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 雪 徐 荣
社会的整体发展离不开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支撑,辽宁省大连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本土传统文化软实力的支撑。“金州龙舞”作为有辽南特色的民间大型道具舞蹈,曾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有辉煌历史,但发展至今由于各种因素,其文化功能受到局限,面临诸多困境,难以得到继承和发展。本文通过对“金州龙舞”大型道具的创新研究,提出更具建设性的创新发展建议,力求使“金州龙舞”突破原有表演形式,在多种表演场域下自由转换,扩展文化功能,符合时代发展和审美需求,从而打造优秀的辽南民间文化产业,为大连地区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之基,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一定反哺作用。随着文化产业的多维度发展,各种文化小镇、特色农庄、民俗旅游产业开始兴起,且略有成效。民间艺术“金州龙舞”历史久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承载着一定的历史,反映的是辽南汉族民俗舞蹈所特有的海洋文化,在不断传承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国际、国内的荣誉奖项。进入21世纪,“金州龙舞”如何以道具装置创新为突破点,让民俗艺术走进高雅艺术的表演场域——舞台剧场,服务于大连当地乡村经济文化的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金州龙舞”归于北方龙舞,是祖先留下来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有悠久的历史,发展至今已有十代传人。“金州龙舞”起源于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友谊街道园艺村,距今已有130 多年历史。由大连市金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纂的《金县志》一书对“金州龙舞”的起源有所记载。据说,1881 年夏天,清朝毅军驻防金州后,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都要在军营内舞龙灯。从1885 年到1887 年清铭字军驻防后,平民百姓可以和官兵一起观看龙舞表演。龙的神奇威武深深吸引了当地村民,他们更渴望自己可以舞龙。于是,扎棚匠陈德员和纸匠李田英偷艺仿制了一条龙,从此“金州龙舞”便诞生了。
1945 年后,金州由最初耍一条龙改为一雄一雌两条不同颜色的龙。1952 年龙体照明由手电筒改为蜡烛,增加舞龙花样。1954 年龙舞第一次登台表演。1956 年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到金州园艺村学习龙舞,并于1957 年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出获得金奖,“金州龙舞”登上世界舞台。在1957年第六届世界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辽宁省大连市金县的龙舞获得金奖。1958 年“金州龙舞”第五代传人邵振卿开创金州女子荷花龙,成为让妇女参与舞龙表演的第一人。1993 年第五届大连国际服装节开幕式上,由200 多名女子组成8 条荷花龙对接,舞出208 米长度的当时世界第一长龙,获比利时第四十四届布鲁塞尔世界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奖。1999 年金州荷花龙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自1957 年以来,“金州龙舞”四度进京,多次出国,连连获奖,影响广泛。
此外,大连金普新区已在金州第一幼儿园、第二幼儿园、马家小学、杨家小学、龙王小学、吴家小学等地建立了“金州龙舞”传承基地。金州区第一幼儿园舞龙队成立于2006 年,是当时全国平均年龄最小的一支娃娃舞龙队。2006 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有7 种舞龙项目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16 种龙舞,其中就有由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申报的“金州龙舞”。同时,大连市当地两级文化部门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对“金州龙舞”进行挖掘和整理。政府组织人员通过数字化建设、媒体宣传等各种方式负责“金州龙舞”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并将传承工作深入中小学和幼儿园,挖掘、培养年轻传承人。
如今,“金州龙舞”的道具制作仍保持传统技艺,纯手工扎制,体态丰腴、造型俊美,工艺古朴,色彩考究。最初的“金州龙”以纸质为主,除了用竹篾扎成龙头、龙尾和龙体的硬节(动力节),其他部位均以纸糊,软节(动节)则用白布缝制,因纸质易破碎,后来全改用布。在龙体硬节内可放置蜡烛、电池等照明设备。后来随着发展,龙体外皮改涂磷粉,再打上紫外线,舞动起来只见龙不见人,艺术效果较好。“金州龙舞”尽管早在20 世纪50年代就以舞台表演的形式走向国际,并代表中国文化获得极高赞誉,但终因体型巨大而难以长期占领剧场舞台。
国家及当地政府部门虽然对传统文化积极推行了相关政策,但整个辽宁省的文化事业机构、从事文化事业人员数及各类文化艺术事业单位数都呈下降趋势。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平衡,这并非一种健康的发展状态。总的来说,政府部门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新时代背景下的传统文化在农村的拓展与影响力度也不够,同时,“金州龙舞”自身发展的内部问题等种种原因间接导致“金州龙舞”的传承发展遇到瓶颈,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连农业面临着从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化转变的关键时期。2017 年,素有“北纬39°大樱桃”美称的大连樱桃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到2020 年,大连樱桃产量25 万吨,产值90 亿元人民币,成为大连市金普新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成果。大连金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每年在“大连国际樱桃节”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上,都少不了各种文艺演出,2019 年的樱桃盛宴更是突出了“旅游”“文化”两个主题。此外,“大连国际沙滩文化节”、小黑山农家园及金州蓝莓培养基地等以“旅游”“经济”“文化”为主题的新兴产业为当地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现代农业的转型除了从传统农业的提升上做文章,还可以在文旅产业上寻找新的突破口。旅游业作为大连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地理位置优势,还有一些新兴文化产业的兴起,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但数据显示,在2010—2019 年,大连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从116 万多减少到将近114 万左右,旅游外汇收入从8 万多美元减少到6 万美元左右。大连旅游业的发展较以前呈下降趋势。
尽管大连地区以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优良的乡村经济文化产业,使现代农业经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等不可控因素,大连旅游产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有衰退迹象。
经济是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经济要把本地域的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来开发,且积极推行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基于对大连市乡村经济文化发展问题的分析,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设置各种舞台,扩大传统舞蹈“金州龙舞”艺术的受众群体,在龙舞创新转变的基础上推进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新的语境下,传统龙舞艺术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发展道路越来越窄。传统龙舞道具的制作、舞蹈的排练与表演各个环节在当下所表现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这导致文化遗产即使蕴藏巨大的经济潜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更无法服务于乡村经济文化的建设。对此,相关人员要在传统龙舞道具上做出创新,打造极具现代审美需求的民俗特色,为大连乡村经济文化的建设助力,如可以将传统“金州龙舞”道具化整为零,脱离龙舞艺术固有的表演形式,以“一人一龙”(“一人一伞”)的新形象呈现。龙身用轻盈飘逸的绸带代替,龙头可由中国古典舞蹈道具——伞充当。伞面画为具有立体感的龙头,伞柄制成可用按钮控制的伸缩、折叠装置。将绸带一面裁成圆弧形与伞内的圆弧支撑架结合,并完全贴合于伞面,绸带从根部至尾部依次塞进伞内支撑架中,但留有绸带尾部一角在外,以在呈现龙形象时方便瞬间抽出。这样既可以表演伞舞,也可以在适当时机抽出绸带尾部,使龙的形象跃然台上。经过改良后的龙舞道具便于实施与操作,极大节省了道具制作的时间。另外,“金州龙舞”的表演可根据表演场地大小随时调整舞龙人数。这样的设计能打破传统的“金州龙舞”艺术在表演上的局限性,更好地服务于大连乡村经济文化建设。
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作用,积极落实相关政策,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农民产生自我认同感,激活自身价值,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力。基层干部应当对农民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跟上现代农业经济变革的步伐,依托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时代是发展的,融合与创新才是民间舞蹈更好发展的长久之计。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的与时俱进,同时也体现在形式的新颖独特。龙舞艺术发展历史悠久,对“金州龙舞”道具创新的研究关系到龙舞样式的继承保留与变化发展,也关系到大连地区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金州龙舞”的道具创新使其表演场域的局限性被打破,既能在田野乡间、舞台广场表演,还能走进剧场和校园,表演场域更丰富,传播范围更广,受众人群层次更多样。
文创产品研发的重点在于有足够的文化背景故事可以挖掘和支撑,能做到古为今用。文创产品研发人员可对“金州龙舞”道具的改进提出新的技术方案,借助3D 打印技术,研发出既保留民俗风格特点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创产品,如迷你版的“金州龙舞”非遗摆件、精美龙头摆件等装饰品,儿童版的“金州龙舞”玩具以及印有“舞龙”图案的服装等,从受众人群的年龄到性别等各个方面尽量满足游客多样的需求,为本地区现代农业经济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大连金普新区作为全国民间艺术(舞蹈)文化之乡和辽宁省民间舞蹈基地,每逢年节都会开展丰富的民俗活动。从1983 年开始,当地相关部门积极宣传在春节期间举办一年一度的“金州百花会”。2009 年,百花会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辽宁省确定其为省级品牌文化活动之一。此外,“大连国际樱桃节”“大连国际沙滩文化节”、发现王国、小黑山农家园以及草莓节等都有丰富多彩的舞台表演。相关部门可利用这些平台,依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金州龙舞”,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发挥农业资源特长,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进一步服务于当地现代农业经济、文化、社会的建设。
传统文化对现代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国内外很多特色文化小镇启示我们,农村经济的繁荣必须兼顾文化产业的发展。任何一种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形式都有它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场域,落后于时代的审美会被历史淘汰。回眸中国民间舞蹈发展的历史长河,只有将民间舞蹈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相联,不断与时俱进,革新创造,才能使民间舞蹈文化这条长河永不枯竭。辽南地区也可利用民俗特色的传承创新,为当地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建设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使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振兴乡村经济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