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惠红
(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广东 深圳 518000)
中宣部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指出:全民阅读相关工作的主要目标为在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提高人们的阅读意识,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阅读环境,提高阅读效果,提升优质内容的供给水平。全民阅读是在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基础上的辽阔远景,是公共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一个时代映照,更是广大人民群众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企业,从校园到家庭,全民阅读是推动阅读推广事业更高效地实现读者由被动参与向主动投入的转化,其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当前,我国在阅读推广工作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对于更具广泛性的阅读区域、更具效力的阅读推广、更富活力的阅读活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弊端。覆盖城乡、辐射全民的阅读推广是时代赋予社会的要求,基于全民阅读的社会需求与目标,各界需要不断完善城乡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对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积极开创深受群众欢迎的“文化灯塔”,完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阅读推广模式。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乡村书屋等各公共阅读服务单位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积极开展各种优质的文化活动,从场馆布局、设施配套、创新活动等方面着手,以创新的服务方式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读者。然而,创造阅读环境、设置流通服务点、新图书的更新速度和市民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之间仍存在矛盾。以广西来宾市为例,2022年上半年,来宾市成立课题组负责了解城区全民阅读的实际情况,了解到短视频用户在来宾市城区已有相当大的规模,但来宾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尚未发现有注册并开展全民阅读推广的短视频账号,当地其他地方推广全民阅读内容的短视频账号也非常少,推广平台有限。同时,全民阅读活动缺乏专业推广人员,阅读推广人员可负责引导民众形成阅读意识,对阅读内容进行宣传,但结合来宾市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图书馆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数量非常少,当地共有7家公共图书馆开设了75个岗位,一共有66名在岗员工,而仅有4名工作人员接受过图书馆专业教育。
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等公共阅读机构的统筹建设是基于民众需要而创设的场所。近年来,各类公共阅读服务机构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持续坚持午间不休和周末、节假日正常开放,满足更多市民周末、假期阅读需求,耗费了众多的人力与物力资源。然而,尽管近年来各县(市、区)纷纷以各种方式建设了形式多样的阅读空间,但由于开放条件、开放人员及开放时间等因素制约,当前工作人员所提供的阅读服务无法满足群众的休闲阅读需求。一些地区在提供宽泛的阅读服务、争取在镇街区范围内实现图书分馆全覆盖的同时,未考虑到民众在阅读领域的实际需求,仅以自身工作为出发点,欠缺对群众满意度情况的了解和调研,导致阅读服务中心的满座率较低,一些偏远区域的阅读服务机构无人问津,既造成了重大的资源浪费,也不利于“全民阅读”计划的推进和机构整体服务效能的提升。全民阅读背景下,各大阅读服务中心不仅要积极创建符合民众兴趣爱好的项目活动,如通过读书朗诵沙龙、国学讲座等系列全民阅读活动,持续推动群众阅读满意和关注度的提升,还要深入各县(市、区)进行抽样调查,详细调研阅读中心总分馆建设和运行情况,针对活动、设施、受众、组织等知悉民情民意,畅通“读者诉求受理”机制,在工作日常态化设立读者诉求受理台和读者意见建议卡,采用督导小组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切实了解阅读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民需、民忧和民困,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实现全民阅读目标。
全民阅读背景下,城乡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公共阅读服务的开展作支撑,面向全民的普惠性、“底线式”的公共阅读服务供给主要依赖公共模式的运行,同时也包含社会模式和多元合作模式两大主要架构。然而,由于各区域财政水平、人口素质以及资源差异,区域间的阅读空间拓展表现出严峻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社会人群的差异化需求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在现实中,各县市区间的公共阅读服务也存在明显的“软硬件”差距问题,不同地域在阵地建设、管理模式、活动推广层面还存在各自分化的实践举措。例如,各公共阅读服务单位在为市民提供综合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等阅读服务窗口,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阅读选择的同时,忽视了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对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的帮助欠缺针对性,难以满足特殊人群的阅读需求;新型公共休闲阅读空间不足,对于年轻人的偏好取向了解不足;在全县各乡镇、街道、集聚区及部分县直单位、中小学的阅读场馆分布不均,为公众提供均等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亟待提高。与城市相比,多数乡镇与街道图书室的通借通还功能还未做到全覆盖;基层阅读指导开展不足,数字化阅读的融合建设受挫;部分农村地区的阅读场所效能有限,对于阅读场所功能的把握存在认识不清的情况。
在新时代推进全民阅读之际,城乡间的协调发展应得到关注,传播与传承文明,乡村不能缺位,各类人群更不能缺席。在全民阅读背景下,各区域公共阅读平台的体量与服务水平都得到了飞速的提升,地方讲坛、强国书架、行走的图书馆、共享图书等众多特色活动的开展更是为城乡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构筑了坚实的基础。以“共享图书”项目为例,图书馆不仅是一个阅读空间,还是一座鲜活有趣的自然博物馆、一个艺术中心、一座自然学校和一种浸润了书香的“生活方式”。项目采取全新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阅读共享新模式,通过引入企业赞助、个人捐赠、家庭藏书等社会各类资源的参与,突破政府单一来源模式,转而形成一种开放式体系,合力形成强大的图书数量保障,真正实现书之间的流动、人之间的共享。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机构应加强与银行、商场、游乐园、科技馆、实体书店等各类单位的资源共享,提供能够反映城乡特色的阅读场所,对阅读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为城乡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强大的活动内容支持。例如,乡村地区在阅读资源拓展方面存在困难,可借助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供给模式,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场所,大力发掘乡村文化自身特色,提档升级乡镇街道中的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阅读空间,凭借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开辟24小时借阅服务、数字资源服务、图书售卖、休闲服务、文创展售等功能区,助力与自身主题契合度高的配套阅读设施的持续完善。例如,青岛市市南区从打造首家24小时图书馆到“啡阅青岛”品牌升级推出“南邻书房”,再到实现“十分钟阅读圈”,全年不间断的公共阅读服务活动在各市区不断开辟和推进。在功能定位上,这些阅读区域是集图书借阅购买、讲座沙龙、咖啡茶饮等多功能为一体、多业态融合的城市文化会客厅;在作用发挥上,这些阅读区域是公共图书馆分馆和属地街道社区、社会阅读组织的活动主阵地,更是城乡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基于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活力不足、阅读服务重建设轻管理、服务供给精准性不高等问题,城乡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更需要一支专业型人才团队,将书香阅读与文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各地区应致力于阅读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有效提高阅读推广人才的职业素养,加强相关规章制度建设层面的支撑、加大城乡不同区域间的结对交流、邀请社会行业协会对人才进行定期的统一培训、完善推广人才队伍的考核机制,真正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为群众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提高阅读活动效率,创新性地探索出一条符合地域发展实际的全民阅读工作新路径。例如,上海徐汇区自2019年开始创建“汇悦读 在行动”阅读推广活动,其专业型推广人才来源广泛,由专业团队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发和运营,采用公开招投标、专家评审等多种方式调动社会群体的参与积极性,以“区级总馆—街镇分馆—居委会基层服务点”的形式进行三级联动,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基础让街镇、区委等单位把高质量的文化资源提供给市民,为他们提供更高质量的阅读服务,在进一步优化读者服务的同时提升社会效益。“全民阅读”推广服务开辟的过程中,各地还应设立专业的监督部门,采取自评与第三方测评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读者满意度调查等考核公共空间建设、组织和服务是否达标,设立全民阅读促进工作组,将全民阅读与文明城市建设一体部署推进、一体督查考核,通过搜集城乡区域民众阅读数据,依托专业权威的大数据平台进行阅读跟踪和评价,为民众阅读提供数据分析和阅读指导,公布读者诉求热线,开通网上投诉平台,采取“首问负责制”,倾听读者心声,引入退出机制,随时随地受理读者诉求,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结构,提升公共文化空间活力。在全民阅读推广过程中,仅仅依靠相关工作人员和专业团队进行组织和动员,难以满足民众的实际需求,项目部门应整合社会各方力量,鼓励并引导多方共同参与阅读推广项目中,一方面借助阅读推广活动开启读者对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正确的阅读指导。
城乡阅读在认知、资源以及能力方面差异明显,怎样缩减这些差距,浙江省嘉兴市图书馆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以下解决策略:把儿童作为切入点,通过社工培训、课程设计、创建全民阅读推广服务热线平台等多种形式,为农村的家长和孩子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结合这类人群的实际需求,为其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提高当地的阅读条件。儿童是祖国和时代发展的未来,文化不能缺席,儿童不能掉队,阅读对儿童成长与城市发展至关重要,推动阅读成为孩子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为全民阅读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全民阅读应遵循儿童优先原则,将儿童阅读工作与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做到有效衔接,以儿童阅读为切入点,开展创新性的阅读推广项目,广泛播撒阅读的种子,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例如,深圳市龙华区以儿童阅读作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切入点,全市首发推出少儿流动图书馆和少儿共享图书项目,两辆载有约8,000册图书的大巴面向24个运营服务点投入运营,配套开展儿童阅读指导活动,充分保障每一个孩子平等阅读的权利,让儿童阅读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覆盖全区。儿童阅读是要推动阅读成为孩子们的生活方式,以此助推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加入阅读群体,从而将阅读融入城市治理格局,在政策推进、空间拓展、服务提升三个方面持续发力,构筑“全域推进、服务均等、赋能参与”的全民阅读建设路径。此外,“坊巷悦读家”“书香飘·校园美”“书香人家”“读书明星”等项目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培育儿童乃至大众的阅读兴趣,打破从图书馆到个人的单链模式;文旅场馆中开设的亲子阅享夏令营、绘本剧展演、文创市集、图书推荐、亲子教育、读书沙龙、手工体验等阅读主题活动也有利于为青少年阅读搭建一个展示和实践的社会平台,为服务网络全域覆盖创造无限广阔的可能。儿童阅读、青少年阅读是“全民阅读”建设工作中的重要抓手,既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人文精神,还赋予了亲子阅读以新的发展模式,为城市提供优质的成长基因和跨越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等一系列重要言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征程上,构建全民创造文化、全民培育文化、全民服务文化的新局面至关重要。阅读正是开创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的必要途径,并不断转化为文明创造工作的动力。大力实施阅读推广服务体系非常必要,且需要不断扩大该体系的覆盖面。本研究针对阅读推广在时代层面、国家层面、高校层面的特殊定位,基于城乡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中存在的效能不足、效度缺失、有待均衡等漏洞,提出了立足读者需求与创新推广活动双向衔接,优化人才组织和完善推广机制双向互动,链接儿童阅读与融入城市治理双重响应等多项举措,旨在培育民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在城乡群众悦享精神食粮的同时,品读书香文明中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