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开先河 这场研讨会汇聚证券收藏最强音

2023-12-15 02:14:01夏日风
中国收藏 2023年12期
关键词:票证证券

夏日风

为了传承与弘扬中国历史文化,充分发挥民间收藏力量,推动中国证券历史文化发展,在这个金秋时节,中国收藏家协会票证收藏委员会第32届交流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作为此次活动的重要内容,“首届中国证券历史文化专题研讨会”在中国证券博物馆举行。

本届研讨会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中国收藏家协会票证收藏委员会承办,主题为“证券收藏与百年中国证券历史的变迁”。3 0 余位来自学术界、文博与收藏界、金融证券业界及媒体的嘉宾汇聚一堂,他们分别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甘肃等地赶赴申城,共同论道证券收藏文化。

道源流

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长罗伯健、常务副理事长杨晋英,中国证券博物馆副馆长金星,中国收藏家协会票证委员会会长刘克兢、原会长张瑞江,以及上海历史博物馆、银行博物馆原领导与资深专家与会指导。会上,罗伯健理事长与金星副馆长分别代表主办方与馆方致辞。17位学者专家、媒体代表与藏家分享了他们精彩的观点。

罗伯健理事长对中国证券历史的变迁之路高屋建瓴地进行了回顾。他指出,中国证券(票证)文化源远流长。已有文献显示,早在两汉时期即有商人合股契约的雏形出现。宋元至明代徽州等地宗族股份制已然成型,明清时期徽商与晋商股份合伙契约独具特色。现代意义上的股票出现在中国则是“五口通商”之后,18 72年,国人自己发行了第一张股票——轮船招商局,拉开了“振兴工商、实业救国”的序幕。从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到“茶会交易”与“公会时代”,再到“交易所时代”,股灾与金融风潮不断,近代中国产业证券市场的发展艰难。证券交易所服务实业基本成奢望,工商实业救国在曲折中前行。在革命战争岁月,中国共产党人也积极尝试发行证券来筹建资金发展经济,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近日,“首届中国证券历史文化专题研讨会”在中国证券博物馆举行,图为海通证券首任副董事长汤仁荣演讲。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证券对弥补财政赤字、稳定物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建立我国国民经济工业基础发挥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掀开了百年证券新的一页——从国库券的恢复发行到金融债券与企业债券的尝试;从上海“老八股”、深圳“老五股”到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得以逐步建立,资本市场强国梦愈行愈近。

说变迁

知名金融票证收藏家,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市分行、内蒙古分行、湖南省分行原副行长肖舟博士从金融投资视角分析了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发行的筹饷票券。他认为无论从已经发现的票券实物品种数量还是筹资总额规模来看,孙中山都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筹款第一人”。兴中会时期、同盟会时期、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发行筹饷票券名称繁多(股券、债券、收据、凭据、凭券、凭单、军需票、金币券等),但基本上属于“准政府”债券性质。筹饷票券具有投机性强、风险高的明显特征。

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长罗伯健在研讨会上致辞。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方书生研究员以刘鸿生企业为中心,对近代中国民营企业集团的资本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在近代中国资本短缺的背景下,民营企业集团的资本生成艰难。刘鸿生企业具有投资、控股公司的制度创新形式,其经营行业和经营方式均呈现多元化,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集资功能。

证券收藏与研究学者吴福明博士结合证券藏品对近代中国产业证券变迁之路及特点进行了简要的评述。他认为近代华商产业证券有着浓厚的中国特色,在原生与外来冲击下具有内在的演进逻辑。产业证券上蕴含的企业产权、治理与分配的信息非常丰富,完整记录了企业生成、演变与终结的全过程。一部产业证券史,即是企业制度的演变史。

知名证券收藏家余庆生博士综合其所藏证券文献,对近代中国证券交易所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他认为近代中国证券交易所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外商主导到华商自办,从无序到相对有序的发展过程。虽然在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受到战乱、时局不稳等因素影响,证券交易所发展极不稳定。

公债券收藏家张明对近代中国外债收藏与研究进行了全景式介绍。他将近代中国对外借款债券分成赔款借款、军政借款、铁路借款与兴业借款四大类。甲午战争成为中国外债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晚清以赔款借款或是赔款转化成的外债为最多。民国政府承继晚清外债,被迫借新还旧滚动融资,外加军阀期间安内军费所需,债务负担愈加沉重,真正用于兴办民族工业的外债甚少。近代中国外债实物因其历史厚重、票幅巨大、设计大气、记载详实、印刷质量上乘,并有名人签名等中国元素而受到海内外藏家的喜爱。

30余位来自学术界、文博与收藏界、金融证券业界及媒体的嘉宾汇聚一堂。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原副馆长徐宝明从一张申钞票据开始,为我们简述了近代中国私钞的兴衰历史。“申钞”与“申汇”有关,“申汇”的种类和形色大致有钱庄汇票、商号汇票、庄客客票三种,它巩固与发展了上海在全国的金融中心地位。徐馆长还现场演示了明萬历元年五屯通行钱票、明崇祯年王嘉锡“合同信票”、乾隆日新钱铺钱票、嘉庆年支票、清代民间私帖、道光四年日升昌汇票等近2 0件明清私钞,并从印章、暗记、用语等对鉴定私钞的真伪进行了说明。

知名金融票证收藏家、江海博物馆特聘研究员顾永祥以其收藏的张謇实业股票等为例,介绍了印章防伪、存根防伪、雕刻版防伪、纸张、水印、小字或图案暗记等多种金融票证的防伪技术。

当代资本市场初创时期的亲历者、海通证券创办人汤仁荣以自己撰写的国内第一本证券理论与实务著作出版的一波三折为例,回顾了改革开放初期证券知识的贫乏及创业的艰难,现场展示自己当年主导发行的几张企业债券与融资券,引起大家的共鸣。知名证券收藏家、上海电视台原编导陈伟国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拍摄的第一部证券专题片《证券风云录》的过程及感悟。资本市场的创业者与记录者的对话使得大家身临其境,感叹当代中国资本市场创业时期的艰难。

忆峥嵘

同济大学马克思学院教授万立明就红色证券研究与收藏谈了自己的几点体会。他认为,红色证券发行的探索实践丰富多样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发行红色股票和公债券时间早、种类多、办法多,也是长期性、持续性的。一是银行股票,如1931年发行的闽西工农银行股票等;二是各类合作社股票,合作社股票的存续时间最长且生命力最强;三是企业股票,如1933年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设立了博生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兴国樟脑股份有限公司、中华商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解放战争时期,以股份制形式创办的哈尔滨企业公司等。红色公债券的种类主要包括经济建设公债、粮食公债、土地公债、救灾公债,折实公债等等,1949年以前,总共发行了5 9 期(笔)公债。第二,红色证券发挥作用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万立明教授以闽西永定县第一区信用合作社股票与淮海区行政公署粮草公债为例进行了说明。最后,他就如何加强对红色证券的收藏、保管、利用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傅为群以银联徽章和“鼎元”票据为切入点讲述了上海金融业的红色记忆。通过对上海民孚商业储蓄银行职员证、上海市银钱业票据交换员联谊会、上海市银钱业同人联谊会等徽章及旧照的解读,傅为群介绍了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张承宗等人在银钱业内成立党组织,领导金融业抗日救亡活动,在行业内扩大党的影响,抗战胜利后在银钱业中继续开展征求会员运动,进一步壮大人民民主力量的故事。

交通银行文史专家何成钢以《虚实结合的红金研究》为题分享了其对红色金融的研究心得。他认为边工作、边斗争、边办经济、边谋职工利益,这是红色金融的显著特点。第一条战线的扁担银行、窑洞银行、马背银行、帆船银行;第二条战线的职工俱乐部、消费合作社、银行医生、金融设计局,屡创奇观。从远东金融中心到华尔街金融中心,旧式金融都是为资本服务的,最终难逃“市场失灵”和综合性文化病症。共产党人解决了旧式金融没有解决好的“为谁服务”问题。

知名金融票证收藏家、保险史研究专家林振荣以其丰富的收藏品向我们全景式展现了上海“银联”“保联”的红色记忆。他认为上海作为党的初心地和诞生地,也是红色金融主战场。他以“ 福利奖券”为例向我们介绍了“银联”“保联”运营的资金筹措方式。

话收藏

知名证券收藏家、原浙江证监局处长王茂根与余庆生博士等人认为,国内实物股票、债券成为收藏品是近3 0年来才兴起的后起之秀,目前证券收藏已成为独立的收藏门类。2 018年前,主要以民间力量为主,他们在收藏、抢救、保护、研究证券收藏文化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2 018年开始,证券博物馆、投资者教育基地建设成为发展主流,它们在证券收藏、研究、展示、交流、教育等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民间证券收藏体系初步建立。一是众多藏家各歷史时期藏品系列丰富,为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宣传证券文化打好了基础;二是证券类藏品交易流通体系初步建立,高端拍卖、网上交易、古玩市场买卖、不定期票证交流会等等,为证券类藏品收藏及交流提供了便利;三是证券藏品文化研究成果颇多。一批民间藏家公开出版了《中国证券》《历道证券博物馆馆藏精选》《中国证券藏典大系》《珍稀老上海股票鉴藏录》《中国近代名人股票鉴藏录》等;四是民间收藏有了自己的“阵地”——《中国收藏·金融证券专辑》,由中国收藏家协会票证委员会与《中国收藏》杂志社于2 0 21年底推出,目前已出5期,受到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与好评;五是组织机构初步成型,深圳、河南等地成立了股票或金融证券收藏协会,中国收藏家协会票证委员会下设立了金融票证研究部等。

吴福明博士认为收藏界发掘了证券收藏这一新领域,有助于学术界拓展研究视野,还原中国证券历史变迁的概貌。近2 0余年来,证券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较行业发展的要求远远不够。近年来,特别是2 018年中国证券博物馆成立以来,包括证券历史文化宣传在内的证券业文化建设硕果累累。与此同时,弘扬证券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整合民间收藏与文博机构及学术界资源,集思广益,形成合力已然成为趋势。

国际同类收藏组织相对较早,也相对成熟。公债收藏家、国际股票与债券收藏学会(I B S S)中国代表张明介绍了国际证券收藏概况。他表示,金融证券实物票证(主要是股票和债券)的收藏与研究专有名词为“S c r i p o p h i l y”,始于1970年,盛于德国、英国和法国。据统计,国际上金融票证收藏者共有4万余人(不含中国),主要分布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加拿大等国家。

来自业界的两位代表就如何利用藏品资源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兴业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孙国雄以兴业证券公司司史馆中的几张老照片为例,系统梳理展示兴业证券3 0年发展历程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和监管部门对兴业证券的关怀与支持,兴业证券党建纪检工作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成果。该公司司史馆是证券行业首家以展示行业历史和公司历史为主题的司史馆,也是福建首家证券历史主题博物馆。馆藏150件珍贵票据、股票、文件等历史文物,3 0 0幅历史照片全景展现了红色金融、新中国资本市场、福建资本市场的发展脉络。

上海商保通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小钦分享了自己的收藏经历及其与主业结合的心得。她先后收藏了10 0 0多份保险文化史料,包括老保险单、收据、股票、广告月份牌、老照片、火标、报刊杂志、徽章、信封、明信片等,自己收藏保险文化史料不为保值增值,只为热爱和研究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保险文化收藏的应用。

谋发展

王茂根、余庆生、吴福明、林振荣等就如何保护及传承证券文化提出了如下建议:

其一,由证券行业与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国家级证券文化发展基金会。其功能主要是资助证券行业历史文化研究项目及展览展示项目,推动证券行业文化的发展。基金会面向证券行业与收藏界接受现金和藏品捐赠,定期对重大研究项目面向社会招标。

其二,政府层面上可设立多层次的证券收藏、研究、展览、教育机构。一是设立中国证券博物馆深圳分馆(深圳证券交易所承办);二是设立中国证券博物馆郑州分馆(以期货收藏及展览为主,郑州商品交易所承办);三是设立中国证券博物馆北京分馆或证券图书馆(北京证券交易所承办);四是在个别省市设立省级或市级金融证券博物馆,发挥好各地的投资者教育基地收藏教育功能。为便于开展投资者教育和所属地证券历史研究,建议在条件具备的部分省市建立省级或市级金融证券博物馆,发挥博物馆、图书馆在收藏、展览展示、教育、交流、研究等方面的功能。证券交易所、地方政府在博物馆场地使用、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支持。

其三,為统一规范民间证券收藏市场,发挥民间收藏家的藏品优势,同时更聚焦于证券行业,促进证券行业文化的建设,便于国内外交流,建议在目前中国收藏家协会票证委员会金融票证研究部的基础上成立中国收藏家协会金融证券委员会。

其四,整合学术界、文博收藏界与证券业界的资源,尽快编纂出版多卷本《中国证券通史》等业内志书,做到古为今用、以史为鉴,促进证券行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建立证券文化发展人才库。建立联系人名单,便于联络。人才库内容包括证券博物馆名单、证券图书馆名单、投资者教育基地名单、证券藏家名单、证券收藏研究人员名单。

猜你喜欢
票证证券
东方证券
中国外汇(2020年17期)2020-11-21 08:24:22
东方证券
中国外汇(2020年5期)2020-08-25 12:05:02
宁海“票证的故事”
浙江档案(2019年12期)2020-01-07 08:38:30
张宝红:中国票证拍卖第一人
中国民商(2019年5期)2019-05-20 02:52:34
票证收藏驶入“快车道”
中国民商(2019年5期)2019-05-20 02:52:34
《今日证券》今日证券 每日相约
证券营业部上榜统计
近期连续上涨7天以上的股
典藏小识
艺术品鉴(2014年12期)2014-04-29 22:58:58
投资粮票成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