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引领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12-16 04:14:20
教育观察 2023年25期
关键词:志愿育人技能

林 波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3)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支持和引导各类人才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1]高职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并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举措,高职院校要提高对乡村振兴战略政治定位、功能作用的认识,深刻理解将引领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实践育人工作重点是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与担当。本研究调查了高职院校引领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对策。

二、现状调研

本课题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样本,围绕学生对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认识、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三个维度开展调研,通过问卷星电子问卷随机面向广西23所高职院校学生,累计收集有效问卷4871份,经梳理情况如下:

(一)学生对农村发展现状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亟待提升

调查表设计了3个问题以了解学生对农村发展现状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一是“您在学校里听说或者参与过跟乡村振兴有关的活动吗”,反馈“较多”的学生占38.43%,“较少”“没有”“不清楚”的学生合计占61.57%。二是“对于学校定点帮扶村目前的建设发展情况,您是否听说了解过”,反馈“有”的学生占39.50%,“没有”的学生占60.50%。三是“您认为学校在乡村振兴实践育人方面有哪些不足(多选)”,反馈“途径太少”的学生占64.01%,“大家不够重视”的学生占66.54%。由此可见,学生对学校定点帮扶村的发展现状和乡村振兴的有关活动缺乏了解,学生在乡村振兴实践服务活动方面参与度不高。

(二)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培育效果亟待提升

调查表设计了2个问题了解学生对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态度。一是“您会主动关注学校的乡村振兴工作吗”,反馈“经常会”的学生占23.30%,“偶尔会”的学生占65.72%,“从来不会”的学生占10.98%。二是“您是否愿意服从安排到农村去实践、实习和工作,从而支持乡村振兴”,反馈“愿意且已做打算”的学生占25.00%,“愿意但没考虑过”的学生占43.56%,“不知道”的学生占16.12%,“不愿意”的学生占10.35%,“其他”占4.97%。由此可见,多数学生会主动关注学校的乡村振兴工作,但在服从安排到农村参加实践、实习和工作方面态度模糊,存在目标不明确、规划不清晰等问题。

(三)引导技术技能人才参与乡村建设的激励机制亟待完善

调查表设计了1个问题了解影响学生选择到农村实习、工作的原因。“您认为影响您到农村实习、工作的因素有哪些(多选)”,选择“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学生占82.75%,选择“农村薪酬福利水平不高”的占76.25%,选择“农村人才激励政策不完善导致发展前景受限”的占78.45%,选择“感觉所学专业技术跟乡村振兴工作关系不大”的占60.82%,选择“家人不支持”的占48.26%。由此可见,目前一些学生的就业认知存在偏差,影响学生选择到农村实习、工作的原因较为复杂,涉及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诸多方面。

三、问题及其原因

(一)政治认同教育不足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具有特定政治内涵的概念,要求高职院校从政治角度把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赋能乡村振兴的责任和担当。政治认同教育需要让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身份。[2]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政治认同教育的力度有待加大。高职院校在师资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坚持选派优秀教师担任第一书记和工作人员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是讲政治、顾大局的具体表现。乡村振兴实践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及教育意义,应以此为切口教育广大学生关注农村建设发展情况、了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引领学生培养家国情怀和强化政治认同。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校内外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作用的发挥有待加强。高职院校党团组织是实践育人牵头单位。[3]各高职院校虽然持续深入开展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也探索构建出全员协同、全程覆盖、全方位渗透、职业教育特色突出的育人体系,但众口难调,政、企、行、校、家等育人主体对学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目标的期待不同,导致出现“多龙治水”“多龙管水”的现象。

(三)社会实践平台匮乏

解决校内外多元化主体育人资源分散、集约效应不强、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迫在眉睫。当前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多、速度快,单一、传统的说教方式效果欠佳,学生应参与到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去长见识、练本领、增才干,但学校能提供的场地和项目平台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实践需求。地方拥有丰富生动的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但其首要任务不是教书育人。高职院校应以参与定点帮扶工作为契机主动对接展开共建共享合作,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将地方分散的、集约化程度低的育人资源开发出来、运转起来,解决服务乡村振兴发展需求不够精准、形态缺乏创新、路径内容单一等问题。

(四)人才激励机制欠缺

近年来,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的政策文件频繁提及应建立鼓励各类人才参与乡村建设的激励机制,支持和引导各类人才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现行的体制尚未建立多元协作的法规政治体系和多元协同的顶层设计来指导各子系统即实践育人主体的协同运作。[4]当前,人才参与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问题依然存在,如实际工作中的绩效考评、目标激励、项目资助、创业扶持、薪酬待遇、退出机制、晋升制度等没有足够吸引力,导致学生对毕业后选择服务农村建设心存顾虑。

(五)农村工作环境艰苦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工作环境依然比较艰苦,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部分山区地势险要、道路险峻,加上工作复杂烦琐,学生普遍能够接受短期的实践服务活动,但面对需要长期扎根农村参与当地建设工作时也难免产生畏难心理。

(六)精神文明建设滞后

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离不开政府,更离不开社会公众。[5]一是社会公众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大。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民生工程,在探索发展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目前,“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社会氛围尚未形成。二是家庭教育观念存在误区。学生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毕竟有限,主要的成长环境是家庭和学校,广大学生家长要转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鼓励孩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奋进者。“学而优则农”同样大有可为。

四、对策研究

本课题从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全局视角出发,构建高职院校引领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四五六”工作体系,即“四项行动融合、五支队伍联动、六步进阶成长”,探索实现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和推动实践教育改革双赢目标。

(一)建平台

高职院校应锚定新时代好青年“四个标准”,推进实施“塑形、铸魂、强技、赋能”四项育训行动。

一是实施“塑形”育训行动,培育有理想的乡村振兴参与者。高职院校应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把确立“价值取向+理想抱负”全方位融入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塑造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志向和理想。第一,可结合特色专业群创建各类实践团队,不断探索开展体现专业特色与符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将专业技能训练融入服务乡村振兴民生工程,有目标、有计划、有安排、有评价、有奖惩地组织学生赴学校定点帮扶点、辖区周边和家乡的社区、村屯参加“学雷锋”活动、暑期“三下乡”活动、寒假“暖冬”行动、“返家乡”活动、支教活动等志愿服务活动。[6]第二,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每学期至少举办1次精品项目分享会,选树、打造一批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发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示范品牌项目,总结经验、做法和模式,依托团学组织形成“传帮带”的形式予以固化。

二是实施“铸魂”育训行动,培育敢担当的乡村振兴建设者。高职院校应构建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把增强“文化自信+家国情怀”融入学生信仰信念教育全过程,铸造学生勇担乡村振兴建设使命的信念和情怀。高职院校要加强政治认同教育,抓好“青马工程”一个品牌建设;走好传承红色基因的“初心之路”和投身乡村振兴的“复兴之路”两条路;大力弘扬“爱国精神+雷锋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三种精神;深入推动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校园读书节、阳光体育节和高雅艺术进校园,名家讲座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校园,劳模工匠进校园“四节四进”精品文化活动;上好专题党课、示范党课、微型党课、实境党课、在线党课的“五型”党课和“团味、趣味、土味、辣味、回味”的“五味”团课,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真正能信仰共产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优秀人才。

三是实施“强技”育训行动,培育能吃苦的乡村振兴奉献者。高职院校应构建“四个课堂”协同育人机制,把锻造“社会责任+工匠精神”融入学生技术技能学习全过程,增强学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潜能和韧性。第一,改革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实施蕴含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人文素养品牌课程、专业素养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课程思政工作,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培育名师、教学团队。第二,活跃第二课堂,即课外活动,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提高各类涉农专业技能实践和职业技能竞赛的学生参与度、覆盖面。第三,办好第三课堂,即实践教学,学院依托乡村振兴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第四,延伸第四课堂,即网络课堂,充分利用新媒体,积极开展技术技能赋能乡村振兴专题讨论、线上调查、拍摄制作网络微视频等。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可引领学生做好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发展的心理准备和技能训练。

四是实施“赋能”育训行动,培育肯奋斗的乡村振兴奋进者。高职院校应构建多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把涵养“意志品格+人文情怀”全方位融入学生社会实践成长,激发学生书写乡村振兴奋进篇章的活力和张力。第一,以服务乡村振兴民生工程为重点打造校级社会实践品牌项目、建设社会实践示范基地,同时深挖、弘扬“爱国精神+雷锋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蕴含的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等共同特质,强化学生思想引领。第二,深化实践思政,依托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专业教研室,通过新建一批实践类社团,培育一批校内实践育人示范基地,带动一批校级实践育人示范品牌项目。第三,延伸实践思政,依托多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整合系统行业优势资源,结合人才振兴需要与企业、行业需求,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通过构建长效机制、形成特色品牌、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服务活动的覆盖面。

(二)用平台

高职院校应重布局、强谋划,实现“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家庭”五支队伍联动凝聚育人合力。

一是主动对接、精准服务地方人才振兴需求,建立闭环模式、长效机制。第一,构建校地共建共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技术技能实操锻炼、乡村建设志愿服务等实践育人平台,形成集思想成长、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多元化功能于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第二,探索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激励机制,改善其住宿、工作条件,保障其人身安全。第三,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为技术技能人才投身服务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第四,校地应在顶层设计、资源整合、组织实施、评价反馈、改进提高等环节建立闭环模式形成长效机制,持续优化和升级协同育人平台与育人模式。

二是主动对接、有效整合企业和行业的优质资源,增强学生投身服务乡村振兴的本领。高职院校要在尊重各方利益和诉求的前提下实现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包括对接整合优质育人资源,共同建设产业学院,根据共同商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师资、教材等。

三是主动对接家庭成员,善于争取家庭成员的配合,增强学生投身服务乡村振兴的信心。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高职院校要善于利用家校联系制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争取家庭成员的支持配合。

(三)见成效

遵循育人规律,强化过程评价,提升“启蒙、实践、探索、拓展、升华、引领”六步进阶成长质量。高职院校可根据《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的要求,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积分计算标准中单列“志愿服务乡村振兴”专项,结合实际为“塑形、铸魂、强技、赋能”四项育训行动各条具体内容赋分,遵循“启蒙、实践、探索、拓展、升华、引领”六个发展阶段强化过程评价。

例如,以每个发展阶段不少于20积分计算,每增加20积分即可实现进阶。第一阶段是启蒙阶段(0—20积分),以引领学生掌握知识为主。高职院校可线上线下相结合举办各级各类讲座、论坛和报告会,指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等,使学生了解熟悉乡村振兴发展情况。

第二阶段是实践阶段(21—40积分),引领学生以沉浸体验为主。高职院校可组织学生赴学校定点帮扶点、辖区周边和家乡的社区、村屯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学习地方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专项规划和年度任务,引导学生将自身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志愿服务活动等,指导学生留心观察乡村振兴发展需求。

第三阶段是探索阶段(41—60积分),以引领学生激发志向为主。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自主尝试组织策划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倡导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此阶段以“塑形”育训行动为主,塑造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志向和理想。

第四阶段是拓展阶段(61—80积分),以引领学生锤炼技能为主。高职院校应依托乡村振兴制定实践教学标准,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特长自主尝试参加各类涉农专业技能实践和职业技能竞赛,提升运用所学专业技术技能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本领。此阶段以“强技”育训行动为主,增强学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潜能和韧性。

第五阶段是升华阶段(81—100积分),以引领学生坚定信念为主。高职院校通过高校党校、业余团校、班团一体化建设等载体统筹抓好“青马工程”团学骨干培训、精品校园文化活动组织,以“爱国精神+雷锋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共融共育促进学生敢于担起时代重任,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专业技术技能服务乡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此阶段以“铸魂”育训行动为主,铸造学生勇担乡村振兴建设使命的信念和情怀。

第六阶段是引领阶段(101—120积分),以引领学生矢志奋斗为主。高职院校应鼓励更多学生赴校内外实践育人基地参加锻炼,选树一批学生作为志愿服务乡村振兴校园青春榜样人物进行宣传推广,促使学生结合所学专业技术技能服务当地结合农业农村优势特色资源规划发展的乡村产业,思考如何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社会保障服务水平,掌握与农民群众沟通协调、参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方法。此阶段以“赋能”育训行动为主,激发学生书写乡村振兴奋进篇章的活力和张力。

五、结语

构建高职院校引领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四五六”工作体系并非另起炉灶,而是对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为此,高职院校党团组织作为实践育人牵头单位,要明确乡村振兴实践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及教育意义,将引领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实践育人工作重点来抓,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厚植学生家国情怀,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发展的沃土中绽放绚丽之花。

猜你喜欢
志愿育人技能
高级技能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我志愿……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6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