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冰芳
(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实验中学 江苏苏州 21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初中生物学课程在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生命观念、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方面能够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对于培育学生道德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初中生物学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和范式。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教学中生搬硬套思政思想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主要目的是提高育人水平,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有些教师生搬硬套各种思政教育的思想,强行使其与学科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2)教师对思政思想一知半解
教学过程重在教师的引导。如果教师没有研究透彻思政思想,对其一知半解,甚至是错误解读,那么在教学中就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思政的相关理论,通过教师组内研讨的方式进行学习。
(3)课程中堆砌思政元素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学科,理科属性非常明显。在生物教学很多环节中都能体现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思想。但是有些教师在一堂课中没有进行取舍,过多地堆砌思政元素,反而失去了生物学科自己的学科特色。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选取一个或两个主要思想融合到教学中。
初中生物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思政思想,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指向,坚持把生命学核心素养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从而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人体的运动”是苏科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七章第二节内容,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隶属于“人体生理和健康”的学习主题。该节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了解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及相关结构,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更科学地锻炼身体,从而更健康地生活。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知识点内容较多,容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而忽略了学生思政的教学目标,下面以“人体的运动”为例,介绍如何在实践中通过多种途径将生物学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教师通过播放2022年北京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拼搏的视频,以运动员的“义肢”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义肢能行使相应的功能需要有哪些必要的结构,提出问题:如果要制作义肢,需要了解哪些相关知识,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对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进行分析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骨骼肌等,在神经系统等的调控下能产生运动。在这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这种主题式的情境教学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能时刻抓住学生的学习触发点,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它将教学内容情景化,生物学知识问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将多个思政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有序地逐个呈现,而不是无序堆叠,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实现了育人价值。
探究实验是生物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注重探究和实践,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实践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学生在学习中知识是零散的,如何使他们将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呢?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实践,将知识具象化;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跨学科知识,从多个角度对深度理解知识,形成科学概念。
在“人体的运动”一节中,教师可以设计探究鸡翅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探究鸭翅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的实验。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学生了解了运动系统包括了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但是学生难以理解这些结构是如何协同合作完成运动的。此时,教师可以利用阿基米德研究发现的“杠杆原理”以及他的经典名言“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进行类比,如图1所示。
通过探究实验及运用类比的方式,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教师也同时通过介绍阿基米德研究的过程,给学生树立了科学家的榜样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了学生在科学道路上顽强拼搏,脚踏实地的精神。
苏科版教材在“人体的运动”一节中安排的学生活动较少,教师可以设计“自制运动模型”这一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原材料模拟制作生物模型,促进学生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在该活动中,学生可以不断尝试通过改善制作材料和改良制作方法,构建多种多样的运动模型(表1)。通过环环相扣,螺旋式升级的运动模型制作,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使制作的模型由平面转化为立体,由虚拟转化为真实,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将知识具化为实物的制作过程,更体验了活动的乐趣,小组团结合作的力量,发展了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表1 制作运动模型
学生是社会的一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认识世界,走向社会的一种必要形式和方法。《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态度责任是义务教育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人体的运动”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展示3D 打印模型,并通过播放短片,介绍志愿者参与3D打印机械义肢的组装,为残肢儿童带去了“爱的翅膀”。引导学生在学习前沿科技的同时,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实践社会责任,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同时树立身体力行,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于当前生物学课程的评价体系,教师应适量加入融合思政元素的评价内容,将学生上课时的课堂表现、实验能力表现等多个方面作为评价依据,从而使学生生物学知识、科学素养、道德水平等都得到长足的进步。
与此同时,学习,永远不是只存在于课堂中。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如回家后的小实验、生活中的小发现、社团活动的团队合作等等,都是学习的机会。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学过程是多变的,教学形式是多样的,那么对教学中学生思政思想的挖掘和运用也是多方面的。开辟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效协同,更能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作用,拓宽其影响力。
综上所述,要有效融合初中生物学课程与思政教育,教师应当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开展合适的探究实验,展开多样的学生活动,并且规范拓宽评价体系。教师应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初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走进课堂、深入学生的头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认同感、生命观念、态度责任等渗透到学生的信念之中,从而实现教育“培根铸魂”的立场,达成立德树人,最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