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昌信
近年来,山东省昌邑市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探索做好党建工作与信访稳定工作的结合文章,创新工作思路,推动重心下移,在基层事务决策中探索实施事前听证工作机制,把听证作为开展基层决策的前置环节、作为回應群众关切的重要途径、作为调处矛盾纠纷的有效手段,精准分类、多元参与、规范实施,有效夯实了基层组织基础,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信访问题的发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聚焦信访隐患 明确听证范围
梳理社区、村近年来发生的群众诉求、信访问题并进行综合分析研判,聚焦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突出问题,确定了事前听证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三类:
一是重大决策类。包括实施旧村改造、引进投资项目、土地承包经营、土地征收补偿、整修道路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大额经费开支等。
二是群众诉求类。包括群众提出的有关改善民生的意见建议,或者由于镇村某项工作开展导致自身利益受损的诉求。
三是矛盾纠纷类。包括邻里纠纷、婚姻纠纷、赡养纠纷、继承纠纷、家庭析产纠纷、债权债务纠纷等私人纠纷,也包括村民与村集体之间的财务、土地纠纷等。
突出精准分类 规范工作程序
一是涉及集体利益的事项。比如重大决策事项或者群众提出的有关改善民生的建议,把听证员定位为“村民利益代言人”,设置“陈述、举证、质证、辩论、形成听证结论”五个环节,由听证员与村干部就相关事项进行充分讨论,听证结束时听证员逐一提出评议意见,由听证主持人综合评议情况形成听证结论。听证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的,进入决策程序,否则由村“两委”重新考虑研究。
二是涉及个体利益诉求的问题。比如,针对某项工作导致村民利益受损的反映或者矛盾纠纷,把听证员定位为“矛盾纠纷调解员”,在前述五个环节的基础上,增加“调解”环节,当事双方及利益相关人员充分表达意见后,听证员逐一发表评议意见并对当事双方现场调解。调解成功的组织签订调解协议书,调解不成的由听证主持人综合评议情况形成听证结论,为后续处理工作提供参考。
注重多元参与 提升工作实效
一是强化听证员队伍的广泛代表性。通过民主推荐、择优选聘等方式,建立相对固定的听证员库,包括“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农村乡贤、人民调解员等。同时,对事关群众利益的决策事项,每次根据需要临时征集确定听证员,充分反映群众意愿;对调查摸底或者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决策事项有异议的人员,主动邀请他们担任听证员,确保各种声音都能得到充分表达。
二是积极吸收法律专业人士参与。把事前听证工作与“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相结合,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选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或者法律顾问的法官、检察官、民警等担任听证员或听证主持人,在听证过程中讲法释理、提供法律建议,防止出现违反法律的问题。
三是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列席。每次开展事前听证都提前公布听证时间和地点,鼓励党员群众列席,切实保障党员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确保听证过程公开透明。对矛盾纠纷进行听证时,组织双方当事人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等参加,协助做好调解疏导工作。
事前听证工作的深入实施,在改善基层治理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是变“被动应付”为“超前预防”。把做好信访稳定工作的着力点从被动处理信访问题前移到防范化解信访隐患上来,增强了基层做好信访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牢牢把握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权。
二是变“冷眼旁观”为“置身其中”。由党员群众去做党员群众的工作,使党员群众由以往重大决策的“局外人”变成了“参与者”,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党员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变“封闭运作”为“民主协商”。让广大党员群众参与进来,变“背靠背”为“面对面”,有理当场辩、是非大家评,体现了协商民主理念,增强了民主意识,提升了基层治理民主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