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东
(内蒙古民族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集体的概念在哲学范畴内很宽泛,家庭、班级、团队、学校、企业、单位、军队、民族、国家、社会、人民群众等都属于集体的范畴,不同的社会和国家对其理解也有所不同。社会主义社会有集体,资本主义社会有集体,但不同的是,社会主义提倡集体主义,而资本主义强调个人主义。这是基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追求而产生的两种意识形态。在原则上,这两种意识形态之间是根本对立的,一直存在着驳斥与斗争。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提倡集体主义,核心要义是个人从属于国家、民族、社会,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尊重个人,承认和保障个人利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集体主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把一代代一批批青年人才吸引到、凝聚在、融汇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洪流中,推动社会发展。涌现出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都是集体主义的生动实践和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集体主义也有了新时代的内涵定位和内容形式。党的二十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战略安排,特别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面向未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着实需要一批批合格的和可靠的青年人才。
面对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理解和掌握新时代集体主义的新定位和新内容,深入探索新时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培育,确保人才培养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人才的合格与可靠,是新时代高校更好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项极具战略意义的实践性课题。
我国关于集体主义的研究和发展,是相融相通、一脉相承的。国内学术界权威人士罗国杰、唐凯麟的研究论述最具代表性,观点也相一致。罗国杰教授认为,集体主义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界定,即集体利益要高于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下,要能够切实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以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辩证统一[1]。唐凯麟教授认为,集体主义的价值内涵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集体利益的首要性和优先性,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结合性和协调性,而且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层次递进的价值系统[2]。罗国杰教授和唐凯麟教授关于集体主义的研究,从学理和伦理上解释并说明了我国集体主义核心要义的正当性、合理性、发展性和实践性。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集体主义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新时代集体主义。新时代集体主义,新就新在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道德要求,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建立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新就新在它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在经济建设上,它以奉献精神为价值取向,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政治建设上,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党爱国为道德要求;在文化建设上,它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觉的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为根本方向;在社会建设上,它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并维护社会的集体利益为现实追求;在生态建设上,它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建美丽家园为基本要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看,它作为“国家之大德”,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作为国家的价值追求;它作为“社会之大德”,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的价值追求;它作为“公民个人之德”,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的价值追求。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综上,新时代集体主义不是对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集体主义的否定,而是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保留了原集体主义基本内涵的同时,又具有了独有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性、主导性的价值选择,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观支撑。
新时代,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社会广泛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其中,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集体主义思想尤为必要。
第一,它是新时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大的集体概念,它是56个民族“多元一体”的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大集体”需要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更加紧密地团结力,这就需要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作为未来主力军的新时代大学生更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把培育集体主义思想作为重要内容来抓,两者之间相向而行、相互促进、互为必要,是新时代的一种历史必然结合。
第二,它是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浓缩与升华,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很显然,集体主义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具体的抓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群体必然是主力军,因为将来他们会以信仰者、践行者、传播者的身份步入社会,从而引领和影响社会风尚。所以,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有效融入和培育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更是责无旁贷的。
第三,它是立德树人,解决人才培养根本问题的必然要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高校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受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不关心政治或政治信仰动摇、“三观”不正或扭曲、生活方式奇特或恶化、心理问题复杂多样等,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我们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立德树人,解决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立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树的是社会主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理所当然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具体抓手,这也就要求高校从战略高度出发加强和培育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第四,它是青年大学生自我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每一个独立的个体人是组成集体的一分子。作为个体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能脱离集体的营养池,他需要来自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尤其是处于成长阶段,三观尚未成熟定型的大学生,更需要来自集体的承认、肯定与呵护。这就要求高校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利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加强和培育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五,它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规定,课程思政建设要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奉献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这就是要求把集体主义原则融入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这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内容规定,又是方法路径,为高校培育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政策支撑。
随着新科技的发展、生活的富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集体主义思想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大学校园里,培育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也面临着或多或少的难题。
第一,传统的基础阵地逐步在“丢”。教室、宿舍是培育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阵地,可如今却变了样。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里班级教室是固定的,教室卫生是有值日的,宿舍房间是8人间;进入新世纪、新时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条件的改善,逐渐地,班级的教室不固定了,卫生交给保洁了,宿舍房间人员也缩减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培育。
第二,班级集体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受“挤”。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受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制的影响,大学生可自主选课、跨专业、跨校区听课,个人和小群体活动越来越多,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育活动的开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遇到了现实的矛盾。大多数情况下,集体教育活动让行于其他活动,在夹缝中求生存,对集体主义的培育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了挑战。
第三,在实施中内容“空”,形式“散”。从多年的集体主义教育积累中不难看出,关于集体主义教育在具体抓什么上,内容显得有些“空”,在怎么抓上各有想法,各有做法,形“散”,没有系统的、切实有效的培育模式,培育的效果令人担忧。
第四,见怪不怪的现象“多”。有的学生沉迷网络游戏“黑白颠倒”,有的学生学业预警“无动于衷”,有的寝室卫生脏乱差“习以为常”,教室里的卫生“无人问津”,校园内学生劳动的身影“寥寥无几”,早起晨练时间懒在梦乡的“数不胜数”,围绕校园的商贩外卖“服务到家”使得躺在床上饭来张口的学生“不乏其人”,网络贷款奢侈消费的“大有人在”……这些现象,对一所大学来讲,属于个别现象,但是摊开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学来看,确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与忽略集体主义思想培育,导致集体主义缺失不无关系。切实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无疑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培育所面临的实实在在的现实难题。
新时代高校务必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把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就像培育花儿一样,采取科学系统的方法措施,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培育,为其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第一,顶层设计要发挥“阳光”作用。高校要重视培育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尤其是决策层领导更要重视。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特色,在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把集体主义教育和培育列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实施方案,要专人抓、专人管、专人做,系统化地开展和推进,把口头和嘴边的重视落到实处加以实施。不能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而是要给予充裕的“阳光”照耀,在“阳光”的温度和温暖中,使得“众香国里它最壮观”。
第二,家校协同要发挥“土壤”作用。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尤其是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发挥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在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培育中举足轻重。我们可以把“家”喻为大学生集体主义“种子”发芽的“本土”,把高校喻为培育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袤土”。“本土”和“袤土”相互搭配,才能发挥出优质“沃土”的土壤作用。也就是说,在培育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过程中,家校要协同发力。首先,家庭是大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最小”集体。大学生人生的第一口饭是在家吃的,第一粒扣子是在家系的。吃得是否营养,系得是否合适,对于能否“萌”出集体主义的“芽”,家庭的“本土”非常关键。其次,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3]。踏入高校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而且高校是大学生在人生关键阶段所接触的最为关键的集体。关键阶段,关键集体,家庭“本土”所萌发的集体主义的“花芽”,能否茁壮成长,红遍大江南北,作为“袤土”的高校至关重要。再次,“本土”和“袤土”缺一不可,二者要方向正确,相向而行,相辅相成,形成合力,转化为“沃土”。如若不然,“本土”的“娇生惯养”在“袤土”上会“水土不服”,甚至会“袤土”培育“土崩瓦解”;“袤土”的“多新元素”会使“本土”的“蒙以养正”剑走偏锋。虽然这是个别现象,但却不容小视。
具体来讲,就是家庭在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培育中,务必正面教育,播下健康的集体主义的种子,使其萌芽。高校要用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把健康的集体主义的“花芽”培育成为集体主义思想的“花海”。
第三,第一课堂主渠道要发挥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灌溉”作用。高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课堂教育。高校要把集体主义思想源源不断地引入第一课堂主渠道,发挥好“灌溉”的作用。主要是全面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重点是强化课程建设育人导向,关键是在第一课堂的思政课程中引领主渠道,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中融入主渠道,守好一段渠,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引入集体主义思想培育元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切实用集体主义思想的主流“灌溉”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之基、心灵之壤。
第四,第二课堂要发挥好“养分”作用。第二课堂的概念比较宽泛,泛指第一课堂教学计划之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娱乐性的活动[4]。如日常管理、文体活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可以把这些统筹在校园文化的范畴。第二课堂有很好的反哺第一课堂的作用。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切实为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培育提供充足可靠的“养分”,以滋养青年大学生健康集体主义思想成熟定型。如以量化管理为切入,把个人利益与班集体利益挂钩紧紧地捆绑在一起,集体的荣誉奖项惠济个人,个人的荣誉奖项和努力汇聚于集体,在管理制度上融入集体主义元素;从传统中挖掘,在改善优化住宿条件前提下,每个寝室房间尽量以6人或8人间为宜;每个班级应相对固定负责一个或两个教室的使用和日常管理;开展活动和劳动应多以集体活动和劳动为主等,多创造培育集体主义的基础条件;在创新中探索,在“三微一端”等自媒体管理中强化集体责任与个体责任相结合,利用自媒体通过微信群、QQ群等有效普及集体主义,积极拓展集体主义思想培育的新领域……
第五,建设好“三支队伍”,发挥好“养护”作用。纵有千万亩良田,没有人辛勤耕耘,是不可能有收获的。花开得好不好,地收得多不多,关键在于有没有人精心打理。在大学生中培育集体主义思想也一样,得有人用心、用情、用理、用智来精心巧夺。这方面,高校要抓好关键“三支队伍”的建设,使其发挥好“养护”的作用。一是要抓好专任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育是主渠道,抓好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关键。具体要以“四个引路人”“四有好老师”为目标,以“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规范和学术自由相统一”和“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要求,切实增强专任教师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从而提升专任教师在大学生中培育集体主义思想的“灌溉养护”能力。二是要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事关正向政治引领。高校务必从党员教师和党政干部中择优选聘,配齐配强辅导员队伍。在工作中,按照年级对应和学生数量匹配辅导员,按照辅导员职责进行分工,具体工作讲个体分工,全面工作讲集体配合,把集体主义原则融入辅导员工作开展中的同时,有计划地对辅导员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培训,强化其集体主义意识,从而提升辅导员在大学生中培育集体主义思想的“滋润养护”能力。三是要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校内家长”,要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注重从政治水平高、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精、奉献精神强、集体观念浓、有责任担当的专任教师中选聘组建。在工作中,充分发挥班主任和专任教师“双重身份”的作用,使课堂主渠道教育和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管理有机结合为一体,从而提升班主任在大学生中培育集体主义思想的“特殊养护”能力。
为什么要抓好这“三支队伍”建设?因为这“三支队伍”与大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关系最为亲切,有着面对面、点对点、零距离、时间长、频率高、沟通勤、情感深等特点,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涉及学习、生活、活动、心理、管理、就业、考研、评奖等方方面面。他们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潜移默化的源泉。建设好这“三支队伍”,在培育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养护”作用,关键在于切实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集体主义思想培育的“护工”,切实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新时代,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批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面向未来,高校务必抓住抓紧抓牢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主战场和课堂主阵地,通过“阳光”“土壤”“灌溉”“养分”“养护”的“五位一体”施策,“五指握拳”发力,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集体主义思想,使大学生中的集体主义“花芽”成长和转化为集体主义的“花海”,源源不断地汇入建设祖国的时代潮流。这是历史重任、时代之需、人民所盼。