现是,儿童似乎同时透过直接教导和间接示范学会同理。直接教导比较常见,就是大人直接告诉小孩怎么顾及其他小孩的感受。间接示范(观察其他人的同理心)也许没那么常见。父母如果说“你看查理多难过,因为他没能玩到秋千”,或“如果我能画得跟史蒂芬画得那么好,我会觉得很骄傲”,都是间接示范的例子。

同理心如何被捻熄

若学习同理这么简单,为何男孩培养不出同理能力的风险却比较高呢?环境风险因子有:与照护者缺乏亲密关系、情感忽视、任何形式的虐待小孩(包括身体上、情绪上、性虐待);时间愈长,程度愈重,风险就愈高。换言之,风险因子愈频繁愈严重,儿童的同理发展就愈容易出现偏差,从毫无同理心到“超级”同理心都有可能。

教导同理心的时机颇影响成效。多数父母并非故意漠视儿子的感受,或要捻熄他的同理能力。有时,父母的出发点是好意,但表面行为也许会伤到男孩。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父母其实是为了保护儿子才那么做。我辅导过的案例中,有些父母是真心相信,打儿子是让他学乖的最有效之道。

即便出于好意,若父母一直忽略儿子的感受,还是会造成反效果。另一些父母基于同样原因,眼见儿子没赢得竞赛或没能进入校队而伤心,也置之不理。这些父母不希望儿子“沉湎”于负面,不希望他一心想着失败。很遗憾,这导致父母没有和儿子交流他的感受。虽说有些研究发现,老想着负面事情可能引起儿童抑郁症,但关心男孩感受并不等于“沉湎于失败”。恰好相反,说出负面经验,常可避免负面感受盘桓不去。

猜你喜欢
同理教导伤心
同理不同径的透镜光路
培养孩子,从“同理心”开始
培养孩子,从“同理心”开始
这么写,才伤心
伤心人之伤心语
我想要的教导
班主任应该给学生一颗同理心
分快乐,分伤心
撒谎
伤心泪·幸福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