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位视野和移情教学在小学语文创新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2023-12-16 16:24:14孙华伟
考试周刊 2023年40期
关键词:移情儿童情感

孙华伟

当前,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时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思考教什么内容、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是否需要、能否接受、是不是感兴趣、每个学生需求是否相同等考虑不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没有秉持“儿童核心本位”原则,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和需求开展教学,甚至很多教师追求课堂教学“炫技”,将许多“伪儿童化”的教学内容和教法强行付诸实践,这些行为不仅仅超过儿童理解和接受范围,还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背道而驰。因此,重申儿童本位视野,秉持对儿童负责的态度,探寻小学语文知识、情感的“真”,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教学质量。

一、 儿童本位理念及儿童本位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儿童本位理念与儿童本位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周作人先生认为,“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应该对儿童独立价值给予肯定,也应该认识到儿童教育的独特性,“儿童本位”理念就是基于社会对儿童和儿童独特价值的发现,以儿童为本、以儿童为中心开展教育工作,将儿童实际情况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以促进儿童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重申儿童本位理念就是强调教育要符合儿童身心和认知发展特性,能够满足儿童个性化需求及整体发展,要被儿童喜闻乐见,所以,儿童本位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就是立足于儿童视野,秉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理念,在儿童本位理念指导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

(二)儿童本位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儿童本位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首先要尊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方面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只有充分把握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按照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可逆性、守恒性,自我中心思想逐渐剥离,低年段学生以无意注意和形象记忆为主,而高年段的学生则以有意注意和抽象记忆为主,且由于先天以及后天因素影响,儿童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多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方式和实物进行认知教学,强化学生的沉浸式学习,为学生提供恰当生动的知识背景,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及不同阶段认知特点出发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

儿童本位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促进儿童整体发展。小学语文课程同时具备人文性与工具性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并行发展理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出现过于重视文本教学、过于注重道德思想灌输或者重视“阅读理解”、忽视“工具性”的语言文学知识学习现象。儿童整体发展要求语文教学要做到“文道统一”和“意文兼顾”,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内容,既要看到课文的内容思想及其传达的情感,也要注重语言要素、文学创作手法与技巧、阅读技巧等人文性内容,既要抓住语言要素,又要把握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主旨,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养成。

儿童本位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满足儿童的不同需求。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由教材规定和教师选择来决定,往往会出现教师在课堂上津津乐道,学生被动接受,遇到学习困难也无法及时解决的情况,教师的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和教法学法进行了预设,但是却忽略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兴趣和需求也无法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和满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大的教学权利、创设多元化师生对话平台十分必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让学生发挥自身认知和学习优势,进行创新性学习,同时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学习难点、疑点,并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完成自主学习,在完成教材和课程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外,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自身兴趣点,在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和教师的辅助下满足自身个性化需求。

儿童本位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让儿童喜闻乐见。只有了解儿童,寻找并实施适合儿童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所以,从儿童角度出发的教育必须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才能被儿童有效接受。首先,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是有趣的,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组织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学习过程;其次,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是浅显易懂的,教师不要进行“炫技式”教学,过于拓展教学内容,必须将教学内容讲得通俗易懂,对教学难点,也要运用形象生动或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简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消化吸收;最后,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是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日常生活与理论知识的互动中开展教育,才能将课堂所学灵活迁移到生活教育中来,才能在学校学习中锻炼生活本领、规范一言一行,不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 移情教学与小学语文移情教学的美育功能

(一)移情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

“移情”来源于西方美学概念,费希纳从心灵感觉经验分析入手提出“移情说”,改变了传统美学从理论到经验“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逐渐成为影响广泛的审美心理学派重要理论,“移情说”提出审美作用,即审美的象征作用,认为人把自己外射到或感受到自然界事物中,“对象的人化”或“把情感渗透他物里”。我国传统美学理论著作中虽没有提出系统的“移情说”,但也提及了许多与移情手法相关的论述,如“赋、比、兴”里“兴”的表现手法,就是要用自然界事物引发人内心要抒发的内容和感情,后期也涌现了许多文人借助月、柳、秋叶等自然景事物意象构建多种意境,表达内心情感,这些文人情感外射到自然景事物中,逐渐凝结固化为情感象征,这种表现手法也逐渐具有审美性质。由此可见,移情与审美活动密切相关,人们在欣赏客观事物时将主体的情感赋予到客观事物中,将无声之物转化为有生之物,客观事物成了审美主体情感的投射延伸,使之变成了有情有义、有知有觉的部分。

移情教学是“移情说”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指导,使学生运用情感转移的方法,与所学知识,特别是其中的人文性内容产生相同、相似的情感体验和态度,教师从教材内容出发,不再采取传统理论讲解和思想灌输方式,而是通过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共鸣,学生与所学内容两者有机互动过程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移情教学强调趣味性和体验性,通过趣味性导入,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所学内容中的人文性内容,并与所学内容形成情感“共通”,与教师形成情感回路,移情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也能推动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移情教学能够引发学生共鸣,在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文化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推动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在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架起桥梁,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能够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之回归情感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的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带给学生和教师认知与情感的双重成长。

(二)移情教学与小学语文课程的美育功能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语文课程是承载美育功能的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蕴含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和情感美等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小学生正处于“有感即发、有情即抒”的审美阶段,小学语文的美育功能可以对儿童的审美情感进行正确的干预和引导,逐步培养儿童的情感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对儿童养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移情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升华情感体验,提升学生鉴赏与创造美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审美情趣与道德修养,与语文课程的美育功能相统一。

(三)移情教学与儿童本位理念

移情教学的本质是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相较于理论讲解和传统灌输方式,小学语文移情教学更符合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符合低学龄阶段无意注意和形象记忆的认知特点,潜移默化的情感沉浸体验也能促进学生参与初级审美活动;教师通过运用情绪追忆、情境营设、言语唤醒、情感换位等多种形式的移情教学法,唤醒学生的审美兴趣,在情感体验和文化熏陶中实现学生知识与审美的共同成长,陶冶其情操,提升其审美能力,进一步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情感体验具有个性化特征,小学语文移情教学避免了传统“一刀切”的“阅读理解式”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审美体验,发展学生自身审美情感,通过采取“体验—兴发—意义”方法,鼓励学生将语文中的文化和审美因子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趣和文化觉察,完善学生个体知识结构,深化学生文化修养,丰富学生审美境界,促进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发展,塑造学生独特的个性品质,同时也能打破固化思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语文教学的其他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相比,移情教学能在审美感知、想象、移情、接受等审美活动中启发学生思维,与传统施教理念一脉相承,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动机,推动学生主动发现语文美感与魅力,使学生爱上语文课堂,为营造沉浸式课堂氛围做好铺垫,实现师生共情心绪的良性互动。总而言之,移情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儿童本位理念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完全一致,不仅能够实现从儿童身心发展实际和特点出发,以儿童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还能在潜移默化的美育中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三、 儿童本位视野下的小学语文移情教学课例

我们从移情教学理念出发,结合具体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以《书湖阴先生壁》为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进一步探索移情教学法教学实施策略。

(一)教学目标

能够有感情地吟诵古诗,能借助工具书对古诗中的生字词进行释义;通过情境营设、想象画面等方法,借助关键词句理解古诗情境和大意,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意象分析等学习诗歌表现手法;深化对单元人文主题的认知与理解,比较、升华古人对自然的理解和认知,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

古诗的情境体验和感情体悟。

(三)教学难点

整理、比较古诗词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诗句,深化人文主题认知理解等。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浪淘沙》《江南春》两首古诗,交流诗人对黄河磅礴气势和江南美好春景的描绘,让学生分享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情感体会。通过相同学习要素复习,厘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表达。

2. 讲授新课

理解古诗诗意: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院落一隅之美,通过师生吟诵体会诗人对庭院美景的描绘;运用小组讨论交流方式,围绕“如果你是溪流……”“如果你是山峦……”等移情法学习古诗中表现的湖阴先生勤劳、爱洁的美好品质。

体验自然之趣:明晰“护田”“排闼”典故,通过“绕”“护”“送”等炼字法进一步体会诗人在描绘自然之美时运用的生动手法,感受自然之趣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在体验画面美中对传统人文历史知识等进行学习,通过联想、想象等体会诗人构建的富有美感与生命力的意境,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诗人构建的自然景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体悟诗人情感:结合古诗题目和具体诗句体悟作者倾注在古诗中的情感,感受其热爱自然、悠然自得的闲适乐趣,体会由庭院一隅到自然山水的处处皆美,由勤劳爱美到事事有情。

体会语言之美:在反复吟诵中体会古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进一步体会古代语言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增强中国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自信。

3. 巩固提高

整理回顾谈主题:回顾并吟诵之前所学的关于自然山水的古诗词,提炼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对比整理古今自然观念,讨论分享本单元人文主题“保护环境”,并围绕“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是我们的一部分”单元导语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把握单元主题,突破教学难点。

结合主题品诗境:结合“保护自然”主题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话题,对单元三首古诗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感悟分析,通过想象画面、移情共鸣等方式方法体会诗人描绘、构建的诗境,进一步总结诗人动静结合、意象运用、拟人、炼字炼词等表现手法。

4. 创新运用

诗句构建意境:你来到兰州,在黄河大桥上,面对黄河奔涌,你会脱口称赞——“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冬去春来,你乘船南下,看到图片中的江南春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你随诗人拜访朋友,看到江南庭院如诗如画的美景,你会脱口而出——“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诗歌创意写作: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游历的自然山水或日常生活中的自然风光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通过“想象画面—营造诗境—选择关键词—炼词造句—语言润色”等创作过程进行创新性写作。运用课堂所学的古人构建诗境的方法技巧,从简单着手,引导学生通过诗词创作抒发个人情感,进一步深化对人与自然的认识。

5. 布置作业

必做题:背诵古诗;完成主题诗歌创作。

选做题:根据不同诗歌进行音乐、美术创作,将你体会到的诗境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

四、 结论

移情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儿童本位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完全一致,移情教学不仅能够从儿童身心发展实际和特点出发,以儿童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还能在潜移默化的美育中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基于儿童本位理念,我们结合《书湖阴先生壁》一诗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具体的移情教学课例设计,并秉持儿童主体性原则、情感体验性原则和和谐性原则对小学语文移情教学实践进行应用研究,以促进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研究,发展移情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技巧,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移情儿童情感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