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善用激励法的三大原则与实践理路

2023-12-16 04:14:20
教育观察 2023年25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心理

鲁 骥

(人民出版社,北京,100028)

一、引言

习近平强调,要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1]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在思政课中表现为以学生为中心,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学生获得良好教育的权利、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激励法是思政课教师实现上述目标与遵循上述原则的重要方法,既符合党和国家对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特征。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思政课教师善用激励法的价值意蕴、原则与实践理路。

二、价值意蕴

思政课中的激励法是一种采用鼓励、表扬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自信,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教育方法。国外学者对激励法的应用研究涉及管理学[2]、心理学[3]和教育学[4]等领域,研究内容涉及培育积极性[5]、增强学习动力[6]等方面。国内学者关于激励法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早期注重激励法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随着受教育主体内在需求的不断增加,激励法在教育实践环境中的作用也得以凸显。

激励法是指思政课教师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运用外在的、客观的激励手段,对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主观意识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实现激励目标。当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显现出来时,思政课教师需要把握有利时机,激发大学生的政治自觉和情感共鸣。在新时代语境下,善用、巧用激励法不仅可以促进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还可以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汇聚民族复兴的青春力量。

(一)促进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

善用激励法有益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新时代的大学生生逢其时,不论是原生家庭还是社会环境,都具备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物质环境与精神氛围。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中,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理应采用积极高效的方式与技巧。激励法所彰显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感化他人的暖语暖言、胸怀宽广的个人品德,不仅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大学生树立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秘诀。

善用激励法有益于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兴趣、理想等,还有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这些个性心理的形成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肩负立德树人职责、思想理论教育职责和价值引领职责的思政课教师的言传身教。思政课教师善用激励法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对所发生事件的合理认知,平和地接纳自己的各种情绪,锻造坚韧不拔的意志,塑造崇高的理想信念,成为善于挺膺担当、敢于奋勇争先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实现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合理运用激励法可以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7]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就强调了思政课教师通过严慈相济激励学生的必要性[7],这也从侧面指出思政课中的激励法是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育人手段。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合理运用激励法既符合思政课本体的育人理念和育人价值,也具有提升思政课理论深度、升华思政课情感温度的内在效用。

合理运用激励法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马克思曾提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8]思政课教师合理运用激励法不仅可以营造客观的育人氛围,还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场域产生积极影响,建构大学生主观的心理情境,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其形成正确认知,实现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汇聚民族复兴的青春力量

激励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以赓续红色血脉。激励法的运用与价值发挥需要具有正面力量的生动素材作为现实支撑,而红色文化中包含的革命精神与红色故事本身就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精神养料。思政课教师通过深入讲解红色故事、深情传递革命精神和营造现场教学氛围,将红色气息融入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价值选择,激发他们坚定地赓续中华民族红色血脉的内在动力。

引导大学生敢于艰苦奋斗以弘扬民族品格。伟大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民族品格。思政课中的激励法就是要对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人生考验与困难挫折的大学生,给予精神鼓励与人生态度的引导,引导其形成对挫折的正确归因理念,主动出击、直面挑战,塑造个性、涵养品格。

三、三大原则

原则是有序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检验工作成效的衡量标准。激励法效能的发挥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规律与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理应体现教师示范与引导相统一、说理与动情相统一、个别与集体相统一的三大原则。这三大原则从方向、技巧、主体范围三个层面保障思政课教师善用激励法。

(一)示范与引导相统一

以身示范是有效引导大学生的重要前提。做好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9]“经师”与“人师”相统一是习近平对思政课教师以身示范、以德化人的期待与要求。[7]具体而言,以身示范是思政课教师用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健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对大学生的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学理性,对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的大学生来说,略显枯燥与乏味,而思政课教师鲜明的个人魅力和巧妙的教学技巧会重新燃起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这为思政课教师下一步的价值引导奠定了基础。

正确引导是科学示范的必然结果。尊其师,信其道。当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时,教师的谆谆教诲才会对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行为动机产生积极影响,才能实现激励学生的目的。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运用和党的创新理论精华的把握,对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深刻理解,对大学生求知心理和接受能力的关注,使大学生萌生对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因此,激励法的有效实施还需要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人格魅力、展现业务能力,从而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说理与动情相统一

坚持用真理的力量说服学生。深入学习与践行科学的理论知识是大学生建功新时代的必要前提。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思政课是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是形成理性、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思政课教师就是要抓住时代之问,把马克思主义的“道理”讲深,结合学术逻辑,把马克思主义的“学理”讲透,融入现实生活,把马克思主义的“哲理”讲活,用彻底的思想理论激励学生,用强大的真理力量说服学生。

坚持用真情的力量打动学生。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激励既需要理论引导作为基础,也需要情感熏陶作为辅助。习近平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7]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培养有理想、有能力、有作为的大学生需要思政课教师寓理于情,加强说理教育的生动性和情感性。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各有差异,单向的灌输式教育无法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思政课教师需要坚持“灌输”本质,升华“灌输”方式。对于缺乏学习兴趣和能力不太突出的学生,思政课教师应采用耐心引导、温暖关怀等适宜的激励方法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形成对思政课和自身性格的崭新认知。

(三)个别与集体相统一

开展群体激励教育,促进个体自我调控。思政课教师应运用目标激励、过程激励等方法激励大学生群体向同一个学习目标奋进,营造和谐、温馨、积极的学习氛围。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的视角揭示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10],开展对大学生群体的激励工作就是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心理场域。一是认知调控,特别是对自身不合理的认知进行矫正,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二是调整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思政课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整体性学习氛围,克服恐惧、焦虑等情绪。

关注个别心理变化,实现群体心理相容。思政课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激励大学生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现实地把握学生的整体性,特别是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尊重、理解、关心、服务具有特殊心理需求的大学生。第二,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变化特别是情绪变化是思政课教师调整激励策略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出现的过度焦虑、反应迟钝、回避与人交往、情绪反应强度不足等负性情绪。

四、实践理路

习近平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1]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思政课教师有激发大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的价值引导责任,帮助大学生解决认知发展、情绪调节、态度转变、人格塑造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与困扰。

(一)坚持激励手段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以过程型激励法推动思政课社会价值的实现。以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为代表的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励对象行为选择、行为转化以达到组织预定的目标。思政课中常用的过程型激励法包括强化激励与信任激励。强化激励要求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积极行为予以肯定,促使其行为持续发生。信任激励对师生共情、历史共情具有重要意义,它需要思政课教师由衷地对大学生表现出信任、尊重、支持的正向情感,从而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内容型激励法促进大学生个体价值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国家健康发展与社会有序运行,还能够引导个体的社会化,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最为经典的内容型激励理论便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心理学家奥尔德弗的“ERG理论”,他们的理论主要是以激发动机为切入点,分析人们内在需要的内容与结构,以及如何推动激励对象行为的发展。内在激励是一种主导型激励法,它源于大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爱,对组织、群体的认同。但这种内生性力量容易被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压制,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再次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是现实的、社会的人,精神动力是其接续奋进、勇创辉煌的持久而强大的动力,思政课教师一个温暖的微笑、一次耐心的聆听都会影响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坚持激励强度与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的协调性

掌握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切实发挥激励作用。思政课教师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发展现状有助于获得他们的信任、尊重,从而实现对他们的有效激励与引导。而激励法的本质就是教育者通过给予被教育者尊重、温暖、关爱、理解,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实现对被教育者的积极引导。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观察大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对于内向、胆小、孤独的学生,加强激励强度与频率,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对于活跃、兴奋、积极的学生,保持或控制激励的强度与次数,避免其产生骄傲、自负等情绪。

把握激励法应用节奏,逐步引导大学生心理发展。思政课中的激励法旨在激发、鼓励大学生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内容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动力结构,需求是这一结构的核心内容。因此,激励法的应用节奏取决于学生的内在需求,进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促使学生的心理快速成长,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思政课教师应采用有针对性的激励方法。面对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要把握好激励法的应用节奏,引导学生明确目标的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理性分析客观环境与现实情况,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真实需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用越挫越勇的决心迎接新的挑战。

(三)坚持激励过程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性

善于把握有利时机融入激励过程。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宏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激励大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厚植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微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塑造健康人格。大学生处于不同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朋辈影响中,复杂的周围环境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正面或负面影响,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大学生的经历激励或矫正他们的心理状态,塑造健康人格。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完善激励过程。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具有思维新奇、反应灵敏、敢于突破的群体特质,在思政课中运用新潮的技术手段可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而注意力的集中是激励法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第一,主动克服新媒体技术学习中的障碍。对教师群体来说,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既是机会也是考验,熟练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欣赏之情, 并感受到教师与时俱进的职业素养,以教师为榜样实现自我激励。第二,善于将新媒体技术特点与育人方式结合起来。大学生多数的心理困惑和思想问题源于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网络交流的匿名性、空间性等特点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五、结语

思政课教师善用激励法是新时代育人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养成优秀道德品质、敢于挑起时代重担的客观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应紧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深入探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积极主动地为其营造“芝兰之室”的浸润环境,为党和国家培育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