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疆大学 买买提江·艾依提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及价值取向的塑造极为关键,因而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校育人功能的发挥。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机制存在着片面性,整体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新时代下现代化教育的具体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必须结合时代演变和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机制实施革新与优化,以保证高校教育实践的价值得以全面发挥。
(一)实践育人的含义与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的目标在于将理论教育拓展于实践教育范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化运行提供保障,因而需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相关理论,将其作为实践育人实施的纲领与导向[1]。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实践活动,研究主体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与大学生,工作内容聚焦于教育工作原理、教育实施原则、教育元素的作用关系等方面[2]。从本质上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并且属于动态化的运行机制,始终处于不断完善的状态。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在运行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并拓展实践形式,进而促使大学生深化对实践育人的理解,并内化于思想与行动中。
(二)实践育人对大学生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与之相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理念对大学生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当代大学生处在市场竞争激烈且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的社会阶段,普遍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其个人发展也有着过于功利化的倾向,在其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普遍现象[3]。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践育人观的提出,为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针对策:一是针对大学生理论能力强而实践能力弱的现状指出学生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识体系与创新实践能力都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二是针对大学生个人意识过于强烈的现象,指出了学生应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把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和国家统一的实现作为人生发展的最高目标;三是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条件优越但劳动技能不足的问题,引导学生重视劳动和实践,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目标抽象。就目前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的目标较为抽象,没有清晰且可以量化的育人目标,导致实践育人机制的运行缺乏导向,使得实践措施的实施方针不足[4]。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的实际施行中,各项教育措施的实施和教育内容的落实没有统一而精确的方向,教育者普遍以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导致衡量实践育人成效的标准不够统一,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体系凝聚力的发挥,也削弱了实践育人机制的科学化与标准化。
(二)主客体界定模糊。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的属性来看,其目的是在实践中实现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和价值取向的塑造,同时锻炼大学生的各项素质与能力,培养人格健全、素质完善、能力全面的新时代人才,因而实践育人的主体应该是大学生[5]。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中的主体依旧没有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上来,导致学生在参与实践育人过程中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受到打击,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教育形式单一。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的形式以包括学习实践、军事训练及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且相关的资源配置较为模式化,实践的渠道较窄,高校与思政教育者不能及时拓宽教育渠道并丰富教育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种较为单一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思想需求与心理需要,使得大学生对实践育人的相关活动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和厌烦情绪,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的效果大大降低。
(四)保障机制欠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的有效实施有赖于科学而系统性的理论作支撑,还需要配置合理的资源作为内驱动能[6]。而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机制的运行普遍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使得实践育人机制缺乏理论和资源方面的支持,导致实践育人机制的具体实施遭遇重重阻碍,理论层面的计划得不到有效落实,科学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想法得不到资源支持,最终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的成效不甚理想。
(一)模块式原则。模块式原则指的是从大学生思想、心理、素养、能力等需求出发,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种相关的实践资源,在实践机制的统筹下,设计并实施具有较强系列性和规定性的实践活动模板[7]。模块式原则要求实践活动同时具备形式新颖、内容饱满、手段丰富等特征,且需要具有高度的开放性、选择性和发展性。模块式原则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的实施提供模式化思路,简化了实践育人机制的流程,强化了实践活动的灵活性与替代性。高校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结合实践情况的变化,及时而有效的调整并完善相关的模块,满足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的动态性需求。
(二)项目式原则。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的科学性与系统性,需要将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上升到项目的高度。因而需要对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施科学而专业的管理,将项目思维和项目观念贯彻于大学生群体,从申报形式、组织实施、兼顾管理、考核评估等各个流程,推动实践项目的全过程优化,并结合整个流程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实践管理制度,为实践项目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支持。如此既可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机制的整体水平和效果,又可以强化实践育人机制中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与深度配合。
(三)合力原则。合力原则以资源支持为基础,要求高校要积极纳入社会各领域的资源,与相关部门和企业达成深度合作,最大限度地获取政府部门的支持、用人单位的认可有机社会资源的支持[8]。这要求高校构建就业指导部门和定向培育部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需要为目标,创建“定向式”人才培养机制,在校方、用人单位和学生签署战略协议合同后,校方和用人单位针对学生的具体培养方向制定针对性的培育方案,并提供相关的资源支持,以此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机制的实施获得足够的资源保障并获得多方合力的共同支持。
(四)系统化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机制的实施并不是一项独立的任务,而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因而要求将实践育人的实施全面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学习中。对此,高校辅导员需提高重视程度,借助宿舍卫生评比、个人形象评优等活动,以生活化的形式开展实践育人,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得到思想水平的提升和道德品质的优化。同时,专业教师需要树立并强化“课程思政”观念,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教育素材,依托课堂活动潜移默化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思想的正确塑造与价值的科学引导。
(一)导向层面:强化顶层设计。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的实施,首先需要从顶层设计的维度强化组织领导,提升政治站位的高度并拉长战略眼光的长度,为实践育人的高效实施作出整体性部署。对此,高校要设立专项工作委员会,由党政领导牵头,教务处、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对实践育人工作实施顶层设计[9]。实行“学校——教育者——家长”三级管理机制,将组织管理协调工作逐步落实,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衔接性,构建严密的组织协调网络。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始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依托团日活动、校园竞赛、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并树立奉献社会的理想信念。同时,高校与教育者需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校园文化引领实践育人活动,强化对大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学生参加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在先进的思想引领中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价值取向。
(二)载体层面:创新活动平台。高校和教育者需要重点抓好三大平台建设,将实践育人落实到具体实践上。首先,打造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推动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有机结合,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规划,以自发倡议、假期实习、假期志愿者活动等形式,组织并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由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各专业教师及辅导员为领队,以“突出重点、重在实效”为原则,带领大学生开展“小型多样、点面结合”的下乡活动,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国情、社情,促使其思想认识与觉悟的有效提升。其次,创设研究生带本科生科技服务志愿平台[10]。充分发挥研究生的模范引领作用,由研究生带领本科生到生产一线、企业内部、实验基地等地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科技知识,掌握更多的科技技能;另一方面,借助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风险意识。此外,创建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组织平台。高校各班级需要以班级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小组的单元,鼓励并指导大学生在班级公益委员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志愿者组织、公益社团等团体组织的公益活动,使大学生在团队协作、互帮互助的实践活动中强化自身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及应变能力,同时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三)保障层面:完善机制建设。常态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机制建设,是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成效的必要保障和有力抓手。第一,建立实践活动激励机制。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校园竞赛等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评先评优机制,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将实践活动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提高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成绩中的比重,同时增加优秀学生表彰大会的开办,在入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节日等活动中,安排在实践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讲话和报告,为其他学生树立典范[11]。第二,创建实践活动投入保障机制。高校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设立专项经费,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的实施具备充足的资金保障,并加强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建设一支由教授、骨干为代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思想的引领和灵魂的塑造。第三,完善校企、校地联合机制。高校需要重视自身人才培养与企业、地方发展的结合,将实践育人活动的实施与企业、地方对人才的需求挂钩,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加强与地方单位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实践渠道,使大学生在实践中长真知、做贡献。
(四)形式层面:改进课堂模式。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发挥成效,需要将实践育人与课程进行全方位结合。首先,以体验式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课,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AR 等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创设一个沉浸体验式的活动课堂,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动手操作、实际应用等体验中强化自我感知的能力,并锻炼实践能力。教师借助新媒体技术可以将教育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与学生的体验过程相结合,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其次,以辨析式的方式实施主题班会课,围绕学生日常较为关心的话题,借助情境再现、案例分析、交流辩论等活动,使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开展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思辨,如此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辨真假、明对错、知好坏。此外,以探究的方式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强化各专业教师的“大思政”思维,在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小组互动、团队协作等方式对设立的问题展开探究,指导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得到问题的解决方式,使学生养成勇于面对困难的良好品质,同时,在团队协作和小组互动中,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得到了全面提升,为其今后的从业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内涵层面:丰富活动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的实施与开展,需要与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实践育人内涵的全面提升。首先,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地参观学习,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世界发展的规律和自然发展的历程,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塑造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12]。其次,将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等,进而在创新创业中树立攻坚克难、不断进取的道德品质。再次,积极举办校园文娱活动和文体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在书画展、联谊晚会、短视频设计竞赛等活动中提升思想水平,升华思想认知,确立正确的价值信念和文化信仰。而通过各类体育竞赛项目的开展,在加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使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观阳光的人生态度。除此之外,高校与思政教育者需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劳动中来,引导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在劳动实践中磨炼意志,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最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效果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时代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要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效果的不断提升,有赖于高校、社会、思政教育者、各专业教师、大学生自身等利益相关者协同配合,对现有的实践育人机制实施全方位的改进与全过程的革新,通过实践活动的实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优化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大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进而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全面发挥,确保人才的培养符合时代的演进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