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骏,孟 瑶
(1.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2.江苏省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8; 3.沿海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8)
自2012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正式启动“16+1合作”机制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不断加深。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对外贸易中承担主要角色,2021年贸易出口总额达16557.69亿美元,占全国的49.23%。此外,长江经济带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联系日益密切,市场依赖程度逐步加强。整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以下简称国研网)数据库中数据可得,2021年长江经济带对沿线中东欧国家的出口额增速达30.7%,2010—2021年的年均增速为9.6%,且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贸易往来相对密切。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加深,双边合作已由传统项目建设转向具有高附加值的科技和绿色合作,在交通建设、清洁能源、绿色金融等方面的项目合作积极进行,对外贸易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沿线中东欧国家的绿色转型也在持续推进,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已步入绿色经济发展阶段,能源结构、资源利用方式等不断优化,同时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为其转型提供了便利条件。长江经济带作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动力和风向标,也由此面临优化贸易结构、促进产业和技术升级的现实情况。因此,为推进绿色发展下长江经济带与中东欧国家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需厘清中东欧国家的绿色发展对长江经济带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并对双边贸易策略采取针对性调整;此外,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发展差异大,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分层次分析下可更有效地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也进一步促进我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深入合作。
就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相关研究较为丰富,如徐刚等[1]指出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已进入第11年,在过去的10年里,双方有矛盾的同时,双边贸易也有所增长,造就了跨区域合作的典范,对外投资和项目合作不断加深,逐渐形成多层次的伙伴关系框架;魏民[2]认为我国与中东欧地区在以往的合作过程中,遭受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各种威胁和挑战,但合作需求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应继续深化双边合作,加紧利益联系,维护并扩大合作。在经贸方面的研究也多在国与国之间展开,如白洁等[3]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出发,探究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竞争和互补关系,发现双边贸易结构不平衡,整体竞争性和互补性都在加强,且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互补关系明显强于竞争关系;路征等[4]探讨了中欧班列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结构的影响,指出中欧班列在总体上对贸易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出口贸易效应明显,其中对制成品和机械产品有显著正出口效应。也有学者对长江经济带区域贸易展开了研究,如王敏等[5]指出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综合效率呈上升趋势,对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存在提升和上升空间;龚勤林等[6]研究了中欧班列对长江经济带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欧班列对长江经济带出口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呈现空间异质性,对上中下游的出口促进呈现梯度递减趋势。在贸易潜力和贸易效率研究方法上,大多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例如:魏吉等[7]研究了中国与中东欧17国的进口贸易潜力,发现国家之间呈现不均衡特征,且文化距离是进口贸易的显著阻碍因素;周平等[8]研究了“16+1”和“16+1+10”背景下的中国与中东欧16国的贸易效率和潜力,结果显示双边贸易效率较高,出口贸易潜力在“16+1+10”的背景下有显著提高。贸易潜力及贸易效率的研究也可在区域及省际展开,如李阳晨雪等[9]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贸易引力模型,指出其与中东欧16国的贸易潜力尚未充分发挥,需挖掘新的合作领域;姚鸟儿[10]对浙江省与中东欧国家的双边贸易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对中东欧各国的贸易效率普遍不高,且大多属于潜力增长型。
在绿色“一带一路”倡议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我国积极参与和引导各类绿色环保项目的开展,加大治污投入,增加研发经费支出[11],推动了中东欧国家的绿色发展进程,但也对我国及各区域的对外贸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马涛[12]指出在对外贸易的绿色发展时,应避免环境比较优势陷阱,有效利用国际双边规则,积极协调贸易与绿色发展的关系;Sun等[13]指出绿色发展与对外贸易存在双向关系,绿色发展要求在长期与短期对贸易有不同的效应,对外贸易开放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表现。环境规制作为绿色发展的表征之一,对经济和贸易的影响也不是单调线性的,它取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产业和产品以及不同的环境政策等约束条件[14],大致可以将其归纳为3个方面:一是“波特假说”,即正向效应观点,合理的环境规制标准对贸易产生技术溢价效应,表现为对贸易的推动作用;二是“遵循成本假说”,即负向效应观点,环境标准的提高主要反映在净成本的增加,不利于产品的出口贸易发展;三是综合效应观点,即环境规制带来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溢价弥补成本的增加,提高了竞争优势,促进了出口贸易发展。因此,绿色发展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因主体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需进行具体研究,但目前就对外贸易和绿色发展双维度的研究较少。例如:卢盛峰等[15]结合双重差分模型,探索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出口的效应机制,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国企业的高质量出口,为未来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任力等[16]结合废物回收利用率、能源消费密度等产出指标,研究了国内外环境规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发现发达国家的环境规制强度相比发展中国家对我国贸易影响更为显著,表现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向影响;其余多是单向研究,如蓝庆新等[17-18]对沿线国家绿色发展水平和绩效评价的研究。
目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相关的研究较为丰富,但也存在一定不足。例如,与中东欧的贸易研究多从国家层面开,从长江经济带展开的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定量研究需继续深入;绿色发展对贸易的影响机制主要从环境规制指标展开,未系统考虑指标对绿色发展的影响程度,估计结果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因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探索中东欧国家绿色发展对长江经济带出口贸易的影响,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及潜力,以及长江经济带出口贸易效率的空间异质性;选取对绿色发展影响程度较大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纳入贸易非效率模型,探究对贸易的影响机制;基于“一步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和潜力以及所表现的长江经济带的空间异质性,为未来贸易开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价值,并试图解决以下问题:①中东欧国家绿色发展对长江经济带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方向。②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及潜力差异。③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的空间异质性。
本研究选取的沿线中东欧国家为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爱沙尼亚、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克兰、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捷克、斯洛伐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下简称波黑)和塞尔维亚14个国家。
整理国研网数据库数据,得到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2010—2021年的贸易出口额分别为207.9、243.7、233.9、231.9、244.1、228.3、232.8、277.3、344.4、375.1、409.1、534.7亿美元,呈上升趋势,2021年长江经济带对所研究中东欧国家的出口总额达534.7亿美元,同比增长30.7%,贸易合作恢复迅速。其中,对波兰、捷克的出口额较高,占比分别为37.5%、16.1%。由于长江经济带内部发展不均衡,将长江经济带上游区域(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中游区域(江西、湖北、湖南)、下游区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仍是对外贸易主要角色的结论。但其在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的整体出口比例中有显著下降,对应上游和中游区域的出口额比例有明显上升,特别是上游区域,对中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升至67.75亿美元,占比达12.67%,表明在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时上游区域正逐渐发挥优势,同时长江经济带内部正逐步趋向均衡发展,如表1所示。
表1 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的内部出口情况
由于历史发展以及文化差异、地缘政治等因素,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存在差异。从2021年GDP数据来看,超过1000亿美元的国家有波兰、罗马尼亚、捷克、乌克兰、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经济发展较快;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白俄罗斯、塞尔维亚和斯洛文尼亚的GDP为500亿~1000亿美元,经济发展处于中等阶段;而爱沙尼亚、波黑和摩尔多瓦的GDP不足500亿美元,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发展伴随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过度消耗,由此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成为主要议题,本研究主要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源消费量、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用量比例、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这4个方面对中东欧国家的绿色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中东欧国家的绿色发展水平逐年上升,第一,中东欧国家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降低,特别是乌克兰,由2010年的2.64降至2020年的1.97,减排成绩斐然,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的排放量则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第二,由图1(b)、(c)可知,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国家,单位GDP能源消费量均有明显下降,而波黑、摩尔多瓦等国家则有显著增加,表明当前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但同时也注重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对能源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实际上所研究中东欧国家的可再生能源用量占比均有一定的上升;第三,中东欧各国重视对技术研发的投入,由图1(d)可知,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研发经费支出也在同步增加,推动了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改造,进而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发展。
图1 2010—2020年中东欧国家绿色发展情况
中东欧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差异影响了长江经济带对其的出口贸易结构,同时双边贸易结构差异也受到需求、竞争优势、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国研网数据库中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出口的贸易相关数据,并按照HS22类编码,选择了T5类矿产品、T6类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T7类塑料及其制成品、橡胶及其制品、T11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T14类天然或养殖珍珠、宝石或半宝石、贵金属、包贵金属、T15类贱金属及其制品、T16类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T17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T18类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T20类杂项制品进行相关研究,主要探讨中东欧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对长江经济带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
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出口排名前三的商品为T16、T11和T15类,其他出口较多的商品包括T20、T7、T5、T14、T17以及T18类,出口商品类型丰富。具体来说,T11、T20类为基础加工制造商品,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除爱沙尼亚、摩尔多瓦外)出口的上述两类商品均显著上升,表明长江经济带的传统优势仍保持,同时中东欧国家自身发展的需求影响了长江经济带的出口商品结构。T6、T7类商品属于第二产业,加工制造过程会有一定污染的排放,从数据上则表示为长江经济带对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等较发达国家出口额的增加,缓解了上述进口国污染排放指数下降的压力,而对包括克罗地亚、爱沙尼亚等发展较慢国家的出口额有明显下降,表明目前该进口国仍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T5、T14、T15属于资源类商品,其中,T5类商品变动明显,由于矿产品资源的存量、开发与利用数量有限,对白俄罗斯、斯洛伐克等内陆国的出口额下降;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出口的T14类商品也有明显下降,表明伴随经济和贸易的不断发展,长江经济带对海洋等资源的利用已较为充分,接近阈值,需转变生产和利用方式。发展是相互的,绿色转型既有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也伴随技术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与中东欧国家进行合作与贸易往来时,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技术升级与进步,从T16、T17、T18类商品出口的增加中可知。因此,中东欧国家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对长江经济带出口贸易产生不同影响,如对于发展较慢的国家,会减少基础加工制品的进口从而促进自身发展;对于绿色转型发展的国家,则会增加污染排放值较高的工业品的进口,从而提高自身的生态效益。通过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清楚了中东欧国家的发展差异确实对长江经济带的出口贸易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具体的作用机制和方向则通过下文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结果来说明。
3.1.1随机前沿分析
1977年,Battese等[19]发表文章,开创性地将误差项分解为随机误差项与非负的技术非效率项,由此产生了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为了解决贸易传统引力模型固有的偏误,Kalirajan[20]将随机前沿方法运用到传统引力模型当中,更准确地估计了贸易流量的潜力。主要表达式为
Tijt=f(Xijt,β)exp(vijt)exp(-uijt) (uijt≥0;
t∈τ(i,j);i=1,2,…,N;J=1,2…,N)
(1)
lnTijt=lnf(Xijt,β)+vijt-uijt(uijt≥0)
(2)
式中:Tijt为第t期i经济体对j经济体的实际贸易水平;Xijt为经济规模、距离、人口等影响贸易量的自然决定因素,是引力模型中影响贸易的核心变量;β为待估参数;vijt为随机误差项,表示影响贸易的不可观测因素,服从均值为零的正态分布;uijt为贸易非效率项,表示贸易的无效程度,包含了促进或限制贸易的主要人为因素,通常被假定服从半正态分布或截尾正态分布。
(3)
式中:Cijt为贸易效率,其为实际贸易水平与最优前沿贸易水平的比值,是贸易非效率项的指数函数,当uijt=0时,不存在贸易阻力,两国的实际贸易水平就是最大贸易水平,此时Cijt=1;当,uijt>0时,存在贸易阻力,即实际贸易水平小于最大贸易水平,贸易是低效率的,此时Cijt∈(0,1)。
早期在研究中通常假定贸易非效率项u不随时间变化,被称为时不变模型。但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内,贸易非效率项是可变的,因此Battese等[21]提出了u随个体和时间而变的时变模型:
uijt={exp[-η(t-T)]}uij
(4)
式中:非效率项uijt服从截尾正态分布;η为待估参数。当η=0时,贸易非效率是固定的,为时不变模型;当η>0时,贸易非效率项随时间递减,表明贸易阻力减少;当η<0时,贸易非效率随时间递减,表明贸易阻力增加。
3.1.2贸易非效率分析
在得到贸易效率估计值后,为了进一步分析贸易效率的影响因素,还需构建贸易非效率模型。早期研究主要使用“两步法”,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研究假设前后矛盾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Battese等[22]提出了将随机前沿模型和非效率模型结合起来的“一步法”。贸易非效率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uijt=αzijt+ωijt
(5)
式中:zijt为影响贸易效率的外生变量;α为待估参数。当α>0时,表示对zijt贸易非效率项有正向影响,即对贸易效率有负向影响; 相反地,当α<0时,表示zijt对贸易效率有正向影响。
Battese等[19]曾提出模型的参数化方法,即令σ2=σ2u+σ2v,γ=σ2u/(σ2u+σ2v)。参数γ表示复合误差中贸易非效率项所占比重,其估计值越大,表明复合误差主要来源于贸易非效率;估计值越小,表明复合误差主要来源于没有控制的随机因素。
3.2.1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构建
Armstrong[23]在对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进行设定时,只使用经济规模、地理距离、人口、边界等短期内不会改变的自然因素来估计贸易潜力,而将易改变的人为因素纳入贸易非效率来进行考察。借鉴这一思路,本研究对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设定如下:
lnEijt=β0+β1lnGit+β2lnGjt+β3lnPit+
β4lnPjt+β5lnDij+Sij+vijt-uijt
(6)
式中:Eijt为t时期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的实际贸易出口额;βi为待估参数。解释变量主要由双边贸易特征因素构成,其经济含义如下:
a.Git、Gjt分别为t时期长江经济带和中东欧国家的GDP,即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出口经济体的GDP表征国家市场供给能力,而进口经济体的GDP表征国家需求能力,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供给和需求能力越高,预期Git、Gjt对贸易出口额有正向促进作用。
b.Pit、Pjt分别为t时期长江经济带和中东欧国家的总人口数量。一般来说,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带动需求的增加,从而出口经济体的出口额减少,而进口经济体的进口额增加。因此,预期Pit系数为负,Pjt系数为正。
c.Dij为双边特征因素,采用的是贸易双方间的空间距离,表征贸易运输成本。一般来说,地理距离被认为是贸易的阻碍因素,距离越远,贸易阻力也越大。故预期Dij对贸易出口额有负向作用。
d.Sij为虚拟变量,表示中东欧国家是否沿海,沿海为1,否则为0。与内陆国家相比,临海国家便利的海运条件更能推动贸易的发展,减少贸易阻力。因此,预期Sij对贸易出口额有正向影响。
3.2.2贸易非效率模型的构建
贸易非效率项指的是通过个人主观努力可以进行改变的会促进或阻碍贸易的因素,在此将绿色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纳入其中进行研究,同时,为了提高估计结果的有效性,借鉴蓝庆新等[17]构建的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取OECD、UNEP相关指标,构建了中东欧国家的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熵权法得到指标权重。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如表2所示。
绿色发展可以概括为3层含义,一是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降污减排,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立足并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三是人类福祉和幸福生活的获得。因此,指标体系包含了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绿色经济与人类福祉、环境保护4个方面。由表2可知,准则层所占权重由高及低依次为绿色经济与人类福祉、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质量,表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驱动力,当绿色发展意愿和能力提高时,沿线国家的绿色发展水平会有相应提升。具体地,第三准则层中,人均国际旅游支出和调整后的人均净收入所占比重较大,代表公众进行绿色转型发展的意愿和能力;第四准则层中,3项二级指标的重要性相近,说明绿色发展不仅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应注重创新与研发投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技术的升级改造;第二准则层中,长期用水效率作用突出,经济发展总量和用水量呈正相关,体现在绿色发展上可以解释为对资源的管理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第一准则层重要性相对较低,包含各项污染指数,与绿色发展负相关,当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绿色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该准则层指标值对应下降,会进一步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总体来看,对绿色发展影响程度较大的指标包括人均国际旅游支出、调整后的人均净收入、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用量的比例、R&D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森林覆盖率、用水效率,因此,在后文研究绿色发展对贸易的影响时,主要以该结果为参考依据选择解释变量。
基于上述分析,考虑贸易非效率项在随机前沿模型中的作用,最终选择上述6个指标作为非效率模型的解释变量,模型设定如下:
uijt=α0+α1Xjt+α2Ajt+α3Fjt+α4Rjt+
α5Ojt+α6Zjt+εijt
(7)
式中:uijt表示为贸易非效率,αi为待估参数。具体解释变量经济含义如下:
a.Xjt、Ajt分别为t时期中东欧国家的人均国际旅游支出和调整后的人均净收入,代表整体绿色经济发展意愿和能力,数值越高,民众绿色发展意愿越高,且有能力促进绿色发展,推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b.Fjt、Ojt分别为t时期中东欧国家的用水效率和森林覆盖率,均表征绿色资源和建设能力。用水效率表示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用水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增加,对其管理水平体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森林覆盖率可表示为资源存量,当维持一定比例不变时,未来资源潜力越大,有利于未来的绿色经济发展与建设。
c.Rjt、Zjt分别为t时期中东欧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用量的比例和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均表征绿色能源与研发水平。可再生能源消耗占比越高,表示对清洁绿色生产要求越高,可能会增加其他非绿需求,也可能由于绿色生产与技术的提高而减少需求;研发经费支出可表示绿色创新与研发能力,与可再生能源占比作用类似,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也会影响对其他产品的需求。
对于上述6个解释变量对贸易非效率项的作用方向暂不明确,诸多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也表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未解释贸易非效率模型中核心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预期影响方向。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前文所述14个中东欧国家,由于2021年的贸易非效率项解释变量数据缺失严重,故研究区间为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额来源于国研网数据库(国际贸易研究及决策支持系统);长江经济带历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中东欧国家的GDP、人口均来源于世界发展指数数据库(WDI);长江经济带与中东欧的贸易成本由双方间的空间距离表示,长江经济带以湖北武汉为中心,借助距离计算器测算得出其与中东欧14国首都的空间距离;中东欧国家是否沿海的数据来源于法国前景研究与国际中心(CEPII)数据库;贸易非效率模型数据全部来源于世界发展指数数据库(WDI)、联合国粮农组织(FAOSTAT)、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运算时采用无量纲化处理之后的数据。对于缺失数据,主要采用就近补齐法和线性插值法进行处理。
模型检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贸易非效率项是否存在的检验,即是否适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二是模型是否随时间变化,即是否适用时变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表3为出口模型的检验结果,由结果可知,在1%的显著水平下,LR统计值均大于1%临界值,都拒绝原假设,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额研究适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且采用时变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更为恰当。
表3 模型适用性检验结果
4.2.1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结果
在模型的适用性检验下,本研究对所得到的OLS模型、时不变模型、时变模型下的结果作对比分析,具体如表4所示。
从结果来看,除lnPit、lnPjt的系数表现略有不同外,其他变量系数均保持一致,且时变模型下的估计结果较好,η值显著为正,代表长江经济带对沿线中东欧国家的出口效率随时间递增,贸易阻力在变小。γ值在时不变和时变模型中分别为0.932、0.805,且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示贸易非效率项影响程度较大。具体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a.双边经济总量均对出口额有正向促进作用,随着长江经济带和沿线中东欧国家的不断发展,供给和需求能力也不断提高,从而增加了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额。
b.人口规模在进出口经济体中表现不同,但都直接作用于需求的增加。对于长江经济带而言,需求增加扩大市场规模,从而减少出口;对于中东欧国家而言,在生产力相对稳定时,需求增加会增加进口。但同时也应意识到,人口规模的最终作用方向和需求与供给的相对大小有关。
c.双边距离对长江经济带出口额有显著阻碍作用。距离越远,相对贸易成本也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贸易的开展,时变模型中系数为-2.042,即增加一单位距离,出口减少2.042。
d.中东欧国家的沿海位置为贸易提供了便利。沿海国家便利了双边运输,有利于多种运输方式的选择,且海运运输成本相对较低,推动了双边贸易的开展。
4.2.2贸易非效率模型估计结果
“一步法”模型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从整体系数表征来看,核心变量表现为对贸易非效率项的负向作用,即提高了贸易效率;从系数显著性来看,沿线中东国家绿色发展水平的提高也表现为对长江经济带出口的促进作用。具体来看:
a.绿色经济发展能力。人均国际旅游支出系数为负,而调整后的人均净收入系数为正,整体表现为对长江经济带出口贸易效率的负向影响,代表随着中东欧国家绿色发展能力的提高,长江经济带也应注重技术和产品优势的重新建立,否则无法促进双边贸易的持续开展。
1.成品油零售行业成为暴利行业,通过市场采购低价资源并在加油站出售,理论利润高达2000元/吨。导致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加油站行业,加油站投资、转让价格大幅上涨。
b.绿色资源和建设水平。用水效率和森林覆盖率系数分别显著为-6.201、2.008,既有正向影响,也存在负向影响。对比来看,中东欧国家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相对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出口效率的提高,与长江经济带比较优势和主要出口商品结构相关,资源密集型商品相对减少。
c.绿色能源和研发水平。研发经费支出占比显著促进贸易效率的提高(抑制了贸易非效率),原因可能在于沿线中东欧国家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反向推动了长江经济带的产品升级和技术进步,从而增加了出口;同时,可再生能源用量占比也表明当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不足,有继续产业调整和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4.3.1贸易效率分析
根据式(3)可得长江经济带对14个中东欧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结果如表6所示,总体均值大小为0.568,出口贸易效率处于中等水平。从各国均值来看,不同国家间存在较大差异。
表6 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各国的出口贸易效率
为了更好地分析各国贸易效率水平,参考赵金鑫等[24]的研究,并结合均值大小,将贸易效率水平划分为饱和型、扩张型、发展型和冰山型4个类型,具体分类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分类
由表7可知,长江经济带对捷克出口效率最高,贸易依赖程度高,联系较为密切,贸易市场接近饱和;处于扩张型的国家为爱沙尼亚、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和乌克兰,表明贸易市场仍有一定发展空间,相互间可继续加强贸易联系;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摩尔多瓦和塞尔维亚位于发展型,表明从贸易效率值来看,长江经济带可对其重点关注,充分开发利用贸易市场;对其余四国的出口贸易效率值偏低,贸易市场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综合表6与表7可知,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2014年长江经济带与大部分国家中东欧国家的贸易效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其中,波黑上升幅度最大,克罗地亚和爱沙尼亚明显下降;大多数中东欧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值较为稳定,但白俄罗斯、塞尔维亚、匈牙利和摩尔多瓦2019年、2020年贸易效率大幅上升,实际贸易出口额有显著增加,出口依赖程度加大。总的来说,贸易格局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但主要贸易对象未有很大改变,大多为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对捷克、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的出口贸易效率高,而对波黑、摩尔多瓦的出口效率偏低,有较大的贸易发展空间。
4.3.2贸易潜力分析
表8 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贸易潜力及拓展空间
从贸易潜力看,波兰的贸易潜力值在200亿美元以上,实际出口额也位居14国之首,充分彰显了作为中东欧战略枢纽的重要作用与位置,其次是罗马尼亚、捷克、乌克兰,贸易潜力值在50亿美元以上,但罗马尼亚的贸易效率偏低,可能受到影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贸易非效率项;摩尔多瓦和波黑的贸易潜力值均在5亿美元以下,贸易潜力均有上升,但实际出口额表现不同,摩尔多瓦增加而波黑下降。从贸易拓展空间看,其与贸易效率呈反向关系,随贸易效率的增大而减小,波黑的拓展空间最大,其次为罗马尼亚、爱沙尼亚、摩尔多瓦;相对地,捷克和斯洛文尼亚的拓展空间不到10%,贸易发展较为充分,接近前沿贸易水平。综合贸易效率所处市场类型、贸易潜力和拓展空间的大小,未来可以继续加强与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和乌克兰的贸易开展,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将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爱沙尼亚、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优化贸易结构,加强贸易联系;优先促进贸易潜力拓展空间巨大的中东欧国家的自身发展,开展多领域的多元化合作,积极开发贸易市场。
由于长江经济带内部发展的差异,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贸易也呈现明显的异质性,为探讨其内部表现差异,对长江经济带的上、中、下游3个区域分别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模型和变量同式(6)和式(7),均通过模型适用性检验,最终整理得到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出口贸易效率的均值
由表9可知,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均值分别为0.6064、0.3108、0.5840,中游区域贸易效率均值明显偏低,而上游区域贸易效率值整体偏高,下游区域贸易效率值表现与长江经济带整体基本一致。具体地,上游区域拥有对中东欧出口贸易的成本和政策发展优势,出口贸易效率值上升显著,根据前文贸易效率范围的分类结果来看,上游区域与所研究对象均有较大贸易发展空间,可重点关注克罗地亚、匈牙利、波黑等国家;中游区域相对贸易优势不明显,但拥有联结上游和下游的重要区位优势,从结果来看,应重视平衡与乌克兰和斯洛伐克等国的贸易往来;下游区域是经济和对外贸易的主要引擎,在绿色经济的转型发展阶段,应继续发挥其引领作用,结合3.2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可选择与波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国开展贸易合作。
a.双边经济发展对长江经济带出口贸易有显著促进作用;人口规模的扩大反映市场需求的增加,从而出口经济体出口减少,进口经济体进口增加;双边地理距离显著阻碍了贸易的开展,但沿海位置的便利降低了贸易成本,促进了出口。
b.中东欧国家绿色发展水平的提高在整体上表现为对长江经济带出口的正向影响,但不同变量作用方向不同。对出口的正向效应表现为长江经济带比较优势的发挥,以及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出口的负向效应表现为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仍处于过渡阶段,与中东欧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
c.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总体上呈递增趋势,效率均值处于中等水平,国别差异大。从贸易效率看,大部分国家属于扩张型和发展性,存在上升空间;贸易潜力主要由实际出口额决定,波兰贸易潜力最大,摩尔多瓦和波黑偏低。在未来贸易开展时,应综合贸易效率和贸易潜力数值,有针对性选择贸易对象,加强贸易联系。
d.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下游区域贸易效率表现与长江经济带整体基本一致,中游区域贸易效率值偏低,而上游区域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贸易发展较为充分。由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拥有不同的贸易优势,同时所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不同,因此在未来贸易开展时,应充分考虑并利用有效分析结果,促进与中东欧国家贸易的均衡与可持续发展。
a.推进双边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积极参与绿色项目合作,推动长江经济带技术升级与进步。长江经济带位于统筹发展战略的枢纽位置,应整合发展优势,促进资源与要素的合理配置,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双边贸易开展;充分利用波兰在中东欧的枢纽位置,实现贸易的互通互联,加快推进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实证结果表明中东欧国家绿色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长江经济带的出口贸易,长江经济带作为发展的主要力量,应继续主动参与和引导,推动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开展、增加绿色研发支出、合作共建绿色基础设施、提供政策福利与补贴等,首先明确并解决中东欧各国发展困境,循序渐进的推动绿色建设,实现对长江经济带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反哺作用,进一步优化贸易竞争优势。
b.借助贸易效率分析结果,实施差异化贸易策略。实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出口中东欧各国的贸易效率有很大差异,应实施差异化的贸易策略。从所属类别来看,应加强与扩张型国家的贸易,包括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家,降低贸易壁垒,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重点关注与发展型国家的贸易,包括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等国家,优化贸易结构,拓展贸易选择空间,如与波兰贸易的持续发展可改善与周边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对于冰山型国家,其自身发展排在首位,可为其提供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增加双边实际贸易额。同时应综合考虑贸易潜力和贸易拓展空间多项数值,选择两项数值都相对较大的国家,包括波兰、斯洛伐克等国家。
c.重视长江经济带出口贸易的空间异质性,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基础统计数据表明,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动力,同时中游和上游区域也不断发展;从实证结果的空间异质性分析来看,上游区域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贸易相对发展充分,中游区域的出口贸易效率值则偏低。因此,为推动贸易领域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下游区域应继续发挥风向标作用,针对性地选择包括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发展较快并进入绿色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促进优势互补和技术的创新发展;中游区域作为“中转站”,应重视平衡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加强与乌克兰、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贸易联系;上游区域应充分利用成本等优势,进一步开发与波黑和塞尔维亚等国的贸易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