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加咖啡,居然真能一杯又一杯地将瑞幸与茅台的联名款“酱香拿铁”卖出单日销量超542 万杯,销售额超一亿元的大牛业绩。“酱香拿铁”的大火,估计会成为瑞幸咖啡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毕竟能带着企业重返百亿美元市值,也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如何抓住这样的市场流量?这样的模式可以复制吗?
看到“酱香拿铁”大火,估计很多企业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大家太清楚不过,最近这几年,流量在哪里,财富就会在哪里。
“酱香拿铁”确实是一个值得大家好好琢磨的案例。
就该案例,若只看瑞幸,不管销量还是市值都在增长,对这家企业而言是绝对的利好!不过,对于国酒茅台来说,结果可能并没有那么乐观。有报道称,在“酱香拿铁”推出后,茅台的市值就出现了大跌,短短几天蒸发掉了数百亿。有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这与茅台联手瑞幸做咖啡有关,认为是茅台自降了身价。
所谓成功案例,其实站在不同的位置上,结果可能会截然不同。复制成功,并非简单套个模式。
再说这杯“酱香拿铁”,尽管茅台官方表示它将会成为常设产品长期推出,但它的热度会一直在吗?
笔者熟悉的一位理发师,本身没有喝咖啡的习惯,就是奔着有茅台背书的“酱香拿铁”慕名消费了一次。显然,如这位理发师一样的消费者不在少数,而有喝咖啡习惯的人群,大多也已固化了自己的口味。“酱香拿铁”的热销,可能更多是人们猎奇的心理推动的,长期热销缺乏支点。
对于企业而言,抓流量就是希望圈住更多的“买单人”,而营销手段不过是产品“花哨的外衣”。当然,这个外衣有其价值,但长线来看,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上,且关键是产品能否扣准消费心理,这才是保产品销量最靠谱的支撑。
不过,就当前行业企业对需求端的分析能力来看,仍属短板。从服装、家纺这些能够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产品领域开始,逐步向上游推,越往上的企业对于终端消费的分析能力越弱。从笔者多年走访企业的交流情况来看,很大程度上是上游企业不太关心最终端的产品走向,认为隔着太长的产业链,自己的产品或者想法影响不到。这也是为什么更多企业是追着流量跑,赚“汤”钱而非“肉”钱的重要原因。
当然也有做得不错的企业,比如某设备企业,围绕消费端市场变化,分析出了某款特殊纱线的市场机会,最终,他们就是靠着能够生产这款纱线的设备创造出了企业的爆款。
笔者也曾从某知名线业企业负责人那里了解到,企业是用数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和投入去“海捞”消费端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最终用这个idea 赚取超额利润。
我们常常感叹流量的神奇,羡慕能够拿到高额利润的企业,其实,流量一直都在消费者身上,只不过我们没有勇气深挖,或者干脆漠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