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文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始终以开路先锋、先行先试的姿态和担当,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
1949年以来,作为国内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党中央始终极其重视和关切上海的发展,历任领导人都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上海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上海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丰富的理论。
基于“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①这一准确判断,毛泽东自1955年下半年起赴全国各地视察调研,谋划国家长远发展,上海是他重点考察的地区。毛泽东在上海与各方面人士座谈,视察上海港口、江南造船厂、申新九厂等,把脉上海经济发展。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毛泽东指出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②,作出“上海有前途,要发展”③的指示,这是党中央首次正式提出关于上海发展的战略思想。据统计,1950年至1979年,上海向中央上缴的财政收入超过了自身市政预算收入的13倍,税收的87%以上上缴中央④,成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财政支柱。
新中国成立以来,因其工商业、服务业以及城市治理和财力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和卓越贡献,上海始终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张“王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须从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彼时上海为全国贡献了六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占八分之一的工业产值,占三分之一的全国进出口总量,全国日用工业品调拨量的三分之一来自上海。正是由于上海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突出地位,邓小平同志布局全国改革开放时将上海留作“后卫”,支撑中国改革开放的“破冰”“试水”。
1988年后,邓小平连续7年来上海,为上海勾画加快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1990年3月,在与中央几位同志谈及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时,邓小平指出:“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⑤同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开发开放浦东。在国内外经济和政治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党中央推出了上海这张“王牌”,以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为标志,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走向更深程度和更大范围的改革开放的信念与决心。
江泽民与时俱进调整上海发展战略,在十四大报告中提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建设思路。进入21世纪,国内外形势深刻变革,上海肩负着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时代使命,亟须通过更大程度的改革开放提升综合竞争力。
2006年“两会”期间,胡锦涛强调上海要通过“四个率先”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即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浦东开发开放,标志着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时期,带动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全面展开并进入新一轮快车道。与此同时,上海也成功实现了改革开放“后卫”角色到“前沿”先锋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他连续五年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多次到上海考察指导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交办的重大任务、赋予的重大使命,为上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深入探索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的要求⑥。2014年“两会”上,他再次叮嘱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更大贡献”⑦。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要强化“四大功能”布局,即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四大功能”深刻揭示了超大型城市发展的全球化、创新性、高端化、开放性等重要特征和趋势,是新时代进一步引领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加速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主题和主线。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提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刻揭示城市属于人民、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建设和治理依靠人民的人民性,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首要原则。牢牢把握超大城市治理的特点和规律,突出城市人本价值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上海探索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条崭新之路,让中国式现代化在人民角度有了更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此外,上海的党建要走在全国前列、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等等。这些内涵丰富的城市发展和建设理念,为上海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夯实了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从畸形的殖民地化的资本主义城市新生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建设完整现代工业体系、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任,作为我国工业基础较好的中心城市,中央对上海的定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演进⑧。上海解放后,彼时主要采取“后退”和“紧缩”的方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各界人士,把恢复经济放在首位。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上海的任务主要是支援全国各地的建设,先后动员21万人参加国家“一五”重点建设,其中一半为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
1956年,随着国际局势渐趋缓和,在毛泽东“上海有前途,要发展”的指示批示下,上海市第一届党代会确定了“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工业建设方针,并在此后明确上海工业应该向高级、精密、尖端方向发展。1959年,《关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意见》明确提出上海城市职能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础和财政支柱”。1963年又提出建设“先进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的目标。上海城市功能从中心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产业结构从以轻纺工业为主转变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财政收入地区。
1986年,担当改革开放“后卫”角色已有八年的上海等来了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党和国家将上海定位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最大的港口,重要的经济、科技、贸易、金融、信息、文化中心”,指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技先进、文化发达、布局合理、交通便捷、信息灵敏、环境整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用“重要基地”和“开路先锋”两个关键词明确上海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在这一方针指引下,上海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开启新一轮城市发展。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定上海作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龙头”的地位和“三个中心”发展战略,提出要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同年12月,上海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上海产业结构实施大调整,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城市空间布局实施中心城区“退二进三”,重建上海多功能中心城市。此后,上海迎来了史上发展最快、最为辉煌的时期。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末(1957年)到1990年这三十多年,上海的GDP从69.6亿元增长到781.66亿元。而在九十年代这十年,上海GDP从781.66亿元增长到4771.17亿元。2000年上海的GDP是1990年的六倍。
2001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至2020年)》得到国务院批复,规划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明确了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发展定位。进入新世纪的上海,经济继续飞速发展。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上海也快速融入全球生产网络。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新一轮科技革命为上海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
2007年3月至10月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就提出上海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自主创新驱动城市持续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积极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上海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局面。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作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重要指示⑨。201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明确上海是我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自此,“五个中心”成为新时代上海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方向。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要求上海“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⑩。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上海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努力实现“四个新”“四个第一”,赋予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新的时代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科技创新为龙头,对照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围绕城市核心功能,聚焦关键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国际经济中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提升,国际贸易中心枢纽功能逐步增强,国际航运中心高端服务能力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实现新突破。通过接续努力,到2021年,上海已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⑪。
2023年上海两会回顾了近年来上海城市发展取得的成就。2017年以来,上海坚持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以强化“四大功能”、建设“五个中心”为主攻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为根本指引,凝心聚力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倾心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极大提升了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城市综合实力增强上,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4.45万亿元,相比2012年提升了1.23倍。体现在改革开放深化层面,临港新片区已拥有36个全国首创案例,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国家战略,近两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均超过4万亿元。体现在发展新动能上,“四大品牌”“五型经济”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创新发展阔步前行。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42%。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方面,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9万元左右,比10年前增加了5.4万元,自2017年以来完成283.7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成为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体现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全市公园从2017年的243座增加到670座。
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上海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如下经验:
上海之所以能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展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气象,关键在于六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强化理论武装、毫不动摇建设人民城市、毫不动摇抓好第一要务、毫不动摇深化改革开放、毫不动摇推进伟大工程。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总领一切。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亦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萌发之地、实践之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上海的城市面貌、人民命运、城市气质均在百年间发生了深刻改变。2021年前后,上海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中共一大纪念馆新建开放;600多处红色遗迹遗址和纪念设施作用充分发挥;一批新时代基层党建创新实践基地建成推出⑫。坚持党的领导,是刻在上海这座城市骨子里的基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始终引领着上海敢为人先、勇立潮头。
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始终把制度创新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制度性安排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下党中央对上海的新要求和城市自身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上海积极总结发展经验和成就,坚持制度创新、先行先试,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先行样板。
如上海自由贸易区试验区以制度创新激发产业活力的经验成为全国深化改革的标杆。其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了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为20多个省份的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案例范本。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以来,探索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和体制机制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氛围不断优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明显进展,创新创业普惠税制、股权激励机制等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
上海是一座人民的城市、功能强劲的城市以及精神品格彰显的城市。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到2489万人,是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城市之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决定了上海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始终将人民放在首位,也决定了上海这座城市强大的吸引力。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上海始终倾心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以更优的供给满足人民需求,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需要,提供更多的机遇成就每个人。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群众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人民有实际获得和具体感受的城市新发展,彰显了人民城市的基本内涵,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呈现。
上海以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为目标,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城市”社会治理格局。
2020年,上海出台《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下称《意见》),以更高标准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意见》强调要把握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人本价值、生命体征、战略使命、精神品格、主体力量,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取向,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意见》中明确了人民城市建设的“五个人人”努力方向,即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五个人人”是上海全面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的经验探索。在这个努力方向的指引下,上海牢牢把握超大城市治理的特点和规律,着力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正全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范例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