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
90年来首次将“最美庭院”打开,面向公众不设限开放;举办“广场咖啡嘉年华”,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打破博物馆“围墙”,让展览闪现上海地铁站、商业中心;博物馆暑期讲解服务供不应求,主动引入专业导游的力量……今年,坐落于上海人民广场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频频以“破圈”之举带给公众惊喜。
在馆长周群华看来,即将落幕的2 0 2 3年对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是敞开怀抱、大步向前、以全新姿态走到观众眼前的变革之年。近日,周群华接受了《中国收藏》杂志记者的专访,分享了他推动博物馆创新发展、收获观众热情点赞的五个“通关锦囊”。
周群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至今已有7 0年的历史。其实,在过去大段的历史时期内,我们是一家传统的省级人文历史类综合博物馆。
周群华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
回望我国博物馆业近百年的发展史,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最早从西方引入现代博物馆概念,于20世纪初自己创办南通博物苑,作为隶属于高校的“ 第二课堂”;到2 0世纪5 0 年代不断发展,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建成一批历史与建设博物馆;再到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以上海博物馆为代表的一批博物馆率先展开探索性实践,借鉴和学习世界最高水平博物馆的展陈方式和展览理念。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博物馆正处于快速变革的大发展时代。
深刻触动中国博物馆界的一个重要时刻,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国际博物馆协会(I C O M)在中国馆举办的“ 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 2届大会”,那是中国博物馆界第一次与世界博物馆产生深度撞击与融合。那一年持续的交流活动,将先进的展陈技术、展览理念、传播方式,还有博物馆对人和社会的历史、艺术审美和教育意义带到了普通老百姓的眼前。在此之前,博物馆对于人们的生活品质、文化内涵提升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2 010 年之后,我们发现,老百姓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博物馆的关注和认知持续提升,这也使得中国博物馆业迎来了这十几年发展的“黄金时代”,博物馆逐渐融入了社会美育和艺术历史的潮流之中。
但与其他以青铜器、瓷器、书画等文物为主体陈列的省级博物馆相比,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特色如何凸显出来?于是我们开始思考:上海的优势是什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要如何展现上海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型,要做出一些变化。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地处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广场,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在城市中格外吸睛。
我想先明确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定位——作为上海历史与海派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我们根植上海、服务人民,我们守正创新、敢于超越,以建设世界一流卓越城市博物馆为己任。这一定位也是我们在所有上海文化场馆中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潜在优势,这一价值此前并未被充分挖掘出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坐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时尚文化资源,堪称上海唯一涵盖全业务逻辑的文化客厅。这里能全景式呈现上海6 0 0 0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内、60 0 0年来的沧桑巨变,能一站式看到城市的历史脉络和精神灵魂,这是其他博物馆、美术馆所不具备的,是我们天然的优势。
周群华:我们的老百姓,尤其是上海市民在物质消费上的需求已经得到了较多满足,他们有更多的文化消费的动力和需求。
这个时代要求博物馆更积极地去把历史底层的“密码”、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挖掘、展现出来,满足老百姓对文化消费的朴素诉求。去年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一项创新试点政策,允许公共文化机构运用社会资源和资金,进行一些展览的市场化运作和探索。这为我们开放了一个创新通道,通过社会资源的募集和联合投入的方式,让博物馆塑造全新的展览和产品有了更多可能。
上海是一座工商业与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城市,有很多老字号品牌,我们基于此策划了一些市场化的展览,并与商业综合体、交通枢纽、地产企业开展了深度的跨界合作,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文保建筑、老百姓生活的街区融合在一起。例如今年4月和6月,我们分别在徐家汇地铁站、南京东路地铁站的地铁文化长廊量身打造了專题展览,将馆藏文物结合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风貌进行文化输出。
我们绝对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绝对不是为小众文化的研究而研究,而是根植上海、服务人民,每一次展览活动都与地域文化及背后的商业、经济、生活的底层逻辑融合在一起,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这座城市的整体性价值。
我们没有从宏大的视角、国宝级文物的概念切入,而是着眼于上海的市民化、商业化特色,以及重视服务、契约精神的理念。例如我们今秋引入了“ 铭心——2 0 世纪胸针艺术展”,这座城市的特质离不开优雅的上海女性,所以我们从女性喜爱的古董胸针艺术入手。一枚枚胸针虽小,但小中能见大,在距离心脏最近的距离看到女性的审美,它兼具东方和西方的礼仪文化,生动体现了上海城市东西交融、开放包容的国际化特质。
通过这样的展览,能让市民和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到熟悉、亲切的城市气息,带给他们审美的享受,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获益。这种文化的亲民性也恰好能体现出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特质——温和、精致和包容。
周群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非常注重打造展览品牌,我们正全力塑造的展览品牌是“ 百川汇海”——这个“海”既是指上海的海,也是海洋的海,代表着一种谦虚开放的态度。立足于上海,我们要做深度的国际化拓展,因为上海有着国内外资源配置的优势,这个优势建立在上海强大的城市品牌影响力基础上,而这一品牌形象又会无形地赋能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品牌影响力。
一方面,我们正勇敢走出去,将展览品牌推向海外。例如今年6月,我们将“ 海上银珠·璀璨华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带到了韩国首尔历史博物馆。这是今年上半年上海地区唯一一个出境文物展,尤为不易。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双向交流的逻辑下,我们计划两条线同步走,一条是俄罗斯路线,另一条是美索不达米亚路线,双通道推动国际展览交流合作。
从“长江口二号”古船的科学考古知识,到千余件古董胸针背后的东西方时尚风潮,再到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与上海的渊源……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今年好展不断,吸引不少观众走进这座百年建筑,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从“长江口二号”古船的科学考古知识,到千余件古董胸针背后的东西方时尚风潮,再到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与上海的渊源……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今年好展不断,吸引不少观众走进这座百年建筑,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据我观察,这些年我们引进的欧美国家展览有不少,其实俄罗斯的历史文化艺术也是世界的“顶流”。我们与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签订了友好合作备忘录,双方商定今后将围绕人员培训、展览合作、数字资源共享、文物保护等领域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一个长达10年以上的长期合作计划。从明年开始,我们陆续会有重量级的展览推出,借助市场的力量和资金来实现文化交流的彼此诉求。
这一年来,我们以变革的姿态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越来越多的文博人都认识到: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一个高度革新的、锐意进取的、充满激情的博物馆,在这个伟大的文化黄金时代持续跨越传统文博赛道。虽然博物馆空间不算很大,但我们有着更加宏伟的蓝图,未来会慢慢地让公众看到。
周群华:今年3月2 6日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南京西路馆址开放五周年纪念日,从这一天开始,我们将博物馆两栋百年建筑之間的庭院向公众开放,让他们能自由地参观、轻松地游戏,在这里喝喝咖啡、谈谈恋爱。这就是我们庆祝新馆开放纪念日的最理想表达方式。
其实做出这一决策并不容易。出于当时疫情防控优化、文保建筑安全、环境维护等因素的考虑,我们顶着巨大的压力,进行了多次激烈的内部研究和讨论,最终还是决定要做这样的尝试。我们的想法很简单——把最好的庭院、最美的春天送给观众。庭院打开之后,它让公众看到了博物馆更惊喜的一面,也意外地获得了非常火爆的人气和关注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这个春季,我们还在最美庭院举办了“广场咖啡嘉年华”,这在全国博物馆中都是首创,之后全上海很多社区、街道、广场都在复制我们的咖啡嘉年华活动。广场咖啡嘉年华在秋季延续了下来,并且还有插花、手工创作、市集等活动陆续在上演。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在最美庭院举办的“广场咖啡嘉年华”备受年轻人欢迎。
我们今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创新试验。在今年“5·1 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与上海两家头部旅游公司就“ 博物馆向持证导游开放带团讲解试点”签订了合作协议。我们严格遴选高素质导游进行培训与考核,将馆藏核心藏品的十几万字讲稿资料提供给他们学习,并在内容、服务、仪态、安全等方面对导游讲解做好规范,最后向通过考核的导游颁发证书。7月16日,我们博物馆迎来了首批“持证”导游,为学生和家长组成的观众团体开展了个性化人工讲解,收获了不少好评。
我们绝对不能封闭自我,而应将社会力量与博物馆资源充分结合,因为最终我们都是在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让市场协同我们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进而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最后实现市场、博物馆、观众的共赢,何乐而不为呢?
周群华:想打造出既能禀赋市场商业价值,又能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社会教育功能的文创产品,真正具有这种能力和潜力的博物馆并不多,中国如此,世界也是如此。我理解,目前文创产品的主要角色还是一种文化宣传品,而并非是商品。因为如果严格按照市场经济和商业逻辑来衡量,文创产品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场地资源等投入与产出比并不高,甚至一部分是亏损的,这是第一。
第二,博物馆(美术馆)这类文化机构的真正竞争力在哪里?其实很简单,就在于以文物藏品资源为基础展览的能力。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文创的主体其实在于展览的创新、研发和推广上,起码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要把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投入到我们能力最强的赛道上去。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就把它持续做强。
如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正在以市场的思维、服务的理念、更好的体验感来推动展览,不再主体停留于此前围绕书画、瓷器等传统展览的逻辑赛道。我们的核心概念就是“人”,如果不能服务于人,不能发生人的情感交流,我们的价值就会受到质疑。
我相信,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未来会以更加革新的姿态重塑博物馆形象——年轻化、时尚化、跨界思维、科技感。我们一直在慢慢地转型,未来更会加大力度,因为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博物馆需要与时代同行,博物馆需要将传统路线切换为新时代的新赛道(注:本文部分图片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